中医基础理论(七情)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13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二)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异化成为病因的两种情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
1.脏腑精气(尤其是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2.五脏之中,尤其是心与肝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即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异性联系。
(二)脏腑精气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三)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气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
1.原理
2.具体表现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的概念:原理及举例。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1.整体观念: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2.百骸:答案:骸,泛指骨骼。
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3.九窍: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4.人气: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5.证: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46.辨证论治: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57.同病异治: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8.异病同治: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9.阴阳: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0.阴损及阳: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1.阳损及阴: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212.阴阳互损: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题型:名词解释难度:313.阴平阳秘:答案:即阴阳平秘。
平,饱满之意;秘。
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中医专长考点: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为帮助大家了解,我们为您整理解答如下:(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七情的含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情志活动。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可造成内脏功能紊乱而发病,故又称内伤七情,属于内伤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的精气、肝的精气、脾的精气、肺的精气、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五志,即五脏的情志。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各种情志刺激均先伤心神而后涉及他脏。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过喜或暴喜,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神不内守,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及肾气,肾气不固;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波及于心,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应当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心的功能,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2病因三、七情内伤(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由于其病由内生,且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称“内伤七情”。
如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1.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称为“五志”。
2.脏腑气血变化,影响情志变化如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三)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一是不同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思忧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二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如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是情志所伤,影响脏腑关系,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肝胃不和等病证。
心神受碍方可累及其他脏腑。
常犯脾胃,可出现肝脾不调、四是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郁怒伤肝,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满,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可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或癥瘕等病证。
又如思虑劳神过度,则伤心脾,可导致气血两虚,而见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病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病证,或引发湿、食、痰诸郁为病。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可见气逆上攻,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故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
七情名词解释中药学
七情在中药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七种药物配伍的不同作用。
1. 单行:指用一味药治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就可以治痢疾,用一味浮小麦就可以治疗虚汗。
2. 相须:指功用类似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
比如用生石膏的时候往往配知母,二者都能清热,起到相须为用、相互协同的作用。
3. 相使: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比如茯苓可以淡渗利湿,黄芪可以健脾益气,故黄芪健脾益气就可以助茯苓淡渗利湿,更好地起到脾气健、水湿利的作用。
4.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外一种药物抑制。
比如用生姜抑制半夏,称半夏畏生姜。
5. 相杀:指一种药物可以解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
比如绿豆可以解巴豆毒,实际上就是一种相杀。
6. 相恶:指两种药物配合运用以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后世总结的中药“十八反”与此相似。
另外,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七情”还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
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
内伤七情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内
伤和七情。
首先,内伤是指人体内部因各种原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中医认为内伤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其次,七情是指人的七种情绪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七情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内伤。
七情的失调还可能导致情志不舒,进而影响脏
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内伤七情指的是人体内部因情志失调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内伤
七情的方法包括调理情志、调节饮食、运动锻炼等,以恢复脏腑功
能的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
来预防内伤七情带来的健康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疾病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及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四大理论要素,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4、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5、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候”。
6、论治:即讨论治疗,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7、病:即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邪正相争导致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的一个概念。
8、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
9、症:即症状与体征,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10、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个体体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1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2、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3、阴阳交感:交感即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4、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中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亦称为”阴阳互寓“、”阴阳互合“。
15、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与斗争,制约即抑制、约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16、阴平阳秘:阴与阳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