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3
论我国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摘要】在行政法上确立信赖保护原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信赖保护原则对营造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实现行政法治等方面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确立有权机关保护行政相对人因信任行政主体的合法性、正当性、权威性、无过错参与其实施的授益性、合意性指导性等行政行为所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权益,有助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
本文共有三部分,首先,论述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理论。
其次,试述目前我国行政法中有关信赖保护原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再次,完善我国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制度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行政法信赖保护原则问题完善一、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理论(一)行政信赖保护的基本涵义信赖保护原则规制行政法的调整核心——行政权,并以其蕴涵的诚信行政,责任行政的观念对立法者、执法者和行政争议处理者具有指导意义,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所谓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行政机关应当确保管理活动的明确性、稳定性和连贯性,从而树立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真诚信赖的原则。
其基本内涵如下:1、保护行政相对人因正当信赖而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
行政相对人在无欺诈、胁迫等主观过错,符合法定条件要求行政主体授予利益的,行政主体应依法授予;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达成合意,签订行政合同后,行政主体应全面履行,非法变更应赔偿,依法变更应补偿;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指导应尽心尽职,对有过错的行政指导应负行政责任。
2、行政主体应依法行政,履行法定义务,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应对其行为在合理限度内承担责任。
在行政法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得拒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要求。
在行政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可在法定限度内自由裁量,但应满足行政相对人合理期望得到的利益。
3、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皆应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言必信,行必果。
具体对行政机关而言,其所为行政行为应具有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其做出的承诺,应信守之;对相对人而言,也应言而有信,不得反复无常或任意翻悔,否则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论行政法的信赖保护原则论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所遵循的法律规范与制度,具有保护公民权利、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
在行政法的诸多原则中,信赖保护原则是具有重大作用的一项,本文将就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历史渊源与实践应用展开论述。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公民依据合法的官方行政行为所认为的权利或利益应受到保护,行政机关不得单方面予以变更、收回或削减的原则。
简言之,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行为一旦形成,对于公民必须保障其合法性与稳定性,不能轻易改变或废止。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在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行为本身就是行政机关依法对于公民权利的确认或限制,具有法律效力。
在此基础上,如果公民按照该行政行为产生了合理的信赖行为,则这样的信赖应当受到保护。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保障公民信赖可以使得行政机关更加符合法治与公正的精神,建立可靠的社会信任与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历史渊源信赖保护原则是欧洲法系的法律原则,最早出现在1990年德国《基本法》中。
德国的信赖保护原则被广泛地认为是欧洲法系中最先进与成熟的原则之一。
该原则在英国也有类似的表述,称之为“合法信赖期间原则”(legitimate expectation)。
日本等国家也在相应的法律中载明了信赖保护原则的内容。
在我国,信赖保护原则虽然尚未明确载入具体法律条款,但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已经被广泛地引入实践应用。
这是因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保障工作要求,已经将服务对象和公民利益放在了更加重要而优先的位置上,要求行政机关不仅取得公众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必须确保其行政行为的公正和合法性。
信赖保护原则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实践应用在我国实践中,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审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例,该法在第二十四条中已经明确了“当事人因行政机关之前行为产生合理依赖并酌有不当得利得失损害时,有权提起诉讼,请求改变或确认之前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研究【摘要】国内法治化进程不断加深,基于当代法治原则,行政主体行使权力期间,一定要恪守诚信,不能对相关行政行为予以随意的变更、撤销以及废止等,反之则需对相对人赔偿一定的信赖利益损失。
我们国家基于德国法律安定性原则和诚信原则,制定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之后广泛应用在行政法之中。
本文从实际角度出发,对行政法中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关键词】行政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分析信赖利益是我国行政法结构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也是最为基本的一项原则,可以对相对人自身正当权益给予全面保护,规避由于权力部门滥用权力对其产生伤害,同时亦是国内当代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诚信政府的建立以及法律权威的树立,均离不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支撑。
应该了解到,在信赖利益原则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因为期间会遭受政府权力和法律制度等因素交织影响,有待完善和优化之处众多,仍需在未来的应用中进行查漏补缺,使其日益完善,最后有效推动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
一、关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和价值分析在行政法体系中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指的就是各类社会组织依法获取的行政许可被法律保护,行政机关无权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和废止。
行政许可中因为客观条件改变出现重大变动的情况,旨在维护公共利益,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对其进行变更、抵消,对于给组织造成相应损失的状况,行政机关要负责赔偿相对人损失。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主要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加以约束和管控,在执法中纠纷、矛盾以及问题处理层面,拥有着关键指导功效,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可以深度体现政府诚信形象和行政责任表现。
所以为了落实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内涵加以明确。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理论依据关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理论依据,指的就是该类原则的正当性基于理论层面的解释。
为何要有信赖利益保护这一原则,又为何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进行保护,这些内容都要站在法律学角度去思考。
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导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效仿、继受与发展,现已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德国柏林高等行政法院在1956年11月14日的抚恤年金案中首次提出了信赖保护这一概念。
我国实务方面也有涉及信赖保护原则的运用,具体个案有,李冬彩诉玉环县国土资源局土地行政撤销一案中,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法院就明确适用了信赖保护原则。
此外,2005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益民公司诉河南省周口市政府等行政行为违法案行政判决中第一次使用了信赖利益的概念。
一、信赖利益原则的基本涵义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所实施的某项行为导致一定法律状态的产生,如果私人因正当地信赖该法律状态的存续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国家对于私人的这种信赖应当提供一定形式和程度的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的宗旨在于保障私人的既得权并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
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领域:(1)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
依法行政原则要求清除违法的行政行为,而法的安定性要求维护已作出的行政行为和不可撤销的行政行为,依信赖保护原则要求保护受益人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状态的信任,维护违法的行政行为。
(2)关于授益行政行为的废止。
如因事实状态或者法律状态变更或者更紧迫的公共利益,应考虑行政行为的废止,并给行政相对人以信赖补偿,从而协调依法行政原则与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对立局面。
(3)关于负担行政行为的信赖保护。
行政相对人由于遵守该负担行政行为的内容而投入了不可恢复的财产,或者撤销违法的负担行为后,行政机关对相对人作出合法的但更对相对人不利的负担行政行为时,行政机关分别承担财产赔偿和维持原行政行为的责任。
二、信赖保护成立的基本要件成立信赖保护,一般须具备以下要件:1.信赖基础。
所谓信赖基础,必须是能够产生某个特定法律状态的公权力决定或行为,而这种决定或行为足以引起相对人产生特定的期望和信赖。
这种决定或行为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依公权力作出的行政行为。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应当保护申请人或者许可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其依法所形成的合法利益。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们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成信赖,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展开论述,并对其相关问题作出分析。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和基础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二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形成信赖,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许可权时,必须尊重并保护其在申请许可过程中合法所形成的期待和信赖。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在于法治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行政行为都应当遵循依法行政的要求,对于已经形成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信赖保护原则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其在行政许可过程中的合法期待和信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许可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1. 在许可条件的确定上在确定行政许可的条件和程序时,行政机关应当公开透明,明确规定适用的条件和标准,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提高许可条件,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2. 在许可程序的进行中在行政许可的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程序,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和决定,不得滥用职权或者违法操作,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3. 在许可结果的执行中行政机关在作出许可决定后,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并依法履行许可,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保障许可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的限制在行政许可中,信赖保护原则并非绝对的,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以下情况下,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1. 当许可对象的申请材料存在虚假、隐瞒或者其他欺诈手段的情形,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撤销已经予以的行政许可。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在行政法中,当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而实施了某种行为,行政机关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维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如果改变原来的决定将会给相对人带来不合理的损失,行政机关应当考虑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相同的法律效果,以减少对相对人的损害。
这一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保障行政自由裁量权和尊重行政相对人权利的重要方式。
首先,信赖保护原则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任而实施了某种行为,如果行政机关随意改变原来的决定,将会给相对人带来不合理的损失。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改变决定之前,应当充分考虑相对人的利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维护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以减少对相对人的损害。
其次,信赖保护原则有利于保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在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做出决策,而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对人的利益和信赖利益,以避免因改变决定而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同时,信赖保护原则也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赖保护原则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是行政行为的对象和受益者,其权利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尊重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和保障。
总之,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保障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在实际应用中,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相对人的利益和信赖利益,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也要求行政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来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减少对相对人的损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保护与之相关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事先依法取得的权益,不得在未经事先说明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任意的变更或废除。
简单来说,信赖保护原则是一种合法权益保护规则,即国家对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真实信赖行为负有负责任的后果。
信赖保护原则的发展历程:信赖保护原则的发展,经历了从初始的无挑战性到现在的半有力性的进化过程。
最初,信赖保护原则仅被视为一种不成文的原则,不具约束力,但它被赋予了类型特殊权,它被广泛地认为需要得到保护,并逐渐成为案例法中司法议论的常态。
从无挑战性到半有力性,这是信赖保护原则的巨大进步。
随着欧盟法律体系和国际法进一步形成,信赖保护原则逐渐取得了相对的地位,并在国际法和欧洲法中得到了重视。
同时,德国、波兰、奥地利、荷兰和瑞士等国的立法也对信赖保护原则进行了规定。
我国的法规亦充分肯定了信赖保护原则,如《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许可自被发出之日起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规依法规定的行政许可不履行审查程序或者征求意见程序或者其中一项程序的,自审查程序或征求意见程序结束之日起生效,自行政许可机关签发行政许可证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特征:(1) 信赖保护原则对具有保障的法律事实起作用。
这些法律事实可以是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或法人的承诺,也可以是行政机关的行为;(2)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利时要重视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只有当当事人真正依靠行政机关的承诺或行为产生了安全的预期,才能使用这一原则;(3) 倘若行政机关改变了其承诺或行为,给当事人造成了预期持续的损失,则必须对当事人承担新的法律责任;(4) 虽然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内容因案而异,但该原则总体上涵盖了行政机关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信赖保护原则可以为当事人提供重要的法律保护,也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的作用。
信赖保护原则的应用情况:在实践中,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应用于几个领域:(1) 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机关在发出许可证之后,如无特殊情况,不能要求许可证持有人执行新的要求;(2) 行政契约:行政机关与民事主体之间的行政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契约双方必须履行契约的内容;(3) 行政规划和城市建设:行政机关对土地使用、规划等事项进行管理时需重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需取消计划、改变规划,需向当事人进行充分的解释,允许当事人行使自己的权利;(4) 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在行使处罚权时需要依据法律进行,如行政机关依据错误的法律对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就要对其错误行为进行纠正。
试论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行政法是研究行政管理及其法律规范的学科,信赖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则之一。
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对于在法律规范下,依据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利、作出的决定、承诺、示意等创建的一定现实状况,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廉洁诚信地依据这种现实状况采取了一定行为,而该现实状况不得以任意方式予以改变。
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确立和保护个人权利的基石,具有极高的道德性、国际性和社会性意义。
在实践中,信赖保护只能在特定情况下适用,而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信赖保护的适用条件1. 现实状态信赖保护是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法律规范下、在特定时间段内形成的一定现实状态。
这一现实状态必须是合法的,能够自由行使权利、受法律保护。
如果该现实状态在行政机关决策之前已失效或者认为它是无效的,那么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应受到信赖保护的约束。
2. 廉洁诚信信赖保护的适用还要求必须是在廉洁诚信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的行为。
如果涉及到不正当行为,那么无论该行为是否基于现实状态,信赖保护的原则也难以适用。
3. 行政机关决策的基础行政机关的决策、承诺或示意等必须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如果由于理解不清、表述不清、不当、非法等原因导致的行政机关的决策、承诺或示意等失去了他们的法律效力,信赖保护的原则也难以适用。
二、信赖保护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1. 受到破坏的信赖行政机关的行为对现实状况造成了影响,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该现实状况下合法地采取了特定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有责任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现有法律规定,否则将侵犯他们的信赖保护权。
此时,如何维护受到破坏的信赖,成为衡量行政机关合法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2. 受到挑战的信赖当行政机关采取行为,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该行为超越了该机关的权力范围,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他们可以向行政法院起诉,要求对该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
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浅析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浅析论文在过去,信赖保护原则并未受到重视,然而近几年来,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被视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则,在当代行政法上,信赖保护原则的作用和地位与行政法中的合理性、合法性等原则有着同等作用和地位,那么作为当代行政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在众多领域当中都应当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概述在行政法当中的信赖保护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主体之间要在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互相信任,保持自身的忠诚度,同时以诚实信用的方法做出正确的行政行为,这一内容是行政法对行政主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提高公信力的基本条件:行政相对人依赖的对象同时依赖于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都在行政法保护范围内:对于相对人来说要想自身的信赖值得保护,首先就要具备信赖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信赖保护的基础内容,以实现信赖保护:行政的相对人正当的信赖利益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利益的保护,这一内容既是信赖保护原则最终追求的目标。
根据上述信赖保护原则的主要内容,在当代的法治国家当中,在切实维护人民基本利益和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当中形成的各种行为,且对己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随意变更和撤销。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的几种说法(一)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一项具有浓重伦理色彩的基本原则,不能把它规划到公法或者私法范围内,但同时诚信原则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公法和私法范围内也都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
关于诚信原则能够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认为,从适用方面的角度上看,诚信原则的存在基于一定的法律关系,因此可以说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法,可以作为信赖保护原则的依据,然而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度不够,有些牵强。
当事人双方的行为是需要诚信原则来约束的,所以要求行政主体具有善意的行为且合法合理,而信赖保护原则主要对行政主体进行约束,这两种原则显然是平行的关系,信赖保护原则无法将诚信原则单独作为自身的法律依据。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1/2019浅谈籽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王宏亮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化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法治原则下,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诚信,不可对行政行为进行随意变更、撤销、废止,否则需要对相对人赔偿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
在德国法律安定性原则、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我国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诞生,并在行政法中得以应用。
基于此,从内涵、意义、现状的角度出发,对信赖利益在行政领域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行政法,信赖利益保护,完善措施作者简介:王宏亮,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邮政编码250014)中图分类号:D91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1—0112—03在我国行政法中,信赖利益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能够对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得以充分保 护,有效避免因权力机关滥用权力行为对其造成 的伤害,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举 措,对诚信政府的建立、法律权威的维护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信赖原则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政府权力、法律制度等因素影响,仍然 存在些许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应用中进行不断的 弥补与完善。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与意义在行政法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主要是指“各类社会组织依法获取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无权随意对其进行更改、废止。
对 于行政许可中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变 动的情况,为了保障公共利益,行政机关有权参 照法律对其进行变更或者取消,对于为组织带来 一定财产损失的情况,应由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给 予相应的赔偿。
”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中,主要 是对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于执法工作中矛盾处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该原则能够体现出政府诚信形象的塑造,以及责任行政观念的树立。
因此为了贯彻信赖利益的实施,要明确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毋庸置疑,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实施的基础在 于相对人对国家权力的充分信任,在信任的基础 上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生活安定。
信赖利益保 护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
1. 行政行为应真实明确行政机关应在真实、明确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行政行为。
不但要求行政活动中的各项行为 要做到真实,在行政指导、咨询等行为上也要求 真实。
由于行政行为虚假使公民合法权益遭到侵 害的,行政机关需要对其进行赔付与补偿。
当相 对人提出行政申请以后,需要确保申请书以及相 关材料的真实有效,否则自身应承担一切法律责 任。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行政领域实施以后,行 政机关在未经过法定事由与程序的情况下,无权 做出更改、废止等行为。
这不但确保行政行为的 稳定可靠,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保 护。
2. 行政机关应对自己行为负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保行政行为的顺利实施,二是信赖利益保护。
前者要求行政 机关不但要以法律为依据做出相关决策,并且要112为决策的内容负责;后者是行政机关应遵循信赖 利益保护原则,开展各项行政工作。
从《行政许 可法》中能够得知,当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为 了保障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行政许可 进行变更或取消,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由行政机关给予相应赔偿。
从衡平论中可知,在相 对人信赖利益超过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应确保相 对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反之,如若前者小于后 者,而导致行政行为发生更改的,则需要对相对 人给予一定的赔偿。
[1]3.相关法规与制度应稳定可靠行政相关法律、法规、各项制度应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不可随意、频繁的更改。
对于因修 改律令、撤销许可等行为对相对人造成损失的情 况,应由行政机关给予赔偿。
行政法规、制度等 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尤其在处理相对人与利害 相关人员的利益纠纷时,更应遵循信赖利益保护 原则,公平公正的进行处理。
(二)信赖原则在行政领域的意义信赖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应用主要具有三大意 义。
1. 确保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不应是对立关系,而 是应构建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在信赖原则中注重 对相对人的保护,能够根据法律规定维护相对人 的合法利益,使公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关系得以缓 和。
2. 提髙政府诚信度坚持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不但能够对行政机关 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还能够使其为自己的行为 买单,从根源上消除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管理 行为,使其不但在形式上做到依法行政,从本质 上也要做到依法行政。
3. 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如若行政机关能够正视公民的信任,便会提 髙公民参与行政的欲望,从而积极配合行政工作 的开展,使行政效率因此得以提升。
[2]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实施现状与问题虽然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意义重大,但是 在行政法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些许问题,需要后续 认真的研究和改进,主要体现法律地位、概念界 定、司法保护等方面。
(一) 信赖原则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虽然信赖原则已经得到法律肯定,但只是在 《行政许可法》一门法律中有所提及。
信赖利益 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较窄。
现阶段,我国只是规 定了信赖原则可用于行政行为的更改与废止中,但是对于大量抽象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指导、行 政咨询等却没有明确规定,这将导致该原则的适 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无法对相对人的合法利益 给予切实法律保护。
[3](二) 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在信赖利益中,“公共利益”一词被多次提出,并与公民个人利益间产生紧密关系。
对公 共利益与公民信赖利益的衡量成为信赖利益保护 实施的关键所在。
在实践过程中,行政行为的修 改或者取消也常常受公共利益的影响,而公共利 益究竟如何界定尚不明确。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属 于抽象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操作弹性增加。
有时行政机关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理由对相对人的 信赖利益进行侵害,事后只是象征性的给予其一 些补偿,背离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初衷。
由此可 见,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给信赖原则的应用带 来较大阻碍。
(三) 信赖利益司法保护不足行政机关居于强势地位,制定与废除行政行为的程序不够规范,与信赖利益保护相关的诉 讼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信赖利益的司法保护不足 所致,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司法制度对 信赖利益给予切实保护。
另外,在行政补偿方面 也同样缺少法律规定,我国当前行政补偿范围较 窄、标准不一、程序不完善,这些都导致人民的 信赖补偿危机产生,无法将相关制度与措施落到 实处。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问题的解决对策信赖原则在行政领域实施中问题诸多,需要 从法律层面有针对性的给予解决,使其作用与优113势得到充分发挥,确保相关原则能够在实践中得 到真正落实,可采用以下解决对策。
(一) 完善信赖原则的法律地位,扩大适用范围信赖原则应在原本行政行为领域适用的基础 上,将范围扩展到抽象行政行为领域当中。
虽然 该领域不会对相对人产生直接影响,但该行为将 会对不特定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产生影响。
公民在 法律、规章制度充满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与生 活,从中获取合法利益,而行政律令的改变会在 一定程度上对公民合法利益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 对行政主体的抽象行为进行规定,使其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长久性、可靠性。
信赖原则还对行政行为产生较强的约束作用,避免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而危害相对人 的利益。
对于危及相对人利益的行为,为了防止 行政机关因权力滥用而产生责任推倭情况,将信 赖原则作为基本原则纳入到我国的行政立法、执 法、司法活动当中显得十分必要。
[4]应适当扩大自 由裁量空间,健全我国在此方面的监督机制,以 免公共利益界定被滥用。
(二) 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公共利益是行政行为更改或者废止的重要条件,对其标准的界定将成为对行政行为是否合 理的重要衡量指标。
需要对公共利益的范围进行 明确,使公众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同时,也可 以制定相应司法解释的方式,使公共利益的范围 与实现途径得以明确,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规 范,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将信赖原则的作用 与优势在行政领域充分发挥出来,有效防止部分 行政机关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由侵害国家、个人合 法利益。
从主体方面来看,它需要是在一定范围 内,超过半数的人群;在程序方面,应从法律层 面对公共利益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明确,如公共安 全、公共福利、公共秩序、公共设施等,通过列举的形式对公共利益进行确定,对于遗漏的内容可以通过司法审査的方式进行判断,最大限度的减少遗漏情况的发生。
(三)加强司法保护,完善行政补偿机制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应积极转变思想与意识,对行政诉讼给予充足的支持,使相对人能够通过司法救济获取信赖利益保护。
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也应注重补偿人民的手段、标准、合法性等问题,这些都与人们合法利益间具有紧密联系,应建立明确的行政程序、统一合理的补偿标准,完善行政补偿机制,并保障各项制度与政策的妥善落实。
在行政补偿方面,应在公众行政申请的基础上,与行政主体进行协商后进行解决,对于协商不成的情况,可以采用行政裁决的方式,如若行政裁决不服,可以申请司法机关介入审査。
在补偿标准的制定上应具有合理性、公平性,将期待利益作为上限,以既得利益为下限,并且刨除公民之处的先决成本。
通过完善行政补偿机制的方式,使人们的信赖利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5]*1参考文献:[1] 黄威,丁旋旋•行政法的理性思考——浅论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行政法领域中的运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1):5—6.[2] 王利.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彳5 (彳):9〇_92.[3] 文硌.浅析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从一起案 件说起[J]_当代经理人,20〇6(7):91—料.[4] 彭少艾.论我国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 则[J].科研,2016(12):259.[5] 朱海文,杨汝华.论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 原则[J].文山学院学报,2016(1):87—90_(责任编辑马晓黎)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