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高考状元复习宝典——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政治高考重点资料归纳政治高考基础知识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作用)(2)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原因(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D、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途径(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
⑷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⑸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高中政治考点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专题3.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查漏补缺】一、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独树一帜;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独领风骚。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
民族精神
2020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考要点】李俊龙2008.12【文化】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单元知识结构:殷周时期:萌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秦:统一发展1.古代辉煌汉代:正统强势的历程隋唐:扩展源远流长宋元明:延续的中华文化明清:面临冲击我们近代:救亡图存的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见证:文字 / 史书典籍中华 3.创造中华文化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民族复兴和文化的兴盛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 / 科学技术博大精深 1.表现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中华文化民族性——中华瑰宝,民族骄傲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文化的力量1.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永恒的中华爱国主义是核心勤劳勇敢我们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的基本内涵爱好和平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精神 4.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当今爱国主义的主题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新民主主义 / 社会主义时期重要性——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中华 2.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民族精神的原因必要性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如何弘扬发挥“主心骨”作用 /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K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①殷周:——萌动②春秋战国:——诞生 / 中华文化的雏形③秦:——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 划时代的意义④汉:——儒家至尊⑤隋唐:——高度发展 / 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 全盛时期⑥宋元明:——延续辉煌⑦明清:——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⑧近代:——民族救亡图存,文化衰微⑨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再创辉煌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见证和表现是_______和________:⑴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_________,记载了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发展历程:(1)殷周:天命神权,“敬德保民”,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2)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3)秦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划时代意义(4)汉代:儒学独尊(5)隋唐:自身高度发展并且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全盛时代(6)宋元明:延续并取得重大成就,宋明理学(7)明清: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近代手工业文明冲击〗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史官,将大量史实记载下来,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古代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封建统治日渐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精神活动,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特点: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中有重要地位(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与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3)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意义: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1)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求同存异是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5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3)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2)重要性: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原因: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过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键入文字]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精品学习高中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供大家参考学习。
更多各科知识点请关注新高中频道。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1。
重点一在比较中把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点二 设问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比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
又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
比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长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重点三 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现。
1.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特点。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 意义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重点四 图示与典例相结合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重点五 多角度认识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1. 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
神
重点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必要性
第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第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第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是西方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它们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面对这种挑战,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2.重要性
第一,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熔炼于古代、玉成于近代、彰显于当代。
古代、近代、当代这三个阶段既相互区分又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第二,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高考通关】
1. (2011·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惨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这一文化盛事引起两岸同胞的热切关注,这表明
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状元特别提示】
分清中华文化民族性常见的认识误区
在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
误区一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分析:(1)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因此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引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误区二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分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说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