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6.58 KB
- 文档页数:2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48-01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阐述了新准则的意义影响,以便读者更好的掌握和了解新准则。
关键词所得税差异影响一、新旧准则的比较新准则主要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规范,与旧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以损益表为重心转向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计税差异、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化,表现为:1.计税差异不同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金额不一致。
新准则引入资产、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即某项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其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如流动负债中包括账面价值为100元的预收利息,税法规定利息收入按收付实现制征税,但其计税基础是0,二者暂时性差异为100。
旧准则以损益表为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确认与计量在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按会计准则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产生于当期以后不转回处理,如发生的超标准招待费和公益救济性捐赠等;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时期以后可转回,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广告费等。
2.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新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所得税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先按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调整,按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再按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所得税负债再计算所得税费用。
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旧准则中企业可选应付税款法,也可选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债务法。
应付税款法不要求所得税跨期间核算,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影响,将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计入当期损益,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会计新准则与旧制度的对比分析一、引言随着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企业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需要适应新的变化。
本文档旨在对比分析企业所得税会计新准则与旧制度的主要差异,并探讨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新旧准则概述旧制度:通常指的是企业过去遵循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过去的税法规定。
新准则:指的是最新发布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的IAS 12《所得税》或中国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条款。
三、主要差异对比1. 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处理旧制度:可能较少区分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或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较为简化。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的差异进行详细识别,并对暂时性差异进行系统性的会计处理。
2. 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旧制度:可能只对某些特定的暂时性差异进行调整,对其他差异不予考虑。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所有暂时性差异进行评估,并计算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旧制度:可能对递延所得税的确认较为保守,只在有明确的转回迹象时才进行确认。
新准则:放宽了递延所得税的确认条件,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4. 税率变动的处理旧制度:可能要求企业在税率变动时立即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新准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处理方法,允许企业在税率变动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重新评估。
5. 亏损补偿的处理旧制度:可能对亏损补偿的处理较为简单,只允许在有限的年度内进行补偿。
新准则:允许企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或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亏损补偿。
四、新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新准则要求企业进行更为详细的会计处理,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
税务筹划的空间:新准则提供了更多的税务筹划空间,企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
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新准则增强了财务报表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税务状况。
合规成本的增加:企业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适应新准则,包括培训、系统升级等。
新旧所得税准则差异分析(一)论文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阐述新所得税准则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分析新所得税准则实施后对我国建构和谐的税收征管秩序产生的影响。
一、新旧所得税准则的差异分析新准则较旧准则的突出变化点就是核算方法的变化。
按照新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由旧会计制度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下的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比较分析1、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
2、利润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包括时间性差异)。
3、利润表债务法使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将“递延税款”的外延大大扩展,并且更具现实意义。
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
(二)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比较分析。
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一个变动,即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
1、差异产生的根源不同。
时间性差异指因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上确认的期间与税法规定申报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
暂时性差异指“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税基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
2、暂时性差额的分类。
根据暂时性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之所得税处理的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比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与旧准则相比,会计重心由原来的以利润表为重心转向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从而使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原准则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其中债务法为利润表债务表法。
旧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与税法在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时间上存在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时将时间性差异视同永久性差异,釆用利润表法时将时间性差异对当期所得税影响确认为递延税款,该递延税款是当期发生数,不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首先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然后调整根据税法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当前所得税费用二当前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原利润表债务法与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主要区别如下:(-)计税差异的不同旧准则以利润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口径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负债的金额不一致,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二)亏损处理的不同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之一: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比较《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从《国际会计准则》中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并要求“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目前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按照时间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对暂时性差异还很陌生。
我们认为,只要理解了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不难掌握暂时性差异。
一、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的联系时间性差异是指因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时间性差异是从损益表的角度进行定义的,而暂时性差异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定义的,两者的内在联系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税法与会计确认某项收入或支出的时间不同,则必然产生一项时间性差异,同时也会使一项(或几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额,即产生一项暂时性差异。
(一)时间性差异与资产计税基础例1:2007年12月,甲公司购入一项办公设备,入账价值为150万元。
该公司确定该设备的折旧年限为5年,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规定该设备的折旧年限为不短于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因税法与会计扣除折旧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如下表(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注:税经济利益的金额。
"因此,年末设备计税基础=设备初始价值-税前扣除的累计折旧额=上年末设备计税基础-本年税前扣除折旧额。
从损益表的角度分析:税法与会计扣除折旧的差异属于时间性差异。
甲公司在2008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50-30),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20×25%);2009年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40—30),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
5万元(10×25%);2010年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2011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20—30),并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10×25%);2012年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10—30),并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20×25%)。
新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一、会计处理差异1.会计政策选择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对于同一笔交易或事件,企业可以在多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例如,在确认营业收入方面,新所得税法规定企业要以成交金额为准,而不是以合同金额为准。
这就导致了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重要事项披露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需要对重要事项进行披露,例如,报告期内发生的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等。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重要事项披露也有一定的规定,例如,企业需要对进一步审计所得税风险进行披露。
这就导致了关于重要事项披露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会计确认差异1.收入确认时机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应根据交易和事项的实质确定收入确认时机,并将其与时间控制点相匹配。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收入确认时机也有一定的规定,例如,企业应以交易实际发生的时间为基础确定收入确认时机。
这就导致了关于收入确认时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费用确认时机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应根据费用是否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以及能否可靠计量来确定费用确认时机。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费用确认时机也有一定的规定,例如,企业应按照费用发生的时间来确认费用。
这就导致了关于费用确认时机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会计测量差异1.资产负债表分类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应按照实际控制权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分类,即按照行为权确定权,而非按照法律形式确定。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分类也有一定的规定,例如,企业应按照确认的交易金额确定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这就导致了关于资产负债表分类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2.准备金和准备金撤销处理不同: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情况计提准备金,并在准备金撤销时将其计入损益。
而新所得税法对于企业的准备金和准备金撤销处理也有一定的规定,例如,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准备金,并在准备金撤销时将其纳入所得税费用。
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差异处理方法之比较引言随着财务会计准则的发展和改进,所得税会计规范也在不断演变。
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需要企业在处理所得税会计事项时予以考虑。
本文将比较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之间的差异,探讨两者的处理方法,并给出适用于企业的指导建议。
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的差异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之间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差异:1. 计提时点旧的所得税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日结束时计提所得税费用,而新的所得税会计规范则要求在收入或支出发生时计提所得税费用。
这意味着,在新的规范下,企业需要更加及时地计提所得税费用,以反映实际发生的税务责任。
2. 报告格式新的所得税会计规范对企业报告所得税费用的格式进行了一些变化。
旧规范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所得税费用,而新规范要求企业将所得税费用纳入到相关的财务报表项目中。
这意味着,在新的规范下,企业需要将所得税费用与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所得税的影响。
3. 税务处理基础新的所得税会计规范要求企业按照税务处理基础计提和报告所得税费用。
税务处理基础是根据税法规定的税务政策,用于计算实际所得税额的依据。
旧规范则允许企业根据财务处理基础计提和报告所得税费用。
这意味着,在新的规范下,企业需要更加关注税法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确保所得税的计提和报告符合税务要求。
4.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新的所得税会计规范要求企业按照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所得税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是根据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企业应纳税的利润额。
旧规范则允许企业根据财务报表利润额计算所得税费用。
这意味着,在新的规范下,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据此计提和报告所得税费用。
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差异处理方法针对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的差异,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理解新规范的要求:企业需要全面了解新的所得税会计规范,包括计提时点、报告格式、税务处理基础和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