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定位浮空平台空间布局方案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11.82 KB
- 文档页数:3
《临近空间浮空器电源系统效能优化控制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临近空间浮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空中平台,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通信中继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电源系统作为浮空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效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浮空器的任务执行能力和整体性能。
因此,对临近空间浮空器电源系统进行效能优化控制及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电源系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二、临近空间浮空器电源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前,临近空间浮空器电源系统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等供电方式。
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蓄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及使用寿命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此外,如何有效管理这些电源设备,使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均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电源系统效能优化策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效能优化策略:1. 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通过采用高效率的光电转换材料和优化电池板的结构设计,提高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能量转换效率。
2. 优化蓄电池的充放电管理:通过引入智能充电管理技术,确保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3. 引入新型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风能发电等,为浮空器提供更多样化的能源供应方式,提高电源系统的整体效能。
4. 构建智能电源管理系统: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实现对电源系统的智能管理和控制,确保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应用研究针对上述优化策略,本文进行了以下应用研究:1. 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优化后的电源系统,验证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性能表现。
2.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测试,评估电源系统在不同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的效能表现。
3. 根据实验和测试结果,对电源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高其整体性能。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临近空间浮空器电源系统的效能优化控制及应用研究,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研究走在世界前沿近百年来,虽然世界各国没有停止过以各种方法对临近空间的探索,但其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然而最近十几年,临近空间经济(以下简称“临空经济”)活动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由于对临近空间潜在的巨大商业、政治和军事利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等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临近空间进行探索的力度和频率,纷纷展开各类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研制。
不过,由于受到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制约,上述国家的多项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飞行器(或称“平流层飞艇”)开发计划要么阻力重重停滞不前,要么彻底偃旗息鼓。
与众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大胆创新、默默耕耘,从探索和重建基础科学理论入手,在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的构造、材料、控制、信息获取和通信方法等方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可行之路,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创造开始走在世界的前沿。
关于临近空间的定义,目前各国的共识是指海拔高度在20~100千米的空域范围。
由于这个空域的空气过于稀薄,以致大多数飞机都无法在该空域飞行。
而相对于卫星来说该空域的万有引力又显得过大,卫星无法在这个空域某一高度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
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人造的可操纵飞行器能在该空域长航时飞行或定点驻留。
最近十几年里,以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对临近空间进行探索利用的步伐,临空经济如今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各国越来越透彻地认识到,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临近空间,关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经济、政治、国防安全,和一个国家未来在空天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从经济上来讲,临近空间开发利用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布置在该空域的临近空间可操纵浮空器(Near Space Controllable Aerostat)来替代亚轨道卫星部分功能,完成各种以前只能靠卫星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农作物产量估计、天气预报、恶劣天气预警、大地观测、通信中继等,从而大大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综合效益。
一种利用自然能飞行的临近空间浮空器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长,地球的环境也愈加恶化和受到影响。
人类必须思考如何在这片蓝色星球上生存,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对自然的剥削和消耗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利用自然能飞行的临近空间浮空器来帮助我们平衡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临近空间浮空器是什么。
临近空间是地球大气圈上面的区域,海拔高度在50至100公里左右。
由于临近空间的稀薄大气,使得飞行器能够以较小的阻力在高速下飞行,同时也能够俯瞰地球上的整个景象。
浮空器这一概念,亦称“立体机械化合成运动器”,指的是一种在地球大气圈和临近空间之间悬停并运动的空间蓝色球形舰艇,可以进行无人遥控或载人操作。
接下来,我们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浮空器,以平衡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浮空器的使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其一是利用浮空器进行观测和监测。
我们可以使用浮空器监测环境、天气状况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政府、企业等可以预测未来发展,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以进行环保措施的调整和优化。
其二是利用浮空器进行资源勘探和采集。
比如利用浮空器在地面资源勘探和海洋资源开发中,减少了对土地和海洋环境的破坏,也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其三是利用浮空器进行空中运输和通讯。
利用浮空器能够在临近空间的优势,实现快速、便捷的空中运输和通讯。
这种空中运输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减少公路、铁路交通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总之,利用自然能飞行的临近空间浮空器,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如果能进一步地研究和发展这种浮空器,我们将为地球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提高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利用浮空器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临近空间和浮空器的价值和潜力。
其一是利用浮空器进行宇宙科学研究。
利用浮空器可以在大气圈上方的稀薄空气中进行各种天文、物理、化学、地质等研究,同时也可以直接观测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和卫星。
浮空平台临近空间环境探测载荷技术研究浮空平台临近空间环境探测载荷技术研究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对于空间环境的探测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探测方式主要依靠卫星和探测器,但由于其对于燃料、能源和工程资源等方面的依赖,以及其相对高昂的成本,使得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其他的载荷技术。
浮空平台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载荷技术,因其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而备受关注。
浮空平台是一种通过气囊或气球等手段悬浮在大气层中的装置,其可以提供一定的负载能力,并且能够实现在大气中的持续悬浮。
这种载荷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卫星和探测器,它不需要进行大气层离开和返回的复杂过程,因此在一些特定的任务中能够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在浮空平台上搭载临近空间环境探测载荷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近空间环境包括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对于人类航天技术和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而传统的卫星和探测器在对于这些环境的探测中存在一些困难,例如成本高昂、任务周期长等。
而浮空平台作为近地区载荷技术,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探测任务,并且其成本相对较低。
临近空间环境对于浮空平台的载荷技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挑战。
首先,浮空平台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受性来应对强大的辐射和高能粒子等。
其次,浮空平台需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确控制能力,以确保载荷能够准确地指向目标。
此外,由于浮空平台往往悬浮在高空中,它的载荷技术还需要应对气象因素和大气环境的变化。
针对这些要求和挑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他们首先通过分析目标探测环境的特点,确定了载荷技术的要求和性能指标。
然后,他们设计并优化了浮空平台的结构和材料,以提供足够的耐受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研究人员集中精力开发各种传感器和探测器,以实现对于临近空间环境的监测和分析。
同时,他们还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通过与地面控制站的联络,实现与浮空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指令控制。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浮空平台临近空间环境探测载荷技术在太阳活动监测、地球磁层观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覆盖布局优化问题摘要:想要在浮空器区域布局空化过程当中,以最小的代价而获取最高的收益,就需要针对于布局优化过程当中多个目标,通过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规划以及设计,从而在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引用了浮空器区域覆盖优化算法,根据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以及浮空器所具备的覆盖能力,建造出初始种群,从而防止进化过慢或者是交叉的现象。
关键词:空间浮空器;区域覆盖;布局优化做好空间浮空气区覆盖布局优化问题,其主要涉及到设施选址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一向作为运筹学以及管理科学这两项学科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过程当中,有关的研究人员进一步的考虑了未被服务的需求点以及总成本最低,并且建立起了一个预定目标模型,并且对该模型通过使用加权法来求出其值,并且根据动态规划直接的将多个目标优化模型进一步的分解成两个模型。
从而能够获取最优解而来进行布局优化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建立多目标的优化模型,使用有关的算法并且考虑到决策者具体需求,而求出最优解。
一、对于临近空间的概述临近空间值得就是在空气当中高度约为20千米到100千米之间的一个区域,其主要的包括中间层区域,部分电力层区域以及大气平流层区域。
而如今科学技术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海陆空三种区域的空间资源已经逐步的投入到使用当中,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逐渐的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而作为重要战略空间资源的临近空间,对于其内部的更好的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就需要根据其气象条件较为稳定以及具有良好的电磁特性的特点,将浮空器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勘查以及民用通信还有区域监测等多种领域当中。
将浮空器应用于临近空间当中,能够更好的对临近空间当中的多种空间面积资源进行开采,因为相比于飞机,浮空器能够在临近空间当中滞留更长的时间,并且能够实现定点驻留,同时在勘测过程当中具备有更广的覆盖面积等优点。
而针对于探测卫星,浮空器具备有更高的安全性能,而在临近空间资源探索中使用浮空器,具备有更高的性价比,同时还具有更好的探测能力。
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控制策略研究
王益平;周飞;徐明
【期刊名称】《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年(卷),期】2018(038)001
【摘要】为了实现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基于对热环境的分析,建立了带有副气囊高空气球的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准零风层特殊风场,设计了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控制策略,通过副气囊调节飞行高度,利用准零风层上下纬向风方向相反的特点实现东西方向控制,用螺旋桨控制实现南北方向控制,并利用ECMWF风场数据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临近空间浮空器可以在纬度41°(N)~43°(N),经度86.5°(E)~87.1°(E)之间的区域范围内飞行7天,证明了利用准零风层风场实现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的可行性.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王益平;周飞;徐明
【作者单位】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临近空间创新中心,深圳518057;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临近空间创新中心,深圳518057;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临近空间创新中心,深圳5180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74
【相关文献】
1.临近空间驻留飞艇模糊变结构姿态控制方法 [J], 杨跃能;吴杰;郑伟
2.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覆盖布局优化问题 [J], 负亚男;黄小军
3.准零风层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性能 [J], 邓小龙;李魁;于春锐;杨希祥;侯中喜
4.密集风电场区域发电控制策略研究与应用 [J], 王志强;王哲
5.多端风电汇集区域电网电压问题及控制策略研究 [J], 武海燕;慕腾;邢华栋;郭琪;刘会强;郭裕;雷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近空间浮空器的组网与导航定位方法发表时间:2019-09-10T11:09:44.43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8期作者:洪宇[导读] 本篇文章将针对近空间浮空器和导航系统的相关知识,分析研究有关近空间浮空器的组网和导航定位方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88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发明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实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今天我们要讲到的:近空间浮空器。
近些年近空间浮空器开始快速发展,有很多地方也都有所应用,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就是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近空间浮空器的空间分布问题,也就是近空间浮空器组网的导航定位问题。
本篇文章将针对近空间浮空器和导航系统的相关知识,分析研究有关近空间浮空器的组网和导航定位方法。
关键词:近空间;浮空器;大气层;导航定位;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
很多高科技发明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近空间浮空器。
近空间浮空器近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应用。
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近空间浮空器的空间分布问题,也就是导航定位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近空间浮空器的空间分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近空间浮空器的组网与导航定位的方法,并举出其仿真实验实例,力求满足导航定位服务。
一、有关近空间浮空器1.1大气层从物理和地理学上讲,大气层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最接近海平面,其质量也很大,占据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三它会根据纬度、气候等因素变化,此层中的风速、风向、压强、密度和温度等等因素都是经常变化的,我们熟知的风、雨、雷、电四大现象也是出现在这一层。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大概位置是对流层顶端到海平面以上50km处之间都是平流层。
其质量只有大气的四分之一,但平流层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平流层中几乎没有水汽凝结,更不存在风、雨、雷、电,它有的只是大气的水平方向流动,所以飞机一般在飞行过程中都会在平流层上层飞行,因为平流层是最为平稳的。
利用自然能的轨迹可控临近空间浮空器初步设计王超;姚伟;吴耀;吕晓辰;马蓉【期刊名称】《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年(卷),期】2015(035)001【摘要】文章针对现有临近空间浮空器持久区域驻留期间面临的“超热”、“超压”和抗风机动飞行对材料和能源技术的挑战,提出一种充分利用自然界热能和准零风层风场环境的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技术方案.文章分别介绍了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功能特点和飞行操控策略;通过浮空器热建模仿真分析和参数总体设计,研究了主气囊热控参数、浮空器白天和夜间“超热”能力,以及浮空器体积规模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主气囊热控参数优化设计,可使浮空器白天“超热”值在100 K以上,夜间“超热”值在20K以上,并给出了20~80 K“超热”范围内的新型浮空器总体参数设计结果,这些结果满足浮空器高度调节所需浮升能力变化要求.【总页数】8页(P43-50)【作者】王超;姚伟;吴耀;吕晓辰;马蓉【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9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北京10009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种利用自然能飞行的临近空间浮空器研究 [J], 吴耀;姚伟;王超;吕晓辰;马蓉2.利用浮空器提高临近空间的探测预警能力 [J], 何立萍;韦萍兰3.利用自然能临近空间浮空器的热特性分析 [J], 吴耀;姚伟;王超;吕晓辰;马蓉4.风场综合利用的新型平流层浮空器轨迹设计 [J], 邓小龙;丛伟轩;李魁;杨希祥5.净升力对临近空间浮空器上升航迹的影响分析 [J], 陈雪;赵新路;杨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近空间浮空器的组网与导航定位方法莫中秋;陈威屹;邓平科【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年(卷),期】2018(038)0z2【摘要】针对浮空器组网困难,且在应急导航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浮空器组网与导航的方法.采用激光链路的波分复用技术能够在规则的物理拓扑上构建出任意网络拓扑,而网络拓扑的变换和扩展可以只通过变化光路中的波长数量和连接关系来实现,因此随机网络的组建就转化为用多少波长来建立需要的拓扑结构.在浮空器组网下分析了浮空器空间布局的方式,对浮空器组网导航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浮空器物理网络架构为2D-Mesh网络,分别对节点规模为16、32、64的浮空器来构建Jellyfish虚拟拓扑开展仿真实验,并对浮空器的空间布局几何精度因子(GDOP)值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实验得出:在2D-Mesh网络下用较少的波长数就能够得到一个网络直径为2的虚拟拓扑,并且在浮空器星型布局下得到的GDOP值最小.星座构型最优,在应急条件下,能够基本满足导航定位服务.【总页数】5页(P226-230)【作者】莫中秋;陈威屹;邓平科【作者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北京100088;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1000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1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9【相关文献】1.利用自然能临近空间浮空器的热特性分析 [J], 吴耀;姚伟;王超;吕晓辰;马蓉2.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控制策略研究 [J], 王益平;周飞;徐明3.准零风层新型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性能 [J], 邓小龙;李魁;于春锐;杨希祥;侯中喜4.临近空间浮空器聚乙烯薄膜超压气球球体设计 [J], 宁荣; 王文剑5.净升力对临近空间浮空器上升航迹的影响分析 [J], 陈雪;赵新路;杨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