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条件、“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掌握阅读材料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了解秦朝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的内容及特点,掌握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比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的不同,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探究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认识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是在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本课导入可采取两种方法:制作“秦统一中国”的课件(地图),展现空间形象。
该图应是彩色的,应该有动感,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
制作课件有困难的学校,也可制作“揭贴式”地图,效果也不错。
或者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导入新课。
第一单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确实立,处所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处所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二〕教学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常识布局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方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①春秋时期a.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b.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地盘和人民,彼此间进行战争。
记忆方法:大权落诸侯争。
②战国时期a.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本身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b.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鼎新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易错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想称霸天下的愿望。
①条件a.人民经受持久分裂和混战后,巴望统一。
b.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呈现局部统一。
c.颠末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d.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记忆方法:两统一,一国一人。
②颠末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持久的诸侯割据场合排场。
b.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易错点】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易错点】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
【易错点】秦王赢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底子原因是:统一条件成熟,赢政顺应了历史开展趋势。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成立者是:秦王赢政——秦始皇。
二.登峰造极的皇权和中央官制①称呼:秦王赢政认为本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个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②权力: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提问:这两篇文学作品隐含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有哪些?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设计意图:利用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过渡:两部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那么统一之后该采取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呢?这就是本科所要学习的中央集权制度,先来了解一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大背景。
【讲授新课】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概况: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最终灭了吴国)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由公、侯、伯、子、男改为王,如赵武灵王、齐威王、秦庄襄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1)统一的过程: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人教版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秦灭六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这段历史及秦始皇等人物较为熟悉,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讲述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秦朝统一;皇帝制度的内容: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责;郡县两级制度。
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皇帝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及职责。
运用: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必然性;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析秦短促而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史论结合:搜集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质疑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标基础知识:理解秦统一的条件;能表述“皇帝”的由来、含义;明确“三公”的具体职责能力培养:评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知道秦朝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
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重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课时1课时时间2013年9月1日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并以宗法制度为依托实行分封制,树立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最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课前自主学习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东周开始:公元前①年,西周灭亡;公元前②年,东周开始。
2.诸侯争霸:前提:(1)周天子大权旁落,③制和④制遭到破坏。
目的: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
3.秦朝统一条件:(1)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⑤“”。
(2)—些诸侯国进行了旨在⑥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3)人民饱受分裂和战乱之苦,也渴望统一。
(4)秦国经过⑦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时间:公元前⑧年。
影响: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⑨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⑩。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1.内容:(1)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显示其至高无上,并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王朝沿用。
(2)自称①,希望世世传承,永掌政权。
(3)皇帝总揽全国②、③、④等一切大权。
2、特点:(1)以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2)以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
三、中央官制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①,下设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③,下达④,并负责⑤。
3.太尉:负责管理⑥。
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四、郡县制1.内容:(1)秦始皇采纳了①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2)地方官僚机构:②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负责③,并定期向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或,主要任务是。
(3)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命。
2.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五、历史地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情景激疑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地进行战争。
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最终为秦统一六国而宣告结束。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那么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而不是曾号称拥有百万雄师的楚国?或是拥有廉颇、李牧的赵国?或是曾派荆轲刺秦的太子丹的燕国? 知识归纳1.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和发展(1)西周的灭亡: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被迫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周天予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诸侯也不再听从周天予的调遣。
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斗争。
2.秦的统一(D条件:战国时期为增强实力,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饱受分割和战乱之苦的人民也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简况: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典例剖析【例1】在秦统一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B.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C.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D.秦始皇雄才大略【变式题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
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 B西周的分封制 C.贞观之治 D.北魏的均田制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情景激疑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秦朝建立怎样的中央官制?知识归纳1.皇权的至高无上(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上古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
(2)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皇帝控制发给的虎符为凭据。
(3)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帝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中央官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典例剖析【例2】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A皇权世袭和皇权至上 B皇帝称号创立C“三公九卿"服从皇帝命令 D.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知识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情景激疑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
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
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
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对秦朝,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那么,秦朝最终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呢?知识归纳1.郡县制的由来和推行(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1)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朝一统天下,国土空前广袤,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职责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或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3.郡县制的作用和意义(1)使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把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典例剖析【例3】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D.为提高权威而神化皇权【变式题3】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是 ( )A反对郡县制 B推行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测试1、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2、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后…………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县以下不再设立基层组织C.地方家族势力已彻底绝迹 D.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3、下列有关秦朝三公九卿制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丞相位高权重,独揽朝政 B.三公互不相属,相互牵制C.九卿分管国家各种事务 D.御史大夫是副丞相4、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A废除分封制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5、阅读下列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于,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完成:(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为“求其宁息”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个性空间作业:《学习方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