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注重正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
俗话说,人如其面,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
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些肖像描写,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从语言描写析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可以透露其性格特征。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对中举前的范进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他又大加赞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语言显示了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性格特点。
从行动描写品性格。
动作描写,也可显示人物思想性格。
如《范进中举》描写胡屠户接过范进给的两锭银子,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一边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
这样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他虚伪、贪钱的性格特点。
《孔已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在酒客的讥笑声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画出孔已己对酒客们的不屑和自己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描写知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可以折射出人物性格。
如《最后一课》描写小弗朗士,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这一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叙事性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启迪学生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好载体。
它或哀转缠绵、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它刻画的各色鲜活的人物牵动着读者的神经,让人爱恨交加;它或独特、或震撼的环境常常能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思。
叙事性作品主要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这些饱含情感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支撑了作品。
因此,在阅读中只有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而深刻的感悟,才能走进人物心灵,感悟作品赋予人物的丰富思想内涵,以此读懂作品,对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意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因此,想让学生读懂叙事性文学作品、会读此类文章,得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多维性的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感悟却存在诸多问题,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从而走进文学作品充满情趣、意蕴的世界呢?笔者就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策略。
一问题:粗略化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通常被贴以“伟大高尚”的标签,或被冠以“对什么的爱”等笼而统之。
而对伟大高尚的感受、对爱意丰盈的感悟,却是苍白而空泛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阅读“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
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阅读文本的初始阶段,即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
但这仅是初始阶段,而在阅读实践中,如止步于此,又怎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厚重?如经典之作《“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王熙凤的“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精明干练”都是题中之意,但如不细细咀嚼其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衫一裙、一举一动,就不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亦不能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精髓。
叙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谈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叙事作品中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并以经典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角安娜为例,深入分析其性格与文化身份之间的紧密关系。
我们将通过解读安娜这一复杂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其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如何塑造其命运,并进而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当代叙事作品创作的启示。
我们将对文化身份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如何在叙事作品中得以体现。
接着,我们将回顾《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安娜的性格特点,包括她的情感矛盾、道德观念和自由追求等,并分析这些性格特点如何与她的文化身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她的命运走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叙事作品中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为读者在阅读和理解叙事作品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本文还将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当代叙事作品创作的启示,以期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二、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特点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她以其独特的性格和复杂的文化身份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
安娜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安娜拥有独立而坚强的个性。
她出生于贵族之家,但她的思想行为却常常与传统的社会规范背道而驰。
她敢于追求真爱,不畏世俗眼光,坚决地与情人沃伦斯基相爱并公开生活在一起。
这种勇敢和独立的精神体现了安娜性格中最为鲜明的一面。
安娜的性格中也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一方面,她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与真爱;另一方面,她又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到内疚和不安。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安娜的性格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她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在叙事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和生动描述,可以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本文将探讨叙事文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性、技巧和影响。
一、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性人物形象是叙事文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进而更加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直观的感知。
同时,人物形象描写也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1. 外貌描写: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如身材、面容、发型、服饰等,可以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例如:“他身材高大挺拔,一头乌黑的短发整齐地梳理着,穿着一套考究的西装,看上去非常有气质。
”2. 行为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动作的方式、动作的目的等,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例如:“她轻盈地走过花坛,细心地为每一株花草浇水,仿佛在呵护自己的孩子。
”3. 对话描写: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可以展现人物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关系等。
例如:“‘你快点睡觉吧,明天早上还要起早上班。
’他温柔地对妻子说道。
”4. 内心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受、情绪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变化。
例如:“他心中充满了愧疚和内疚,却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
”三、人物形象描写的影响人物形象描写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于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代入感,与人物情感共鸣。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细致刻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行为和冲突,增加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同时,人物形象描写还可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背景和铺垫,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叙事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和鲜活,增加读者的代入感和阅读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作家能够使读者对人物产生直观的印象。
同时,作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哈姆雷特形象,是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扰的人物。
他既是智慧和勇敢的王子,又是一个忧郁和迷茫的青年。
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话,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进而对他产生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除了直观的形象描写,人物形象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人物的言行和经历,作家能够传递出深刻的主题和寓意。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利安·索雷尔形象,代表了一种充满野心和冷酷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最终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
通过朱利安的形象,作家斯坦达尔将现实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人物形象的发展和转变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的雪莉克尔夫人形象,一开始被描绘为一个冷漠无情的女人,对待孤儿们毫不关心。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逐渐了解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悔恨,最终她通过帮助孤儿们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不仅展示了雪莉克尔夫人的成长,也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救赎的渴望。
四、人物形象的共鸣与启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予读者一定的启示。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者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核心。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通常是多维的,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言语的描写,作者可以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言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四、人物形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是深远的。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感或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人物形象的意义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来揭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五、结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核心,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揭示人物形象的真实面目,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享受阅读的乐趣。
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中的人物性格摘要:本文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认为文中人物刻画方面很少运用直接形容和外貌描写展现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简洁的对话、心理活动、行为描写、类比象征等间接手法展现人物性格。
关键词:《在异乡》人物刻画;间接表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4-01一、引言以往对《在异乡》的叙事分析,是从叙事声音和视角、评价研究,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浅谈人物塑造的研究,但仅从背景和人物对话谈人物塑造并不充分。
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
前者用特定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后者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事例暗示。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讨论了间接表现中行动,言语,外表,环境,和通过类比强化人物刻画的手法。
笔者认为海明威《在异乡》中描写相貌特征很少,而是抓住环境背景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因果关系,人物习惯性行动揭示静态性格,直接引语叙述,减速聚焦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来展现“我”的内心。
二、环境与人物性格环境描写除烘托文本基调,还将各种感觉组织成语言。
从叙事理论角度,人物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常常转喻来暗示性格特征。
《在异乡》作了故事背景的环境描写,感视觉交融,和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突出物象的清晰感,战争、寒冷及动物尸体增加了人物性格厚重感。
给异乡的人孤寂感和对时势的痛恨。
被掏空心脏在寒风里吹的野味隐喻战场上九死一生,伤痕累累的士兵。
文中他们选择最短的路去医院,哪怕要过桥;走有卖热乎炒栗子的桥,都暗示伤兵们对生存和温暖的渴求。
这不仅是一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间接表现,在选择一贯去医院的那条路习惯性动作背后,揭示了静态的性格侧面,成为读者了解人物心境的一个线索。
伤兵们去咖啡馆路上的描述、咖啡馆的环境和开篇环境不同,一派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温暖繁荣。
在视觉上和开篇环境及人物心境形成反差。
⼩学语⽂分析⼈物形象的⽅法有哪些 语⽂教学中对作品中⼈物形象的准确分析,是学⽣领悟作品内涵、正确体验作品情境的主要⽅法,是提⾼学⽣阅读能⼒的有效途径。
今天⼩编给⼤家分享⼀些⼩学语⽂分析⼈物形象的⽅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学语⽂分析⼈物形象的⽅法 1、关注主⼈公语⾔,感知⼈物形象。
什么样的⼈说什么样的话。
⼈物所具有的⼈⽂思想感情是寓于语⾔之中的。
在写⼈类⽂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关注⼈物语⾔,通过对⼈物的语⾔分析感受⼈物形象。
⾸先是抓住⼈物⾃⾝的语⾔。
如《狼和⼩⽺》这篇寓⾔故事主要是通过狼和⼩⽺的对话展开的。
我们可以就狼三次“故意找碴⼉”设问:狼三次提问说了什么话,进⾏简要概括;想想狼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学⽣第⼀次从“你安的什么⼼?”这句话可看出狼是装出很有理的样⼦,应该是“很⽣⽓”的。
第⼆次的语⾔中出现了“坏家伙”“背地⾥骂我”,这是狼别有⽤⼼的猜测,可以说是⽆中⽣有的;于是,它蛮横、凶恶的性格就显现出来。
最后说“你这个⼩坏蛋!”“反正都⼀样!”更是强词夺理。
于是,狼坏⼈的形象凸显出来。
⼀个为了达到不可告⼈⽬的⽽⼜掩饰⾃⼰的“坏⼈”形象就清晰起来。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尝试着⾓⾊朗读,以粗⽽低沉的语调在读中感受狼的恶意,还可以在狼的语⾔和⼩⽺的语⾔对⽐中朗读感受狼的形象。
在⼈物语⾔赏析中,我们要让学⽣感受关键性词语,如《诚实与信任》这篇课⽂中出现⼈物的对话,可以引导学⽣感受两⼈在电话中的语⽓,想想这两⼈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其中“我打电话是向你表⽰感谢的”句中“感谢”就是⼀个关键性词语。
⾃⼰的车⼦被别⼈刮坏了,⾃⼰修好之后为什么还要打电话表⽰“感谢”呢?学⽣深⼊阅读,就能逐渐感悟这个⼩红车主⼈宽容⼤度,愿意与⼈为善,肯定诚实的品质。
2、抓住描写主⼈公语⾔,感知⼈物情感。
写⼈记事的⽂章中写⼈的形象是为了表现⼈物的精神⾯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我们感受、理解⼈物形象,还要注意⽂中主⼈公语⾔之外表现⼈物的语⾔。
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谈谈叙事作品中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周忠文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正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
俗话说,人如其面,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从外貌上体现出来。
如《孔已己》中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些肖像描写,活画出孔已己懒惰、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从语言描写析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的言语可以透露其性格特征。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对中举前的范进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他又大加赞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语言显示了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的性格特点。
从行动描写品性格。
动作描写,也可显示人物思想性格。
如《范进中举》描写胡屠户接过范进给的两锭银子,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一边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
这样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他虚伪、贪钱的性格特点。
《孔已己》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在酒客的讥笑声中,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活画出孔已己对酒客们的不屑和自己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描写知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可以折射出人物性格。
如《最后一课》描写小弗朗士,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这是即将失去祖国的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爱国之情。
二、探读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最传神的细微之处的描绘,对人物思想、性格、内心世界进行准确地展示,从而精妙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品读《台阶》一文,通过一些细节的品味,便知其父亲的性格特征: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
前一句是一个物件细节,那一堆穿破的草鞋是父亲一个冬天辛劳的见证,为了建造一座新房,为了获得乡邻的肯定,他开始了艰辛的准备历程,读来让人辛酸,也让人感动。
第二句是一个动作细节,在台阶上磕烟灰是父亲的习惯动作,是劳作、奔忙之余父亲难得的休憩,如今,新屋建成,台阶垒就,曾经种种况味也许就在磕烟灰的瞬间一齐涌上父亲心头。
愣住的那一刻,相信父亲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端,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父亲朴实而坚韧的形象如大山一般矗立在我们心中。
三、侧面描写人物,补充性格形象。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
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的叙述、场景的描绘等来烘托反衬人物。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分析侧面描写能更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通常有人物的烘托和环境的烘托。
人物烘托对比,突出鲜明性格。
一棵参天的大树,既有挺拔的主干,也有扶疏的枝叶。
没有主干,枝叶无所附丽;缺了枝叶,主干亦将枯萎。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亦类同于主干和枝叶的关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部作品的形象系列,交织为复杂纷纭的矛盾纠葛和社会生活画面,负载着作品的思想意蕴。
因此,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下全力塑造好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从不放松对次要人物的刻画。
哪怕是某些一闪即逝的人物,也总是力图勾划出他们的性格特色,使之发挥出所应起到的艺术功用。
所以,分析人物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人物形象。
次要人物能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在《社戏》中刻画了众多人物,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写其他伙伴更能表现双喜的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
我之所以能看上喜主要就是他出注意、打包票。
《口技》中在表演第一个场景时听众的反映是: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表面写的是全场听众,而真正用意是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
还有第三个场景中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听众的神色、动作、心理都属于侧面描写,再次烘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孔乙己》中通过酒客的对孔乙己的介绍,便知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死要面子,但对人诚恳的一个人。
借用环境烘托,明晰人物思想。
精要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文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特别是为揭示人物的思想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背景。
在《台阶》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句中高高的台阶、摇来摇去的柳树枝和父亲专注的目光叠加在一起,情景交融,呈现出丰富的内涵。
高高的台阶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专注的目光中传达出父亲对地位的希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此他耗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这份执著真让人感动。
《孤独之旅》中,有关暴风雨的描写和杜小康的成长是分不开的。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可以说环境愈是恶劣,愈是能突出主人翁杜小康的勇敢和坚强,也愈加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多种方法,但归根结底都要忠实于的思想感情,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凌驾于文章之上。
要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方法,提取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归结出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