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91.00 KB
- 文档页数:190
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册《风筝》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理感受。
3.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填空白等方法,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
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动作.心里活动等描写,体会出孩子们围绕风筝产生的不同心情变化。
教学准备:文字课件.放风筝的录像,课文范读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风筝的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了解风筝吗?幻灯片展示,师简介: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墨子花了三年的时间用木材制作的一只木鸟。
这就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后来,人们改用纸做风筝,就叫纸鸢。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从1984年开始,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
你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你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些新朋友,他们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风筝(点题),齐读课题。
能大声读课题吗?读出你的喜欢。
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 请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三件事?(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2.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应该把生字掌握牢固,你认识他们吗?出示本课要认的生字词。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着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识记重点的字词2、能概括母亲为我做的事,把握叙述方式3、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母亲,以景物描写来展现主题4、理解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叙述方式,概括母新为我做的事2、通过细节分析人物,以景物来展现主题3、体会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物观与价值观教学方法:读中体会,交流中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想写母亲的诗文,以母亲的无私导入此文中的母亲形象学习二、预习展示让学生展示预习所得,由学生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三、整体感知1、概括文中写的母亲的几件事,把握叙述方式,以此体会母亲的关爱2、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情感此步应多让学生交流讨论,从中理解母亲的形象四、探究问题1、多次写看花,用意何在?2、四个省略号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3、两次景物描写有何用意?4、最后的一段话的理解。
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以分组讨论深入把握师在其中加以引导点拨五、拓展延伸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六、小结作业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主要的要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语文课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由课内到课外,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努力尊重学生的观点。
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去品味语言文字,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收获对文本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背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珍惜读书机会的情怀,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圈划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并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绪。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
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反思:《楼兰的忧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鸟是树的花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本课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想象,朗读中深刻感悟文本,结合语言文字,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体味那平凡的鸟儿为自然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学着拥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
教学重点:体味鸟儿为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教学难点:透过作者诗意的语言感悟自然之中存在着的美。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与大猩猩之间深厚的真挚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冀教版)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22、楼兰的忧郁教案 53、鸟是树的花朵教案 74、我和大猩猩握了手教案 12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136、早晨教案 157、葵花之最教案 199、寓言两则教案 21揠苗助长教案 21刻舟求剑教案 2310、还有人活首吗?教案 2411、我的母亲教案 2612、济南的冬天教案 3013、祥子买车教案 3314、养花教案 3515、母鸡教案 3716、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案 3818、秋天的怀念教案 4120、勇气教案 4321、再见了,亲人教案 4422、桥梁远景图教案 47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
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二、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
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人世间的亲情莫过于父爱、母爱,他们都是伟大的爱。
但是,这些爱也许体现在谆谆的教导中,也许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
然而,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这样一对父女,感受父亲那无言的爱。
板书:无言的父爱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
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案一:第一课《情比金坚》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2. 研究识字、词语的注音和书写;3. 能正确模仿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 研究识字、词语注音和书写;2. 学会正确模仿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本《情比金坚》;2. 黑板、粉笔;3. 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入《情比金坚》这个故事;2. 配发单词卡片,教学生识字和注音;3. 逐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模仿朗读;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意义。
教案二:第二课《与时间赛跑》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2. 研究多音字的注音和运用;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研究多音字的注音和运用;2.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与时间赛跑》;2. 黑板、粉笔;3. 课堂练题。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先读课文,了解大意;2. 分析多音字的注音方法,与学生一起注音;3.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并回答问题;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讨论一些与时间赛跑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多音字,写一篇关于时间的短文。
教案三:第三课《Mimmi的寿宴》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内容;2. 研究生字词的注音和运用;3. 提高朗读和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研究生字词的注音和运用;2. 提高朗读和书写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Mimmi的寿宴》;2. 黑板、粉笔;3.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1. 让学生预览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 分发生字卡片,教学生识字和注音;3. 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4. 布置课后练,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2. 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家寿宴的短文。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11、《《我的》》教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学习的写作方法,感悟情真意切的语言,体会真挚的感情,在写作时要说真话,表真情。
教学重点:立足文学单园,通过本课的学习,读的形象,体会从身上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进一步感受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感受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强调给他的“生命教育”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说到“”这两个字,你们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是啊,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等。
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的在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才得到这个不幸的,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来回忆自己的,来抒发自己对的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我的》这篇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生字: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4、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阁衍筹”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解决词语意思:勤俭诚实相依为命有求必应不辞劳苦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1)笔下的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结合作品谈谈为什么作者说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2、指名交流回答。
五、作业1、完成习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师:同学们,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文学单园——“平民写家”。
标题: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下半册,适用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使用。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内容包括课文理解、语言运用、写作训练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本册课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运用;2.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生动的小水珠》1. 教学目标:a)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珠的特性;b) 学习使用课文中的生字词;c) 表演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步骤:a) 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讨论,引起学生兴趣;b) 分析课文:辅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c) 协助学生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d) 分角色表演:分组进行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e) 总结讨论:学生总结本课期间的所学内容。
【第二课】《美丽的荷花》1. 教学目标:a) 学习课文的整体内容,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b) 学习演讲技巧,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c) 学习写草稿,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2. 教学步骤:a) 导入:通过图片或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b) 阅读课文:分段阅读,学生理解内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c) 学习重点句子:老师解析重点句子,并让学生模仿朗读;d) 演讲训练:学生分组进行演讲练习,培养口语表达能力;e)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写作习惯。
【第三课】《雨一直下》1. 教学目标:a)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水的特性和作用;b) 学习正确使用感叹句;c) 进行有关雨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步骤:a) 导入:展示图片或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b) 阅读课文:教师辅导学生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c) 学习感叹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感叹句;d) 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关系。
三、感悟人物品质出示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录像或图片组,学生看完后回答问题。
同学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什么特定时期,那些人发生的事情?通过课下搜集资料讲一讲你所了解的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生活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三个人物在互相救助的过程中的关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本问题也可留作课前预习内容,课上小组讨论片刻即出示小组讨论结果。
全篇课文分23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身为指导员的王吉文在身负重伤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背通讯员小周艰难地行进。
第二部分(五至十九自然段):途中遇到垂死的黄元庆,王吉文忍着伤口的剧痛艰难的轮换背小周和黄元庆行进,终于疲惫不堪晕死过去。
第三部分(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匍匐前行,并吃力地拖着晕倒的王吉文继续向前行进。
三个身负重伤的战士一同行进在这茫茫的沼泽地上,伤口还淌着鲜血,饿了就抓把身边杂草野菜充饥,几天没饱饱地吃过一顿热饭,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没有彼此放弃,互相关心着,鼓励着继续前行。
同学们在才一次回到这个故事中,回到这三位红军战士的身边,找出在他们之间让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处境的艰难下彼此的关心与扶持
第二、三自然段:“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再休息……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