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检查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36.06 KB
- 文档页数:44
磁共振成像诊疗常规2023版第一节MRI检查基本常规(检查前准备】1.接诊时,核对患者一般资料,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目的和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请临床医师务必写清,以免检查部位出错。
2.询问患者是否属禁忌证范围。
如未发现禁忌证,再发给患者“MRI检查预约单”,预约单的内容应包括检查时间,各部位MR1.检查前准备,禁忌证等。
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按要求准备。
3.对腹部及盆腔部位检查者,应向患者讲清胃肠道准备的方法。
对宫腔内置有金属避孕环而又必须施行检查者,应嘱患者先取出避孕环再行MR1.检查。
4.对预约就诊者,先核对一般资料,询问是否按要求准备,再进行登记,建档。
对复诊患者,应查阅老片,以便对照。
5.进入检查室之前,应去除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品及电子器件,以免引起伪影及对物品的损坏。
如:假牙、发卡、钥匙、小刀、钢笔、硬币、手表、耳环、项链、戒指、磁卡、照像机及手提电话等。
6.向患者认真讲述检查过程,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合作。
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时射频脉冲的噪声,扫描过程中不得活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注意:不可向病人提示“幽闭恐惧症”,以免起到负作用。
7.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由麻醉师用药并陪同),提高检查成功率。
8.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1.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所有抢救器械、药品必须齐备。
(禁忌证]1.心脏起博器携带者,人工金属瓣膜和角膜。
2.颅脑手术后颅脑动脉夹存留患者。
3.危重病员需心电监护和/或抢救。
4.体内有金属性药物泵,如糖尿病患者体内有胰岛素泵。
5.体内有金属异物或术后安置金属物(眼球异物、人工关节、金属固定器等)。
6.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期妊娠患者属相对禁忌证。
[操作步骤】1.选择合适的检查线圈。
2.根据检查申请单的要求和检查部位确定线圈和磁体中心位置。
3.层厚应视检查脏器结构而定,例如脑垂体和肾上腺的检查宜取薄层(3~5mm),肝脏等较大脏器,可取10~15mm的较厚切层。
磁共振操作规程
《磁共振操作规程》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产生身体内部详细的图像。
因为涉及到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所以在进行MRI检查时需要遵循磁共振操作规程。
首先,进行MRI检查前,患者需要填写相关的问卷,并且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例如首饰、手表、钥匙、带有金属的衣物等。
因为磁共振设备会产生强磁场,任何金属物品都可能对检查造成干扰甚至危险。
另外,医务人员也需要确认患者是否有任何内部植入的金属或电子设备,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瓣膜等。
这些设备在磁共振设备中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损坏。
在进入磁共振室之前,医务人员会告知患者一些操作规程,例如需要保持静止、不要移动等。
因为MRI检查需要患者保持静止,以确保图像质量。
当患者进入磁共振设备后,医务人员会将他们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并给予头枕、腰枕等支撑物。
确保患者舒适,并且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呼吸深而均匀,并且密切听从医务人员的指示。
通常,MRI检查会持续20分钟到1小时
不等,根据检查部位和需要采集的图像数量而定。
综上所述,磁共振操作规程对于确保MRI检查的安全和有效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指示,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仔细评估和检查,以确保MRI检查的顺利进行。
一、CT机操作规范(一)准备和关机1、开机是指通过接通电源将供电电流馈送给予主机和计算机系统。
CT机按照自设程序进行自检,在自检过程中,不得随意按动任一功能键及移动鼠标,待自检完成,监视器屏幕上显示人机对话时,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2、球管加热每日新开机时,首先应对球管进行加温,亦称球管训练。
球管加热是在扫描视野内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用空气扫描方式曝光数次。
球管训练的目的在于保护X线管。
刚开机时,球管温度低,通过管电压和管电流由低到高的训练,使得冷球管温度逐步升高,从而防止了突发的冷高压对X线管的损坏或将灯丝打断。
在开机运行期间,若间隔3h没有进行扫描,则应重新对球管进行加热训练。
3、空气校准由于诸多探测器之间存在有参数和余辉时间的差异,加之球管输出的变化,因而探测器会出现零点漂移现象,影响探测器对数据的准确采集。
零点漂移会引起探测器读得的空气的CT值不是一1000而造成失真,为了修正原始数据零点漂移所带来的误差,所以要进行空气校准,采用空气扫描方式获得探测器各通道的零点漂移值,从而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
4、机器内存的检查每台机器的内存是有限度的,为了保证当天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前应首先检查内存的空间状况,消除一些处理完毕的图象数据。
5、关机带有冷却系统的CT肌,扫描完后至少等待20min以上再关机,以防因冷却系统停止工作而球管过热,损伤球管及阳极靶面。
(二)扫描方法1、普通平扫CT机的普通平扫是指不注射对比剂的扫描,多采用横断层面扫描,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扫描部位伸入扫描架内,定好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扫描层厚和间距(或螺距)依检查的需要与CT装置而定。
2、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是指静脉注射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的扫描。
增强扫描的参数一般与平扫相同。
(三)维护与保养1、CT机的工作环境除保持机房、操作间的干净卫生外,重要的是注意环境的温度、湿度条件。
肾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热量升高到一定限度时机器会停止工作或造成损坏,必须配置空调设备,使机房温度控制在18〜22℃。
MR操作规程MR操作规程是指针对MR(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旨在确保MR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准确的影像结果。
以下是一份标准格式的MR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MR设备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一、设备准备1. 确保M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的电源、冷却系统和磁体温度是否正常。
2. 检查设备的各项配件和耗材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对MR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二、患者准备1. 患者应提前了解MR检查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用金属物品等,并在预约前咨询医生。
2. 患者应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史,包括过敏史、手术史等。
3. 患者应穿着适当的服装,避免穿戴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硬币等。
4.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身体位置调整和体位标定。
三、操作步骤1. 将患者安置在MR设备的扫描床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模式和参数设置,如扫描序列、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
3. 通过MR设备的控制台进行扫描的启动和住手,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或者突发情况。
5. 扫描完成后,将患者从MR设备上移开,并协助患者进行恢复和整理。
四、安全注意事项1. MR设备具有强磁场,操作人员应遵守设备的安全规定,避免携带金属物品进入MR室。
2. 患者应事先告知操作人员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听力助听器等特殊情况。
3. 患者应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钥匙、手机、眼镜等,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操作人员应熟悉MR设备的紧急停机程序,并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5. MR设备的放射性材料应妥善保存和管理,防止泄漏和污染环境。
五、操作规范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2. 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流程。
MR操作规程标题:MR操作规程引言概述:MR(MapReduce)是一种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已经成为了当前大数据时代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处理工具之一。
为了确保MR操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制定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MR操作规程的内容,包括数据准备、任务划分、任务执行和结果处理四个部份。
一、数据准备:1.1 数据采集:根据需求,采集需要处理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 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等。
1.3 数据转换:将清洗后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以适应MR操作的输入要求。
二、任务划分:2.1 输入划分:将准备好的数据划分为多个输入片段,以便并行处理。
2.2 任务划分: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处理需求,将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以提高处理效率。
2.3 任务调度:将划分好的任务分配给可用的计算资源,并合理调度任务的执行顺序。
三、任务执行:3.1 Map阶段:每一个子任务读取对应的输入片段,通过执行Map函数将输入数据转化为中间结果。
3.2 Shuffle阶段:将Map阶段输出的中间结果按照键进行分组,并将相同键的值发送到同一个Reduce任务。
3.3 Reduce阶段:每一个Reduce任务接收到Shuffle阶段发送过来的数据,通过执行Reduce函数将中间结果合并为最终结果。
四、结果处理:4.1 结果输出:将Reduce阶段输出的结果存储到指定的位置,以便后续使用或者展示。
4.2 结果验证:对输出的结果进行验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3 结果分析:根据需求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以上四个部份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MR操作规程的内容和流程。
在实际应用中,遵循这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提高MR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大数据处理的挑战。
同时,不断优化和改进操作规程也是必要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数据处理需求。
MR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MR(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人体组织的水份子进行扫描和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象,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为确保MR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影像质量,制定MR操作规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设备准备1. 检查前确认MR设备的工作状态正常,包括磁场强度、温度、气压等参数。
2. 检查MR设备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好,如磁场屏蔽、安全警示标识等。
3. 检查MR设备的配件和耗材是否齐全,如线圈、注射器、对照剂等。
三、患者准备1. 根据医嘱和患者信息,确认患者的扫描部位和扫描序列。
2. 向患者解释MR检查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征得患者的允许。
3. 患者需要脱掉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钥匙等,避免对磁场产生干扰。
4. 患者需要更换干净的检查服,并确保无任何金属钮扣或者拉链。
四、扫描操作1. 将患者安置在MR设备的扫描床上,并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头部、四肢等,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根据患者的体形和扫描部位,选择合适的线圈,并正确放置在患者身体上。
3. 根据医嘱设置扫描参数,包括扫描序列、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4. 在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即将住手扫描并采取相应措施。
5.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对照剂来增强影像的对照度,但需谨慎使用,并遵循相关操作规程。
五、事故应急处理1. 在MR操作过程中,如发生意外事故,如患者突发疾病、设备故障等,应即将住手扫描,并及时报告相关责任人。
2. 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对患者进行急救、维护设备安全等。
3. 对事故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过程等,以便事后分析和改进。
六、操作规范1. MR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和持有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2.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如保护患者隐私、避免辐射危害等。
MR操作规程标题:MR操作规程引言概述:MR(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为了确保MR成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MR操作规程。
本文将介绍MR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匡助医护人员正确操作MR设备,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一、设备准备1.1 确保设备完好:在进行MR成像之前,必须确保M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各项功能正常。
1.2 检查安全设施:检查MR设备周围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好,如急救设备、灭火器等。
1.3 校准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成像需要,正确设置MR设备的扫描参数。
二、患者准备2.1 患者安全:患者在进行MR成像前,必须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以免对成像结果产生干扰。
2.2 了解患者病史:在进行MR成像前,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以便调整成像参数,确保成像效果。
2.3 安全提醒:在患者进入MR室前,必须向患者详细介绍MR成像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配合并保持肃静。
三、操作流程3.1 定位操作:在患者躺入MR设备后,医护人员需准确定位成像部位,调整扫描平面。
3.2 启动扫描:根据预设的扫描参数,启动MR设备进行成像,确保成像过程平稳进行。
3.3 监控患者状态:在成像过程中,医护人员需随时监控患者的状态,确保患者安全。
四、成像结束4.1 完成成像:当成像完成后,医护人员需及时住手扫描,将患者从MR设备中取出。
4.2 数据保存:将成像数据保存到系统中,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4.3 安全离开:患者完成成像后,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安全离开MR室,确保患者安全。
五、设备维护5.1 清洁消毒:每次使用MR设备后,必须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设备卫生。
5.2 定期维护:定期对MR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查设备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5.3 故障处理:如发现MR设备浮现故障,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结语:MR操作规程是保障MR成像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MR设备,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MR操作规程标题:MR操作规程引言概述:MR(磁共振)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其操作规程对于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MR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点。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信息:在进行MR检查之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1.2 安全检查:确保患者没有任何金属物品携带,如金属假牙、心脏起搏器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造成安全隐患。
1.3 询问患者病史:医务人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禁忌症,如患有心脏病、植入金属假体等,以便调整检查方案。
二、操作流程2.1 让患者脱掉金属物品:在进入MR室前,患者需要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包括饰品、手表等。
2.2 安置患者:医务人员需要将患者安置在MR检查床上,并确保患者舒适,并固定好头部位置。
2.3 启动设备: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启动MR设备,调整扫描参数,开始检查。
三、检查过程3.1 协助患者保持静止: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不动,以确保影像质量。
3.2 保持通讯畅通:医务人员需要与患者保持通讯畅通,询问患者是否感到不适或需要帮助。
3.3 监测患者状态:医务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等,确保患者安全。
四、结束操作4.1 完成检查:当检查结束时,医务人员需要停止设备,将患者从MR检查床上移开。
4.2 告知患者结果:医务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检查结果,如有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4.3 清洁设备:医务人员需要清洁MR设备,确保下一位患者的检查环境干净卫生。
五、注意事项5.1 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MR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2 定期维护设备:MR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5.3 持续学习更新知识:医务人员需要持续学习最新的MR技术和操作规程,提升专业水平。
结语:MR操作规程对于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MR操作规程一、引言MR(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为了确保MR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MR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三、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进行MR操作的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
四、术语定义1. MR扫描: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人体进行影像扫描。
2. 患者准备: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穿戴适当的服装、取下金属物品等。
3. 操作人员:指进行MR扫描的医疗技术人员。
五、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a. 患者应提前被告知MR扫描的注意事项,包括禁食、禁止佩戴金属物品等。
b. 患者应穿戴适当的服装,避免穿戴有金属部件的衣物。
c. 患者应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首饰等。
d. 患者应填写相关的问诊表格,并告知医生有无可能影响MR扫描的病史或者症状。
2. 操作准备a. 操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扫描的正确性。
b. 操作人员应检查MR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c. 操作人员应检查扫描室内的环境,确保安全和卫生。
3. MR扫描操作a. 操作人员应根据医生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b. 操作人员应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c. 操作人员应赋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和安抚,确保患者保持肃静和稳定。
d. 操作人员应监控扫描过程中的影像质量,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参数或者重新扫描。
e. 操作人员应记录扫描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扫描时间、扫描序列等。
4. 扫描结束a. 扫描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匡助患者下床,并告知患者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b. 操作人员应将扫描数据保存到指定的存储介质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c.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扫描室,消毒相关设备,准备下一位患者的扫描。
六、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熟悉MR设备的操作和安全知识。
MR检查操作规范本规范以检查部位为依据,兼顾部分有MRI鉴别意义的疾病类型,提出各部位检查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各级医院及各种不同类型的MR检查设备。
本规范采用相同的写作结构,包括线圈类型、体位、定位像、成像范围、检查方位、检查序列、扫描基准、层厚/层间距、FOV、患者准备与配合和优化选项,旨在为同行提供清楚的各部位MRI检查方法。
MRI检查适用于罹患各系统疾病者和要求健康体检者。
检查前应去除患者体内及体表的磁性金属物。
对于儿童、烦躁不安及有幽闭恐惧症者,应镇静后进行检查。
实施检查前,应先除外检查禁忌症。
本规范适用于成人MRI检查,儿童MRI检查原则相同,具体参数请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第一节 MRI检查规范总体要求1.线圈选用合适。
2.患者体位标准。
3.检查方位准确。
4.扫描基准线符合要求5.序列选择得当、齐全。
6.FOV适当。
7.层厚/层间距适当。
8.TR、TE、扫描时间与机型有关,主要参数范围见表1。
9.其他优化选项应用合理,如呼吸门控、心电门控、流动补偿等。
10.每个检查部位,≥2个检查方位(其中一个为基本检查方位)。
11.每个基本检查方位上,≥2个基本检查序列。
12.合理控制运动、呼吸、血管/脑脊液搏动、异物/金属等伪影,无卷褶伪影。
13.图像重建规范。
表1 MR主要扫描参数范围表2 主要MR厂家常见脉冲序列对照表第二节头颅五官一. 颅脑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颅底到颅顶。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横轴位(Axi)。
(2)辅助检查方位:冠状位(Cor)、矢状位(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T2 FLAIR、DWI 。
(2)辅助检查序列:疑脂肪性病变者,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
3.层厚/层间距:层厚≤6mm,层间距≤2mm。
4.扫描基准:Axi—平行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Cor—垂直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Sag—平行于大脑纵裂(Axi定位)。
5.FOV:≤24×18cm6.患者准备与配合: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颅底部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Sag。
(2)辅助检查方位:最佳显示方位。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
(2)辅助检查序列:Fat-Sat T1WI(用于T1WI上有高信号病变或颅骨、头皮病变者)、动态序列。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 其他:参见平扫(三)颅脑MRA1. 基本检查方位:Axi。
2. 基本检查序列:3D TOF-MRA。
3. 基本扫描范围:以Willis环为中心,特殊情况根据病变范围适当调整。
4. 扫描基准:Axi—平行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5. 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方设定预饱和带。
6. 图像重建:左右方向旋转(≤10°/帧);前后方向旋转(≤10°/帧)。
(四)颅脑MRV1. 基本检查方位:Cor。
2. 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2D-TOF-MRA。
(2)辅助检查序列:3D-PC-MRA。
3. 扫描基准:Cor—垂直于额叶底面或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4. 基本扫描范围:覆盖全颅。
5. 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颅底部设定预饱和带。
6. 图像重建:同颅脑MRA。
二.鞍区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包括鞍区及病变。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Cor、Sag。
(2)辅助检查方位:Axi。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 。
(2)辅助检查序列:疑脂肪性病变者,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3.层厚/层间距:层厚≤3mm,层间距≤0.5mm。
4.扫描基准: Cor—垂直于蝶骨平台或通过且平行于垂体柄(Sag定位)。
Axi—平行于蝶骨平台或垂直于垂体及垂体柄连线(Sag定位)。
Sag—平行于大脑纵裂(Cor定位)。
5.FOV:≤20×20cm(推荐使用18×18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颅底部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Cor、Sag。
(2)辅助检查方位:Axi。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
(2)辅助检查序列:Fat-Sat T1WI、动态序列(微腺瘤)。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 其他:参见平扫。
三.眼眶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或眼表面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眼眶上、下缘,前界到双眼球前缘,后界包括视交叉。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
(2)辅助检查方位:斜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Fat-Sat T2WI(STIR)。
(2)辅助检查序列:T2WI、Fat-Sat T1WI。
3.层厚/层间距:层厚≤4mm,层间距≤1mm。
4.扫描基准: Axi—平行于视神经前后轴(Sag定位)。
Cor—平行于两侧晶状体连线(Axi定位)。
斜Sag—平行于成像侧视神经前后轴(Axi定位)。
5.FOV:≤20×20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 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成像时眼球不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下方分别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Sag。
(2)辅助检查方位:斜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Fat-Sat)T1WI。
(2)辅助检查序列:T1WI、动态序列。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 其他:参见平扫。
四.鼻窦(鼻腔)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兴趣鼻窦或鼻腔区。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
(2)辅助检查方位: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 。
(2)辅助检查序列:疑骨质病变者,加扫Fat-Sat T2WI(STIR)。
3.层厚/层间距:层厚≤5mm,层间距≤1.5mm。
4.扫描基准:Axi—平行于蝶骨平面(Sag定位)。
Cor—垂直于蝶骨平面(Sag定位)。
5.FOV:≤20×20cm6.患者准备与配合: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下方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Sag。
(2)辅助检查方位:最佳显示方位。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Fat-Sat)T1WI。
(2)辅助检查序列:动态序列。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 其他:参见平扫。
五.内耳/中耳/内听道线圈:Dual表面线圈,或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双侧内耳、中耳及内听道区。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
(2)辅助检查方位:斜Cor。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 。
(2)辅助检查序列:疑骨质病变加扫Fat-Sat T2WI(STIR)。
3. 层厚/层间距:层厚≤3mm,层间距≤1mm。
4.扫描基准:Axi—平行于双侧听神经连线(Cor定位)。
Cor—平行于双侧听神经连线(Axi定位)。
5.FOV:≤24×24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成像层面上、下方分别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
(2)辅助检查方位:斜Cor、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Fat-Sat)T1WI。
(2)辅助检查序列:动态序列。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 其他:参见平扫(三)内耳膜迷路造影1.基本检查方位:Axi2.基本检查序列:水成像序列(建议进行必要的图像后处理)。
3.扫描基准:Axi—平行于双侧听神经连线(Cor定位)。
4.图像重建:(1)冠状位,横轴位MPR重建。
(2)三维重建六.颞叶/海马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双侧颞叶海马区。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斜Cor(与海马长轴垂直或与脑干平行)。
(2)辅助检查方位:Axi、斜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T2 Flair。
(2)辅助检查序列:疑脂肪性病变者,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3.层厚/层间距:层厚≤5mm,层间距≤1.5mm。
4.扫描基准:Axi—平行于蝶骨平台或前-后联合连线(Sag定位)。
Cor—平行于脑干或垂直于颞叶/海马长轴(Sag定位)。
Sag—平行于颞叶/海马轴(Axi定位)。
5.FOV:≤20×20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一般准备,头部制动。
7.优化选项:流动补偿,在颅底部设定预饱和带。
(二)MR增强扫描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斜Cor、Axi。
(2)辅助检查方位:Sag。
2.检查序列(1)基本检查序列:T1WI。
(2)辅助检查序列:(Fat-Sat)T1WI、动态序列。
3.对比剂:GD-DTPA 0.1mmol/kg,2ml/s团注。
4.其他:参见平扫。
七.鼻咽/口咽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上至颅底,下至会厌软骨水平。
(一)MR平扫1.检查方位(1)基本检查方位:Axi、Cor。
(2)辅助检查方位:Sag。
2.基本检查序列:T1WI、Fat-Sat T2WI(STIR)。
3.层厚/层间距:层厚≤5mm,层间距≤1.5mm。
4.扫描基准:Axi—垂直于C1,C2椎前肌(Sag定位)。
Cor—平行于C1,C2椎前肌(Sag定位)。
5.FOV:≤20×20cm。
6.患者准备与配合:一般准备,头颈部制动,尽量不做吞咽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