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之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1.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第1篇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
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
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
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
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
"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魅力,提高语文的听说能力,锻炼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几种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一、整齐划一朗读法
整齐划一朗读法是培养学生朗读语感和语调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先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整齐划一,配合教师的示范朗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正确的语音和语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和模仿能力。
二、分段背诵朗读法
分段背诵朗读法是培养学生朗读流畅性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先将一篇文章分成几个小段,然后让学生背诵每个小段的内容,并进行朗读。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根据每个小段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停顿,保持语言流畅,提高朗读的连贯性。
四、情感朗读法
情感朗读法是培养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感。
在朗读时,学生可以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来表达文章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情感色彩。
五、朗读与表演相结合
朗读与表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朗读表演能力的一种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声音变化等方式,使朗读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的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点与方法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点1.重视朗读的语调、重音和停连等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朗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2.注重朗读的情感表达。
朗读不仅仅是将文字读出来,更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通过朗读将情感表达出来,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强调朗读的积累和运用。
朗读是一种语言实践,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运用,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1.示范朗读法示范朗读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课文或者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示范朗读法可以通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进行展示。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力。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选取一些适合的角色扮演的课文或者段落,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3.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是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共同完成朗读任务的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的朗读任务,如分角色朗读、齐读、小组比赛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4.课外拓展法课外拓展法是指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一些适合课外进行的朗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和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方法与技巧一、注重声音的准确性1.读音准确。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注意读音的准确性,特别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正确发音。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跟读等方式,扩大学生的语音库,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语调适宜。
语言的语调对朗读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语调来表达文本的含义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语调,帮助他们掌握语调的使用技巧。
二、注重语音的流畅性1.适当停顿。
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和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来帮助学生掌握适当的停顿位置和时间。
2.正确连读。
正确的连读可以使句子的语音流畅,有助于体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跟读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连读方法,提高语音的流畅性。
三、注重语速的掌握1.适度放慢语速。
适度放慢语速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和情感,避免语音模糊和发音错误。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适度放慢语速的技巧。
2.灵活掌握语速。
语音的快慢可以根据文本的要求和情感的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情感,引导学生灵活掌握语速的变化,提高朗读的表达力。
四、注重语气的把握1.情感的表达。
朗读中,学生可以通过语气的把握来表达文本中的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和情感,示范不同语气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准确表达情感。
2.调子的运用。
朗读过程中,适当使用不同的调子,可以使语音更加生动,有助于传递文本的信息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语义和情感,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调子朗读,提高语音的表达力。
以上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方法与技巧的一些介绍。
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水平,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同时,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真实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听读结合法听读结合法是指通过听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首先朗读一段文章,引导学生仔细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然后再让学生跟读。
在跟读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朗读,让学生模仿发音、语调,注意语速和停顿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
二、分段朗读法分段朗读法是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个段落,让学生按照段落进行朗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在分段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通读一遍,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再逐段逐句地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做适当的停顿和语气调整。
三、情感朗读法情感朗读法是指通过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文本,例如诗歌、故事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文本中的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在情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声音、语调、语速等来传达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朗读法合作朗读法是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适当的短文进行朗读。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交流,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在合作朗读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互相改进,提升朗读水平。
同时,合作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自由朗读法自由朗读法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在自由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评述、感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和体会。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由朗读展示,提供一个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平台。
通过以上的朗读方法指导,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生语文朗读方法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活动,不出声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小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正确认读,养成习惯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
宋代的朱熹曾对此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记。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就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朗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二、熟练朗读,掌握节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然后准备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不同。
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
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
这就会加大读的次数。
朗读量的加大,必定会引起质的变化,即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以后对其它文字的理解。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然后让学生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
一篇诗词的含义,就会在学生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中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就会让学生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学、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方法语文课堂中,朗读是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流畅度、准确度以及理解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对课文进行预读,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
这样教师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体现语气、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听到标准的语音语调,提高他们的朗读准确度。
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找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并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境。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课文的引导。
将课文分成几个角色,让学生分头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和合作。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朗读代表,进行课文朗读。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在旁边听,然后进行点评和反馈。
这样的朗读方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听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小组合作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音调标注。
在课文中找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或句子成分,让学生标注上音调符号。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音和语调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音调的标注,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意图。
最后,教师在朗读引导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无论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都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和赞扬。
这样可以树立学生对朗读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中培养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一门学科,而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朗读,小学生能够培养语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文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朗读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词或文章进行朗读示范,要求学生在听老师朗读的用心感受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2. 分段练习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较长的诗歌或文章进行分段练习。
教师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示范朗读,并对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讲解。
然后,将全文分成若干小段,让学生依次进行朗读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思想表达能力。
3. 听力朗读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听力朗读,即通过听音音频进行朗读模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4. 合唱朗读合唱朗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朗读一部分文字,然后全班一起进行合唱朗读。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技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背诵朗读背诵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诗词或文章进行背诵,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通过背诵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二、朗读能力培养1. 学习音韵朗读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韵感。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音韵美感,帮助他们领会诗词或文章中蕴含的音韵之美。
2. 训练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是朗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和练习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提高表达能力4.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与技巧小学语文的朗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良好发音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阅读兴趣和积极性1.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能力水平的语文读物,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
2.以身作则,父母亲自阅读、鼓励孩子阅读,营造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
3.多参与朗读比赛等语文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二、多练习口语表达1.多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孩子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注意音、调、节奏等,纠正错误发音,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三、掌握阅读技巧1.注重理解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提前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抓住重点。
2.学会快速浏览、略读和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技巧,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注重情感体验1.学会表达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进行情感体验。
2.善于运用声音、语调和表情等手段,让语文朗读更生动传神。
3.鼓励孩子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帮助他们与作品建立情感共鸣。
五、注重节奏和语调的把握1.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节奏感,正确掌握语调并把握好阅读速度。
2.注重情感的起伏变化,将正确的语调运用到朗读中,提高语文朗读的感染力。
六、注重声音的控制和调节1.培养孩子良好的呼吸习惯,让孩子有充分的气息来支持朗读,保持声音的连贯和稳定。
2.善于使用声音的高低、轻重来表达情感和语调变化。
3.注意声音的音量控制,在不同环境下调节合适的音量。
七、不断练习和反复朗读1.每天进行朗读练习,培养孩子的语感和语调感。
2.多次朗读同一篇文章,逐渐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与他人交流朗读经验,接受他人的指导和建议,逐渐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
以上是小学语文朗读的一些建议和技巧,希望能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之方法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
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摘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
下面将结合教材举例。
1 抓重点词、句朗读
(1)联系词义人情。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人情人境。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2)拆字形品意蕴。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
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缎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
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
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 体验朗读
(1)换位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
”(人教版《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人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2)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
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问:“冬天时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3)表情、动作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罗丹全神贯注就读出神韵了。
3 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
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
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个儿子》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想要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朗读时“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4 看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
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强暴、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隋。
5 辨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人教版《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
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6 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如读“火神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人教版《普罗米修斯》)时,学生并没有注意到读的语调要低,老师的一句“你对普罗米修斯说话的声音太大了,我都能听见,何况宙斯?”的点评立刻使学生注意了语调要与一般的朗读不一样。
又如《三个儿子》中,学生开始读三个母亲提水桶往家走的语句时,读得很轻松,老师点评:“你们的力气很足,但妈妈们很累,要走走停停,所以要读慢些”。
这样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读的质量就有了提高。
除此之外,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