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小暑节气养生常识
- 格式:docx
- 大小:24.13 KB
- 文档页数:5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7月6日或7日,是夏季的第三个
节气。
小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温酷暑: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气温逐渐升高,且日照时间加长。
大部分地
区的气温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2. 降雨增多:小暑时节,随着气温的升高,热空气上升形成云团,降雨的天气逐渐增多,但与夏雨的触顶相比,小暑的雨量较少。
3. 农作物生长:小暑时节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作物的生长进入了快速阶段,需要加强浇灌和防治病虫害。
4. 鱼虾盛产:小暑时节,水温逐渐升高,湖泊、江河和海洋中种类繁多的鱼虾开始大
量繁殖产卵,捕鱼和捕虾的收获期也开始了。
小暑节气并没有特定的传统风俗,但在中国乡村,人们有时会在小暑这天举行一些传
统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拜神、做风筝、采摘水果等。
此外,还有一些和小暑
相对应的谚语,如“小暑大雨,沙溪冰泮”,意味着小暑时期炎热的天气会有大雨降临,给人们带来一些凉爽。
小暑节气的简介大全小暑节气的简介大全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养生主网站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出梅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
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
所以历书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间,每年的梅期比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样。
入伏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小暑时节当心三大“危险”食品祸首一:“烧烤+啤酒”易患痛风据搜狐新闻报道,45岁的刘先生平时经常脚腕痛,最近一段时间疼痛日益加重,连走路都觉得困难。
每年的小暑是几月几日每年的小暑是几月几日2023年的小暑时间:7月7日16点30分29秒,五月二十,星期五。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这天的下雨量会变多,是属于湿热的节气。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暑节气的含义是夏季炎热时节正式开始,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气候的特征是高温,低气压,高湿度和低风速。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因为夏天的白天比夜晚更长,所以阳光照耀时间也更长。
地表面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会增加每天在地面上积聚的热量,并且温度持续升高。
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顶峰。
而夏季下雨很多,空气湿度高,水的热容要比干燥的空气大得多,所以夏季很容易出现闷热天气。
小暑养生常识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
“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小暑要注意什么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节气多雨、高温,此时因为天气问题,本来就是消化道疾病高发季节,因为小暑天气因素,发病几率会更高。
所以这个时节,大家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做好饮食卫生,饮食方面要节制,一定不能贪凉,要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小暑有什么养生注意事项小暑有什么养生注意事项平心静气以养心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
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贪凉的坏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
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小暑如何养生多喝粥在小暑节气,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
因此,小暑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多食蔬果小暑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所以,应尽量多吃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
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
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
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
小暑(阳历7月7日左右)食疗养生篇时令物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巳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每年的阳历7月7日左右为小暑,此时太阳黄经为105度。
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荫,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
有农谚“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
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
……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丛里、草窝中都是萤火虫的出发地,只要有草有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白星点点、萤辉四溢,就像天上的星辰、远水中的渔火,闪闪飘移,徐徐风动,伴随着人们度过燥热的夏夜。
小暑节气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并且在小暑节气里,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都到庭院的墙角下去避暑热;天空中也可以看到老鹰因地面热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养生经小暑时节,正是人们一年中最忙的时间。
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在忙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
多饮水,是消除疲劳、缓解体内代谢的好办法。
水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
俗话说“宁可日无食,不可日无水”,这话不无道理。
水约占人体重量的70%,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
根据民间经验、实验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
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这些人中也从未有得过大病的,由此看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
小暑小常识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日或7月8日。
小暑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人们开始感受到酷暑的时候。
下面是一些关于小暑的小常识。
1. 小暑的含义小暑是指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的炎热已经到来。
在小暑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05°时,这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已经到达北纬23.5°,也就是所谓的北回归线。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的酷暑即将开始。
2. 小暑的特点小暑是夏季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在小暑期间,气温开始升高,天气变得炎热干燥,午后的阳光强烈,人们容易中暑。
此时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各种农作物都进入了生长旺盛的阶段。
3. 小暑与养生小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
一方面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等。
另一方面要适当降低户外活动的时间,避免在中午时分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以免暑热过度对身体造成伤害。
4. 小暑时节的农事活动小暑时节正值夏季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农民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此外,小暑也是收获的季节,一些夏季作物如葡萄、桃子、苹果等开始成熟,农民们忙着收割果实。
5. 小暑与民俗习俗在一些地方,小暑也有一些与民俗习俗相关的活动。
比如在江南地区,人们会在小暑这天吃饺子,寓意着“暖暖包一夏”。
在一些地方还有喝冰镇酸梅汤、泡脚、晒太阳等习俗,都是为了应对酷暑,保持身体的健康。
6. 小暑的气候特点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以达到40度以上。
此时,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少,天空晴朗,阳光强烈。
空气湿度较低,风力较弱,人们容易出汗,体感闷热。
7. 小暑的影响小暑的到来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小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农民要加强农作物的管理,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一些夏季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忙着收割;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也会有所调整,以适应夏季的特点。
7月7日是什么日子整理7月7日是什么日子7月7日是什么日子?不清晰的朋友抓紧看看吧,以下是pincai 我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期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忙!7月7日是什么日子小暑少动心平和,游泳瑜枷太极歌,苦瓜果蔬粥汤品,规律休眠心情稳,夏练三伏百步走,避暑胜地好旅游。
小暑季节宜少动多静,保持心态平和、心情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分;多吃苦瓜等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选择漫步、游泳、瑜伽、太极拳、旅游等方式进行运动。
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头,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酷热。
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即小热。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季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全部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酷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而气温太高而在凉爽的高空中活动。
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头,气温上升,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头增多。
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酷热,降雨增多。
◎起居养生宜少动多静从中医理论方而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挡外邪的功能。
只有爱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
小暑时气候酷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
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外,也要留意劳逸结合,运动时肯定要把握好强度,避开强度过大。
勿久坐木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大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而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上升,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小暑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小暑的由来与含义>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节气的由来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俗话说:热在三伏。
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
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
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
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
小暑养生有什么常识(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酷热季节,也是保健养生的好季节,那么小暑养生有什么常识是需要知道的呢?下面,学习啦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小暑养生常识一、起居养生有讲究1、避开在外露宿小暑节气中许多人喜爱在室外露宿。
这种习惯不好。
由于当人睡着以后。
身上的汗腺仍不断向外分泌汗液,整个肌体处于放松状态,反抗力下降。
而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渐渐增大,很简单导致腹痛、头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2、不坐湿凳子另外,“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小暑季节,气温高、湿度大。
木头,尤其是久置露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上升,便会向外散发潮气。
假如在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所以在小暑节气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头上。
高温下人们总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降温,有的人习惯在夏天直接睡在地上,这种做法不太可取,简单引起风湿或肌肉酸痛等疾病。
高温下很多男生都喜爱打赤膊,其实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打赤膊反而会感到更热。
3、睡眠充分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
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
定时起睡最好,可爱护生物钟不受影响。
定时,是体内生物钟准点运转的基本要求,可形成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
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则人们的行为便有了预见性和适应性。
这是对环境的最好的适应。
夏季养生应有个夏季的作息时间。
一旦规定下来,便要自我约束,决不无故违反,即使节假休息日也不例外。
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动力定型”。
肯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支配好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
小暑季节,应当遵循定时起睡的原则。
4、调整生物钟虽然个体差异很大,但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即晚上22:00~23:00点就寝,早上5:30~6:30起床。
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此外,三餐及熬炼、用脑、休闲的时间均应明确。
这种“定时”在夏季尤其重要。
小暑的含义是什么-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小暑-二十四节气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二十四节气表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
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
”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7月7日小暑:小暑节气养生常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故曰“小暑”。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由于出汗多,消耗大,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再加之劳累,就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也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腰腿疼、慢性腹泻等,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于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到医院做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
小暑养生,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说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的规律。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
不洁,以及有所偏嗜的不良习惯。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
过饥,摄食不足,易致气血不足,会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
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中医防病治病的宝书《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有这样精辟的论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就是说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
取长形茄子,削皮切成二寸长的段,每段均用刀剖成一端相连的四片。
起热油锅,投入茄子段滑油,待茄子段呈金黄色,质地柔软时捞出。
另将肉末或肉丝一两入油锅煸炒,放入蒜泥少许,再放入甜面酱八钱,炒透后再加入黄酒、酱油、糖适量。
将茄子段倒入热锅与肉丝等一起反复拌炒,再用湿淀粉勾芡。
颠翻几下,浇上麻油即可。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
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痔疮、关节炎等疾病。
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小暑节气的食谱。
素炒豆皮
[原料]豆皮两张,植物油、食盐、葱、味精各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