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负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6
戒备心理,使市场调查人员取得真实的信息,提高调研工作效率。
人们对回答问卷参加抽奖的活动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只需要填写个人兴趣爱好等信息,就有获得奖品或免费下载软件的机会,他们是乐于完成的,而发送电子邮件又只是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做一个小小的期待呢。
利用这种手段市场调查人员很容易就能获取消费者的电子邮箱地址,以便做进一步的访问和调查。
建立沟通关系以后,消费者会逐步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明确自己对相关产品的需求特点。
很多专门登载工业贸易信息的站点,提供大量免费信息,授予回答问卷的访问者免费下载软件的权限,同时鼓励访问者提供所在行业的信息和个人需求信息。
四、选择收集真正客户的意见进行网上市场调查,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从来就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你企业站点的访问者。
当有人进入企业的主页时,你没有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搞清楚这个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市场调查人员必须采取适当策略来识别访问者的身份,以保证访问者提供的信息是企业客户或潜在客户提出的,而不是上网遨游者的戏言。
如果市场调查人员收集有目标市场中客户的电子邮箱地址,就会向他们发出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询问,在电子邮件中列出若干问题,请求客户给予回答,再通过收集客户的邮件回复,就能清楚地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及其期望,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些企业的市场调查对象范围广泛,数量巨大,为了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往往采用在报纸或电视上发出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来收集答案的调查方法。
但要注意的是,调查问卷不能问题过多,用时不能过长,当涉及个人收入等敏感问题时,要以委婉的方式提问,避免引起客户的反感。
市场调查人员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有关访问者的详细信息,如果信息采集够多,调查人员就能据此作出统计分析,掌握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了解未来市场走势,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不论是网上市场调查还是传统市场调查,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调查的时效因而不同。
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英语作文The Detrimental Impact of Digital Media.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here the digital landscapehas become an ubiquitous part of our lives, it isimperative to acknowledge and address the profound impact that online media platforms can have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While these platforms offer undeniable benefits, such as access to information, social connec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ey also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at necessitate critical examination. This essay delvesinto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digital media, exploringits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 mental health,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Mental Health:Exposure to excessive amounts of digital media has been linked to a wide range of mental health issues, including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leep disturbances. The constantbombardment of notifications, images, and content can leadto feelings of inadequacy, comparison, and overwhelm.Social media platforms, in particular, can foster a culture of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where individuals relentlessly strive to project a perfect image, often leading to negative body image and low self-esteem.Moreover, the addictive nature of digital media can disrupt sleep patterns, as individuals find themselvesdrawn into endless scrolling and late-night screen time.The blue light emitted from electronic devices suppresses the production of melatonin, a hormone that regulates sleep, contributing to sleep disturbances and fatigue.Social Behavior:Digital media can also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social behavior. Excessive online interaction can lead to a decrease in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s. Individuals may become more withdrawn and less engaged in real-world relationships, as they prioritize virtual connections over personal interactions. This can result ina decline in empathy and a diminished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others on a meaningful level.Furthermore, the anonymity of online environments can foster cyberbullying and other forms of online harassment. Individuals may feel emboldened to engage in negative or harmful behavior towards others, as they are shielded by the distance and anonymity that digital platforms provide. This can have severe consequences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victims.Spread of Misinformation:The proliferation of digital media has also facilitated the rapid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 Unverified and false information can spread like wildfire on social media and other online platforms, potentially misleading individuals and influencing public opinion. This can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democratic processes, as citizens may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inaccurate or biased information.Moreover,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where individuals are exposed to a constant stream of information that reinforces their existing beliefs, can exacerbate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Individuals may become entrenched in their views, unwilling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This polarization can hinder constructive dialogue and lead to societal divisions.Mitigating the Detrimental Effects:Recognizing the harmful effects of digital media is crucial; however,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 strategies to mitigate these negative consequences. Individuals can take proactive steps to reduce their screen time, prioritize real-world interactions, and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sume online.Parents and educa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guidi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their use of digital media. By setting limits,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 and encouraging healthy online habits, they can help shape responsible and informed digital citizens.Additionally, policymakers and platform provider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addres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igital media. Regulation aimed at reducing cyberbullying, promoting transparency, and combating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Platforms can implement features that encourage responsible use, such as screen time limits and parental controls.Conclusion:The digital media landscape offer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le it has undoubtedly transforme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learn, and connect with the world, itis crucial to be aware of its potential detrimental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spread of misinform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se negative consequences and taking proactive steps to mitigate them, we can harness the benefits of digital media while safeguarding our well-being and promoting a healthy and informed society.。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作者:宋洁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3期引言在近几年来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渐渐成为社会的泄压阀、舆论场。
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相关讯息都会第一时间在国内各大网站及其论坛上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再经由网友们轮番发帖、转帖、跟帖、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论。
从“躲猫猫”、王帅案、邓玉娇案可以看到网络在社会民主监督以及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网络已渐渐成为“观点自由的市场”,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也必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即为舆论。
①而网络舆论是新兴的舆论形式,是网民们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网络话题所发表的意见的集合。
②网络舆论依托互联网形成,其特点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形成的舆论。
网络舆论的主体就是参与舆论讨论的网民。
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充分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在网上扮演多种角色,真实表达观点。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网络舆论所涉及的话题丰富多样,再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很快就会在网上传播、扩散,形成舆论。
借助互联网形成并传播的网络舆论造就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表达平台,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都可以在这出现。
网络的匿名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也让更多普通人拥有发表言论观点的表达途径。
但网络舆论主体的虚拟性和情绪化等特征,使其很容易被一些“网络推手”利用,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混乱,或是形成舆论一边倒,造成网络舆论暴力。
网络舆论正效应:邓玉娇案——舆论风暴扭转乾坤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像贫富悬殊、官员腐败等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涌现。
网络上各种热点事件都是现实中矛盾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
在知情权无法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保障的时候,网络成为网民探究真相的突破口。
像2009年发生的邓玉娇案就是一场民意和权力的博弈。
网络是把双刃剑——利与弊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带来了无限便捷和快速发展,也
伴随着一系列隐患和负面影响。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用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利:
信息便捷
网络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人们可以迅速获取到各种信息资源,
不论是新闻资讯、学术知识还是生活技巧,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
沟通便利
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可以轻松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大
大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率。
学习资源丰富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找到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育视频等,帮助人
们更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自我。
弊:
虚假信息泛滥
网络虽然便捷,但也带来了大量虚假信息的泛滥,人们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容易迷失在虚假信息的海洋中。
隐私泄露风险
在网络上,个人隐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网络漏洞
获取个人信息,给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成瘾问题
对于一些人来说,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导致对现实生活
失去控制,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
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毕竟,网络的利弊并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并正确运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的助力而非累赘。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网络探究网络教育对学习者的负效应及其对策探析◆曾占林网络教育在给学习者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它们,才能使网络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教育给学习者所带来的一系列负效应,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网络教育学习者负效应对策一、前言网络教育的本质是以网络为载体实现教与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
然而,在网络教育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其大大小小的负作用,也已渐露端倪。
本文重点讨论它所呈现的和潜在的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呼吁教育界、大众传播及其它有关方面采取正确导向,以促进网络教育的深入健康发展。
二、网络教育对学习者的负效应分析1.学习者的“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网络教育中学习者的认知是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的演进过程,在网络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由网络“媒介现实”营造出的“拟态环境”虽然比其他媒体更多的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但目前这个空间更多是虚拟的,会存在失真,与客观环境有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如果把“拟态环境”当作了客观环境,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他们对真实世界认知的谬误和行为的失当。
2.网络传播技术对学习者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网络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而且还会通过网络的使用方式来改变人。
很多人在提到网络教育时,都会提到它的数字化、超链接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网络的使用方式和其特点,会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3.“信息迷航”———信息的多重选择和无从选择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使学生在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走入迷途和陷阱、偏离学习目标,出现了系统或个人所接收的信息超过其处理和接受能力的状况,造成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信息迷航在消耗学习者精力的同时也浪费了学习者宝贵的时间。
4.网络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网络教育营造的是一种“物化”、“数字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人的态度、情绪、感情很少能在媒体中传输,网络在表面拉近人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效应研究一、引言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讯,使得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互联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信息过度重复,信息的真实性被质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讨论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效应研究。
二、网络效应的概念网络效应是指在某种网络环境下,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网络产生的影响。
网络效应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它与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得互联网上一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变得更加难以估量。
同时,网络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信息重复和信息过载。
三、网络效应的种类网络效应可以分为二类:1.正向网络效应正向网络效应是指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网络产生正向影响。
例如,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数量增加,会使得整个社交网络变得更加活跃和有吸引力。
这种变化会使得更多的用户加入到这个社交网络中,从而带来更大的共享和交流。
2.负向网络效应负向网络效应是指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网络产生负向影响。
例如,当某个网站遭到黑客攻击时,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站失效,影响到网站上的所有用户。
这种情况会导致用户的流失和公司的经济损失。
四、网络效应的影响因素网络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规模网络规模是网络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网络规模越大,对于整个网络效应的影响就越大。
例如,当某个社交网络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级别时,这个社交网络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社区,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
2.用户需求用户需求是网络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用户需求可以决定网络效应的持久性和影响的规模。
例如,某个社交网络可能因为用户数量较少而不流行,但如果这个社交网络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这个社交网络将有可能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
网络的负效应
学生姓名:徐靖博
所在院系:公共事业管理系所在年级:2010级
中国·长春
2012 年12 月
网络的负效应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重要,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
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
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
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网络出现的问题:
1.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
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
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2.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无足为怪了。
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3.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
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
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
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一些长期长时间上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症,整天沉溺于幻想中脱离现实,而当他真正面对社会和人群的时候,就会因为想像和距离的问题产生退缩感,不敢正常与人沟通。
7,网络用语严重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母语,简短词句,变更意思等等,在大家都在网络用语中嬉笑怒骂时,往往忽略了汉语言带给我的深刻体会。
8.许多中学生因为打一些暴力游戏使自己模糊了真人与游戏对象的区别,常常无意识地模仿游戏来对待身边的人。
9.长期上网需要大量金钱,没有钱的时候,自控能力弱的人会采取违法的方式,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0.网吧这些上网的地方往往是无业游民、瘾君子、罪犯的藏匿地点,在这些地方逗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意外,或受人引诱。
11.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1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13.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着网络时代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煎熬。
信息网络对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一代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
由于网络技术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规范的相对滞后,信息网络对青少年网民心理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现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是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
14.一些青少年网民过分迷恋与网上的“人——机”式交往,爆炸般的网络信息,会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引发“信息污染综合症”等心理障碍。
15.长时间的上网会使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成瘾症”等心理疾病。
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
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
16.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的出现。
17.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
18.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
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19.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
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
20.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
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上网玩“随心所欲”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青少年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容易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
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
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
同时在生理上小学生正
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
对青少年的身体也有不良影响。
21.长时间进行网上交友聊天、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使得未成年人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它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而家长严管时就极易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亲子关系破裂和犯罪现象的发生。
22.绝大多数上网者,都是全神贯注,长期盯住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眼球离屏幕越来越近,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而得不到活动,尤其是长时间沉浸于极端紧张和刺激的超级游戏中,导致废寝忘食,夜不归宿,进而四肢无力,精神恍惚,直至身体被彻底拖垮。
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沉溺网中,不能自拔,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目前,社会上盈利性网吧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甚至有些不法商人没有营业许可证,也私自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营业,他们不管是否成年,只要有钱,他们就会接待。
这样导致很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迷恋于网吧,既影响学习又危害身体。
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有限,网络的虚拟化让他们感到新奇,被网上一些刺激性、欺骗性的内容、画面所迷惑。
再者迷恋网吧需要消费,中小学生本来就是消费者,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们,常常为没钱上网绞尽脑汁,也许会去偷、去抢,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在家人和老师之间编造谎言,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络游戏固然精彩,但那只是让人消磨时间的,而有些人却沉迷其中,游戏中充满暴力和凶杀,因为没钱去上网而去偷,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各种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吸引着正处于好奇心的中职生。
许多同学旷课跑到网吧中去,有的甚至直接晚上通宵,睡在网吧,吃在网吧。
这样,不但损坏了身体,还浪费宝贵的时间,浪费了父母亲的水汗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期望,更耽误了我们大好青春。
在社会上因网络游戏所引出的案件数不甚数,:武汉的一位母亲千里寻子""广州一小孩为玩游戏残杀自己的祖父"等等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
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