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捕捉鼠妇(或蚯蚓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
核心素养:通过对“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进行举例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尝试根据课题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三、评价任务1.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对“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进行探究。
2.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能够给出至少一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能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完成探究。
3.任务三:小组代表(可以是多个)能就实验结论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阐述,并能提炼和概括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四、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布置课前调查活动:鼠妇都在哪些地方出没?于课前结伴前往小区、公园、校园等地“寻找鼠妇”,并记录(笔记或拍摄)发现鼠妇时的周围环境。
导入提问:哪些同学找到了鼠妇?同学们都是在哪些地方找到鼠妇的?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回答:花盆底下、草丛里等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找到鼠妇。
同时展示自己的记录作品。
1.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完成任务①提出问题:请大家根据课前调查结果提出你的问题或疑问。
②作出假设: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大家着重探究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表达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请你说说还有哪些因素对该动物有影响?2、如何保证实验结果不同只能是由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行吗?4、为什么要计算各组平均值?5、西瓜虫与鼠妇的区别,对实验的影响。
影响,鼠妇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
注:第9、10组说出他们探究的变量及设计方案,与大家分享实验结论。
小组内自主讨论,学生回答问题:1、光,温度、水。
2、单一变量3、鼠妇数量越多,验结果越准确,但也不能太多,统计会比较困难。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教学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等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
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请学生欣赏“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
2、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件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间2017年月日第周第课时课题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教学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探究课题提问同学们都是在哪些地方找到鼠妇的?当你搬开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
为什么呢?鼠妇怕什么呢二,探究实验六大步骤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从这六个步骤针对光这个因素探究外界环境对鼠妇的分布产生的影响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找出做出假设的依据制定计划指导学生设计对照试验,控制变量学生交流鼠妇的生活环境,花盆下面、下水道口处、拖布,石头底下以及腐烂的木桩等阴暗潮湿处。
学生思考交流:怕人、怕光……学生阅读教材14—15页的内容,小结得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依据在阴暗的环境找到了鼠妇,在明亮的地方没有找到)各小组根据教材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参考书上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自行设计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指导学生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随时做好实验记录。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讨论: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鼠妇有影响?2、你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你确定的变量)引起的?3、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行吗?4、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三,课后探究:鼠妇的分布还会受到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按照制定的计划来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填写教材15页的表格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照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相关图片、相关实验材料用具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通过上节课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生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讲授新课一、环境的概念既然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什么是环境呢?环境仅仅指的是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以大熊猫为例,分析和答复以下问题。
1.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区?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即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2.这些地区有哪些适应于熊猫生活的特点?这些地区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3.假设这些地方没有空气、食物、水源等,仅仅是一片空旷的的土地,熊猫还能正常生活吗?不能。
所以,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活环境不仅仅是指其生活的空间,还包括了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其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把生态因素分成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顾名思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是指不具备生命的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问: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呢?问:非生物因素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没有影响呢?学生展开讨论答复:没有阳光,小麦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实验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对照实验的理解与设置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
2.知道如何设置对照实验进行探究;
3.理解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二)自主感知
阅读课本P14-15,思考问题,时间5分钟:
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有影响?
3.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多条黄粉虫做实验?只用一条可以吗?
5.为什么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三)合作探究
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有影响?
非生物因素为光照;还有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黄粉虫的生活产生影响。
3.如何保证黄粉虫出现的变化只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采用对照试验
....,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4.为什么要用多条黄粉虫做实验?只用一条可以吗?
如果只用一条黄粉虫做实验,结果具有巨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使用多条黄粉虫,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5.为什么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提高实验可信度。
进行实验: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教师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后完成实验。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10条黄粉虫、纸盒、纸板
实验装置:将盒子以中轴为界,盖上纸板,形成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将10只黄粉虫放在分界线
.....上,然后观察黄粉虫的活动并记录相关的数据。
实施计划:按照课本15页方法进行试验。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和交流: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四)成果交流
1.本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对照实验,在本实验中是如何设置的?
3.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何影响。
(五)达标训练
《全品》P8第5题,P9第11题。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
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