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德《宪法》章节题库(宪法总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3
.- 1 - / 12“学习宪法 尊崇宪法”有奖 知识竞答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宪法的核心容是( )。
A 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B 制度的法律化C 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D 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正确答案:B2.国家的( )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 基本任务B 根本任务C 特殊任务D 权利和义务正确答案:B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 )。
A 重要基础B 基本前提C 根本保证D 首要任务正确答案:A4.中华人民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 )每届任期相同。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 中央军委主席D 国务院总理、副总理正确答案:A5.在宪法中增设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是在( )。
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4的宪法修正案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18年宪法修正案正确答案:D6.2017年12月15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宪法是国家的( ),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表达。
A根本法 B基本法 C一般性的法律 D普通法正确答案:A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容和实质是( )。
A少数服从多数 B集体行使职权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平等原则正确答案:C8.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
A根本性工作 B必要性工作 C基础性工作 D基本性工作正确答案:C9.监察机关办理职务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
A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B互相配合 C互相制约 D互相制衡正确答案:A10.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 )。
A华侨代表 B妇女代表 C军队代表 D少数民族代表.正确答案:D11.2018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首先要带头()把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围活动统一起来。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原理考试题1、(单选题)每年()为国家宪法日。
a.12月4日b.10月1日c.12月24日d.10月10日正确答案:a2、(单选题)()泛指规定代议制度、确认宪政的法律。
a.刑法b.基本法c.民法d.宪法正确答案:d3、(单选题)各国普遍重视对宪法实施的保障,其根本原因是()。
a.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宪法确认、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c.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d.宪法有严格的修改程序正确答案:b4、(单选题)经济上不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是()。
a.英国b.中国c.法国d.美国正确答案:b5、(单选题)《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确立()的宪法。
a.军阀专制b.一党专政c.君主立宪制d.多党参政正确答案:b6、(单选题)国家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一轮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全体公民的宪法和法治观念。
a.七年b.三年c.五年d.十年正确答案:c7、(单选题)宪法实施监督机制不包括()。
a.立法监督机制b.政策保障机制c.匿名举报机制d.社会保障机制正确答案:c8、(单选题)宪法是()胜利的成果。
a.阶级斗争b.民族斗争c.资本斗争d.革命斗争正确答案:a9、(单选题)我国1982年宪法是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a.1978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54年宪法d.1949年共同纲领正确答案:c10、(单选题)宪法的内容同其他一般法律一样,主要取决于()。
a.历史传统b.民族组成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文化传统正确答案:c11、(单选题)宪法是()阶级意志的产物。
a.无产b.工人c.统治d.资产正确答案:c12、(单选题)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是以()。
a.制定宪法的机关为标准b.有无最高法律效力为标准c.有无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d.有无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为标准正确答案:d13、(单选题)《钦定宪法大纲》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
《宪法(第四版)》中国人大出版社许崇德主编纯手打笔记第一章宪法总论第一节宪法的概念的本质一、宪法的概念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指国家组织法。
立宪意义上的宪法指在一个国家存在的通过限制国家权力来保障人权的法。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所以调整国家与公民间之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
根本意义上的宪法指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三个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2.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a.制定(1)专门机构(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b.修改(1)有限的特定主体才可提出修改宪法的有效议案(2)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3)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宪法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或在一段时间不得修改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宪法是一般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2)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的无效三.宪法的本质特征——反映一国当时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二)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三)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宪法的分类一.宪法的形式分类(一)传统分类1.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根据宪法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宪法:由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
优点:宪法的内容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条文比较明确、具体;缺点:书面形式的条文修改起来比较困难、对社会实际的适应性差。
不成文宪法: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2. 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依据宪法的法律效力与制定)刚性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3. 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根据制定宪法的主体)钦定宪法: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协定宪法:由君主和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民定宪法:由民选议会、制宪议会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二)新的分类1.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以宪法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为标准进行的分类)2.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适用时间)3.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国家政体)4.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宪法是否具有创制性)5.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存在论观点)规范宪法:宪法上的各种规范支配着的政治过程,权利过程适应和服从宪法规范的宪法名义宪法:宪法规范只是作为法的形式起作用,政治过程则不受宪法规范的制约语义宪法:在政治生活中可能得以适用,但往往被作为掌握权力的一种宣言手段和点缀物的宪法二.宪法的实质分类1. 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 法定宪法和现实的宪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而分)第三节.宪法与宪政P31一.宪政:指以民主事实为政治内容的宪法的实施。
《宪法学》章节练习题第八章-自考法学类宪法学(一)试卷与试题简答题1. 简述宪法价值。
参考答案:宪法既反映事实关系,也反映价值关系。
宪法价值这一范畴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一是宪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促进哪些社会价值;二是宪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三是宪法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共同构成宪法价值的完整内涵。
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所促进的价值,也即宪法的目的性价值,是宪法价值的核心内容。
它反映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发挥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着人类蕴藏在宪政制度中的社会理想和追求,体现着在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条件下,立宪者赋予宪法的社会价值观念;宪法本身所具有和反映的价值则是宪法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它关系到宪法是否反映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它是保障目的性价值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补充;而宪法的价值评价标准是目的性价值的延伸和演绎,它反映了宪法对于它所促进的各项价值的重视和表现程度,体现着宪法的发展趋向。
2. 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
参考答案:宪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宪法对于宪法关系主体行为的直接作用。
传统上,研究宪法的作用往往侧重于社会作用方面,相对而言却忽视了宪法的规范作用。
认识和强调宪法规范作用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了解宪法如何作用于宪法关系主体、尤其是公民和国家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加强对这些权利行为和权力行为的规范和调整;二是有助于将宪法的作用与道德、宗教、风俗习惯,尤其是政策、政治原则、政治纪律的作用予以区分。
宪法的社会作用与以上方面的作用有类似之处,而宪法的规范作用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
只有考察了宪法的规范作用,才能将宪法与以上方面根本区分开来,才能了解宪法作为法的特点和优点之所在,也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宪法的至上权威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3. 简述宪法规范作用的主要方式。
参考答案:宪法对国家、国家机关、公民、社会团体等宪法关系主体都具有规范作用。
许崇德《宪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研学习䋞提供资料>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目录
第一章宪法总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国家性质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国家形式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选举制度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国家机构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详解。
------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1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宪法的基本原则2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权力的制约原则4.法治原则------宪法的渊源31宪法典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宪法典,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典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2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是从部门法意义上按其调整的对象所做的一种法律分类。
3宪法惯例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4宪法判例5宪法解释宪法解释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6国际公约------宪法的修改方式41、全面修改。
全面修改亦即对宪法全文进行修改,以新宪法取代旧宪法。
全面修改主要是从形式上而言的,它一般是在原有宪法基础上的全面更新,因而在内容上不排除保留原来的一些条款,甚至大部分条款,在结构上一般也维持原有结构不变。
2、部分修改。
部分修改亦即对宪法原有的部分条款加以改变,或者新增若干条款,而不牵动其他条款和整个宪法的修改方式。
部分修改宪法的起因则是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的正常冲突。
部分修改的具体方法包括修改条文、增补条文和删除条文等等。
3、无形修改。
无形修改亦即在形式上没有对宪法条文内容进行修改,但在实际上却变更了其涵义的修改方式。
具体说来就是,既不由正式修宪机关主持、通过,也不依照法定程序,而是采用其他方法变更宪法的内容,但作用与正式宪法修改相似的活动。
------现代违宪审查体制以及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5(论述题)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2司法审查制3宪法法院审查制4违宪委员会审查制我国的:1宪法序言确认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2违宪审查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3违宪审查的对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批准决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规章。
第一章宪法总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国家司法考试)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2.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下列哪一部宪法是协定宪法?()(国家司法考试)A.1830年法国宪法B.1779年美国邦联条例C.1889年日本宪法D.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3.一般认为,近代意义的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核心价值是()。
A.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B.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C.尊重和保障人权D.确认国家的经济制度4.系统阐述“分权学说”的学者是()。
A.英国的洛克B.法国的卢梭C.法国的孟德斯鸠D.中国的康有为5.“凡分权未确立、权利未保障的地方,就没有宪法。
”此语出自()。
A.美国:《独立宣言》B.法国《人权宣言》C.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D.各国的民族精神6.根据列宁进行的分类,宪法可以分为()。
A.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B.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C.真实的宪法与虚伪的宪法D.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7.“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此语出自()。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8.根据宪法原理,宪法制定权属于()。
A.制宪议会B.宪法起草委员会C.全体人民D.立宪机关9.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宪法解释机关是()。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C.全国人大常委会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10.总结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我国宪法发展最主要的方式是()。
A.宪法解释B.宪法惯例C.宪法适用D.宪法修改11.按照宪法的理论,制宪主体不同于制宪机关。
下列关于我国宪法的制宪主体或制宪机关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国家司法考试)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制宪机关,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它的具体工作机关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我国的制宪机关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国家机构(下)一、概念题1.地方国家机关答:地方国家机关是相对于中央国家机关而言的。
它通常是指设立于国家地方层级并行使国家权能的各类国家机关。
根据我国《宪法》第95条、第112条、第31条的规定,在我国,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分别设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香港和澳门,依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设置相应的国家机关。
同时,按照我国宪法确认的国家行政区域,还分别设立了我国的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民族自治地方答: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我国行政区域内所设立的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所设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特别行政区答:特别行政区是指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范围内所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
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独创。
4.依法独立审判原则答: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独立进行审判活动,以保障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我国的依法独立审判原则,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不受任何领导和监督。
第一,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对它的领导。
第二,人民法院的全部活动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
第三,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还要受上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的审判监督。
二、简答题1.简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如下:(1)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和保证法律执行权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②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③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上)一、概念题1.宪法性法律答:宪法性法律,一般指有宪法规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
宪法性法律是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但又不具备成文宪法形式要件的规范性文件。
宪法性法律的特点主要包括:(1)宪法性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于宪法惯例;(2)宪法性法律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根本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的全部,只是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根本问题;(3)宪法性法律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其制定程序与其他法律相同。
2.宪法惯例答:宪法惯例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宪法惯例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具有宪法效力,但在成文宪法国家中宪法惯例主要起到补充性作用。
3.宪政答: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核心内容,以法治和民主政治为主导精神的宪法在一国政治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后所形成的民主政治秩序或状态。
宪政的本质必须是限政,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首要精神,它具体表现为:(1)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授予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和禁止行使的权力;(2)国家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4.名义性宪法答:名义性宪法指国家宪法因为社会与经济因素不能适应现实政治之需要,使得宪法成为名义上的宪法。
这种宪法虽然在当前不能发挥规范性的功能,但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教育性,期待在最近的将来能发挥完全的规范力。
5.宪法效力答:宪法的效力是指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对整个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调整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它体现为权威的最高性、覆盖面的广泛性和作用的原则性。
宪法效力分为形式效力和实质效力,形式效力表现为宪法的法律位阶具有最高性。
宪法的实质效力又可分为时间效力和地域效力。
二、简答题1.简述宪法的定义。
答:(1)西方学者对宪法定义的表述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宪法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产生的基础。
第一章宪法总论一、概念题1.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华农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山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6年研]相关试题:(1)刚性宪法[四川师大2014年研](2)柔性宪法[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1)刚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不论是制定宪法,修改宪法,还是解释宪法,都必须按照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
刚性宪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制定或修改宪法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而往往是特别成立的机关。
②制定或者修改宪法的程序严于一般的立法程序。
③不仅制定或修改宪法的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而制定或修改宪法的程序也不同于普通立法程序。
实行成文宪法的国家往往也是实行刚性宪法的国家。
(2)柔性宪法是指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在柔性宪法国家,由于宪法和法律由同一机关根据同样的程序制定或者修改,因而它们的法律效力和权威并无差异。
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往往也是实行柔性宪法的国家,以英国为典型。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的宪法分类是英国学者蒲莱士最早提出来的,其分类的依据是宪法有无严格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以及程序。
这种分类的意义是有限的:①刚性与柔性之分无从解释宪法修改的难度;②世界上大部分宪法属于刚性宪法,然而这些宪法往往也是千差万别。
2.规范宪法与名义宪法[武大2011年研]答:(1)这是以宪法的实施效果为标准对宪法进行的分类,由美国学者卡尔·罗文斯坦最早提出。
(2)规范宪法,是指宪法上的各种规范支配着政治过程,权力过程适应和服从宪法规范的宪法。
(3)名义宪法,是指宪法规范只是作为法的形式起作用,政治过程则不受宪法规范的制约即缺乏现实适应性的宪法。
3.宪法秩序[河北大学2014年研;北邮2010年研]答:宪法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是指基于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对该社会所需要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进行确认,形成一种宪法上的(应然)秩序,再通过宪法的各种调整手段,而将宪法上的(应然)秩序转变成实际上的社会秩序。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基于对人类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活动把该社会中普遍认可的规则以宪法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应然的宪法秩序;②通过宪法实施,把宪法文本中所确定的权利与义务转化为社会主体的行为,将应然的宪法秩序转变成现实生活中实然的宪法秩序。
4.宪法形式[武大2010年研]答:宪法形式是指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规范、惯例等宪法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宪法的形式是宪法的外在表现,是宪法内容的载体,宪法的形式直接决定一国宪法的体系。
宪法形式在各国的差异较大。
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宪法模式: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国家和不成文宪法国家在宪法形式方面差异很大,成文宪法以统一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不成文宪法国家没有专门的宪法典。
5.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中南财大2006年研]相关试题:宪法性法律[武大2011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答:(1)成文宪法典是指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由一种有逻辑、有系统的法律文书加以明确规定而形成的宪法。
成文宪法典一般由特定制宪机关采用特殊制宪程序制定,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以法典形式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其优点是,宪法的内容明确具体全面,便于实施,同时一般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有利于保障宪法的稳定性;其缺点是,因宪法修改程序较为严格和复杂,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变化的能力不是很强。
(2)宪法性法律是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关联的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具体又分为:①宪法本体法,是指一国的根本制度由多部单行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
宪法本体法一般由普通立法机关按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其地位和效力与普通法律等同。
其特点是内容单一、结构简单、制定方便、使用灵活。
宪法本体法多为不成文宪法国家所采用。
②宪法关联法,是指由普通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宪法性法律,具体包括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议会(代表)机关议事规则、立法法等。
其效力低于宪法,但属于宪法的范畴。
世界各民主国家,无论是成文宪法国家,还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均有宪法关联法。
(3)在成文宪法的国家,宪法性法律起到对宪法典的补充作用。
而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宪法结构中的成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绝大多数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宪法指导思想的载体。
6.宪法惯例与宪法判例[武大2011年研;中南财大200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研]相关试题:宪法惯例[浙江工商2019、2018年研;河南师大2014年研;武大2013年研;武大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1)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宪法惯例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行为规范,没有法律文书表现形式,因而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也不具有司法上的适用性。
违反宪法惯例并不构成违反宪法,也就不可能引起合宪性审查。
宪法惯例的运行并不由国家的强制力来加以保障,宪法惯例的作用基础或者约束力主要是政治道德和思想伦理,违反宪法惯例的行为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并可能招致一定的政治后果。
(2)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在普通法系国家,根据“先例约束原则”,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是下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成为判例。
宪法判例只存在于普通法系国家,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普通法院的宪法解释权,二是先例约束原则。
宪法判例的形成与普通法院的宪法解释权是密不可分的。
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在没有宪法依据或者没有充分、明确的宪法依据的情况下,根据宪法的精神和理念,从法理上阐述和解释审理的正当依据,从而形成判决,进而由先例约束原则使判决成为宪法判例。
(3)宪法惯例与宪法判例的区别包括:①就其产生而言,宪法惯例是在宪政实践中,经过长期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为社会公众认可;而宪法判例则来自法院的审判实践。
②就其发生作用的方式而言,宪法惯例依赖于某种共信;而宪法判例依赖于法院的独立司法权和司法稳定性。
③效力来源不同。
前者作为一种政治习惯规则,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律效力,其普遍约束力来自于社会公众承认和国家政权默许;后者的约束力主要来自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的尊重,或来自下级法院法官对内容的内心认同。
7.宪法结构[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研;武大2009年研]答:宪法结构,是指由单一宪法性文件组成的成文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
不成文宪法是由成文的宪法文件、法院的宪法判例及不成文的宪法惯例等组成的,不存在内容的体系安排问题。
宪法结构实际上是指成义宪法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宪法结构是用于表现宪法内容的,由于各国在宪法的指导思想以及制宪的历史背景、政治理念、政治文化、民族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宪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宪法结构也就不存在统一的模式。
概括起来,宪法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宪法序言;②宪法正文;③附则。
8.制宪权与修宪权[武大2011年研]相关试题:(1)宪法制定权[四川师大2014年研](2)制宪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宪法制定权(简称制宪权)是指创制宪法的权力,属于制定宪法的主体(人民),但具体行使制宪权的是制宪机关,如制宪议会等。
制宪权属于全体人民,具体行使制宪权的是制宪机关,制宪权不需要任何实定法上的依据,具有原创性。
制宪权理论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体现。
修宪权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
(2)制宪权与修宪权的关系如下:①制宪权、修宪权属于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
②当一个国家通过国民投票决定宪法修改时,这种国民投票权也是一种源于制宪权的修改宪法行为,但不可能是原始的制宪权。
③有时制宪权与修宪权行使主体相同,但其行为的性质不同。
9.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武大2011、2008年研]相关试题:宪法修改[华侨大学2014年研,武大2009年研]答:(1)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出现宪法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时候,由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内容的活动。
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的内容规定于一个或者几个宪法文件之中,当宪法文件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实际时,就需要对宪法文本的内容进行调整。
而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制定法即宪法性法律,如果不适应社会实际,由立法机关根据修改法律的程序进行调整,属于修改法律的范畴。
因此,宪法修改是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改机关的特定活动。
(2)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规范作为法规范的一种,应当与社会实际相适应,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当宪法规范的含义出现歧义时,对其应有含义及时作出说明,有利于宪法规范的实施。
因此,宪法解释既是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3)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联系与区别:①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并能够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
②区别:当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相一致,宪法规范仍然能够作为调整社会生活的规则,而在适用宪法规范调整社会生活时,产生了不同理解或者歧义,以宪法解释的方法,使宪法规范能够准确地、全面地调整社会生活;当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不相一致,通过解释宪法规范仍然无法调整社会生活时,以宪法修改的方法,使宪法规范能够准确、全面地调整社会生活。
换言之,宪法解释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宪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