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25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学的对象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这些问题你就很难一一给出准确的答案。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
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
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
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
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
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
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目录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三节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第四节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第五节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第六节本教材的特点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需求曲线第三节供给曲线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第五节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第六节弹性的概念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第九节结束语第三章效用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第三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第四节消费者的预算曲线第五节消费者的均衡第六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第七节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八节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九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第十节* 不确定性第十一节结束语第四章生产论第二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成本方程第五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六节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第七节扩展线第八节规模报酬第九节结束语第五章成本论第一节成本的概念第二节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第三节短期总成本曲线和扩展线的图形第四节根据短期总成本曲线可得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第五节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第六节长期总成本曲线第七节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第八节结束语第六章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节市场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第四节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第五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第六节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第七节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第八节结束语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垄断竞争第三节寡头第四节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第五节结束语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五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第六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第七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八节* 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第九节结束语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第二节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第三节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第四节第四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第五节* 欧拉定理第六节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七节结束语第十章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第一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第二节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七节社会福利函数第八节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九节结束语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外部影响第三节公共物品第四节不完全信息第五节结束语第六节微观经济学结束语第一章引论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引言该课程的重要性: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本学期学习微观,下学期学习宏观,这个课开了两学期,足见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大家毕业后拿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而西方经济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好管理专业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1、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培养经济思维的习惯。
在知识与素养的关系上,素养是第一位的。
学会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思考问题,是本课程最主要的目的。
3、形成对经济现象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能力。
学习中的困难:1、本课程具有逻辑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前后连贯性很强,因此需要一开始就要从理解入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学习方法:1、充分认识预习与复习的重要性,力求达到理解2、需要有好的学风,希望形成相互争论,深入讨论的习惯。
3、课后多做练习和习题。
下面有这么几个建议:因为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发现经济学涉及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
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学习的一门课。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首先就要注意听讲,看看老师对有关章节的介绍,对这样的一章相关的内容是如何讲解的,里面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基本的要求,然后,这一章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分析的,先在脑袋里面有点影响。
听讲完,大家还要看教材,就是教材里面相应的内容。
我们要自己看看,加深理解。
教材的容量比较大,而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不可能全部讲解到,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重要的章节,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问题,我们花很多的时间,详细重点讲解,而对于比较好理解的简单的章节,问题,我们就讲的简单点,少化点精力。
这样大家根据上课的听讲,和课后看教材,就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帮助我们学好这门课。
第三个要求,就是要完成每一章后面的作业,经济学比较抽象,因此读完之后,听讲完之后,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作业,习题。
除了书上的一些习题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会给大家补充一些课外的习题,来作为大家学习的补充。
我们通过对作业习题的计算,对一些问题概念的解答,加深对经济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应用的能力。
作业环节,大家一定要花精力认真的对待。
本门课程要求:1、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由作业,考勤,课堂提问,讨论等组成。
2、考勤由各班班长每节课进行,课间报给。
考勤无故三次不到的平时成绩为0。
3、要求就推荐的参考书目作读书笔记;本门课程参考资料:1、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刘凤良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4、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本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第一,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难点偏前。
具体来说,消费者行为理论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产品—货币市场均衡与劳动市场均衡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难点。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经济学常识有比较大的差距。
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先慢后快。
第二,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
低年级大学生迫切希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但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对西方经济学本身及中国国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对西方经济学的滥用。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的教学,应尽可能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另一方面,也应该举出一些脱离实际情况,滥用本课程内容与方法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
为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会补充较多的案例。
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力求讲深讲透,理论和模型的导入、其含义的解释、应用方法及必要数学解释都将在课堂上完成。
但课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涉及教材的所有内容(包括考试要求的内容)。
每次课的前十分钟,总结回顾上次课的要点,老师提问。
每次课的后十分钟,对案例讨论结果作总结发言,学生提问。
学生应根据教学安排和上课提纲,预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提纲中列出的问题。
课前预习是课堂上理解教学内容、参与案例讨论和提出自己见解的前提条件。
重视课堂听课效率,能够事半功倍;课后练习与进一步的文献阅读,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兴趣。
好,下面我们开始来学习具体的内容。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基本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学基本的假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还有经济制度和经济学的分支。
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什么?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这些问题你就很难一一给出准确的答案。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
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
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
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
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
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
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例如,他们会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马路中间是不可能捡到钱的。
经济人是自私的,这里的自私表示:经济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关于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在这里是不需要考虑的。
因为这是经济学)。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旧的观念需要转变:a.你是不是热爱集体?b.是集体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c.你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你喜欢更高的工资?(2)经济学假定,人们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你所买到的东西:一是一定是你自己愿意买的;二是一定是最合意的。
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各种信息都充分了解。
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附关于经济人的说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所谓经济人是指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微观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前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如:亚当 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西尼尔(1836)则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第一公理而提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最早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在经济假设中还包含着人是理性的假设。
所谓理性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理性指的是: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
经济人假设的修正与发展由于寻求最优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经济人假设也因此得到修正与发展。
l. 赫伯特·西蒙对全面理性假设的批判与修正。
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全面理性的,经济人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
因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和因此而引申出的“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
这里所说的有限理性是指受到较多限制的理性,正如西蒙所说: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即: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
2. 制度学派对经济人的批判与修正。
在经济人假设中,最优化选择是以个人偏好为基础而作出的,而个人偏好是不受其他人的决策或行为影响的纯个人行为。
对此,制度学派提出所谓“个人选择的社会性”,又称“社会―文化人”。
他们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其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纯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选择,而是要受他人的影响,如生产者的诱导、社会文化结构及传统影响等。
因此,其目标也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虚荣心、摆阔、赶时髦、显示地位等需要的满足。
所以,人们通常是依据习惯而非深思熟虑地按理性最大化原则行事,而不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
为此,制度学派用“社会―文化人”取代经济人。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简要评价经济人假设把人完全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不论人们作出何种选择时均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成本收益核算,进而作出使自己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因此,这种假设完全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
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正是因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承认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的利益。
否则,会影响个人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单位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经济人假设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仅从统计学和实证的意义上来说明人性,其抽象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