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子由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77.36 KB
- 文档页数:6
轼研究调查报告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人,葬于颍昌〔今省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轶闻:佛印〔一〕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
佛印老实,老被轼欺负。
轼有时候占了廉价很快乐,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轼回家就在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二〕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搅?〞〔三〕东坡在,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诗歌赏析摘要:一、全文概述二、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三、诗歌内容分析四、艺术特点及赏析五、诗歌内涵及启示正文:【全文概述】《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苏轼。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期,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详细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内涵及启示。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四大家”。
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曾多次被贬谪和召回。
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身处困境,但仍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诗歌内容分析】《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全文共8句,每句4字,诗歌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诗中写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夜泊牛渚怀古,满船清梦压星河。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即便身处逆境,也要珍惜时光,不受困于岁月。
后两句诗人以牛渚古战场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艺术特点及赏析】这首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1.抒情真挚: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情感饱满而真挚。
2.意境开阔:诗中以流水、牛渚、星河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出宏大的意境。
3.对仗工整:诗歌字句对仗工整,如“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夜泊牛渚怀古,满船清梦压星河”,使诗歌更具韵律美。
4.富含哲理:诗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诗歌内涵及启示】这首诗歌传达了以下几点内涵:1.坚定信念: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受困境所困。
2.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充分利用每一天,让生活更加充实。
3.关注国家命运:诗人对国家的关切,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4.乐观向上:诗人在困境中展现出乐观、豁达的心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田园诗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田园诗进行研究,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1. 宋代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日益提高,对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加。
2. 自身经历:苏轼曾多次被贬官,被迫离开京城,这使得他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体验田园生活,同时也让他对人世间的痛苦和苦难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苏轼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 风景描写: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2. 人与自然的融合:苏轼在田园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将自然视为人的良师益友。
3. 情感抒发:苏轼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四、苏轼田园诗的意义1. 美学价值:苏轼的田园诗以其优美的音韵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审美价值:苏轼的田园诗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价值,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价值:苏轼通过田园诗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五、结论苏轼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田园诗无论是从美学价值、审美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过岭寄子由三首评价摘要:一、苏轼《过岭寄子由三首》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诗歌内容概述1.首篇《过岭至信州》:描述过岭途中所见所感2.次篇《过岭二首》:抒发兄弟间深厚情谊3.第三篇《过岭寄子由》:表达对子由的思念之情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自然描绘2.情感真挚3.诗句对仗工整四、作品评价及影响1.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文人的启示与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过岭寄子由三首》是苏轼在经历了岭南贬谪之后,写给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的三首诗。
这些诗歌描绘了过岭途中的景色,抒发了兄弟间深厚的感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过岭寄子由三首》中,苏轼以自然描绘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过岭途中所见所感。
首篇《过岭至信州》通过“山雨初收云脚低,江船欲渡鸟先知”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山岭的优美景色。
次篇《过岭二首》中,苏轼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主题,表现了兄弟俩在贬谪途中对前朝历史的感慨。
在第三篇《过岭寄子由》中,苏轼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忆昨路傍水,今年路傍泥。
岁暮羁愁厚,飘零何处栖?”在艺术特色方面,《过岭寄子由三首》表现出了自然描绘、情感真挚和诗句对仗工整等特点。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相互交织,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贬谪生活画卷。
同时,诗歌中的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作者对弟弟的关爱之情。
此外,苏轼在诗句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和谐优美。
总的来说,《过岭寄子由三首》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的心路历程,还表达了他与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感情。
诗歌研究报告:苏轼1. 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理学家及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巨星。
苏轼的诗文风采独特,横扫千古,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轼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2. 生平经历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尤以“资治通鉴”而闻名。
苏轼自小聪明伶俐,擅长诗词和书法。
他进士及第后,先后担任湖州、颍州、嘉州等地的官职,同时还对政治及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受百姓和学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他的坦率和直言不讳,多次引起上级官员的不满,导致他多次贬谪和罢官。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散文和辞章方面。
他的诗才横溢,情感真挚,抒发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他的诗词深受后人喜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极具特色,尤以《东坡乐府》和《快雪时晴望湖山》最为著名。
《东坡乐府》是一部描写官场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的命运。
《快雪时晴望湖山》则是一篇散文诗,以众多细腻的描写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具有激发人们向往山水之美的作用。
4. 诗歌研究对于苏轼的诗歌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诗体与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主要包括律诗和词。
他的律诗写作技巧独特,能够灵活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节奏流畅、意境深远。
而他的词则以豪放、明快为特点,常常描绘爱情和自然风光,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4.2 内容与主题苏轼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通过对咏物、怀古、山水等主题的创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北宋·苏轼【原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在洛阳西。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苏辙一起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应试,曾路过渑池。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苏轼出任凤翔府佥判,其弟苏辙送他又过渑池,返京后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遂写了这首诗和他。
何似:像什么。
鸿:鸿雁。
留指爪:指留下爪子的印迹。
计:考虑到。
老僧:名奉闲。
据苏辙诗《怀渑池寄子瞻兄》注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新塔:从前和尚死后,遗体火化,造一座小塔葬其骨灰。
无由:没可能。
旧题:指上次寄宿奉闲处曾题写在壁上的诗。
崎岖:道路不平。
蹇驴:跛脚的驴。
嘶:鸣叫。
苏轼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二陵即河南省渑池西边的崤山。
【赏析】诗的首联说,人生随处漂泊好似什么?应当似那飞行途中的鸿雁暂时歇息在雪泥上。
苏轼有许多好诗,开篇即如天外奇峰,陡然飞来。
这首诗开篇不写兄弟离别和渑池怀旧,却突兀而起,对于漂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
次句回答提问,表达他对漂泊人生的感悟,但并不是直接抽象地议论说理,而用了“飞鸿踏雪泥”这个从来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将他的哲理感悟蕴含其中。
这个比喻是由苏辙原诗的“雪泥”二字引发的,苏轼浮想联翩,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虚幻飘渺、神奇浪漫的喻象“飞鸿”,真是诗心灵慧,妙不可言。
为什么飘泊人生恰似“飞鸿踏雪泥”呢?颔联作进一步描写和阐释。
这两句说:鸿雁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但雪消泥融,它的爪迹很快就会消失;鸿雁是向东还是向西飞,它自己不会考虑也无法计较,就渺然不知去向了。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引北宋江西派诗人韩驹《陵阳室中语》,称苏轼写诗“长于譬喻”,即举这首诗作例证。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歌赏析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歌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本文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字词解释: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miǎn)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蹇驴:蹇(jiǎn)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作品翻译: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作品赏析:作者的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苏轼怀乡诗研究报告苏轼怀乡诗研究报告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被誉为“苏轼词”、“苏东坡诗”。
其中,苏轼怀乡诗是他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
怀乡诗是指离乡背井、对家乡思念的诗作,苏轼的怀乡诗艺术上充满了情感的抒发,具有深厚的感情内涵。
一、苏轼怀乡诗的背景与特点苏轼怀乡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因官场失意而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另一方面是遭受政治迫害和流放。
这些不幸的遭遇,使苏轼产生了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怀乡诗来流露对家乡的怀念。
苏轼怀乡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心真情实感苏轼的怀乡诗流露出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强烈情感。
他用纯真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友情以及故土的眷恋之情,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景色、家中的琐事和离别之痛,将自己的心情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2.对家乡的描绘苏轼怀乡诗中展现了细腻入微的描写能力。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描述故乡的山川、水流、花草以及人物形象,展现了真实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情感与思绪。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苏轼的怀乡诗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还透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
他通过描绘离乡背井的遭遇和生活琐事,反思人生的得失与变幻,表达自己对宿命的疑问与对自由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思性。
二、苏轼怀乡诗的代表作品苏轼怀乡诗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几首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神子·七六河山》和《临江仙·斜阳照晚江》。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卓越出众,也展现了苏轼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1.《江城子·密州出猎》该诗是苏轼怀乡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江城的秋景以及诗人出游狩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意。
诗词朴实流畅,充满诗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2.《江神子·七六河山》这是苏轼怀乡诗中的另一首经典作品。
苏轼的诗歌研究苏轼的诗歌研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歌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在宋代并称为“三苏”。
他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他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诗歌与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并列,被大家称为苏诗。
苏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苏轼的创作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都体现着苏诗发展的特点,一共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出踏仕途与创作的发展时期,是他光辉的起点。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兄弟都已功名在身,前程似锦,更兼水路舟行,因此诗歌的创作也限于江山景物和文物古迹。
实际上苏轼最早的诗作是指《南行集》,在南行良好地环境中得到了良好地锻炼。
例如《江上看山》中“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气势雄浑,动静之间,颇有妙义,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个时期为州守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也创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豪放诗歌的最成熟时期。
诗人以西湖风光为主题,将自己的情感加诸与诗中,寄情于景,对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富于理趣,在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中时不时的透露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辨,例如在《登玲珑山》中刻画着玲珑山的可爱,但结尾中“脚力尽时山更好”则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