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优质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大道之行也》的文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于“大道”的追求和向往,理解“大道”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真理、公平和正义。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章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理解。
(2)文章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方法的掌握。
(3)中心思想的提炼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大道”的好奇心,引导思考“大道”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大道之行也》,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深入剖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观念。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大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联系现代社会,探讨“大道”在当代的意义。
(2)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大道之行也》。
3. 调查现实生活中“大道”的体现,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发言等。
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古代和现代的社会现象,深入剖析“大道”的意义。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5篇】《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怎么讲呢?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大道之行也篇一2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以《桃花源记》)导入。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有关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5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大道之行也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
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
领导人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一)背诵课文(二)理解意思(三)领悟“大同“社会三、初读课文(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24年《大道之行也》精彩教案设计(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道之行也》,涉及教材的第一章“天下为公”的第二节“大道之行”。
详细内容包括对“大道之行”的内涵解读,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分析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道之行”的含义,认识到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大道之行”的治国理念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把握“大道之行”的含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进而引出“大道之行”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分析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举例说明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
3. 例题讲解: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大道之行”的理念分析问题,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道之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大道之行内涵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古代圣贤治国理念现代社会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大道之行”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联系实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道之行”的相关内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同时,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大道之行”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可能需要进展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优秀3篇,假如能帮忙到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篇一【预习提示】自主阅读,背诵课文;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积存文言词语和有关“抱负”的名言;完成根底学问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
注意积存、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观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叙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抱负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通过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力量,学习古人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把握构造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熟悉。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熟悉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抱负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板书文题)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现学习目标。
二、展现预习成果,梳理根底学问(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根底学问。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现课前收集的有关“抱负”的名言佳句。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大道理》章节,详细内容为《大道之行也》。
文章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道”,即治理国家的理想境界,强调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大道之行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理解。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3. 课文讲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老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c.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大意。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讨论“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大道之行也》2. 板书内容:a. 作者及背景b. 文章结构c. 重点词汇和句式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
c. 举例说明“大道之行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答案:1. a. 参见教材注释。
b. 示例:我认为“大道之行也”是指国家领导人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c. 示例: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扶贫工作,体现了“大道之行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大道之行也》是我们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本内容;2. 感受文章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哲理;3.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内容,深入探究文章意义;2. 感受文章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文章背后的哲学思想;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之外的含义与价值。
四、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大道之行也》。
这篇文章是一篇唐代诗人庄周的哲学文章,探讨了人生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本文从创世神话一路讲述到庄子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真正的生活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准备工作在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庄子和其哲学思想,使学生对本文的背景有所了解。
2. 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中,老师可以对学生阅读文本,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思想,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3. 理解文本在这一环节,老师需要向学生逐句分析文章,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可以采用问答式教学,让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并提供支撑材料。
4. 探究哲学思想在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深入挖掘文本,探究文章隐藏的哲学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提供反馈和补充。
5. 分析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请学生阐述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并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
6. 课堂反思在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请学生回答课堂反思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Words are the shadow of actions.(页眉可删)《大道之行也》教案四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__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__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教学重点:理清__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三、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5分钟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四、正音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1、结合投影读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⑵ 选贤与能:通举⑶ 讲信修睦:培养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单独。
亲,以为亲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⑹ 皆有所养:供养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① 天下为公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
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多篇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18篇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1)《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过程和步骤:一、导入(4分钟)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
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
”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就是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
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电影。
有谁知道这部电影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走进大同社会。
(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课文分析(一)作品介绍。
(同学们看课本注释1)初级朗读,读得准。
(2分钟)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不会读的字词,同学之间可交流。
同学有没有哪些字是不认识的,可以提出来。
老师叫同学读文章。
(1)(纠正错误读音)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的:(2)(同学们齐读文章。
)(三)理解第一步,疏通词义。
(同学们读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是因为没理解是吧,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
)(1)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与、信、亲、子、矜、寡、孤、独、分、归、恶、是故、谋闭、兴、作、乱贼、户、是、大同(2)高级朗读,读出韵味感情。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情感: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学习重点: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探究讨论,适度引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点燃激情欣赏美好生活的画面,结合《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走进古人的理想境界,学习《大道之行也》。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出示目标:知识: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
2.领会本文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情感:联系生活,理解大同社会的意义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3、指导朗读,熟悉内容(出示朗读提示)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道之行也》教案6篇《大道之行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②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教学步骤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①范读课文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研读理解①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a大道之行也:施行b选贤与能:通“举”c讲信修睦:培养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
独,单独。
亲,以---为亲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f皆有所养:供养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i不必藏于己:私藏j谋闭而不兴:发生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c全班交流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a__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提示: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
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语文文学精选《大道之行也》教案优秀范文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大道之行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翻译。
2. 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5.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篇1一、预习检测:1、正字音选贤与能〔〕睦〔〕鳏〔〕恶〔〕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二、学习目的:知识与才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进步朗读和背诵才能,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矜、寡、孤、独、有分:-废疾者:货恶其弃于地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消费的根底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的。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六、达标测试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xxx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故外户而不闭〔闭:〕3、写出以下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驾驭相关文言词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内容1.讲授大道大同两个概念2.指导背诵课文教学步骤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志向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志向社会画卷。
今日,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索: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研读理解自由朗读,驾驭文言词知道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3.全班沟通探究探讨: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指导朗诵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本文分三层一.总领全文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三.总结全文指导单独朗读,留意停顿老师总结:尽管这样的志向社会在当时不行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珍贵的财宝,两千年来始终被很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作业:1.思索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像之处?2.背诵并默写全文课文《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2一、学问与实力:1、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宏大志向,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自学翻译并背诵课文,驾驭相关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看法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志向的精神和才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培育学生通过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实力与提问、解答实力,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旨。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三)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一)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二)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二)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1.亲:以……为亲,意动用法;2.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1.子:以……为子,意动用法;2.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一)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二)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
四、合作探究:
(一)“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二)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五)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六)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一)“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社会。
或者以“我在公元三千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