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下《22大道之行也》[刘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 格式:docx
- 大小:15.26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
2. 理解并记忆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3. 能够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大同"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理解“大同”社会理念的深层含义。
3.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 分析并鉴赏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优美句子。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同"社会理念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与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已学《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引出《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概念。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桃花源记》,那里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它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2. 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社会和谐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天下为公”的氛围。
“请大家看这幅画,想象一下,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3.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提出了哪些理想?这些理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4. 明确学习目标向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包括文言文的朗读、翻译和理解。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每一个字词,翻译并背诵文中的关键段落。
"5. 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开始朗读并注意文言文的特点。
八年级下册22《大道之行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曾经影响过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文章紧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仅107字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
文言文诵读及分析能力是八年级上期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本课需要继续练习的。
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要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的人。
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在小组合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实现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全文重点字词和翻译的掌握。
3.对大同社会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本节课对文意的疏通只需要提点重点的字词和句子,学生对大同社会特征的把握可以用想象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大同社会的特征,使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用更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本节课设置了一些开放式的问答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和自己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努力奋斗的精神!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活动:我们今天有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是什么?在古人心中,他们也有个理想的社会,陶渊明笔下有美好的桃花源,今天这篇《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古人的理想社会,我们一起来体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礼记>二则》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学段,新课标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归纳主要内容及主旨”。
本文处于教材较后的位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一步强化文言文阅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将“读”与“思”相结合:读中解题,读中品韵,读中解意,读中探旨,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优美典雅,言简意丰。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虽然课文内容稍有的难度,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还比较有限,但是课下的注释详尽,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就内容讲解,可以采用反复朗读与小组合作、难点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八年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少,但在思品、历史及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机械生硬地讲解难点问题,要巧妙地设计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知,树立积极理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诗句替换白话2、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我们刚刚学过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理想社会,它有怎样的特征?3、了解《礼记》4、解读课题“大道”是什么意思?“行”是什么意思呢?5、朗读品韵一读,质疑。
汪淑青教学说明大道之行也《礼记》教学理念:重视朗读,字字落实,当堂成诵创新之处:1.课前微分享2.字字落实,学生自己质疑解疑3.背诵指导,层层巩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知识卡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3.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大道之行也》教材分析本课的两篇文章,是古人对学习生活的看法和对理想社会的希望,体现了情趣、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判断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思,积累文言词语;2.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3.比较阅读,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4.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学习《大道之行也》。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
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也设想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一同去感受感受。
补充课文选文的前情,注意孔子的“叹”代表了什么情绪。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昔日,孔子曾参加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之后,孔子从宗庙出在楼台上游玩,不禁感叹。
孔子的感叹,大概是在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孔子身边,问孔子:“您在叹息什么?”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赶上,但仍然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一等奖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而“优质课”则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而本文将主要讲述的是“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一等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大道之行”。
这是出自《礼记·学记》的一句话,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人们在学习和行为上,应该尽可能地稳妥大道,不断地好学修己,以达到天下人共享的目的。
可见,“大道之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一种道德模板和人生哲学。
“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一等奖”则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由中华优质教育网主办的一项教育评选活动,以推动中小学校成功实施优质课为目的,为教师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和交流的渠道。
这个活动的最高荣誉就是“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一等奖”。
那么,何为“优质课”?很多人可能对此有所疑惑。
所谓的“优质课”,是指那些内容充实、重点鲜明、形式多样、意义深远的教学活动。
这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同时,这种课程也要求教师广泛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那么,“大道之行也优质课一等奖”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它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鼓励,同时也是为了在全社会中推广一种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最后,我想探讨的是何为“大道之行也”?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在大力发展的阶段。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教育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经验,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发扬,不断推进教育与文化的融合,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思维、知识和技能,最终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
总之,我深深地觉得,教育是一项充满朝气和生机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未来实现的关键。
希望我们的教育界,能够坚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在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支持下,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1【预习提示】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
(板书文题)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孔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脉络。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
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
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
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2.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大同社会的部分特征吗?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6遍,课
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结合。
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
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1.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哲理思想,领悟其哲学意义;2.分析文本中语言结构,并能运用其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阅读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哲理思想和其内涵;2.剖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3.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哲学思想;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语言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3.如何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教学准备1.课堂PPT,包含文本和讲解内容;2.《大道之行也》的原文和译文;3.讲台、电子板书、各类教学工具;4.学生的抄笔记和阅读笔记;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看一段有关道路的视频,如:《人生路上》、《唯有你还在我身旁》。
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入道路的主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
阅读与理解1.阅读课文,哲学思考: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一次课文阅读,然后老师在班级中点拨一下基本的哲学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文章中有哪些比喻和修辞手法,有什么意义或作用;•文章中的“大道”代表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行也”代表什么意思,是怎么体现的?•怎么理解文中提到的“可遇不可求”?2.探究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上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思想碰撞,要求学生认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补充其他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中的哲学思想。
分析和运用语言结构及修辞手法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增加对于修辞的理解认识。
总结与拓展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收尾性思考,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延伸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其他哲学思想也可以进行讲解。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22.《礼记》两则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导入新课【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2)讲信和睦.(mù)(和睦)(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汶上是孔子的出仕地,“孔子宰中都”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孔子曾到我们汶上做中都宰,在汶上实现了他的政治报负。
他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正是蕴含了咱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走进《大道之行也》。
二、学习任务:1、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意。
2、引导学生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热情。
三、作品简介:《礼记》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撰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问答的著作。
四、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清节奏。
3、读出韵味。
生点读,师范读,生齐读。
五、疏通文意: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重点掌握词句:词:(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2)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3)货恶其弃于地也——财货。
(4)是谓大同——这。
(5)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乱害人的事。
句:(1)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2)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3)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4)谋闭而不兴。
——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六、理解内容: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师总结: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七、拓展延伸:同学们,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情景,你对哪一点感悟最深?联系实际说一说。
八、背诵课文:同学们,《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经典,经典就得永流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8年6月25日授课教师刘亮单位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陶冶情操,品味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熟读成诵,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品味“大同”与“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创意说明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理想社会,虽篇幅简短,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文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治国标准。
认识、了解大同社会,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相当于一次“寻根”。
因此,本课的教学就立足于“大同”二字,以“朗读”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层次反复阅读,每读一遍,就增加一定的厚度,师生一道认识这种理想社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轻音乐播放,创设情境)如今,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就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志士将其视为毕生追求的梦想。
今天,我们不妨走进《大道之行也》,开启一段寻梦之旅。
2.教师出示一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礼运大同篇》与学生分享。
(文学常识涵盖其中,激发学生品读、探究课文的兴趣)礼记乃经典,西汉戴圣编。
儒学居其间,托名孔子言。
东汉郑玄注,流传两千年。
大道之行也,礼运大同篇。
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指一学生读注释①,可让学生用横线把它画下来。
二.助学资料一:学法推荐屏幕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宋】朱熹(用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其人可信,其词也雅,其法也当。
“文”“言”并举,构成文言-文章-文化层层深入的教学节奏) 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问之处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请举手示意。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2.出示文中几个易读错的字,落实学生正音。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3.出示文中几个句子,落实学生翻译。
4.学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读通读流畅。
5.师生齐读。
(屏幕上展示一篇没有标点的竖排左起的《大道之行也》。
文言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断句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四.助学资料二:朗读指导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
停顿重音节奏情感韵味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朗读方案,想想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如何读出自己的情感? 2.出示几个文中的句子,先由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针对问题,具体进行示范朗读指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思考: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形容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教师板书)4.教师引导提升(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响起,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梦想,千百年来,多少先贤志士为之孜孜以求,甚至奋斗终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举公义,辟私怨。
”王夫之:“公天下,天下非一家之私。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康有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孙中山:“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六.背诵课文1.根据参考译文试背。
2.根据句首提示词试背。
大道之行也——天下——选——讲——故——不——使老——壮——幼——矜——男——女——货——不必——力——不必——是故——盗窃——故——是谓大同3.去掉句首提示词,全班齐背。
4.学习本文之后,请给《大道之行也》跟帖留言,谈谈自己
的感受。
5.结语:中国要和谐富强,古代先贤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心忧天下,无私奉献的“天下为公”之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今,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
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七.作业1.默写课文。
2.推荐阅读《礼记·礼运》中的其他篇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复制
文字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