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化分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农村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乡村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村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农村学校的特点出发,探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深入了解乡土资源农村学校要深入了解当地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
只有充分了解乡土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通过深入了解乡土资源,学校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农村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乡土资源的认知和挖掘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乡土资源知识和开发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三、突出乡土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突出乡土特色,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和传统。
通过突出乡土特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文化。
这样的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四、注重实践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实践教学,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展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更好地将乡土资源融入到不同学科中去,实现知识的贯通和学科的交叉。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也有利于乡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强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
可以邀请当地的农民、手工艺人、乡土文化传承人等来学校进行讲解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面临着资源短缺、师资不足、教学条件落后等诸多问题。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学校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和资源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了解决农村学校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土资源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传统。
通过将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探讨农村学校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调研分析、整合资源、制定课程、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等方面探讨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为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问题提出在农村学校中,由于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缺乏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导致了课程的单一性和教学效果的欠佳。
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学校需要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
通过挖掘当地的资源和文化,建立起与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相契合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还可以促进学校和社区的互动,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了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只有将乡土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调研分析调研分析是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第一步。
通过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进行深入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乡土资源的丰富性和特点,为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奠定基础。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学校处于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一、充分认识乡土资源的特点和价值乡土资源是指乡村地区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
农村学校位于乡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独特性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农村学校应充分认识乡土资源的特点和价值,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乡村文化的认知和情感。
二、结合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开设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人文资源方面,可以开设乡土文化、乡村风情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资源,增强对乡村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能力农村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乡土资源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教学。
农村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认识和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四、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农村学校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实地考察、田间实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乡土资源的独特魅力;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
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
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生长的乐园”。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生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摘要】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和问题意识,明确了乡土资源的概念。
分析了农村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包括应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培养学生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结论部分强调了乡土资源开发在校本课程中的重要性,指出农村学校可通过开发乡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村学校可以进一步拓展乡土资源的利用,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乡土资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课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学校作为农村地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乡村人才和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
由于乡村资源的匮乏和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探索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乡土资源是指乡村地区具有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包括土地、农作物、畜禽、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环境。
通过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和共享,推动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发展。
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农村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课程开发策略,培养学生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将是未来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保障。
1.2 问题意识在农村学校教育中,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现实中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推进和实施,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逐渐被淡化和遗忘,许多老街文化也走向没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根,建立乡土意识,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弘扬乡土文化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挖掘老街文化老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街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宗教、历史等元素,反映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要想挖掘老街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搜集老街的遗产和风土人情,发掘老街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搜集老街的历史资料,了解老街的建立、演变和兴衰。
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老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等情况。
可以参与老街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深入了解老街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及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都是挖掘老街文化的重要途径。
还可以开展老街文化的挖掘活动,包括老街文化的摄影展、老街古建筑的维护保护、老街旅游宣传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街文化,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为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老街文化的特点、价值及其在乡土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乡土考察、家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老街文化。
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老街文化、乡村音乐、民俗传统、地方美食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节,邀请老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让学生亲身参与增进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断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合理安排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协调好线上发布内容和线下教师讲解内容的关系。
针对当前学生理解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在不同环节的衔接上下功夫,提高线下和线上内容的衔接度,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尽可能详细介绍各个环节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
第二,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点,如设置闯关模式,让学生有兴趣也愿意去尝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以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链接,让他们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观看,然后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第三,线上知识任务点的设置要精,不能贪多,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热点的兴趣,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针对目前线上内容较多,给少数学生造成较大负担的情况,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对案例、热点进一步精简,减少线上内容的数量。
第四,注重过程考核,提高过程考核尤其是线下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成绩比例,激发学生课下思考,把讨论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作用的发挥。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考核,设立学科知识的延伸、课堂参与活跃程度及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等指标,降低期末成绩的占比,并设置多维度考核指标。
第五,在整个学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业负担适当调整线上内容的强度。
在学期初适当增加热点话题,尤其是课程入门级内容的设置;学期中增加小组讨论,根据小组分配讨论话题;在学期末逐渐减少线上知识任务点,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1]张明志,孙婷,孙媛媛,张英,卞学字.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新文科专业建设实践[J].教育观察,2022(04). [2]谢屹,吴娟,侯一蕾,温亚利.“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留学生课程教学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1(02).[3]李林,林若兰,许银珊.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3).[4]钱昭英.基于“能力导向”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绿色科技,2021(15).[5]王军,梁祎璠,王敏超,陈荟羽,闫艺天.基于“两性一度”的“前置式”线上翻转课改创新———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04).[6]钱昭英,龙森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考[J].绿色科技,2021(19).[7]张风丽,王博,刘艳.“课程思政”理念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Research on the"Online+Offline"Mixed Teaching Refor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Concept of"Gender Once"Liu Hongy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Shanxi Province,Jinzhong030800,China)Abstract:In view of some drawbacks in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nline+offline"mixed teaching refor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nd the goal need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Taking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of the majo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n Jinzh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novates the teaching of"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from three aspects:before class,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through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reform,and evaluates the reform practice,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y and management,and providing a basi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courses.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online and offline;teaching reform作者简介:唐芸芸(1997-),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乡村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土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制度建设等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以下是一些策略供农村学校参考。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等,进行田野调查和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老师、村民、艺术家等,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乡土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袖等开展讲座和交流,推动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或资源单位的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农村学校应该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在计划中可以包括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乡土资源特点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课程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农村学校可以加强校本课程和传统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乡土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把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摘要】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进行调研分析当地乡土资源,为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接着要整合资源,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然后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加强乡土资源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度,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农村学校可以更好地利用乡土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校、乡土资源、校本课程、调研分析、制定计划、实践基地、教学活动、评估改进、持续性、教育水平、学生发展。
1. 引言1.1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农村学校位于乡村,环境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深厚。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乡土资源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校本课程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乡土资源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师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乡土资源教育的开展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传承和弘扬当地优秀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调研分析当地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第一步是进行调研分析当地乡土资源。
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乡土资源,学校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开发计划。
在调研分析当地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调研团队深入到当地农村,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可以通过走访当地村民、采访当地老师和官员、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乡土文化视角下实施校本课程,既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优势,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乡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其次,探讨了校本课程在乡土文化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创新的推进等。
而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研究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研究意义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体系。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实际应用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效益。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基于乡土化分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作者:任家熠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农村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也在不断通过多种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条件,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最大化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校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出有效的发展路径,由于校本课程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而农村学校应将其作为全新的发展契机,依据乡土化的特色,全面建设学校校本课程。
基于乡土化视角,阐述乡土化是农村学校校本建设的海量资源、重要内容及根本动力,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乡土化的优势,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体现课程优势以及完善课程内容四个维度,提出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旨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乡土化;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80.03一、乡土化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体现其浓厚的乡土化,主要是根据农村本地创造并存在的乡村文化、乡村历史、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政治、乡村经济、乡村地貌等主要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并运用乡土化特有的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结合农村社会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校本课程中的人文知识与农村的真实情况相互进行整合,从而让农村学校的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家乡是怎样的精神面貌,进而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乡土化的表现是浅显易懂、浮于表面的,并不是高深莫测、捉摸不定的,但即使这样,也依旧无法掩盖乡土灵活的气息。
1乡土文化是建设的海量资源农村的乡土文化为其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是农村教育重要的资源库,丰富的民间真实故事、民间神话、历史典故、英雄人物、革命遗址等,能够有效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例如江苏省的盐城,是我国历史古城,早在农村民间就盛传着曹文华、七战七胜等英勇的革命事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参观革命基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众多革命先烈产生敬佩之情,深刻了解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农村乡土化所蕴藏的深厚底蕴,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乡土民俗是建设的重点内容农村通常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而民俗是历史文化不断进步所积淀下的重要产物,各地区农村民俗均不相同,都有自身显著的特色,体现着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与文化内涵。
这些民俗内容会被记录在有关的文章或是文献中,农村学生未来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切断与家乡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农村当地的民俗风情,对他们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校校本课程为有效载体,将农村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俗习惯、历史知识、鲜明特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或是创编以其为主题的专用校本课程,在教学中逐渐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会对他们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乡土社资是建设的根本动力所谓乡土社资,指的就是农村学校所在地包含的社会有效资源,学生在农村学校中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体验活动、学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乡土化农村社会资源的支持与提供[1]。
这些社会资源的有效吸收,可以以学校校本课程的执行为基础,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相关内容,在学习当中,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对农村产生重新的认识,对农村的情感更加深厚。
二、影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因严重忽略了乡土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及其践行,并且让身在其中的农村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感到越发陌生,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嫌弃、鄙视的心理,这是目前农村众多学校所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
有关农村地区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分析探究并努力解决这些不良问题,对于深入认知农村学校的乡土化特征、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缺少明确目标缺少明确的目标让农村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时,失去了主要的方向。
努力开发并科学合理地使用学校内现有的各方面有效课程资源,是基础性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观念,但农村学校建设校本课程却没有充分明确的目标,很多农村学校中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2]。
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没有对于建设校本课程的工作以及校本课程未来的使用及其发展,制订过详细的计划或是对其产生过框架式的构思,反而是将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直接搬过来使用。
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体现出乡土化的特色,同时又让农村校本课程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命活力。
最终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无法满足他们的真实学习需求,进而阻碍了未来的健康发展。
2缺少正确认知认知错误让农村学校所使用的校本课程缺少其应有的独特魅力。
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任课教师在校本课程上的认知方面,存在严重性错误,方向偏离正常轨迹,并未深刻意识到建设乡土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全面了解乡土化中所具有的众多有效资源。
这些校长与教师往往将个人主观情感与教育教学混为一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站在乡土化的立场思考,只是过于注重自身的主观感受,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意识,为了能够给自己创造更多便利,因而经常会将许多通用性的课程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使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的兴趣培训班。
此外,也有部分农村学校领导与教师表示,应努力向城市化教育看齐,应与他们保持同步,积极向他们学习,校本课程也是如此,但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的想法,事实上却相当于让农村学生舍弃身边现有的宝贵资源,去努力抓住哪些所谓的城市化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不仅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进度,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3缺少有效方法没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会导致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失去生机,开发课程的有效方法与城市中所采用的开发方式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许多农村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备,因而在建设与开发上效率相对较低,参考性的资料也比较有限。
正确的应是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独特的乡村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探索有效资源,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特色。
但当前农村学校有关领导与课程开发小组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减轻工作量,经常选择复制其他学校他们认为比较优秀的课程,或是突发奇想随便制定课程的开发方向,抑或是根据教育部门提出的指导方针而确定课程开发目标及方法。
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会让这些农村学校一无所获,仅仅将想法落实在了具体的文字中、脑海中,却并未真正有序展开行动,最终限制了农村整体教育的发展。
4缺少科学评价评价缺乏科学合理性会让农村校本课程建设失去支撑的动力,评价在农村建设校本课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到我国教育体制限制的原因,农村学校教师依旧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工作看作是自身学校单独的工作项目,与其他学校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竞争与比较,因而在对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通常没有按照国家对教育课程提出的管理目的及教学责任、校本课程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课程的开发及学校的相关制度是否完善等方面去评价自身的校本课程,却太过形式化,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三、基于乡土化建设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1明确校本课程乡土化建设目标农村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主要方向及目标,是进行开发与具体落实的首要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农村学生的现实需要,就应充分将乡土化作为基础,明确其建设目标,即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在农村环境下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走得多远,心中对于农村都有着无法磨灭的情结。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们受到了系统化校本课程的教育。
因此,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充分体现农村乡土化,要以学生及农村建设的实际所需为基础,就地取材,按照农村的生产与日常生活需求设定主题,进而将这些需要利用教材来实现。
只有建设这样的教材,才能真正满足师生需求,实现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真正做主。
教学建设的目标,应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农村学生需要全方面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下,学生对于农村教学改革也有着更多的要求,既想要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想得到提升综合素养的各种锻炼与培养。
对此,农村学校要基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精心设计并落实教学及实践计划。
实际的建设目标,应培养学生多方面本领,随着现代学生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农村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开发也要体现出乡土化、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应以锻炼学生多方面技能为基础,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提供有效辅导,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
2制定校本课程乡土化实施方案(1)短期计划。
按照四级课程体系管理的详细要求实现由无到有,制定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行近期方案,在开发过程中,积累并总结与校本课程相关的经验及感受,为后续校本课程长期有效的开发与落实计划打下良好基础。
(2)长远计划。
要确保与短期计划有效区分开,它是在实施短期计划的过程中建立的。
一旦拟订好计划,就要保证对农村学校带来长期的影响。
(3)层次化计划。
结合学生年级的现实状况,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后,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科学合理地安排编制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学习氛围,并按照顺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4)长期有效计划。
在充分满足农村实际所需,并明确了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及内容后,应确保自身的稳固性,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更改或替换。
(5)预见性计划。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应充分结合社会及新农村的发展形势、教育体制改革情况等,根据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全面分析、统筹规划,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开拓者。
3体现校本课程乡土化独特优势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从整体出发,但对于具体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没有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
因此,蕴含浓厚乡土化特色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满足学生不同需求[3]。
首先,学生需要对家乡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出生地对于学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农村学校应积极开展并组织有效资源共同创编校本课程,使其满足学生需要,让他们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对家乡有重新的认识与了解,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深化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其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农村学生对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虽然较为熟悉,但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特点、原理等,在校本课程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及体验,能够充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疑惑,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再次,学生需要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许多农村学生社交能力差,比较依赖父母,从不独自去其他人家拜访,也不主动与陌生人进行问好,对于所参加的一些奇怪的活动不能理解,表现出明显的不适,这主要是学生缺乏对当地风俗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