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改好(1)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郭倩莉吝店镇中心小学《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设计思路【设计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位数、众数意义和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清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比较中的作用,尤其及时追问,让学生有效反思,在感受用平均数反映数据特征有局限的同时体会到中位数、众数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丰富的事例,将学习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将在搜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他们的实际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表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
二、提供材料,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一)、出示公司具体工资资料现在先请同学们听一则故事:自从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播出后灰太狼就失业了随后他去找工作,看到一则招工启事:(出示课件)本超市现因业务需要招聘员工若干名,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愿有意者前来应聘。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用旧知识导入。
谁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
有时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集中趋势,因此需要新的统计量,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
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二、学习新课。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3.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月平均工资1000元可是大多数员工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合理)4.引入中位数和众数。
将工资从小到大排列去中间的一个就是中位数;出现一组数据中次数最多的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他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巩固目标。
1.认一认。
2.试一试。
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怎样求它们的中位数呢?引导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书的平均数。
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反思: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据感知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2.观察演示法:通过展示具体例子,向学生展示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应用。
3.问题解决法:通过讨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
2.让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与同桌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
2. 讲授环节1.介绍中位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求解。
2.介绍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求解。
3.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3. 实践环节1.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例如:某班级考试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多少?2.让学生与同桌一起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4. 总结环节1.教师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想。
六、教学评价1.通过上课期间的讨论,问题解决和演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思考和表现,发现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通过对学生的小结和总结的评估,检查学生在课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
七、课堂作业1.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完成课后练习中的习题。
2.自主搜索相关资源,了解更多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3中位数和众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使用统计方法求取中位数和众数;2.加深对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的理解;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1. 复习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解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统计概念,包括集合、样本、样本空间、频数与频率等概念,并让学生们做一些简单的例题来复习。
2. 引入老师通过一个例子(比如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数据),引入本节课要讲解的概念——中位数和众数。
3. 讲解通过讲解示意图,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以及如何求取中位数,体现中位数作为一个数列的中间值的特点;然后再讲解什么是众数以及如何求取众数,体现众数在一个数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特点。
4. 练习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
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数据集(比如小组成员的考试成绩),然后让学生们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5. 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数据集以及求取的中位数和众数,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数据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6.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程评价与作业1. 课程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们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节课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个数据集,通过所学知识求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成果写在课程笔记中,供下一次课的复习。
众数与中位数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 57 61 62 9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 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例3.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9.11775.28)190.1360.1250.1(171米≈=⨯++⨯+⨯= x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四)总结、扩展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一、认识中位数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
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
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
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职员月工资经理 3000副经理 2000员工A 900员工B 800员工C 750员工D 650员工E 600员工F 600员工G 600员工H 600员工 I 6002、思考与讨论(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3、交流与沟通(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
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00,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新化中心小学普文彬一、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88-89页第一课时内容。
二、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向纵深发展。
2、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应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实际的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位数、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中位数与众数的学习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分析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五(1)班一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科学及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2分、90分、88分和80分。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丰富的事例,将学习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将在搜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他们的实际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由于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学习统计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搜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且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所以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作出恰当的判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创设生活情景、王彤情景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
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详细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依据详细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看力量,数据分析力量,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详细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现姚明的一张照片。
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角逐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
”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全部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全部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
那毕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生:平均数。
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特别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当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
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同学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高校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怀什么呢?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聘请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聘请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高校生。
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高校生。
师:xx同学拿不定办法,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假如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当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小学:王正燕
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期望学生能合理选择统计量。
教材在引入这一内容时,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物,感受当一组数据中有极值时,用中位数或众数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平均数更合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
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并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方法:情境探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设想:首先创设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情境,对平均数有一个认识。
接着出示春风超市招聘视频,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其它统计量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链接:
1、出示15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视频。
(刚才大家听了一首歌,这是青哥赛总决赛时的歌曲。
今天老师把青哥赛搬
到教室现场,主要看一下评委打分环节)。
2、投影:亮分视频。
(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是97.11)
提问:
(1)、这个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怎样列式?
(2)、得到的这个数是什么数?(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对,平均数在我们实际中用的很多。
例如:期中、期末考试后,我们要计算各班的平均分等等)。
二、新课:
1、投影:招聘视频。
春风超市因最近扩大业务,需要招聘一名员工。
一位朋友小王前去应聘:请问:每月工资多少元?
经理回答月工资是1000元。
一个月后小王实际拿到了多少钱呢?(650元)
小王:经理,为什么我的工资是650元,你不是说1000元吗?
经理:我们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1000元,不信你看看工资表。
2、投影春风超市5月分职工工资表。
师:(1)、我们帮忙计算一下员工的平均工资:经理没有错,平均1000元。
(2)、你认为用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员工月工资水平合适吗?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大多数人的工资没有这么多呀,经理、副经理的工资比其他人的多多了,使平均数一下大了起来。
)
(3)、你认为用什么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月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3、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了较大数据的影响,它已经不能合理的反应超市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有时也受到了较小数据的影响(极端数据)。
同学们,在我们数学中,除了平均数,还有两个统计量也能描述工资水平。
板书:中位数、众数。
4、投影:阅读思考》
(1)、什么是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
5、投影:某火锅店四月份员工工资表。
单位:元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6、五月份又来了一名员工(出示工资表)。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2)、怎么找?
师:找不到中间的,怎么办?
(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7、某火锅店六月份员工工资表
六月份,由于部分员工工作积极努力,经理决定给他们涨工资,这是六月份的工资表。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8、由于员工的工作业绩不同,经理决定实行绩效工资。
出示7月份的工资表。
——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所以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9、总结:中位数:奇数个数:中间找。
偶数个数: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众数:1个、不止1个、没有。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请说出每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 5 6 2 3 2
(2) 5 6 1 4 3 5
2、判断
(1)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3)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
()(4)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5)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3、写一写。
请写出三组数据:
只有一个众数;
不止一个众数;
没有众数;
4、
5、
6、投影:阅兵视频。
这个情境中隐含着哪一个统计量?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五、作业:
书上89页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中位数和众数
中等水平
中位数
排序,中间
多数水平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