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义词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举例说明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区别在于以下两点:1、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
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2、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而同音词
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
同音词不是多义词:同音词的各个词的词义毫不关联,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明显
的派生意义;同音词是指一组词,多义词是指一个词。
同音词在语言中可以用以形成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例如毛泽东的一句词“杨柳重飏”表面上贴杨花柳絮,实则指杨姓、柳姓二烈士。
现代汉语中词义毫不关联的同音词,在古
代汉语里很多就是意义有关的多义词。
举例说明如下:
1、多义词的特征就是意义虽多,但都存有关联。
打人的肝胃打毛衣的踢都就是手的
动作,井深与书很深就是比喻义的关系。
这些都就是存有关联的。
2、而同音词,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也没有关系。
如眼花与一朵花,开会与会外语。
意义完全无关。
从本质来说,是不同的两个词。
同音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就是同形的同音词,例如“打毛衣”的“踢”和“踢今天
起至”的“踢”;另一类就是异形的同音词,例如“两只手”的“手”和“守信用”的
“死守”,再例如:baoxian可以就是保鲜,保先等。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英语是一种语言,其中存在着发达的一词多义现象。
许多英语单词可以被定义为几种不同的意思或用法,从而导致理解和翻译上出现困难。
一词多义现象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涉及到许多认知因素。
因此,本文将针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记忆缺乏。
记忆缺乏可以导致词汇和语句的混淆,使某些字形上看似相似的词汇易受误用,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具体来说,当一个词汇的记忆弱点造成语义困惑时,学习者就有可能将该词汇混淆,使其不能正确地区分和使用语义。
此外,在某些情景中,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长期口语习惯来操纵词语的含义,从而混淆单词的用法和概念,最终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一词多义现象也与认知习得程序有关。
认知习得程序通常涉及许多不同的组件,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信息处理等各种复杂活动。
在一词多义现象发生的情况下,由于认知习得程序的不足,学习者往往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提取和处理信息,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特别是当单词的表和引申意义不明显时,学习者就会更加受限,无法迅速把握其表和引申意义,从而导致一词多义的出现。
此外,一词多义现象还与认知行为有关。
认知行为涉及接受、认知、反应和学习等认知过程。
一词多义现象下,学习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遇到信息混乱或理解困难的情况,从而限制了认知行为的正常发展,以致学习者无法正确理解信息。
此外,一词多义的现象还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时的情绪,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总结上述分析内容后,可以得出结论,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记忆缺乏、认知习得程序和认知行为共同造成的。
英语学习者应加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利用多种方法增强记忆应用能力,更好地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解决这一困难。
此外,学习者还应注意认知习得程序和认知行为的发展,加强认知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复杂的认知特征,且涉及到诸多因素。
为什么语言中会出现多义词的现象为什么语言中会出现多义词的现象?编辑同志:您好。
在人类的语言中,只就汉语来说,单义词不太多,占绝对优势的是多义词。
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帮助解惑。
顺颂春安内蒙古自治区春草春草老师:您的来信已由编辑部转来,对您提出的问题,兹简复如下。
正如您来信中说,汉语里的单义词较少,多义词占绝对优势。
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
1.词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本来词的声音形式和词的意义内容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并无必然的联系。
词的声音形式和词的意义内容,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对一如wén tiān xiāng--文天祥(2)一对两个以上这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a.当一种声音形式表达意义上没有联系的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时候,就构成同音词,例如:Kuài――块、快、筷b.当一种声音形式表达意义上互相联系的两个以上不同意义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同是一个"归",就有8个义项:○1返回;○2还给;○3趋向或集中一个地方;○4由(谁负责);○5属于(谁所有);○6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
例如:处分归处分,领导苦口婆心地教育,还是使他感动得痛哭流啼;○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8姓。
回过头来想一下,如果词的声音形式与词的意义内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意义内容必须和什么样的声音形式相结合,形成固定化,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必然一律都是一对一了,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现象就绝对不会出现了。
这是不可能的。
2.在社会实践中的人们,认识不断发展。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有的概念往往会产生出新概念。
把相关的一系列认识用同一个词巩固下来,表达出来。
这是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发展寻找一词多义的原因。
一个词刚产生的初步阶段,不会多义的。
一般地说,越是历史悠久的常用词,其含义就越是比较多,因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观念不断更新,新概念也就会不断形成,词的义项也就随之增多。
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的原理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的原理主要源于语言的发展历程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
首先,语言的发展历程导致了单词的多义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不断演化和发展,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一个单词最初可能只有一种含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单词所代表的含义也会逐渐扩展和丰富。
比如,"bank"最初指的是河岸,后来扩展到银行业务和金融机构,又逐渐引申到指代其他一些事物和概念。
其次,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也是导致单词多义性的原因之一。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和意义的工具,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人们常常会在单词的使用上灵活变通,从而创造出多义的效果。
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这种根据上下文的灵活运用使得单词具有多义性。
比如,单词"book"可以指代一本书,也可以指代订票,更可以指代安排或预订等。
此外,多义性还可能是由于音变引起的。
有些单词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不同的发音变体,导致了不同的含义。
比如,"lead"既可以发音为/li:d/代表铅,也可以发音为/led/代表引导。
最后,语言变迁和文化差异也可以导致单词的多义性。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个单词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单词的多义性。
比如,"crane"在动物学中指鹤,但在工程领域中指起重机。
总之,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的原理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的发展历程、语言使用的灵活性、音变以及文化差异等。
这种多义性使得英语更富有表现力,但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增加了词义的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因此,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单词的多义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和语言实践来提升,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单词的多种含义。
解读词语的多义性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组合和运用,构成了我们日常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然而,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很多词语具有多义性,即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本文将探讨词语的多义性现象,并解读其原因和影响。
一、多义性的定义与分类多义性是指一个词语具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意思。
根据词语的多义性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将多义性分为以下几类:1. 词义范围扩展造成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原本具有狭义的意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其词义范围逐渐扩展,导致了多义性的产生。
例如,“银行”一词最初指的是存放贵重物品的地方,后来引申为指存放和借贷货币的金融机构。
2. 词义转移造成的多义性:这种多义性是由于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而产生的。
当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被用于表示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时,就会产生多义性。
例如,“苹果”一词既可以指水果,也可以指苹果公司的产品。
3. 词义歧义造成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种多义性称为词义歧义。
例如,“打开”一词可以表示打开门窗,也可以表示打开电视或计算机。
二、多义性的原因分析多义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语境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语言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生变化和演化,原本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的使用范围可能会扩展或转移,从而产生多义性。
2.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会影响词语的使用和理解。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导致多义性的产生。
3. 上下文语境:词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确定的。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从而产生多义性。
三、多义性的影响多义性给语言的理解和交流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以下是多义性的几个影响方面:1. 歧义理解:多义性可能导致人们在理解他人的意图时产生歧义。
当一个词语有多个意义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就容易产生误解和混淆。
第三章词语旧知回顾什么是多义词1、多义词大多是一些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常用词,以动词与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
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多义词在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中,因其“多义”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意义间没有关联时,只能认作是同音词的一种,如表示颜色的“白”(白的花)和表示徒劳的“白”(白费力)就是两个同音词。
2、区分:有的词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是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叫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上下文)中一般。
小学阶段常见的多义词。
多义词: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各,例句:他很大方,不会计较这几个钱。
大方(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来,例句:她人一点不拘来,表现得很大方。
(样式颜色等)不俗气,例句:这种布的颜色和花样看着很大方。
身体瘦弱,不强壮,例句:他的身体很单薄,好像风一吹就会例似的。
单薄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例句: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中卖火柴。
力量,论据等薄弱、不充实。
例句:他们人手单薄,可能还要派一批人协对他们。
密度小例句:浓雾渐地淡薄了味道不浓。
例句:这家人酿的酒酒味淡薄。
淡薄感情。
兴趣等不浓厚,例句:他对象棋的兴趣渐淡薄了。
印象因淡忘而模糊,例句:时间隔太久了,我对这件事的印象十分淡薄了。
锻造或冶炼,例句:钢铁厂刚刚锻炼完了一批钢铁。
锻炼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例句:爷爷奶奶经常在公园锻炼身体。
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提高例句:经过一番炼,他成熟多了。
使开始。
例句:我们不会无故发动战争,但绝对有能力制止战争。
发动使行动起来。
例句:发动群众监督环境污染是一记妙招。
使机器运转,例句:天气太冷,柴油机不容易发动。
仿佛像,类似。
例句:我知道他和我年纪仿佛。
似乎,好像。
例句: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在对我们眨眼睛。
一、多义词的定义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使用情况,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多义词,这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和想象空间。
二、多义词的分类多义词根据其含义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形义多义词和义形多义词。
1. 形义多义词形义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在形式上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词语。
例如“打”这个词就是一个形义多义词,它可以表示动作“用手或工具重重地敲击”,也可以表示动作“用拳头或器械攻击”。
2. 义形多义词义形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的意义有所转化,但从字义上难以解释的多义词。
例如“红”这个词就是一个义形多义词,它可以表示颜色“红色”,也可以表示状态“光彩的”。
三、多义词的妙用多义词在汉语中的妙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表达方式多义词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巧妙地运用多义词,使诗句更加富有诗意和艺术性。
2. 拓展联想空间多义词可以引发联想,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以通过多义词的巧妙运用,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3. 增加语言的灵活性多义词的存在使得语言更加灵活多变,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中可以灵活应用,使表达更加得体。
这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四、多义词的使用技巧要想运用多义词进行有效的表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使用技巧:1. 注意语境多义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含义,避免产生歧义。
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要根据上下文来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2. 注重修辞效果多义词的运用需要注重修辞效果,要考虑到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得表达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 灵活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要灵活运用多义词,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根据作品整体的意境和叙事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含义。
五、多义词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多义词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够促进我们对语言的深入理解。
探索认知语言学下的汉语多义词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分支,已经在学术界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多义词的研究更是成为了许多语言学者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索认知语言学下的汉语多义词,分析其内在的语言认知机制和语义扩展的过程。
首先,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现象,强调由人的认知能力所决定的语言活动。
因此,多义词的存在可以被视为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
多义词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汇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语言学家而言,多义词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需要进行深入剖析。
在汉语中,多义词的例子非常常见,比如“马”是指动物和车辆,“蛇”是指动物和电缆等。
多义词的语义扩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多义词的语义扩展可以通过上下位关系来实现。
上下位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即一个更普遍的概念叫做上位概念,而一个更具体的概念叫做下位概念。
例如,“狗”是“动物”的下位概念,“动物”是“生物”的下位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具有的词汇意义被扩展到了它所处的上下位关系之中。
第二,语言的使用环境也会导致多义词的语义扩展。
人们使用语言时会受到具体的环境条件制约,比如使用场景、讲话目的、交际对象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汇会被赋予不同的语义,进而出现多义词现象。
例如,“桥”在舞台音响上指的是混响器的一个效果名称,而在道路交通中则指一种连接两个地点的建筑结构。
第三,多义词还可以通过构词过程实现语义扩展。
在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往往可以通过加上前缀和后缀实现语义上的扩展。
例如,“吃”是一个动词,但是加上“砸”的前缀就变成了“砸吃”,这个词就指代用力咬嚼的意思了。
同样,词义上也可以通过添加修饰词或补语来实现语义上的扩展。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多义词的存在是表明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表现。
多义词的语义扩展也是人们对于多方面的认知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而创造的。
此外,多义词的语义扩展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中的易学和易用性。
小升初:多义词讲解一、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
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辨析多义词方法1.从词义上辨析如:①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
②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
其中,①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而②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2.从词性上辨析如:①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②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
①中的“代表”是名词,指:受委托或指派代替个人、团体、政府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②中的“代表”是动词。
指:代替个人或集体办事或表达意见。
3.从语境上辨析如:①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
②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
从语境中可以看出,①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②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4.从对象与搭配上辨析如:①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
②他正在赶苍蝇。
③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其中,①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②中的“赶”与“苍蝇(昆虫)”搭配,是“驱逐”的意思;③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的意思。
多义词的本质
一. 引言
本文从探讨原型理论对多义词的分析入手,通过对范畴化过程中层次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不能构成一个范畴。
多义词的本质是共享一个形式的多个义项组成的一个语义网络。
二. 原型理论对多义词的分析
词义分析中,一次多义的现象并不罕见。
Taylor(2001:108)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不能用共同的语义特征统一起来,而是通过‘语义链’产生关系”。
他把“语义链”表示为:A B C D etc. A与B通过某种共同属性或其它相似性取得联系,B与C通过同样的方式取得联系,以此类推。
Taylor 把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当作一个原型范畴来对待,他说:“在这个范畴内,相邻成员之间存在意义上的联系,而不相邻成员之间可能几乎没有共性”。
Taylor 认为,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多义词现象,并把这种范畴称为“家族相似性范畴”。
白解红(2001)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归为一个原型范畴:“我们试图运用范畴理论,把多义聚合现象纳入哲学和认知的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各意义之间没有具体相同的特征,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
林正军、杨忠(2005)认为“多义化是通过多义词范畴内非典型成员的衍生(derivation of non-Prototypical members)和类典型的分裂(prototype splits)来实现的”。
这里,他们除了承认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原型效果外,也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当作一个范畴来对待。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造成多义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核心义项基础上通过隐喻和换喻的语义扩展。
一个词在其应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表达的需要,在语言中还没有合适的词表征时,借用另外一个词,这样就产生了词义的衍生。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型理论把一个词的义项当成一个原型范畴来对待。
但是,这些义项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能成为一个范畴吗?
三. 范畴的层次分析
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机制具有层次性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讨论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说把范畴化过程分为两个实体。
他认为:“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
而人们所说的第二实体,是指作为属而包含第一实体的东西,就像种包含属一样,如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
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
(《工具论》上)
其实亚里士多德谈的两个实体,不仅是抽象层面与具体层面的问题,还包括抽象层面本身的问题。
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属于第一实体,而在我们脑海中存在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属于第二实体。
也就是说,人类认识世界不会只停留在具体层面,而要对具体层面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上升到抽象的认识。
而且,即使在抽象层面,范畴也具有层次性,这就是亚氏所说的种和属之间的包含关系。
亚里士多德除了注意到范畴的层次性外,还注意到了范畴化过程中的实体之间的关系。
他说:“实体似乎不具有更多、更少等程度上的不同,我说的意思,
并非指实体之间没有更是实体,以及较远于实体的实体(因为这一点已经说过了,是有的),我是说,实体自身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例如,人这同一实体,就不可能会更多或更少地是一个人。
”(《工具论》上)这样看来,亚氏认为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是从范畴化过程中的“上下关系”来看的,如果从范畴化的结果看,范畴成员之间还存在“平面关系”。
范畴化中的“平面关系”是范畴化的结果,是一种静态对比的关系,存在于一个范畴中各个成员之间;范畴化过程中的“上下关系”是范畴化过程本身,是一个个体在本质上归属于一个范畴的过程,这一关系存在于一个范畴和其所有成员之间。
以鸟的范畴为例,我们用下图来分析这一范畴的结构特征:
…………
……生物F层次
植物、微生物等动物D层次
哺乳动物鸟其它动物C层次
麻雀乌鸦其它鸟类B层次
麻雀1 麻雀2…乌鸦1 乌鸦2…其它鸟类个体… A层次
如图一所示,范畴化具有层级性,A层次由一个个具体实体组成,也就是亚氏所说的第一实体,A层次以上都是第二实体。
从A到B,从B到C等等,这种关系是上下关系,上面一层包含下面一层,如麻雀包含所有个体的麻雀,而鸟又包含麻雀、乌鸦及所有其它鸟类;但如果单就一个层次来看,每个层次又存在平面关系,也就是每一个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麻雀1、麻雀2…之间的关系,麻雀、乌鸦和其它鸟类之间的关系。
上下关系是一个范畴和其每个范畴成员发生的关系,是一个纵向俯视的过程。
一个事物要么属于一个范畴,要么就不属于,不存在模糊性。
例如,麻雀1、麻雀2…都属于麻雀的范畴,而麻雀和乌鸦及其它鸟类又属于鸟的范畴,如此等等。
平面关系是一个范畴内部,每个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一个横向延伸的过程。
从平面关系来看,在每一个层次上的范畴中,其成员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例如,麻雀1比麻雀2少了一条腿,麻雀比乌鸦更常见等等。
这样,人类在面对这些差异时,就会对不同的范畴成员产生不同的感觉,再加上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就会认为,某些成员比其它成员更属于某一范畴。
四.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否构成一个范畴
语言中的多义词现象实际是人类语言经济性的结果。
宇宙是无限的,即使只从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第一实体考虑也是这样。
还是以鸟为例,过去出现过的鸟,现在存在的鸟以及将来会出现的鸟是一个无穷集,人类在用语言表征时,如果有一只鸟就用一个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的话,人类语言将不堪重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用同一个形式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样,就出现了多个义项对应一个形式的结果,即多义词现象。
这些不同的义项虽然没有用不同形式表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不同不存在。
事实上,因为这些没有表征出来的不同形式是与不同的概念范畴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都本身构成一个个体的存在。
这样,我们在分析多义词的结构时,就可以从多个层面讨论。
首先,从词性上来说,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可以构成一个或几个范畴。
一个词可能会有多种词性。
如汉语的“打”字,在“打人”中用作名词,在“一打笔”中用作量词。
英语中的“spirit”在“Would you like to drink some spirit?”中用作名词,而在“The power of the human spirit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中也用作名词。
如果我们以词类作为划分标准,第一个“打”和第二个“打”分属不同的范畴;而第一个“spirit”和第二个“spirit”属于同一个范畴。
从这个层面来看,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如果具有几种词性,它们就分属几个不同的范畴。
其次,从语义上来说,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不构成范畴。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抛开形式即语形的羁绊,单独分析意义。
这时,各个不同的义项就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不同的概念,也就是不同的范畴。
这些范畴之间有些有联系,有些已经找不到联系构成一个网络。
但是,这个网络中的成员并不构成一个范畴。
还拿英语“spirit”一词为例。
不包括习语在内,牛津辞典上一共给出了12条义项, 其中包括:1.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ncludes their mind, feelings and character rather than body(精神,心灵);5. loyal feelings towards a group, team or society(对团体、队伍、社会的忠心)11. a strong alcoholic drink(烈酒)。
烈酒应该和饮料、茶、葡萄酒等属于一个范畴,同属于酒水,怎么会与精神、心灵以及忠心成为一个范畴呢,纯粹是分牛马不相及。
再次,从语形上来说,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共享同一个语形,即同一个语言形式。
对应于不同义项的这个形式可以看作没有显性差别的不同形式的统一体,如“Spirit”一词的形式可以理解为spirit1、spirit2……spirit12个不同的形式在具体层面统一为Spirit这一个形式。
这时,以spirit为范畴,就可以包括spirit1、spirit2……spirit12这些不同的成员。
所以,从语形上说,我们可以宽泛地把这些写对应于不同义项的形式划分为一个范畴。
这样看来,以语义为标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不构成一个范畴,根本原因在于其划分范畴的标准是基于家族相似性的原型理论。
多义词义项之间的相似性只是新的词义产生的理据,并不能构成这些义项成为一个范畴的根本条件,不是一个类的概念。
而且,一个新的义项一旦产生,就成为一个独立于其他义项的语义单位。
这些义项由它们之间的联系即理据和它们共享的同一个词形组成一个网络,这就是多义词的本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