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知识框架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是本书的重要基础章节之一,主要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时,需要着重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三点启示。
本章主要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分点记忆,并熟悉对应代表学者的艺术哲学理念和代表作,以便答题时举例。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1)模仿说
(2)再现说
评析
这种观点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过分夸大了客观因素,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本质问题中存在片面性。
4、其他观点
中外艺术史上有影响的其他观点还包括“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拓展】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考点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考点三: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
2、主体性
3、审美性(见表1-9)。
《艺术概论》课后题思考题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P33、34 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绪论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开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
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根底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根底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几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人类最早的工艺品是打造的石器。
在原始社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大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面,而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根底所决定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3、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人出于自身的生存与开展而产生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
人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方式的生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而不同方式的生产那么分别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
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意义〞的问题。
满足人最根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用性和实用价值。
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
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生着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
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
艺术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一般生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当者,是一种商品。
而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品在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具有特殊性。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艺术学概论》资料汇总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第一种“客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名词)第二种“主观精神说”★(名词名词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名词)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名词名词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恶搞”。
他首先确实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实了“恶搞”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艺术所具备的这种“恶搞”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恶搞”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就是生活”的论点启程,指出艺术就是对生活的“重现”,就是对客观现实的“重现”。
艺术概论基础理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第一节什么是艺术1、艺术词源的由来甲骨文:埶《说文解字》:“种也。
从坴、丮,持亟种之”《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拉丁语ARS:Art技艺科林伍德(英国理论家):“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西方19世纪,中国20世纪确立了现代艺术的意义2、艺术的界定所谓艺术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情感和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并随着发展不断扩展其内涵。
第二节艺术的本质1、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与再现,现实主义艺术是再现说的主要代表。
《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意,以类万物之情。
”陆机(西晋):“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宗炳(南朝):“伸缩盘桓,目所绸繆,异性楔形,以色貌色。
”张彦远(唐):“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徽宗:“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心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唔好发差,故厚赏之。
”“孔雀升高,必先举左。
”宗白华:“古人认为艺术家的最高任务在能再造现实,创新生命。
”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理式说。
亚里士多德:艺术史对世界的模仿。
达·芬奇:“绘画史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歌德:“画家显然地模仿自然。
”泰纳:反对机械地模仿,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见。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
”反映论————绝对精神2、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表现,伴随着人的觉醒,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是表现说的集中体现。
春秋时期:诗言志《论语·季式》:“不学诗,何以言。
”《毛诗序》(汉):开表现说之先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如果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艺术为它服务就具有积极的意义..艺术和宗教、哲学、文学一样是更远离物质经济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和道德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基础关系非常密切的意识形态;属于前一类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2.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从物质的社会生活到精神、情感的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这些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5.艺术与宗教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但不同点在于: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6. 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相同处是: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同: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7.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主观世界的真实性..8.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9.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在艺术中;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10.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简言之;美就是形象的真理..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11.在审美认识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第二章艺术门类论1.艺术门类的划分经常使用的几种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可分为空间;时间;时空艺术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4.以造型艺术形态的材料和技法为依据可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摄影、曲艺、杂技、建筑园林等..这是最常用;最有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第三章艺术发展论1.历史上三种艺术发生论游戏说——十八世纪德同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同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或模拟巫术;接触巫术..艺术的发生受巫术的影响;但不能说艺术发生于巫术第一;并非一切原始艺术都受巫术影响;第二影响并不是根源..巫术归根到底发生于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3.劳动说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毕歇尔:“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1.2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的产生;最终人成为制造工具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对人的观念和情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这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这就必然导致人的征服欲、改造欲、创造欲的发生..人们产生了这样的创作欲;利用艺术来征服自然..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一次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1.3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第一;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的创造是工具创造的逻辑发展;第二;工具是人类社会的起点;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三;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第四;工具促进了技术的发展..2 “准艺术”的发生“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3 “准艺术”的繁荣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2.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1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艺术发展的模式论1.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局限性:标准带有主观性;任何时代的艺术风格都是多样的;主导之外还有非主导的;这使得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2.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黑格尔象征型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物质与精神一致——浪漫型精神溢出物质把艺术看做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局限性:把艺术发展动力归之于绝对观念把丰富多彩的艺术归于三种类型最后浪漫型艺术也要被否定3.认为“在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里格尔认为艺术在“触觉的”和“视觉的”两极之间转换..沃尔夫林则提出“线性的”与“绘画的”两极范畴局限性:两极的设定带有主观色彩2.2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是指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与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历史时代的纵向比较;同时代不同地区、国家的横向比较;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决定作用:首先任何艺术仍然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为前提..其次平衡与不平衡是辩证统一的..最后艺术作为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有自己的独立性..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两种错误的观点:政治决定艺术;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的形象表现宗教的对象是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宗教相信自己神灵的真实存在;艺术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宗教推动艺术发展的表现:一;宗教促进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二;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三;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a.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以及选择和改变b.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2.2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从艺术的横向来看;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和创造;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融合3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批判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5 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革新是艺术的任务反映生活、艺术的本性创新、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求新求异和艺术家的个性及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7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的: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3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共存1.艺术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2.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共赏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3.艺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4.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条件是:深刻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1.1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家庭环境;社会制度渗透下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的熏陶和影响世界潮流和时代精神的影响1.3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创造能力艺术家的三个修养1.进步的世界观和深刻的见解2.广博的文化素养:一般文化;姊妹艺术文化;专业文化3.丰厚的生活积累艺术家的三个审美创造能力1. 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感受力2.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记忆力3.卓越的创造力与精湛的技能技巧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2.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复杂的、极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围绕创作意图;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2.1艺术创作过程1.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第一;创作材料的准备:素材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第二;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体验引发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2.2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分胚胎的孕育阶段和意象的成熟阶段艺术意象的典型化具有鲜明的独特、丰富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典型化的方法1.选取生活中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物作为骨干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概括和理想化2.聚各种人于一身;聚各种事于一物3.在构思中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完全属于幻想、虚构的艺术意象2.3艺术表现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的艺术形象;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3.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3.1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是指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是相对于抽象思维来说;艺术思维是相对于科学思维来说的;它们之间关系是;艺术思维的特点是自始至终都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因而形象思维是贯穿艺术思维的始终的;抽象思维则是起配合和引导作用的..3.2意识和无意识所谓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意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对艺术的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规律等诸方面的自觉认识和掌握;以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自觉驾驭和自觉追求艺术的独创性..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最高形式的意识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所谓无意识:亦称潜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3.3灵感就是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突然触机而建立起新的神经联系;豁然开朗;取得创造性突破的顿悟式心理状态..灵感的特征是突发性、突破性、亢奋性、易逝性..艺术灵感产生具备的条件1.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2.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3.4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1.形象思维的特征: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 审美性3.5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仅相互转化;而且转化得非常频繁而又神速;灵活而又多变..艺术思维中的典型意象的形成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反复频繁而又多变地转化的结果..这个转化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贯穿始终的红线的..每遇到困难问题时便需要抽象思维来帮助解决;即转化为抽象思维;待问题解决后;便又转到形象思维之方面来..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典型意象和典型形象最后形成为止..4.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4.1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关系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因此对创作的影响是全局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塑造形象的具体方法;仅仅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段;只对艺术形象的具体刻画起作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局部的4.2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艺术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点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陷蔽性2.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点是;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4.3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和艺术创作方法的关系艺术流派:指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艺术作品论1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以从结构层次上;把它的构成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外在的物质形式方面和内在的精神内容方面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认识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是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2.艺术作品的内容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题材和主题题材的概念广义: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狭义:指的是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即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针对题材的作用和价值;艺术理论中曾有过两种着名的观点题材无差别和题材决定论主题的概念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在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题材和主题的关系题材是自然现象或事物本身;是显现的;是属于艺术形式层次上的外部内容;而主题是一种蕴含;较隐蔽;是在了解了题材之后;回味;认识;琢磨才能悟出作品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主题是具有不确定性质的..3.艺术作品的形式对艺术作品形式的见解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艺术作品的形式基本构成因素:内在的结构;外显的艺术语言结构: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有两个基本功能: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审美的功能艺术语言和结构密切配合;在结构的牵引、安排下;艺术语言承担着描绘、传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的任务4.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两者不是谁决定谁谁先谁后的问题;说形式决定内容;是从艺术鉴赏即接受活动中的角度考察两者关系而得出的结论..另外;从接受的角度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自身就是内容..因为这些作品的内容不仅是由题材、主题等因素所构成;其形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味..4.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艺术作品意蕴的层次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2.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结构之中3.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4.文化意义;即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意蕴的特点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存在于作品的具体艺术形象中;而不像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完全排除了感性因素成为纯抽象的理论范畴它是多义的;这种多义首先与意蕴的层次有关;其次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性、非概念性有关它具有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有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艺术作品的风格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作品的格调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品位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是看该作品中有益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格调是从艺术价值的两极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而品位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 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地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虽然也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但与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关系..。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二章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第六章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第十八章第十九章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二十二章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第二十五章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第二十六章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第二十七章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第二十八章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十九章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第三十章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三十一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三十二章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第三十三章综上: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第三十四章五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第三十五章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第三十六章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讲;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第三十七章3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第三十八章艺术与宗教的区别:第三十九章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第四十章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第四十一章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第四十二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第四十三章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第四十四章1哲学影响艺术..第四十五章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第四十六章艺术与哲学的区别:第四十七章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第四十八章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第四十九章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第五十章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第五十一章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第五十二章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第五十三章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第五十四章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二、艺术与社会生活第五十七章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五十八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精神生活第五十九章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第六十章三、艺术与社会生产第六十一章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第六十二章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第六十三章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第六十四章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也具有一般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其产品即艺术作品;则也有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第六十七章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第六十八章3“艺术生产”只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第六十九章特殊性:第七十章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第七十一章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第七十二章3从生产过程来看;艺术创作不仅涉及一般的制作;更是一种创作;在其精神产品中传达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独特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第七十三章“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与区别:第七十四章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时不同的第七十五章2、从产品的消费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第七十六章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审美认识和审美感受的行为;它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第七十九章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创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第八十章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第八十一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第八十二章第八十三章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第八十四章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第八十五章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第八十六章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第八十七章 1、所谓艺术史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所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第八十八章第八十九章2、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一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第九十章3、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第九十一章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第九十二章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第九十三章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第九十四章相同:第九十五章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第九十六章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第九十七章3、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不同:1、真实性:艺术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2、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讲;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相同: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3、都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是相同的;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同:1、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2、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3、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前面;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1、从创造过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2、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而且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得到美的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事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1、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2、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同是还必须具备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世纪..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文字、语言、音律、节奏、线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挚与真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观的体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作..1、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2、其次; 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3、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作..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作出来..它和一般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作..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与美的关系一.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艺术创造艺术美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三艺术是审美对象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二.艺术的审美本质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1美的本质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美就是形象的真理..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一个事物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表现出本质地真理;以其具体形式充分地表。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五艺术与宗教的关系: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艺术与宗教的区别:1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2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3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1哲学影响艺术;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区别:1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2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3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4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5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6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社会生活: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精神生活总结:作为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且,艺术同其他得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三、艺术与社会生产艺术与社会生产: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精神生产形态决定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本质;作为精神生产形态的艺术生产.无论是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还是从产品的消费来看,或者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都与一般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第二层涵义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有着一般物质生产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特殊性:1“艺术生产”是和人的意识直接相联系的,而与物质的关系是间接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2“艺术生产”的特殊性是其审美属性,他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与创造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目的;它所表现的,是主题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所以,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2艺术把人的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将主体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尤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的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做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相同: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不同:宗教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相同1 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2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同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二.艺术形象的特性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从创造过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同是还必须具备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一.艺术与美的关系一.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二.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三艺术是审美对象二.艺术的审美本质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条件:1.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2.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1美的本质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2.美感的本质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是人在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二.艺术的情感特征艺术门类论第一节艺术的分类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原始状态的造型艺术和歌舞---洞穴壁画和雕塑---文学和音乐---戏剧---摄影术---电影---电视……二..艺术门类的划分经常使用的几种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空间,时间,时空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标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3.主要艺术门类--美术美术的特征和类型4.主要艺术门类—音乐音乐的特征和类型5.主要艺术门类—舞蹈舞蹈的特征和类型6.主要艺术门类—戏剧戏剧的特征和类型7.主要艺术门类---摄影摄影的特征和类型8.主要艺术门类---电影和电视电影和电视的特征和类型9.主要艺术门类---文学文学的特征和类型10.主要艺术门类---建筑与园林建筑与园林的特征和类型11.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配合,结合第三节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1..吸收与借鉴2.配合3.结合二.艺术在分化和综合中发展艺术发展论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1.游戏说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同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1 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2 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3 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1 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2 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3 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2.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3.劳动说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2 “准艺术”的发生“准艺术”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3 “准艺术”的繁荣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为了储存和加工粮食就产生了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的出现对于史前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 “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真正的艺术产生的标志是实用价值下降、渗入等级观念、作为富人饰物或宗教祭器象征的玉器和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和狞厉恐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第二节.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1 “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1..需树立以一个评判标准2.只适合主要艺术种类;2 “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1.绝对观念,过于主观2.按此理论最后艺术灭亡3 “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人的本性是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唯心主义,错的人的本性在一定限度内是变动的,它像人的生命一样,经历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几个阶段,这也就决定了艺术经历了童年草创期、青壮年高峰期、老年衰落期这几个阶段;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条规律包含着以下内容:1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原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一切艺术,哪怕是充满神奇幻想的神话,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一切艺术,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再现的还是表现的,不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是反映自然的,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决定的;2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地位不同,有人占据着统治阶级的地位,有人出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因而必然有表现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也有表现被统治阶级思想感情的艺术;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的性质;3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4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是无疑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以上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原理;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左右有两种错误: 1认为“政治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决定艺术”;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把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政治,也就是归结为思想关系,从而否定“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误入历史唯心主义;其次,从实践检验来看,政治不能决定艺术; 2认为“政治不是艺术发展的任何动力,政治与艺术无关”;错误是:不管艺术家本人的主管意愿如何,“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要求艺术为自己服务,用物质的、精神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在上层建筑内部政治与艺术的联系是直接的,艺术像晴雨表一样灵敏地对政治做出反映;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又是重大的,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既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之所以否定艺术,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1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扭曲的反映;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2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净化人的心灵;5宗教相信自己创造的神的存在;艺术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这是宗教影响艺术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宗教与艺术确实有很多共同点1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 2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3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4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表现在: 1宗教为艺术破除教义的束缚从而得到发展; 2为艺术提供题材; 3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有两种反对两种错误:1认为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与恶,艺术的评价标准是美与丑,这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2道德与艺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他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的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对艺术的发展起另外一种作用;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艺术与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它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好形式;第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第三,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通过情感的感染英系那个人的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哲学以理服人,通过方法论影响社会生活;哲学如何影响艺术的发展:1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2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的方法;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创作方法来自艺术思想,艺术创作方法就是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艺术从根本上说,又来自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是社会生活反映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运用于艺术领域就会产生“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的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必然产生西方形形色色的艺术创作方法;创作方法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3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4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课时 6
教学 目标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 内容
1.1 艺术的社会本质 1.2 艺术的认识本质 1.3 艺术的审美本质
重点 与 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
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要 求
1、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2、备注栏内标明每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和用具。 备 注 教 学 过 程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 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 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 作业布置: 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 (1200字以上)
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