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80
专题12 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案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产生原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3.流域的特征、开发条件、开发与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影响。
【命题热点突破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③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④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⑤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
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等。
2018年高考二轮地理复习讲练测之讲学案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向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讲高考】1.考纲要求(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命题规律(1)以沙尘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粮食问题等热点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
(2)以生态环境破坏区、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沿海赤潮、咸潮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3)以我国某些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典型案例考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016•浙江卷)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7、8题。
7.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 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 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 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8. 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 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 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 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答案】7. B 8.A【解析】试题分析:8.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
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对;广西最低,但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方向,B错;上海和江苏较低,适于发展技术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错;湖北较高,应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错。
答案选A。
考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名师点睛】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题干的提示“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X轴和Y轴表示的含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