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十年巨变
- 格式:rtf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1
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回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人阶级的崛起使得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福利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国是第一个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于1889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
此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建立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探索建立。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保险法》,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
初期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并由企业负责管理和发放养老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
1997年,我国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的范围扩大到了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2009年,我国又出台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将养老保险的范围扩大到了农村地区。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挑战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保障水平也逐步提高。
然而,养老保险制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缺口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资金缺口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城乡差异、行业差异等问题,导致养老保险待遇的不平等。
为了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和管理。
养老金制度的历史演变回顾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金制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将回顾养老金制度的历史演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养老金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养老金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普遍依靠家庭养老,子女负责赡养年迈的父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养老金制度开始出现。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率先建立了现代养老金制度。
德国于1889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养老保险法案,为工人提供了养老金。
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了各自的养老金制度。
在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为参加工作的人员提供养老金。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养老金的发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
1997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企业职工提供养老金。
此后,养老金制度逐渐扩大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等。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金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养老金缺口日益扩大,养老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无法满足养老金的增长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政策。
2019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其中包括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发放水平、完善养老金投资运营机制等。
这些改革举措旨在提高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三、养老金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养老金制度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养老金的筹资渠道。
目前,养老金主要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来筹集资金。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要: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等,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财政,国企改革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无非围绕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世界各国要么单纯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要么选择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体。
在上世纪的后几十年内,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主流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这种转变也被称作养老金私有化改革。
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美国是现收现付制的典范,Feldstin(1985)则主张现收现付制应该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因为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欧洲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源于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
封进(2004)认为中国等转型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同时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要求。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以福利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封进,2004)。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持续下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Browning (1975)的研究,他认为民主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规模归因于和中位投票者年龄有关的政治因素。
这一论断引发了众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模型的相关文献。
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2002)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他们认为利益集团模型考虑的是社会保障的人均转移支付和人口统计学方面。
改革的政治可行性有赖于债务的利用——转型成本转移给下一代,要接受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债务。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国家主导并建立的,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的方式,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实施阶段(1951-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中国开始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制度特点是地方性、单一性和试点性,只覆盖了部分城镇职工,缴费规模较小,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建制立法阶段(1979-199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法》,确立了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将养老保险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并逐步实现了全民参保。
同时,职工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也开始逐步建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阶段:全国统筹改革阶段(1998-2011年)在1998年,我国启动了全国统筹改革,旨在整合原有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此阶段的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和待遇发放制度,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并提高了保障水平。
第四阶段:差异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自2012年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差异化改革。
此阶段的改革目标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和待遇发放方式,以提高保障水平和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
同时,我国还推出了个人账户制度,鼓励个人自主补充养老金,增加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试点实施、建制立法、全国统筹和差异化改革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分账管理,做实个人账户;2.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①保险实施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包括城镇中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城镇中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主及其职工,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②养老保险的管理在管理机构上,全国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各地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市或省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结算管理中心及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统一经办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个人养老保险金账户;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由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组成;社会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缴费,个人账户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组成;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一律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基数11%记入;其中个人缴费比例要逐步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⑤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基金积累,也就是在养老保险基金内再将基金具体化为两个不同的形式,分别使用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⑥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条件退休年龄上,男性职工60周岁,从事管理和科技工作的女性为55周岁,从事生产和工勤辅助工作的女性50周岁;缴费期限上,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⑦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a.凡按规定缴费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当地平均工资的20%享受基础养老保险待遇,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增发一定比例,按此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总体水平控制在30%左右;b.个人账户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是按账户积累额的1/120计算,个人账户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⑧建立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及其正常调整机制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的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直接向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2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养老保险制度;对建立我国的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做了规定;3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完全是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自愿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现行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78年6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而形成的框架体系;该制度的特点是:1养老保险费用完全由国家或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2养老金给付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发;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①1991年10月,民政部在山东牟平县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了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②1992年7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推广了武汉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③1992年12月,民政部又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江苏省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a.坚持低保障标准,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b.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c.坚持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做法;d.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a.在资金筹集上,按照“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b.在缴费方式上采用灵活的缴费方式;大体分为定期缴费、不定期缴费和一次性缴费;c.在个人账户的管理上:投保人在缴费期间身亡者,个人缴纳的保险费本息全部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投保人领取养老金,保证期为10年;投保人迁往外地时,若迁入地尚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其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给本人;投保人因招工、提干、考学等途径农转非时,可将保险关系含资金转入新的保险制度,或将个人缴纳全部本息退还本人;d.在实施范围上,规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非城镇户口、不由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农村人口;e.在投保、享受年龄上,规定缴纳保险费年龄一般为20周岁至60周岁;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般为60周岁,没有男女差别;f.在制度的管理方式上,建立农村各类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体制;5.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问题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运作,就是名义上个人账户中有积累的基金存在,实际上其中并没有任何资金;在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方面,有两个可能性途径:①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②容许一定时期内的“空账”运作,通过个人账户中的基金应对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给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负担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时期的资金收益部分;2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缴费问题缴费人员除了各类所有制企业中的在职人员,还可以包括自营业者,享受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体制外”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特别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如何加强对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征缴工作,是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的关键问题;3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模式问题我国目前也已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加基金积累的这样一种混合模式;但是在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目前仍然是现收现付模式;4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问题退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应该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计算方法和标准;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由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所以政府付出了极大的投入,使得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大致成型;但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却依然是没有改变过去的“吃皇粮”的传统;。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起初阶段: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面临着人口大规模老龄化的挑战,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国家推出了养老保险制度。
初始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全额负担,且仅限于军队、公务员和部分城镇企事业单位。
扩大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建立并完善。
此阶段,养老保险实行“企业单位缴费、国家全额负担”的方式,企业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参保,逐步拉近城乡养老保险差距。
深化阶段:2009年,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
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实行个人与单位共同缴费。
此外,还加大了政府对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了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完善阶段: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养老保险逐渐引入了商业保险机构,推动了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
此外,还出台了政策措施,鼓励居民个人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计划。
总体而言,中国养老保险经历了起初、扩大、深化和完善四个
阶段的发展。
从最初的军队、公务员和部分城镇单位到现如今的全国普遍参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以应对老龄化挑战。
我国养老保险发展历程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
当时,中国刚刚走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于1951年实施了第一套养老保险制度。
这个养老保险制度是面向城镇职工的,职工每月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到退休时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从而保障其晚年生活。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这个制度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且不断完善。
1965年,我国颁布了《工人退职保险条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养老保险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工人退休时的待遇和发放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法制化。
198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负责监督和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
1997年,我国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将养老保险纳入了整个社会保险体系,并规定了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和政策。
该法案明确了养老保险的目标、范围、基金来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2001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改革的力度。
政府决定将原来只面向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展到农民、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现了全民养老保险的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更加重要起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200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并将其储存在个人账户中,从而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2014年,我国政府再次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社会保险法》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推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近十年来的辉煌成就我们这十年(2012年—2022年中国的辉煌成就)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全域工程供能量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天堑从此变通途家家通路,铁道交错,万里路也不遥远不怕沙漠,何惧海洋,神州处处通人烟海峡两岸,水浅情深,离子早日返家乡仰望天海,目至深邃,定上九天揽群星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炎黄子孙创辉煌中国精度古人常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句话在流传至今的同时也被我们华夏子女完美的践行着。
从和谐号动车到国产大飞机,从神舟天宫对接到蛟龙号探海,从超级计算机到精度0.003毫米的航天产品零件,我国今天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在刷新着“中国精度”北斗系统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数十亿根晶体管分布在0.49平方厘米的5G芯片上,“华龙一号”340多吨穹顶吊装最大误差是一毫米在70周年的国庆盛典上,“米秒不差”的空中仪仗队、浑然一体的整齐步伐、肉眼难以观察的车速误差、受阅部队的军威雄壮,无一不令人震撼。
而阅兵仪式无疑是全场最大的亮点,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训练成果,体现了中国无比精细的要求,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大国风范。
中国力度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人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搬走一座座大山,架起一座座大桥,将奇妙而伟大的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这样的力量究竟还会创造多大的奇迹,或许已经给了答案。
神24电力机车单机牵引力2280千牛,首创全球最大单机牵引力。
京华号盾构机总推力相当于2万吨,开挖面积达202㎡,一天能掘进20米。
白鹤滩大坝可以承受1650万吨的水推力。
SCC52000TM3000吨履带起重机相当于吊起2000辆小轿车。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是千万万普通人汇聚起来的力量,“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为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们的梦想无尽,我们的力量无穷。
中国跨度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
回望过去沧海桑田,展望明天征途漫漫。
中国跨度,央企建造。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建立了名为“致仕”的官吏养老制度,并在唐宋时代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立后,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我国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本文将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分别阐述我国现代的养老制度的实际情况。
1、改革开放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
其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到6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以企业劳动保险为表现形式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文革期间则蜕化为企业保险形式。
1951年2月,国家政务院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简称《劳动保险条例》),其中第三章第十五条和第四章第十九条对于老年养老保险作了明确的规定,实施范围是100人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明确了劳动者在年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退出生产岗位,退休或退职养老的条件、待遇以及基金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事项。
从而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资金筹集上,1953—1965年期间,建立了企业雇主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3%缴纳的劳动保险基金。
其中,70%留在企业,用于企业直接支付养老金,30%转到全国总基金,用于全国范围内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调剂使用。
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所在企业负责发放,养老金水平根据本企业工龄和本人标准工资确定,约占职工工资的50%一70%。
另外,1955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规定》,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规定将企业和机关事业两个相对独立的养老保险办法进行了统一;放宽了退休的工龄条件,一般工龄由原来男需满25年、女需满20年分别放宽到20年、15年;扩大了实施范围,将百人以下实施劳保集体合同的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正式纳入范围;此外还增加了一些特殊待遇的内容,相对提高了待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见证和回顾这十年的巨大变化。
十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阶段,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窗口。
在这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十年巨变。
一、经济腾飞,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十年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如今,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1. 经济增长:十年间,我国GDP从2008年的30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年均增长7.9%。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对外开放:十年间,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
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
3.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从吃饱穿暖到追求品质生活,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
二、社会进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十年间,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民生福祉日益改善。
1. 教育事业:我国已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2. 医疗卫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 住房保障: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 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三、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过去十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重大科技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科技事业赢得了世界声誉。
勉县:养老保险经办十年巨变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年一小步,十年一大步,步步上台阶,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会有很多的感受。
这种渐进式的变化,从当时所处的环境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但回首和总结十年的变化,社会发展已经跨出了很大一步。
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亦是如此,在这十年里,发生的变化处处可见,整个社会对社保工作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增强。
作为社保工作者,我从几个侧面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
养老保险经办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坚强的后盾。
下面一组数字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短短的10年间,我县养老保险费收入从2000年的1300万元到2008年突破6000万元大关;2000年,县属参保 9000余人到2008年全县参保20000余人,净增长122%以上;2000年发养老金万元到2008年4900万元,人均月养老由365元增长到1156元;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养老经办部门,配合县政府企业改制工作,
社保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保工作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10年前每到年终决算,人员、算盘、计算器齐上阵,通宵加班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少数几个人通过微机很快就会搞定全部数据,通过网络及时传输。
从10年前微机刚刚应用于社保工作开始,10年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386机器到奔腾P4,数据处理速度越来越快;从单机操作到局域网到广域网到互联网,社保数据信息共享度越来越高;从局部的全市统一养老保险软件、全省统一养老保险软件到五保合一“二版”软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社保管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从人工协查到金保工程,经办管理越来越严密;从全部手工操作到实现办公自动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从人工解答参保人咨询互联网查询,参保人了解社保政策和社保知识越来越方便;从上门缴费到银行缴费,参保人办理社保越来越快捷;从社保数据只注重采集到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社保数据信息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社保征收还个人帐户管理,社保工作越来越依赖社保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这10年是社保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的10年,社保工作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社保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保服务理念越来越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全县人民成为共识
10年前,社保人员对参保人来说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专管员”是全能的“保姆”,催报催缴,包办一切。
经过这10年的发展,特别是省、市养老保险经办《规程》明确规定了为参保人提供参保服务是经办部门法定的职责,勉县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树立“经办就是服务,服务必须优质”理念,在经办业务上由“强势角色”向“平等主体”转变,稽核方式上由“执法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具体行为上由“冷漠型”向“贴心型”转变,说文明话,做文明人。
对外向社会公布了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制作了廉正举报箱,聘请政府、群团、企业、离退休人员为义务监督员;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层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管理为主到管理服务并重,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社保人形象。
全面推行个体参保人员银行直接缴费,解决了参保人多头跑的问题(经办机构发征收单--->地税开票--->银行缴款--->经办机构计入个人帐户);推行银行直接缴费促进了经办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推行政府提速工程,实施“首问责任制”、“零距离服务”、“无障碍服务”等措施,提高了社保服务效率;开通互联网查询,为参保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拓宽了信息化条件下为参保人服务的渠道;全面推行“一窗一人一机”,为参保人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这些都体现了社保经办机关服务理念的转变,体现了“以参保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对参保人的尊重和理解。
目前,经办系统坚持按章经办与优化服务并举,把经办服务作为社保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切入点,“经办就是服务,服务必须优质”越叫越响,并且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社保的社会认同感越来越强,社保地位进一步凸现
社保是政府的“大后方”,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保工作越来越重视,透过社保覆盖面的扩大看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参保头脑中传统的“我为国家缴社保”观念正在被“我为自己缴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