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福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4分)①其人感谢而去②俟他日来取③尝教书于宦官家④略不动心2.翻译下列句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2020年中考语⽂课外⽂⾔⽂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课外⽂⾔⽂阅读》专题训练2020年中考语⽂学校:班级:姓名:初中2020年中考语⽂《课外⽂⾔⽂阅读》专题训练⼀、⼈物品评篇(⼀)(2019·达州改编)海瑞,字汝贤,琼⼭⼈。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仆艺②蔬⾃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昨闻海令为母寿,市⾁⼆⽄矣。
”宗宪⼦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供张。
今其⾏装盛,必⾮胡公⼦。
”发④橐⑤⾦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以罪。
(选⾃《明史·列传第⼀百⼀⼗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①脱粟:吃糙⽶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tuó):布袋的⼀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2)属吏咸.伏谒咸:都(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4)宗宪⼦过.淳安过:路过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C)A.何陋之.有(《陋室铭》)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莲说》)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
A.宾语前置的标志;B.⽤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称“海青天”。
在“苍蝇、⽼虎⼀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中关于“⼤丈夫”的看法与选⽂,谈谈⽼百姓⼼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
【⽰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就像《孟⼦》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样清正廉洁的⼈,就像《孟⼦》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试题和答案迂公修屋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
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
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
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
旦日,延人治屋。
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
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①诟,责骂。
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⑴篱败不修修_整治修理____⑵妻且号且诟号大声叫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旦日,延人治屋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⑴_篱败不修,瓦裂不葺⑵_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2分)附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
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
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
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七.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①主簿②。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
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ugrave;)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传记名人故事一、(江苏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未尝离左右左右:________________(2)或以语话稍多稍:________________(3)尽言方养亲方:________________(4)必持以遗老母遗:________________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B. 皆以美于徐公(《曹刿论战》)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虽名医不迨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
(2)魏公太息而许之。
5. 《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题。
(16分)(一)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三、(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10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烨然若.神人猛浪若.奔B.穷.冬烈风复前行,欲穷.其林C.足肤皲裂而.不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日.光下澈,影布石上9. 把“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题(二)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9分)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常平:官仓名.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B.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3.翻译下面句子。
(2分)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3分)1.【答案】示例:(1)成年(2)规劝【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符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
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男子成年。
“讽富人自实粟”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
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
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
A项,沿着;B项,腰配,名词用作动词;C项,听,是古今异义现象。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全套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巨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màn):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2.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吕后大怒.怒.而飞(《北冥有鱼》)B. 人有言其贤.者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C. 复.有言其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D.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恐.托付不效(《出师表》)3.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为中郎将”中的“中郎将”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出师表》中的“侍中、侍郎”也是古代的官名。
B.“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中“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C.“太后罢朝”中的“罢朝”指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本文中的意思是退朝。
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文言文阅读——课外篇目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9分)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常平:官仓名.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山行六七里B.腰白玉之环B.C.闻寡人之耳者 D.父利其然也3.翻译下面句子。
(2分)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3分)一、1.【答案】示例:(1)成年(2)规劝【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解释时,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甫冠”的今义为“帽子”,明显不符合“甫冠,名闻四方”这一语境。
可以结合课内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冠”,指男子成年。
“讽富人自实粟”可以结合课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规劝”的意思。
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特殊用法。
解题时,先分析例句字的用法。
如,奇是“以……为奇怪”,属于意动用法。
A项,沿着;B项,腰配,名词用作动词;C项,听,是古今异义现象。
D项,“利”是“以……有利可图”,属于意动用法。
2020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①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②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注释:①蜀:也称西蜀,周初的国名,现指四川省。
②南海:指今浙江省东北部海中的普陀山,我国古代佛教圣地之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吾欲之.南海()②越.明年()(2)请分析“贫者至焉”的原因,并指出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11.【课外文言】(5分)(1)①之:去,往,到。
②越:到了。
[2分,答对1个得1分。
](2)原因:贫者不畏困难,敢于去做,勤奋努力,所以能实现自己的志愿(1分)。
道理: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做学问(“求学”时/学习上)(1分)只要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恳踏实(不畏困难/敢于去做/立志求学,坚定目标),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1分)。
[评分细则:3分。
1. 指出原因,写到一个(不畏困难,敢于去做,勤奋努力,立志并采取行动,有目标并行动起来,有计划并采取行动),合理即可1分。
2. 说明道理2分:扣题“为学”方面(“做学问”/“求学”/学习上)(1分)+成功的条件(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恳踏实/不畏困难/敢于去做/立志求学,坚定目标),意思对即可。
(1分)]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分吗?如果去做,那么困难的也就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如果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就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就变得困难了。
四川的边远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到现在还没能去成。
你凭借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南海这件事告诉那个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呈现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可是穷和尚却到了。
人们(能够或只要)确立志向,难道比不上四川边远地方的穷和尚吗?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注释:①〔取〕同“聚”。
②〔萑苻〕读音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①故鲜.死焉②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2)孔子评价子产是“古代圣贤的继承人”。
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孔子评价是否得当?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分)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雷忽震其几。
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
”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
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於卿,乃比朕于篡邪?”子经心知其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史贵直笔,不可易也。
”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有删节)(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子经因昼寝.②不可易.也(2)陈子经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3分)11.【课外文言】(5分)(1)①寝:睡觉。
②易:改变。
[2分。
答对一个给1分。
](2)示例1:从陈子经在史书上直接写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废掉周主为郑王的事实,可知陈子经是一个正直、秉笔直书之人。
示例2:从陈子经说老天便打断他的手臂,他也不换史书内容,可知陈子经是一个勇敢、无所畏惧之人。
示例3:从陈子经梦中见到宋太祖,却宁愿死也不改变史书内容,可知陈子经是一个不惧生死、不畏强权之人。
[3分。
事例1分;性格特点2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陈子经,曾经撰写《通鉴续编》,写到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掉周主为郑王的事时,突然雷声震动他的书案。
陈子经厉声说:“老天爷就算(用雷)打折我的手臂,我也不更换(内容)。
”过了三天,陈子经由于白天睡觉,在梦中来到一个像帝王所居住的地方。
有人进去通报说:“陈先生到了!”里面有一个穿黄袍的人端坐,(见陈子经来了)便起身等待他说:“我怎么辜负亏待了卿家,你把我与篡位者等同?”陈子经心里知道这位是宋太祖,回答说:“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所写内容)是不可更改的。
”随即受惊动而醒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题。
(5分)永之氓①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②。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③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注:①氓:百姓。
②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这里指平时。
③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1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永之氓咸.善游()②已济.者立岸上()(2)文中那个平时最善游者为何被溺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3分)11.(1)①咸:都(全)②济:渡河,渡,渡过(过河)(2)【参考答案】最善游者因贪恋钱财,舍不得扔下身上的财物,最后疲倦而死;(必须写到对钱财不舍、贪恋的态度,1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财物(1分),要重视生命(1分)(或表述为:在生命与利益面前要懂得取舍。
)(要从对钱财和生命两个角度来回答,2分。
)【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河中间时,船破了,人们都奋力游向对岸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也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会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
”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他越来越疲惫了。
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愚蠢极了,愚昧极了!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那个人还是摇了摇头。
于是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
况且即使是这样,难道更多的人不会为巨额钱财而淹死吗?于是(我)写了《哀溺》这篇文章。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宋昭公出亡.②被.服以立(2)宋昭公总结出他“出亡”的原因是什么?宋昭公“卒得反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11.【课外文言】(5分)(1)①逃亡②通“披”,穿[2分。
答对一个给1分。
](2)“内外不闻吾过”(朝臣与身边人谄谀,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或“谄谀者众”)(1分)。
善于在失败或挫折后(1分)自省(悟)(1分)。
[3分。
指出原因1分,写出人物特征2分,意思对即可]1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 分)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选自苏轼《小儿不畏虎》)(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 分)①虎熟.视久之②虎亦寻.卒去(2)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3 分)11.(1)①熟:仔细②寻:随即,不久(2)面对老虎的到来,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
两者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1分)通过对比,说明了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如果望而生畏,则会自伤锐气;如果无所畏惧,则成功有望。
(或者: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反而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意思对即可。
(2分)参考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玩耍。
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竟然还是不知道害怕,老虎也最终离开了。
哎,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11.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5分)刘羽冲偶得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渠甫②成,大水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选自清朝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甫:刚刚。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自谓可将.兵十万②恒.独步庭阶(2)古人欺骗了刘羽冲吗?他做事的结果和他的病死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附:课外文言文译文出没,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和他们战斗,结果全队溃败,乡兵几乎全部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于是,他就拿着绘图游说州官,州官也认为是好事,便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大雨降临,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差点被淹死。
因此刘羽冲闷闷不乐,很不自在,经常独自漫步在庭院里,摇头自语:“古人岂欺我哉?”像这样每天念叨这六个字千百次。
不久他便得病死了。
1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共5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