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虎归山的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57 KB
- 文档页数:1
在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两大势力争夺天下。
在一次战斗中,刘备的将领赵云俘虏了曹操的一员大将夏侯兰。
夏侯兰原是曹操的爱将,勇猛善战,但此刻却成了刘备手中的俘虏。
赵云俘虏夏侯兰后,便带着他前去向刘备请功。
刘备见到夏侯兰,心里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他想起自己曾在许昌见过夏侯兰,知道他是一个有胆识、有智谋的将领。
于是,刘备决定亲自劝降夏侯兰。
刘备对夏侯兰说:“你原是曹操的爱将,但现在你已经成了我的俘虏。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希望你能归顺我,共同对抗曹操。
”夏侯兰听了刘备的话,心中犹豫不决。
他一方面感激刘备的赏识,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背叛曹操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这时,站在一旁的张飞忍不住插话道:“夏侯兰这样的人,如果不趁早除掉,日后必成后患。
”然而,刘备却摇了摇头,说:“你错了。
夏侯兰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如果能收服他,对我们的事业将大有裨益。
我相信他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
刘备的话让夏侯兰深受感动。
他想到刘备如此器重自己,又想到曹操的残忍和无情,最终下定决心归顺刘备。
刘备大喜,立刻任命夏侯兰为将领,让他带领一支军队。
这就是“纵虎归山”的故事。
有人曾问刘备为何要这样做,他回答道:“得人心者得天下。
”他深知,只有收服人心,才能真正地统一天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人才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
这样才能真正收服人心,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放虎归山的故事
【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典故】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璋不听。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释义】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留祸根
【近义词】养虎为患、养虎遗患
【反义词】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成语例句】
◎ 有些非法出版物的制售者,即使被抓住,也因无法援引适当的法律条文而没能定罪或定重罪,只得"放虎归山",这些狡猾的家伙逍遥法外,继续为害社会。
◎ 有的说"趁此机会不治他,将来是村上的大害",有的说"能送死他自然是好事,送不死,一旦放虎归山必然要伤人",……议论纷纷,都没有主意。
◎ 肖克知道一向沉得住气的司令员今天为什么会这么烦躁,宜沙战役中部队出现了不少失误,但那只是放虎归山,如今可不同了,是老虎下山咬人。
“纵虎归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自中国的一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中,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和魏国的曹操在战争中交锋。
曹操捉到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想要杀死他。
但是,谋士郭嘉建议曹操不要杀死诸葛亮,因为刘备会因此而记恨曹操,将来可能会成为魏国的敌人。
于是,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没有杀死诸葛亮。
但是,他也没有放走诸葛亮,而是把他带回了自己的都城许昌。
在许昌,曹操表面上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但实际上并不信任他。
他经常派人暗中观察刘备的动静,担心刘备会利用诸葛亮来攻击魏国。
然而,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
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
”曹操拿不定主意,于是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
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
曹操认为他说得对。
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
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
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
”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
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
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
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
”以上就是“纵虎归山”的故事内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放走敌人或潜在的敌人,否则可能会留下后患。
纵虎归山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纵虎归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你知道纵虎归山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纵虎归山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纵虎归山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纵虎归山出处
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璋不听。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纵虎归山释义
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纵虎归山造句
一、放走他等同于纵虎归山,十分危险。
二、这次不能再纵虎归山了。
三、你放走他,等于纵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四、纵虎归山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做。
五、夫差放走勾践,可谓纵虎归山。
四字成语故事-纵虎归山成语故事纵虎归山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那么该成语是出自什么故事的呢?下面是本人带来的关于纵虎归山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纵虎归山成语故事曹操亲率大军战胜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到都城许昌。
曹操表面上对刘备非常尊重,实际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刘备的动静。
当时,被曹操硬逼到许昌的汉献帝,正下密诏组织一些人,准备诛杀曹操。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也参与了这一秘密活动。
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他常常关着大门,躲在院子里种菜,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
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
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
”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
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
曹操认为他说得对。
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
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
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
”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
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
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
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
”刘备刚走,郭嘉、程吴从外地赶回许昌。
他们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
程吴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等曾请求您把他杀掉,丞相没有听从;如今您又给了他许多兵马,这等于把蚊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
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够办得到吗?”郭嘉接着说:“即使丞相不把他杀掉,也不该轻易放他离去。
人说得好,一旦放跑了敌人,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放虎归山典故放虎归山,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放虎归山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放虎归山典故故事一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故事二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
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
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
”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
”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
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
放虎归山解析成语词目:放虎归山成语发音:fàng hǔ guī shān成语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成语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璋不听。
”成语示例:倘若一朝走了,便如放虎归山,纵龙归海,是自遗害也!(明·朱有燉《义勇辞金》楔子)放虎归山造句1、你把他放出去简直就是放虎归山!2、放虎归山,自然后患无穷。
3、斩草除根的反义词有放虎归山、养痈贻患。
4、如果放掉这个大土匪,就等于是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纵虎归山_800字纵虎归山是一个形容坏人逃跑归隐,暂时避开追捕的成语。
它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诸侯国国君,他喜欢讲究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他国家的庄田一年比一年丰饶。
孟尝君却不善于军事,并且他的国家地势较低,四面环山,根本没有能力抵挡强军。
而邻国秦国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侵略了孟尝君国。
孟尝君感到非常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虽然不善于军事,但是却是一个智谋过人的人。
他明白了以自己的力量无法得到胜利,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于是,他派出使者,表面上与秦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同意让秦国取得胜利。
在秦国胜利后不久,孟尝君与自己的臣子们商量好了,谎称自己生病了,让秦国派医生去诊治。
秦国信以为真,派来了医生和护卫。
孟尝君见到医生的时候,脸色苍白,双眼无神,一副生命垂危的样子。
医生心生怜悯,专心诊治。
在治疗的过程中,孟尝君突然傲然地说道:“我这种程度的病,你们秦国医生定是治不好的。
”医生一愣,随即明白了孟尝君的意图。
他明白孟尝君是要吓走医生,让秦国误以为是医生没有能力治好病。
于是,医生领命,带着护卫离开了孟尝君的国家。
此时,孟尝君派出他的御林军在天亮之前彻底清理了战场,清理了所有的军火和战争痕迹。
当天亮之后,秦国的军队追击而来,但他们发现孟尝君的军队已全部撤退,不见任何痕迹。
秦国大军无功而返,孟尝君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了自己的势力。
他并没有选择战争,而是选择了退却。
虽然暂时败退,但他保存了自己的人力和物力,为未来再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而秦国,却没有想到他们虽然暂时取得胜利,但其实却因为孟尝君的计策而陷入了包围圈。
从此以后,纵虎归山这个成语成为了形容坏人逃跑归隐,暂时避开追捕的说法。
它也成为了形容明智消极对待挫折和退步的方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纵虎归山_750字纵虎归山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魏武王的国君,他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国家。
魏武王勇猛善战,十分有威望,是众人的榜样。
一天,魏武王带领自己的军队出征,他们一路征战,所向披靡,赢得了许多胜利。
在这个时候,有一只猛虎在山林中出没,威胁到了百姓的安全。
百姓们纷纷向魏武王求助,希望能够解决这个困扰。
魏武王趁势出征,决心要亲自封住这只猛虎的咽喉,为民除害。
魏武王带领着军队进入山林,终于找到了猛虎的藏身之地。
猛虎悍不畏死,与魏武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魏武王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智慧,终于将猛虎杀死。
然而就在这时,猛虎的伙伴出现了。
这只猛虎是一只雌虎,她在得知伴侣被杀后,愤怒至极。
她不顾一切地扑向了魏武王,魏武王陷入了危机之中。
众人看到这一幕,都感到十分焦急,他们想方设法想要帮助魏武王。
其中一位年轻的将军突然想到了办法,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现在追赶猛虎,她就会更加生气,变得更加疯狂。
不如我们先退下来,等到猛虎不再追赶我们后,我们再来对付他。
”大家听到这个建议,都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纷纷后退,并不再向猛虎进攻。
果然,猛虎在一段时间后不再追击他们。
这时,大家再次组织对猛虎的攻击,最终将其击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应该善于运用智慧。
有时候,我们需要迂回战术,以求最终取胜。
纵虎归山这个成语也正是来源于此。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于“纵虎归山”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就像一只猛虎一样强大和可怕,如果我们盲目地直面和对抗,很可能会导致失败和伤害。
如果我们能够运用智慧和策略,像那位年轻将军一样,选择聪明的回避和拖延,积攒力量,最终我们也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不论是面对个人问题,还是面对社会问题,都需要我们学会灵活运用策略。
不要盲目地硬碰硬,而是要善于退一步,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和寻找解决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冲动和错误,并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冷静和智慧的头脑。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纵虎归山_750字纵虎归山,是一个形容“逃犯逃到了他的老巢”,难以捉拿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有一个很生猛的老虎,人们都很畏惧它,因为它经常杀死人类。
于是,威武的郡守派人出去抓这只老虎,并紧急下令全城禁止出门,以免百姓受伤害。
抓捕老虎的人刚刚进入山林,就闻到了一股非常浓烈的气味。
这个味道不仅臭而且令人窒息,原来,这个老虎已经死了很久了。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忘记了这件事,而老虎的儿子,也成了一只老虎,带着其它的老虎散布在山林中。
有一个小偷,他喜欢在夜晚偷东西,人们称他为贼子。
他在偷东西的时候,偶然听到了人们谈论这只老虎。
自以为能力非凡的贼子,开始打算做一个大手笔,他决定去山里找这只猛虎。
贼子拿了刀和绳子,进入了山林,开始搜索这只老虎。
一开始他并没有看到老虎,但当他准备抓住一只野兔时,老虎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贼子大惊失色,害怕得不得了,但是,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绳子和刀,于是,他开始打算割开树枝,制作一把简易的武器来对付老虎。
可是,老虎却没有被这个小贼吓倒,他轻轻一跃,就用前爪将贼子抓住了。
贼子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了,于是,他大声地喊着:“我不在意,在意的是我有根绳子,我会离开这里!”然后,他在老虎的眼前将绳子打成了一个大结。
老虎双眼发光,他没有急着咬这个小贼,相反,他拘留了贼子,并让他自己走出这片森林,这样,他就得以逃过了捕捉。
在这个故事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道理:逃犯迟早要回归自己的老巢,而真正的胡老虎,是永远不会从老虎的眼前溜走的。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纵虎归山_800字纵虎归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寓意是指容忍或者放过那些强大的敌人,使其恢复力量或者逃脱,而导致更大的隐患。
下面就讲给大家一个有关纵虎归山成语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座小小的山村,山村周围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深处传说着一只凶猛的山虎。
它威风凛凛,凶神恶煞,让山村的人们都胆战心惊。
山村里住着一个勇敢的青年,名叫李大嘴。
他年轻有力,勇敢无畏,听说了山虎的传说后,便决定去森林中抓住这只凶猛的山虎,保护山村的安全。
于是,他提前做好了准备,拿起了一根铁棍,进入了森林。
他一边小心翼翼地行走,一边警惕地寻找山虎的踪迹。
终于,他发现了山虎的足迹。
跟随着山虎的足迹,李大嘴来到了一个山洞口前。
他小心地潜入山洞,却发现山虎已经离开了。
他苦思冥想了一会儿,忽然一股灵感涌向心头,他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李大嘴找到了山洞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崖壁。
他想:既然山虎是从这里进出的,那么,把崖壁推倒堵住洞口,不就把山虎困在了山洞里吗?于是,李大嘴动手推倒了崖壁,将山洞堵住了。
然后,他大胆地回到了村子,告诉了村民们虎被困在洞里的消息。
村民们都为他的勇敢感到骄傲,纷纷向他表示赞赏。
一天,村民们忽然发现山洞口散发出了一股恶臭,他们十分担心山洞里的山虎已经逃脱了。
于是,村民们急忙找到了李大嘴,希望他再次前去将山虎抓住。
李大嘴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村民们的请求。
他再次来到了山洞口,却发现一切都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山洞已经完全塌陷,土石堆积在一起,挡住了去洞内的道路。
李大嘴心中一动,顿悟了过来:如果当初不堵住山洞,而是将洞口加固,山虎就永远无法再次出来。
李大嘴后悔不已,他明白了纵虎归山的危险后果。
他深深地反思着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这个错误。
于是,他带领村民们,一起修筑了一堵高大坚固的石墙,将山洞封堵得严严实实,确保山虎无法再次出来。
从此以后,山村的人们都倍感安全,纵虎归山的教训也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安全,绝不可以纵虎归山。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纵虎归山_750字从前,有一个叫李文的年轻人,他非常勇敢,经常去深山里打猎。
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一只巨大的猛虎,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过来。
李文不慌不忙地把手中的弓箭拿起来,瞄准了猛虎的要害,一箭射中了猛虎的脑袋。
猛虎惨叫了一声,扑在了地上,不再动弹。
李文笑着对猛虎说:“你这个凶恶的家伙,看我现在不把你扔到山沟里去!”说着,李文把猛虎背在了自己的肩上,来到了山脚下。
他对着山洞喊道:“山洞的老虎们,你们的同类被我打败了,快出来吧!”谁知,山洞里果然窜出了好几只老虎。
李文赶紧把猛虎扔给了它们,然后转身就跑。
老虎们见到巨大的同类被自己的敌人打败,不敢怠慢,纷纷帮忙把李文追了回去。
他来不及喘口气,就给老虎们留在了后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猛虎虽然凶猛,但也有它无法逾越的麻烦,如同人的难处。
一个人如果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解决,哪怕再困难,也能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
从古代传颂到现代的成语故事中,纵虎归山是一个经典的典故。
相传有位名叫宁王的皇帝,他的手下有一位武艺高强的将军叫做孟良。
孟将军从小就是极具军事天才的少年,对剑术和军事了如指掌,所以宁王对他十分赏识。
有一天,宁王听闻那个国家有一头凶猛的白虎滋扰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宁王决定派孟将军与白虎对抗。
孟将军接到命令,带着精良的装备和许多勇士,前往白虎出没的地方。
在搜寻了好几天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头白虎。
白虎露出了锋利的爪牙,向孟将军他们扑去。
孟将军一挥长剑,正准备与白虎搏斗。
可惜的是,这只白虎太过于凶猛,并不是他们能够对抗的。
勇敢的孟将军当即激战,虽然能够一时制住白虎,也没有更好的对付办法。
白虎凶性大发,将一名士兵扑倒,孟将军和士兵们只好带伤逃跑了。
幸好他们背熟了附近的地理,因此找到了一处悬崖峭壁,将白虎逼到绝路之上。
白虎四处张望,见到前有悬崖,虎后有人,也没有了欲追不追,只得掉头逃走了。
孟将军和士兵们庆幸自己能够幸运逃脱,未曾想纵虎归山也用到了危机关头。
纵虎归山【十二生肖成语】解释|出处|近义词|成语故事
英文表述
纵虎归山
let the tiger return to the mountain;cause calamity for the future
发音
zòng hǔ guī shān
释义
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同放虎归山)
出处
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璋不听。
”
用法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近义词
养虎遗患、养痈贻患、后患无穷
反义词
斩草除根、斩尽杀绝、除恶务尽
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宾语;指把敌人放走
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纵虎归山
成语解释把老虎放回深山。
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纵:放;释放。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成语繁体縱虎歸山
成语简拼ZHGS
成语注音ㄗㄨㄥˋㄏㄨˇㄍㄨㄟㄕ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纵虎归山兼语式;作谓语、宾语;指把敌人放走。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形归,不能写作“旧”。
成语辨析纵虎归山和“养虎遗患”都有“留着敌人不管;以致留下祸患”的意思。
但纵虎归山偏重于“纵”;即放走敌人;“养虎遗患”偏重于“养”即纵容敌人。
近义词养虎遗患、养痈贻患、后患无穷
反义词斩草除根、斩尽杀绝、除恶务尽
成语例子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英语翻译lay by trouble for the future
俄语翻译опуститьтиграназадвгоры <накликатьнасебябеду>
其他翻译<法>relǎcher le tigre dans la montagne <laisser subsister la racine du mal>
成语谜语山上放生大虫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
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
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放虎归山: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晋襄公的后母文嬴[就是怀嬴]听到了秦国打了败仗,孟明视等全给逮住了,恐怕晋国跟秦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对晋襄公说:“秦国和晋国是亲戚,向来彼此帮忙。
为了孟明视这群武人自己要争势力,弄得两国伤了和气。
我想秦伯一定也恨他们三个人。
要是咱们把他们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
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伯自己去处治他们,他必定会感激咱们的。
”晋襄公说:“已经逮住了的老虎怎么能放回山里去呐?”文嬴说:“成得臣打了败仗,就给楚王杀了。
难道秦国没有军法吗?再说咱们的先君惠公,也给秦国人逮住过,秦伯可把他放回来了。
你爸爸全靠人家秦国才做了国君。
难道咱们连这一点情义都忘了吗?”晋襄公觉得她说得挺对,就把秦国的三个俘虏放了。
这时候先轸正在家里吃饭,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将军放了,赶快吐出嘴里的饭,三步当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怒气冲冲地问他:“秦国的将军在哪儿?”晋襄公脸红了,说:“母亲叫我把他们放了。
”先轸一听,直气得青筋乱跳,向晋襄公的脸上啐了一口唾沫,说:“呸!你这个小毛孩子,什么事都不懂!将士们费了多少心计,儿郎们不知道流了多少血汗,才逮住了这三个人。
你就凭妇道人一句话,把他们放了,也不想想以后的祸患!”晋襄公擦着脸上的唾沫,挺抱歉地说:“这是我不好。
可怎么办呐?不知道还能不能追上去?”大将阳处父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追!”先轸对他说:“你要是能追上他们,好言好语请他们回来,就是一等大功!”阳处父手提大刀,上了车,连连加鞭,飞似地追下去了。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恐怕晋襄公后悔,派人去追,就拼命地跑,连吃奶的劲儿全使出来了。
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回头一瞧,果然有人追下来。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就是铁打的英雄好汉,也瘫痪下来了。
正在这吃紧的关头,他们瞧见一只小船停在那儿。
三个人也不管是什么船,赶快跳下去。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纵虎归山_750字纵虎归山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比喻暂时退让,留一线希望,以便将来有所斩获。
相传古代有个村子,背靠一座险峻的大山,山上有一只凶猛的华山虎,经常下山捕食村民、牲畜,村民们深感恐惧。
于是,村民们一起商量,决定施行计策,将虎引下山,围起来,最后再一齐斩杀。
村民们根据计划,开始进行行动。
他们散播了虎的口音,企图引诱虎下山。
果然,虎被散播的消息吸引,顺着山路下山来到了村子。
虽然虎下山的事情是村民们事先安排好的,但当初见到虎时,大家的心情无比紧张,生怕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虎下山后,村民们准备用粮食引诱虎进入一个巨大而坚固的兽笼中。
虎闻到粮食的香味,准备进入兽笼,但突然察觉到不对劲,停了下来。
它不傻,觉得这里有一些不同于平时的气氛。
虎突然感到一阵不安,可又没发现什么异常。
最终,它还是放下了心防,正准备一步步靠近兽笼。
就在这时,兽笼突然关闭了,虎陷入了困境。
村民们高兴极了,围住了兽笼,准备一起对虎进行围剿。
这时候显现出来的是虎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情,似乎在向村民们展示自己的威严。
村民们互相看了一眼,终于有人指出虎在显示威风,提议村民们撤退几步,避免发生危险,等待时机再行围剿。
大家感到颇有道理,于是大家纷纷退后几步,观望着虎笼。
过了一段时间后,虎还是没有动静。
村民们误以为虎已经被困住了,纷纷高兴地围进去准备击杀。
谁也没有料到,虎只是虚张声势,等到村民们围进去之后,突然发动了反击。
数条人命就这样被虎夺走。
事后,大家坐下来反思,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见到虎放出威严的时候,不该掉以轻心,而应当退避三舍,等待时机再行围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敌人,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性,不可麻痹大意。
当我们觉得已经取得了胜利的时候,往往很容易犯下错误,使得我们前功尽弃。
我们要学会纵虎归山,意味着适时的收敛自己的张扬和威风,给敌人一时的喘息机会,以便将来有所斩获。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纵虎归山_800字
纵虎归山是一个很熟悉的成语,用于形容放养的猛兽回到自己的栖息地,或者指允许坏人逃脱或保护坏人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由来充满了传说和神话。
相传,在秦朝时期,有一个叫做陈胜的农民起义领袖。
他在起义军中很有威望,但是他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了,他只能带着几个部下逃到深山中。
他们在山上生活了很长时间,遇到了一只猛虎,陈胜战胜了猛虎,决定将它收养在自己家门口的山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猛虎变得越来越温顺,甚至成了陈胜的伴侣。
后来,陈胜的农民起义成功了,他成为了一方霸主。
他每次出行都会带上他的猛虎,游逛于山林之间,让其他霸主闻风丧魂。
但是,陈胜的统治很快结束了,他在第一次失败中被锦囊陷害而被杀。
从那时起,猛虎流落在陈胜家的山上,没有人敢接近它。
猛虎很快变得野性十足,甚至不再愿望和人类接触。
最终,它的野性变得极其危险,陈胜的家乡为了保护周围的人,派人来猎杀猛虎。
但是,猛虎很聪明,拼命逃跑,并且一跑到山上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家,再也不敢出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对物品或者动物进行妥善的管理,就会变得很危险。
我们必须要对事物进行正确的管理,并且以合适的方式去支持它们,否则将无法控制它们,而我们自己也将因此遭受不幸。
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放虎归山: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晋襄公的后母文嬴[就是怀嬴]听到了秦国打了败仗,孟明视等全给逮住了,恐怕晋国跟秦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对晋襄公说:“秦国和晋国是亲戚,向来彼此帮忙。
为了孟明视这群武人自己要争势力,弄得两国伤了和气。
我想秦伯一定也恨他们三个人。
要是咱们把他们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
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伯自己去处治他们,他必定会感激咱们的。
”晋襄公说:“已经逮住了的老虎怎么能放回山里去呐?”文嬴说:“成得臣打了败仗,就给楚王杀了。
难道秦国没有*法吗?再说咱们的先君惠公,也给秦国人逮住过,秦伯可把他放回来了。
你爸爸全靠人家秦国才做了国君。
难道咱们连这一点情义都忘了吗?”晋襄公觉得她说得挺对,就把秦国的三个俘虏放了。
这时候先轸正在家里吃饭,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将*放了,赶快吐出嘴里的饭,三步当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怒气冲冲地问他:“秦国的将*在哪儿?”晋襄公脸红了,说:“母亲叫我把他们放了。
”先轸一听,直气得青筋乱跳,向晋襄公的脸上啐了一口唾沫,说:“呸!你这个小毛孩子,什么事都不懂!将士们费了多少心计,儿郎们不知道流了多少血汗,才逮住了这三个人。
你就凭妇道人一句话,把他们放了,也不想想以后的祸患!”晋襄公擦着脸上的唾沫,挺抱歉地说:“这是我不好。
可怎么办呐?不知道还能不能追上去?”大将阳处父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追!”先轸对他说:“你要是能追上他们,好言好语请他们回来,就是一等大功!”阳处父手提大*,上了车,连连加鞭,飞似地追下去了。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恐怕晋襄公后悔,派人去追,就拼命地跑,连吃奶的劲儿全使出来了。
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回头一瞧,果然有人追下来。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就是铁打的英雄好汉,也瘫痪下来了。
正在这吃紧的关头,他们瞧见一只小船停在那儿。
三个人也不管是什么船,赶快跳下去。
船舱里出来了一个打鱼的。
关于纵虎归山的成语故事
【成语】:纵虎归山
【拼音】: zòng hǔ guī shān
【解释】: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成语故事】:
曹操亲率大军战胜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到都城许昌。
曹操表面上对刘备非常尊重,实际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刘备的动静。
当时,被曹操硬逼到许昌的汉献帝,正下密诏组织一些人,准备诛杀曹操。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也参与了这一秘密活动。
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他常常关着大门,躲在院子里种菜,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
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
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
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
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
曹操认为他说得对。
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
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
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
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
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
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
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
刘备刚走,郭嘉、程吴从外地赶回许昌。
他们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
程吴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等曾请求您把他杀掉,丞相没有听从;如今您又给了他许多兵马,这等于把蚊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
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够办得到吗?郭嘉接着说:即使丞相不把他杀掉,也不该轻易放他离去。
人说得好,一旦放跑了敌人,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