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各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17年)
- 格式:xls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 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
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7.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2千公顷。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81.7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179.7千公顷。
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7千公顷。
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8.3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54.7千公顷。
全年果园面积36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2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36.7万吨,比上年增加36.1万吨。
其中,水稻产量498. 4万吨,玉米产量1448.9万吨。
全年油料产量81.2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 048.0万吨。
全年水果产量809.2万吨,比上年增加6.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44.2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4.0千公顷,育苗面积27. 5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
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76.7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20.3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220.9万吨,牛肉产量25.1万吨,羊肉产量9.5万吨,禽肉产量164.8万吨。
全年禽蛋产量289. 9万吨。
全年生牛奶产量140.1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2627.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308.0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520.9万吨,比上年下降0.1%。
其中,淡水捕捞5.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养殖99.6万吨,增长1.9%;海洋捕捞1 00.0万吨,下降7.5%;海水养殖315.9万吨,增长1.8%。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4052.8千公顷。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5.5万吨。
2017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综合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8595.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8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7590.36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10786.74亿元,增长6.0%。
三次产业结构为1.2:40.8:58.0。
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0.11亿元。
其中,税收收入1611.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9.5%,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
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649.05亿元,增长42.4%;企业所得税309.90亿元,增长11.3%;个人所得税116.51亿元,增长20.4%。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82.16亿元。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8.92亿元,增长21.4%;教育支出435.29亿元,增长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去产能扎实推进,全年化解粗钢产能380万吨、生铁175万吨,排查取缔一批“地条钢”企业,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7.1%,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去库存持续显效,全年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29.9%;去杠杆稳步实施,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8%,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全年新出台两批52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4.92元,比上年减少0.63元;补短板逐步加力,全年科研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居民服务投资分别增长76.1%、52.4%和16.9%。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253项,出台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天津八条”,民营经济主体大幅增加。
全年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2.67万户,增长36.7%,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的98.7%。
民间投资保持活跃,全年民间投资7092.16亿元,增长4.6%,占全市投资的62.9%。
2017年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9.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24.3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49.1亿元,增长4.5%。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9.8:43:47.2调整为10:35.8:54.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96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448.9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4.6亿元,下降8.4%;一般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5.0亿元,下降22.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01.2亿元,增长5.5%。
民营经济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93.8亿元,占GDP比重为47.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19.8万人,同比下降2.9%。
民营经济单位迅速增加,截至2017年末,民营企业户数达4.1万户,同比增长23.2%;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9.1万户,同比增长13.3%;民营“四上”企业达到2897户,同比增长2.4%,其中,新增民营规上工业企业66户。
市场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
其中,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8.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2.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3%,居住类价格上涨0.2%,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7%。
表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7%。
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8.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1.3%。
生产资料三大构成中,加工类价格上涨9.3%;原料类价格上涨7.6%;采掘类价格上涨5.6%。
农业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2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表一
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计划表二——1
注:第三项乡镇企业指标,按国家农业部要求,从2008年起统计时不再含个体工商户
2017年农村经济发展计划表二——2
注:第六项、第七项指标,2014年以来省里没有给我市下达任务
2017年工业经济发展计划表三
2017年对外贸易、口岸过货过客、旅游、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计划表四——1
2017年对外贸易、口岸过货过客、旅游、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计划表四——2
2017年人口、教育、人民生活发展计划表五
2017年国务院及省批准用地的项目
表六单位:公顷
2017年环境污染控制计划表七
2017年科技项目指导计划表八
绥芬河市2017年基本建设项目指导计划
表九——1 计算单位:万元、平方米。
2017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4.02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9.4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94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621.60亿元,增长11.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 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3290元,比上年增长7.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21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289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135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0%,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2.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
12月份,福州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7%。
表2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1.1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1.4食品烟酒99.3衣着101.3居住102.5生活用品及服务98.9交通和通讯100.7教育文化和娱乐104.7医疗保健101.7其他用品和服务106.8表32017年福州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福州25.724.021.317.615.614.112.07.1 1.5-1.1-1.8-1.7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05.7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4.16亿元,同口径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40. 82亿元,增长13.1%。
全市税收收入48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9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粮食种植面积148.76万亩,比上年减少0.8万亩,其中稻谷面积75.22万亩,比上年减少2. 7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4.03万亩,减少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98.56万亩,比上年增加5.74万亩。
2017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175.2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7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结构为4.8:48.6:46.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7.0%、50.2%。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931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8.5%,折合13361美元。
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208.9亿元,增长5.1%。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450.1亿元,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340.1亿元,增长9.8%。
地方财政支出875.7亿元,增长13.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8.0亿元,下降3.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8.7亿元,增长1.8%;交通运输支出49.1亿元,增长126.3%;农林水支出101.4亿元,增长76.5%;住房保障支出30.2亿元,增长14.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
从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变动情况看,医疗保健价格上涨9.2%,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上涨1.3%,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0%,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8%;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5%,衣着价格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升0.39%,涨幅比上年扩大0.82个百分点。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2.80%,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34%;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0.64%,重工业产品价格上升0.5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升0.82%,涨幅比上年扩大2.54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4.2亿元,增长3.2%;林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3.4%;牧业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4.8%;渔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3%。
2017年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64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第二产业增加值2913.9亿元,增长3.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第三产业增加值3066.4亿元,增长11.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
人均生产总值59645元,增长6.5%。
年末常住人口1087.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3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4.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40‰,比上年提高0.7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6.03万人,死亡率为5.57‰,比上年下降0.7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3‰,比上年提高1.51个千分点。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64%,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8%,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4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8%。
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40.2亿元,增长12.9%,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出口总值68.2亿美元,增长9.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
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2%,衣着上涨1.2%,居住上涨2.8%,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4%,交通和通信上涨1.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5%,医疗保健上涨7.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2%。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6万公顷,下降0.8%。
粮食总产量500.9万吨,增长1.0%。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32.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9.1%。
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国民总收入[3]82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比上年末提高1.15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出生率为12.43‰;死亡人口986万人,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5.3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4]2.9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5]2.44亿人。
表12017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指标年末数(万人)比重(%)全国总人口139008100.0其中:城镇8134758.52乡村5766141.48其中:男性7113751.2女性6787148.8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6]2471917.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9019964.960周岁及以上24090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158311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全国农民工[7]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
2017年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17.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282.1亿元,增长6.0%。
按户籍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6924元,比上年增长6.5%。
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4.8:39.8。
2017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0%,第二产业贡献率为37.6%,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8.4%。
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19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4万人,乡村人口106.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2291人,死亡人口28511人(本年死亡人口总数含历年死亡未注销人口)。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7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9万人。
201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
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2.6%;居住类上涨2.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上涨3.6%;衣着类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6%。
2017年,全市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1.5亿元,下降1.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完成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教育支出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科学技术支出0.8亿元,比上年下降16.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8.6亿元,比上年下降16.9%。
二、农业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
其中:农业产值133.2亿元,同比下降1.1%;畜牧业产值65.9亿元,同比增长8.9%;渔业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6%;林业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3.1%。
2017年武汉GDP总量13410亿比长沙多2875亿中商情报网讯:2月7日,武汉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度武汉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经初步核算,2017年武汉GDP总量13410.34亿元,同比增长8%。
据悉,2017年,长沙GDP总量10535.51亿元,增长9.0%。
长沙和武汉同时作为中部省会城市,但是近几年长沙同武汉经济差距正逐渐扩大。
2017年武汉GDP总量比长沙多2874.83亿元。
数据来源:武汉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经初步核算,2017年武汉GDP总量13410.34亿元,同比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8.20亿元,同比增长2.8%。
第二产业增加值5861.35亿元,同比增长7.1%。
第三产业增加值7140.79亿元,同比增长9.2%。
武汉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0%,43.7%,53.2%。
2017年武汉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677.66亿元,同比增长10.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871.66亿元,同比增长1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30亿元,同比增长10.4%。
进出口总额1936.20亿元,同比增长23.2%。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42元,同比增长9.21%。
2017年度武汉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武汉统计局中商情报网讯:2月7日,武汉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度武汉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经初步核算,2017年武汉GDP总量13410.34亿元,同比增长8%。
据悉,2017年,长沙GDP 总量10535.51亿元,增长9.0%。
长沙和武汉同时作为中部省会城市,但是近几年长沙同武汉经济差距正逐渐扩大。
2017年武汉GDP总量比长沙多2874.83亿元。
数据来源:武汉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经初步核算,2017年武汉GDP总量13410.34亿元,同比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8.20亿元,同比增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