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知识挖空训练+参考答案+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74 KB
- 文档页数:4
2022年高考文言文真题挖空训练一、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
”张仪南(n作状,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n作状,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n作v,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本文节选自②【师】③【肉食者】④【间】⑤【鄙】⑥【何以战】以,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专,⑧【必以分人】⑨【对】⑩【遍】⑪【牺牲玉帛】牺牲,玉帛,⑫【加】⑬【信】⑭【小信未孚】孚,⑮【福】⑯【狱】⑰【察】⑱【情】⑲【忠之属也】忠,属,⑳【可以一战】㉑【从】㉒【公与之乘】之,㉓【鼓之】之,㉔【败绩】㉕【驰】㉖【下视其辙】㉗【登轼而望之】㉘【既克】既,㉙【夫战,勇气也】㉚【一鼓作气】作,㉛【再】㉜【竭】㉝【盈】㉞【测】㉟【伏】㊱【靡】二、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课文理解简答题:1、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有: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5、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②【师】军队。
③【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④【间】参与。
⑤【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⑧【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论战》课文及翻译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guì)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恳求鲁庄公接见。
②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他的老乡说:“大官们会策划这件事的,你又何须参加呢”③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可以深思熟虑。
”于是见鲁庄公。
④问:“何以战”曹刿问鲁庄公:“您依靠什么作战”⑤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不敢单独享受,必定把它分给他人。
”⑥对曰:“小惠未徧(piàn),民弗从也。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以遍布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您的。
”⑦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素来不敢虚报数量,必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⑧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曹刿说:“这不过小信誉,未能让神灵服气,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⑨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便不可以明察秋毫,也必定依据真相判断。
”⑩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能够依靠这个条件打一仗。
假如要作战就请同意(我)跟从着去。
”第一段:表达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经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守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②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庄公(一上阵)就要敲鼓进军,曹刿说:“(此刻)不可以。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能够敲鼓进军啦。
”③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命令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3)衣食所安.安:(4)弗.敢专.也弗:专:(5)对.曰对:(6)虽不能察.察:(7)必以情.情:(8)忠.之属.也忠: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既.克既:(13)一鼓作.气作:(14)彼竭.我盈.竭: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遍:(2)神弗福.也福:5.(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曹刿论战云:“夫战,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言甚是,战争关乎国家之生死存亡,非同小可。
曹刿又曰:“故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力战为下。
”此乃兵家之要诀,攻心攻城,心战力战,二者兼备,方能取胜。
曹刿认为,战争之胜负,取决于士卒之勇猛与将领之智谋。
故曰:“兵者,诡道也。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此乃兵法之精髓,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方能克敌制胜。
曹刿又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战,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凡用兵之道,先谋而后动,不失时机,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乃用兵之要领,谋定而后动,审时度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刿论战,还强调将领之品德与士卒之团结。
曰:“将者,国之股肱也,必以信义为本,以仁爱为心,以勇猛为力,以智谋为计。
士卒者,国之爪牙也,必以勇敢为本,以团结为力,以忠诚为信,以纪律为纪。
”此乃将领与士卒相处之道,只有团结一心,方能共克时艰。
曹刿论战,还强调战争之环境与条件。
曰:“夫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失也。
天时者,日月星辰之变,阴阳五行之运;地利者,山川地形之险,道路桥梁之利;人和者,上下同心,内外一致。
”此乃战争取胜之关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曹刿论战,可谓千古兵家之瑰宝。
其言辞犀利,见解独到,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今人读之,仍觉受益匪浅。
曹刿论战,虽为古代战争之论述,但其智慧与经验,仍适用于今日之战争与竞争。
曹刿论战,可谓兵家之经典,永远熠熠生辉。
翻译如下:曹刿论战,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的战争。
曹刿,鲁国的大夫,精通兵法,擅长用兵。
他的论战之文,言辞锋利,见解独到,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曹刿论战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之地,不可不察。
”这话非常正确,战争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非同小可。
的。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⑵〔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⑶〔间〕参与。
⑷〔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⑸〔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⑹〔以〕凭、靠。
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⑻〔安〕指安身。
⑼〔专〕独自享有。
⑽〔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⑾〔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⑿〔遍〕遍及,普遍。
⒀〔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⒂〔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⒃〔加〕虚夸,夸大。
⒄〔信〕实情。
⒅〔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⒆〔孚〕使信服。
⒇〔福]赐福,保佑。
(21)〔狱〕指诉讼事件。
(22)〔察〕明察。
(23)〔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24)〔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6)〔属〕类。
(27)〔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8)〔从〕跟随。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30)〔鼓之〕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34)〔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35)〔既克〕战胜齐军后。
(36)〔既〕已经。
(37)〔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39)〔作〕鼓起。
(40)〔再〕第二次。
(41)〔竭〕穷尽。
(42)〔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3)〔测]推测,估计。
(44)〔伏]埋伏。
(45)〔靡]倒下。
【答案】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曹刿论战(《左传》)(九年级下册21课)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登飞来峰(王安石)(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九年级上册25课)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曹刿论战》答案一. 1.编年体史书2.儒家 3.左丘明4.《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5.春秋三传6.“长勺之战”二.1.(1)衣食所安(2)牺牲玉帛(3)再而衰三而竭2.(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三.1.(1)攻打(2)谋划(3)参与(4)见识短浅(5)养(6)个人专有(7)恩惠通“遍”遍及、普遍(8)指猪牛羊等(9)虚报(10)实情(11)信用为人所信服(12)赐福,保佑(13)案件(14)即使明察(15)(以)实情判断(16)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17)击鼓进军(18)已经打败(19)振作(20)第二次(21)充满(22)推测、估计(23)埋伏(24)倒下2.(1)之:①助词,补足音节(2)以:①介词,把②介词,依据③介词,按照④介词,凭借五、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4.对方没有士气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5.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打仗,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六、1.长勺之战2.“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七、(一)【答案】1.(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A4.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5.(1)共同点:①头脑冷静,善于把握作战时机;②重视敌我双方的士气。
(2)在久攻不下,无所建树的情况下,李根建议修筑白石垒,起到了稳固防守阵营的作用;当众人听闻敌军击鼓整队,非常恐惧的时候,孔坦冷静分析,稳定了军心,为后边坚守白石垒打下基础。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挖空训练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
”乃入见。
问:“何以
..(),
..()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
一战。
战则请从
..()。
”
()。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
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参考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
...(当权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浅陋),未
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
..(凭借什么)战?”公曰:“衣食所.
安.(安身的东西),弗敢专.(独自享用)也,必以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遍.(普及,普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弗敢加.(夸大)也,必以信.(实情)。
”对曰:“小信未孚.(使信服),神弗福.(赐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诉讼事件),虽不能察.(明察),必以情.(诚实)。
”对曰:“忠.(尽力做好分内
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
..(请,请允
..(可以凭借)一战。
战则请从
许我;跟随)。
”
之(音节助词)。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大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
视其辙
.....(登上车前的横...(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轼而望之
木眺望齐国军队),曰:“可矣。
”遂逐齐师。
式: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穷尽)。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推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