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从河流到丛林(一)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丛林中的梦魇——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引发的疫情最初是在1976年非洲中部的扎伊尔[1997年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的一个村庄中暴发的。
由于这个村庄附近有一条河名为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从1976年到2014年这漫长的30多年间,埃博拉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曾多次出现,基本都是同样的模式,即病毒在某一个村庄突然出现,迅速传播,导致几十到几百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出现的时候很突然,消失得也很快。
恶魔回到了丛林之中,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然而,真的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吗?非洲丛林中的隐秘恶魔在那30多年中,埃博拉病毒似乎对人类影响不大,然而,对于生活在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了。
科学家发现,从2002年到2003年,刚果(金)就有约5500头大猩猩死于埃博拉病毒。
这并不是唯一一次由于埃博拉病毒导致的灵长类动物大量死亡的事件。
除了大猩猩外,黑猩猩也经常成为埃博拉病毒的受害者。
在很多地区,由于埃博拉病毒在黑猩猩和大猩猩中传播,已经开始威胁到这些物种的存续了。
不过,虽然埃博拉病毒多次在大猩猩和黑猩猩中传播,但它们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对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来说,埃博拉病毒更为致命,通常死亡率都在90%以上,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携带病毒。
那么,病毒藏身在哪里呢?目前,科学界对这个问题还未完全达成共识。
不过,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埃博拉病毒最有可能的自然宿主应该是某些种类的蝙蝠。
研究发现,某些蝙蝠可以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但是不会出现症状。
此外,对野外的蝙蝠研究发现,在一些蝙蝠体内可以分离出埃博拉的RNA片段。
这些证据都指向“蝙蝠自然宿主”理论。
不过,由于人一般很少和蝙蝠直接接触,所以通常还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完成把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重任”。
在很多次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疫情中,这个中间宿主就是丛林中患病的灵长类动物。
非洲农村有一种食用“丛林肉”的传统,“丛林肉”即我们所说的野味。
在很多情况下,黑猩猩和大猩猩会被捕获,成为“丛林肉”的来源。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及历史?要想搞清楚埃博拉病毒,我们⾸先要从埃博拉病毒的同胞兄弟“马尔堡”病毒谈起。
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所医学实验室的⼯作⼈员中同时暴发了⼀种严重出⾎热,31名患者中死亡7⼈,这些患者⼤都接触过⼀批从乌⼲达运来的⾮洲绿猴。
科学家们对患者⾎液和组织细胞进⾏了培养,分离出⼀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
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以后,在南⾮、肯尼亚、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
近年来较⼤的⼀次流⾏发⽣在1998年⾄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感染,123⼈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被发现的⼏年后,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的⼀个⼩村庄⾥出现了⼀种特别可怕的疾病。
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出⾎⽽死亡。
短短的⼏个⽉时间⾥,患病者达到300多⼈,88%的⼈死亡,其中1例感染者是⼀位国外的旅游者,因此引起西⽅医学界的注意。
在疾病暴发后不到6个⽉,科学家在电⼦显微镜下发现了⼀种和马尔堡病毒⾮常相似的病毒。
这种病毒像长长的纤维丝,⼀端绕成了⼀个“索扣”,因此被科学家分类为与马尔堡病毒同族的纤丝病毒属。
由于疾病暴发于埃博拉河流域,便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旧称扎伊尔)北部的⼀条河流的名字。
1976年,⼀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灵涂炭,有的家庭甚⾄⽆⼀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苏丹,⼀时⼫横遍野。
经过两次“暴⾏”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影⽆踪。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样,真可称得上是⼀种“索命病毒”。
⼀旦被这种病毒感染,这像被病毒索住了性命,九死⼀⽣。
它可溶解⾝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使红细胞凝集,阻塞⾎管,导致出⾎和器官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埃博拉出血热”资料一、简介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通过身体接触传染。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
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也叫埃博拉病毒病,主要流行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
二、病原体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
博拉病毒可分为四种不同亚型: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科特迪瓦埃博拉和瑞斯顿埃博拉。
前3种亚型可使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的致死率为88.8%;苏丹埃博拉则为53.2%。
而瑞斯顿埃博拉只会使灵长类动物发病,但人类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亚型从而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在西太平洋就有这种病例出现。
三、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均可为本病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四、传播途径一般来讲,埃博拉出血热有4个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体液传播;2.通过直接接触病人尸体传播;3.处理发病或病死的猩猩、猕猴等动物引起传播;4.医务人员在护理病人时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也会引起传播。
五、临床症状潜伏期2-21天。
其疾病特征为突然发热、极度虚弱、肌痛、头痛以及咽痛,继而呕吐、腹泻、皮疹、肝功能和肾功能受损。
部分病例还可出现内脏和体表大量出血。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
疾病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相似。
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六、检测方法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险的病原体,必须在专门的实验设施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在非洲疫区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及检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进行诊断。
七、治疗1.抗病毒药物对其无效,包括利巴韦林和干扰素。
尽管实验显示,凝固干扰素似乎可以起一些作用,在本来感染埃博拉病毒100%必死的猴群中存活下约33%,但凝固干扰素在人体的效果如何尚未确定。
伊波拉病毒国语伊波拉病毒是一种高度致命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
它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苏丹河畔的伊波拉河流域被发现,因此得名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引发的伊波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情恶化迅速,死亡率高达90%。
伊波拉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如果蝠、猴子等)或染有感染者体液的物品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粘膜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而且一旦感染上,症状将在2到21天内出现。
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肌肉疼痛、头痛、咳嗽、喉咙痛和乏力等症状,随后病情恶化,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功能衰竭以及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虽然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及早支持性治疗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预防伊波拉病毒的传播,个人应避免与受感染动物或患者接触,并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从受污染的地方获取水源等。
此外,疫苗的研制和广泛接种也是预防伊波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针对伊波拉病毒的爆发,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各国卫生部门加强了疫情监控和控制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时派遣专家前往疫情发生地协助应对,同时向全球发布了警报,提醒各国做好防控工作。
此外,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总的来说,伊波拉病毒是一种极具威胁的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挑战。
面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共享疫情信息和研究成果,共同努力阻止病毒的传播,保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同时,个人也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并及时就医。
只有人类团结合作,共同抗击伊波拉病毒,才能最终战胜这一难以抗击的敌人。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
埃博拉病毒如何被发现
1976年9月中旬,位于扎伊尔北部本巴(Bumba)地区扬布库村的一间小教会医院的医生报告几十例相同病例,比疟疾症状严重,包括出血性呕吐、鼻出血、出血性腹泻,其中14位病人死亡,其余病人的病情也很严重。
几周后受扎伊尔卫生部委派,一只国际专家组抵达扬布库村,发现的病毒被按流经本地的埃博拉(Ebola)河的名字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组成新的丝线状病毒科。
从河流到丛林(1)
(2013-07-27 08:55:53)
转载▼
人类的故乡在中非,那里迄今还有一片很原始的地方,除非坐小型飞机,否则只能乘船才能抵达那些散落的村落,有的地方甚至得坐3周时间的船只才能抵达。
1976年9月中旬,位于扎伊尔北部本巴(Bumba)地区扬布库村的一间小教会医院的医生报告几十例相同病例,比疟疾症状严重,包括出血性呕吐、鼻出血、出血性腹泻,其中14位病人死亡,其余病人的病情也很严重。
扎伊尔首都金沙萨收到电报后,扎伊尔卫生部请求国际援助,10月初,该医院被迫关闭,几周后受扎伊尔卫生部委派,一只国际专家组抵达扬布库村,成员包括来自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南非、扎伊尔和美国的专家,来自美国的是CDC的9人团队,因此其领队卡尔·约翰逊就成了专家组的组长。
约翰逊出掌专家组,一不是靠手下人多,二不是靠美国的势力,而是用命换来的资格。
1962年,正在巴拿马进行研究项目的约翰逊和麦肯齐(Ron MacKenzie)一道前往玻利维亚马格达莱纳(Magdelena),调查当地的一种出血热。
他们抵达马格达莱纳后,发现疾病流行情况非常严重,只好返回美国,争取到更多的资助的人手后,于次年重返玻利维亚,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是没多久,两人也被感染,被送到巴拿马抢救,幸好当地军队医院的医生有在韩战期间治疗流行病出血热的经验,用同样的办法救活了两人。
恢复过来后,两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免疫力,再次来到玻利维亚,成功地发现了病原,这是一种新型病毒,被命名为马丘坡(MACHUPO)病毒,进一步发现当地的一种小鼠是这种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通过灭鼠解决了出血热流行。
这场流行感染者470人死者192人,死亡率40%。
之后病毒消失,一直到1994年才再次出现,10人感染6人死亡,死亡率60%。
马丘坡病毒是现在已知的烈性病毒之一,可以通过血液和接触感染,病毒在空气中能够存活。
但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不大,因为其天然宿主Calomys Calosus小鼠生存在玻利维亚丛林深处,由于交通不便,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得这种烈性病毒不能在人群中扩散。
14年后,回想起在玻利维亚几乎丧命的经历依然心悸的约翰逊来到扬布库村,先将血液样品送CDC等实验室,经过电镜检查,确定是病毒感染。
这种病毒和1967年在西德和南斯拉夫出现的马尔堡(Marburg)病毒相似。
马尔堡病毒也引起出血热,那次流行31人发病,7人死亡,死亡率23%。
1975年在南非有3人发病,1人死亡。
后来时有流行,最严重的一
次是2004到2005年在安哥拉的流行,252人感染,227人死亡,死亡率90%。
扬布库村发现的病毒被按流经本地的埃博拉(Ebola)河的名字被命名为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组成新的丝线状病毒科。
在进行紧急处理之后,根据马丘坡病毒的先例,约翰逊认为下一步要找到传播源,从而控制流行。
埃博拉病毒毫无疑问是一种动物病毒,也毫无疑问是一种能够从动物传染给人的病毒,其源头应该是某种不会得出血热的携带埃博拉病毒的野生动物,很可能还有一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将埃博拉病毒从原宿主带入人群,这种中间宿主应该是一种和人类有接触的动物,而原宿主则是和人类无接触的动物,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突然出现埃博拉病毒流行。
根据这个推论,专家组从扬布库村的动物开始,先在村落里抓了818个臭虫,没有发现携带埃博拉病毒的痕迹。
下一个怀疑对象是蚊子,逮了很多蚊子,没有发现埃博拉病毒。
那么就可能是家畜了,在村落里抽了10头猪和1头母牛的血,一无所获。
也许是鼠类,抓了69只耗子、30只大鼠和8只松鼠,也一无所获。
只好扩大范围,抓了6只猴子、2头鹿和7只蝙蝠,依旧一无所获,也没有其他动物可以抓了。
此时患病者死亡率达到88%,专家组给扎伊尔卫生部提出几条防疫建议,结束了这次行动。
离开扬布库村时,专家组有一种预感,埃博拉病毒不会像马丘坡病毒那样重新返回丛林,因为这种凶悍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都是未知。
也是在1976年,苏丹西南部也发生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流行,WHO派出专家组,从重症病人身上抽血后送英国微生物学研究所,希望那里的实验室能够发现病因。
1976年11月5日,在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工作的杰弗里·普莱特(Geoffrey Platt)用注射器将一只感染了苏丹病人血液的豚鼠的肝脏取出来,准备给另外一只豚鼠接种,不小心针头扎到了自己的拇指。
普莱特心里大叫不好,他知道苏丹疫区的病死率已经超过50%,赶紧摘下手套,将拇指泡在消毒液中,努力地想挤出几滴血,但挤不出来,他的情绪镇静下来,仔细看看拇指,没有找到伤口。
他知道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扎进去,二是伤口很小,已经愈合了。
前者是好事,后者则是坏事。
普莱特尽力安慰自己,往第一种可能处想,即便是第二种可能,按照其他病毒传播的情况,这么一点点,应该不可能造成感染。
但是,4天后,普莱特病倒了。
苏丹的传染源也找到了:埃博拉病毒。
普莱特被送进一间特殊病房,按生物安全3级的标准,房间为负压,医生护士戴口罩。
先对他进行干扰素治疗,然后从非洲空运来一位从埃博拉病毒感染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的血清,给他注射。
4天后,普莱特的病情加重,呕吐腹泻之外,有免疫系统衰竭的迹象,医生只能给他多用非洲运来的血清。
到第8天,普莱特从鬼门关上回来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康复后出院,不仅体重下降,而
且头发几乎掉光了。
得益于及时的治疗,普莱特捡了一条命,也证明了一件事: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