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骨骼系统 (2)
- 格式:ppt
- 大小:809.00 KB
- 文档页数:34
鱼类骨骼[1]概述朱宣咸中国画《芙蓉金鱼》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
软骨鱼类终生保持软骨,软质中因有石灰质的沉淀物,又叫钙化软骨。
硬骨鱼的骨骼主要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为软化硬骨和骨膜两种:在软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软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
鱼类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
[1]附肢骨附肢骨分奇鳍骨骼和偶鳍骨骼。
奇鳍中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鳍骨(辐鳍骨)支持鳍条,硬骨鱼的支鳍骨又叫鳍担骨。
偶鳍骨骼包括带骨(肩带和腰骨)和鳍骨(鳍担骨和鳍条)两部分。
鱼类中除硬骨鱼的肩带与头骨相连以外,所有的附肢骨与脊柱均没有直接联系,这也是鱼类的特征之一,这是由于鱼类的运动方式是游泳而决定的。
[1]分头骨和脊椎1)头骨数目最多:硬骨鱼类的头骨由130块左右骨片组成(指现存鱼类,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脑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
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①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画家李振凯连年有余(3张)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
有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的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形成头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井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
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
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
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鱼类学实验—⾻骼系统实验三⾻骼系统⼀、实验⽬的:通过鱼类内⾻骼的观察,熟悉和掌握⾻骼的⼀般结构和演化关系。
⼆、实验材料和⼯具:鲨和鲤的⾻骼标本、解剖盘、解剖针。
三、实验内容:第⼀部分、观察软⾻鱼类的头⾻构造⼀、脑颅:由整块软⾻构成,故称原颅,外观颇似⼩提琴。
1、背⾯观:①吻软⾻,突出于脑颅前⽅的三条棒状软⾻,前中央有⼀⼩孔,腹⾯中央的⼀条为中央棒,两侧为侧棒,前端彼此愈合,为⽀持吻部的⾻骼。
②⿐囊,位脑颅前部两侧⼀对薄壁的椭圆囊,内包嗅觉器官,其腹⾯为⿐孔,在⿐孔的前后⽅各有突出的软⾻瓣,即⿐瓣软⾻。
③前囟,吻软⾻后⽅中央⼀个椭圆形孔,上覆有纤维薄膜。
④眼窝,⿐囊后⽅两侧,容纳眼球的凹窝,其后上⽅的突起称眶后突,侧壁内有⼤⼩不等的脑神经和⾎管通孔。
⑤⽿囊,眼窝后⽅两侧的隆起,透过透明软⾻可见埋藏半规管的痕迹,是为⽿囊,其腹⾯的软⾻是构成⼝腔顶壁的基板。
⑥内淋巴窝,位⽿囊之间的中央部,内有2对开孔。
外侧1对较⼩的为内淋巴管孔,内侧1对较⼤的为前庭窗或称外淋巴管孔,这些管道均与内⽿相通。
⑦枕髁及枕⾻⼤孔,位脑颅最后端的1个⼤孔,称枕⾻⼤孔。
是延脑与脊髓相通的部位,也是脑颅与脊柱相连部分,孔两侧的突起称枕髁,为脑颅与第⼀脊椎⾻相关节的部位,其两侧具⾆咽神经及迷⾛神经的通孔。
腹⾯观:①⿐囊与⿐孔,前端两侧膨⼤的软⾻囊为⿐囊,内藏嗅觉器官的嗅囊,腹⾯的孔即⿐孔。
②腭突关节⾯,⿐囊后侧的⼀对凹窝,与上颌的腭突相关节。
③⾆颌⾻关节⾯,在眶后突的侧⾯,有⼀对凹窝,与⾆颌软⾻相关节,其内侧各有两对开孔,外后⽅⼀对为外颈动脉孔,前内⽅⼀对为内颈动脉孔。
⼆、咽颅:包括7对软⾻,第⼗对⽀持上下颌为颌⼸,第⼆对为⾆⼸,第三对⾄第七对为鳃⼸。
1、颌⼸:囤上颌⾻,亦称腭⽅软⾻,为⼀对⼤⽽扁平的软⾻,中部较窄,两端较宽,其前背⽅有⼀突起,称腭突此突起借韧带与脑颅⿐囊后⽅两侧凹窝相关节。
腭⽅软⾻的后端与下颌⽶克尔⽒软⾻相关节。
②下颌⾻,亦称⽶克尔⽒软⾻,为⼀对扁平软⾻,其后背侧有凹关节⾯与上颌的腭⽅软⾻相关节,后端外背⽅借结缔组织与第⼆对⾆⼸的⾆颌软⾻相关节。
鲫鱼、小黄鱼、鲳鱼的形态比较解剖实验目的鲫鱼、小黄鱼、鲳鱼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分类地位存在差异,对三者形态结构进行比较解剖,从而掌握它们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1)掌握鱼类形态解剖的基本方法,掌握鱼类的基本形态结构特征。
(2)运用比较解剖的方法,从外部形态(如体型、鳞片、鳍条、侧线等)、内部结构(如肌肉、骨骼、消化、神经等)的差异,进行鱼类研究。
(3)运用比较解剖的方法,对鲫鱼、小黄鱼、鲳鱼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分类地位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原理鱼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从形态结构上可以推断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及它们的进化地位等。
鲫鱼、小黄鱼、鲳鱼隶属于不同的目和科,它们有生活在淡水,有的生活在海水,食性也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它们形态结构的差异。
实验对象鲫鱼、小黄鱼、鲳鱼实验药品与器材甲醛溶液、解剖盘、解剖刀、剪刀、医用眼科手术剪刀、镊子、放大镜、棉花、注射器、直尺、解剖镜、投影仪。
实验步骤1 外部形态观察(1)观察三种鱼的外部形态,如体型、各鳍的位置、数目、鳍条的组成、数目、鳞片的有无、大小、类型、侧线的有无、口的大小、位置等。
(2)沿背鳍中部下方,侧线上方背胸部的位置,取三种与的鳞片各5片并制片,待干燥后在解剖镜和投影仪下观察,记录各鳞片的类型并识别它的年轮。
2 内部结构解剖在实验前10天左右,将实验鱼用10%的甲醛溶液固定。
(1)肌肉系统的比较解剖:用剪刀和镊子将实验鱼身体一侧的皮肤去除,观察头部肌肉、躯干部肌肉、尾部肌肉和支持各鳍的肌肉,作好记录并绘各部肌肉结构图。
(2)骨骼系统的比较解剖:去除肌肉,暴露全身骨骼,比较三种实验鱼骨骼的异同,尤其是三种鱼躯椎和尾椎的异同,并绘制它们的结构图。
同时解剖任一种实验鱼的眼球肌肉,并绘图。
(3)消化系统及其它内脏器官的比较解剖:A:剪去鳃盖,取出第一鳃弓,观察外鳃耙的长短,并计数鳃耙的数目。
B:沿口裂两侧将实验鱼的口腔打开,观察舌的形态,牙齿的有无,着生位置和形状并作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