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先生历险记》知识点整理3
- 格式:pdf
- 大小:267.83 KB
- 文档页数:2
6.延邻医脉之;以延友人之命[邀请;延续、延长。
]7.先生自为必死;若何为者也;得无缢妇为之与[认为,以为;作:变为。
]8.惟读书是务;惟大王哀之[只,仅;句首语助词,表希望。
]9.先生欲投村落辟焉;俄见寺门大辟[躲避;开。
]10.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拜谒长者,不敢慢[这里是敬受(官职)的意思;行礼。
]11.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速诣之,以救乃友;乃引驴奔寺外;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竟然;你的;就,于是;竟是。
]12.愚无所用其技矣;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释之,以成其志;其欲血孤刀乎[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的”;其中的;他的;同“岂”,用在句首强化反问语气。
]13.若习饮之,故无异;惟大王哀之;苟能活之,何爱此身;何所之[指酒;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他;动词,往、到……去。
]八、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几种不同解释,请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毁誉不存乎心(诽谤。
)①毁灭②破坏③烧毁④诽谤2.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北面(水之北曰阳)。
]①南面②北面③太阳④日光3.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北面(山之北曰阴)。
]①南面②北面③不见日光的地方④偏僻冷落处4.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边远地方。
)①卑鄙②粗俗③对自己的谦称④边远地方5.脱有祸,固当不辞也(倘若。
)①倘若②脱离③摆脱④脱逃6.拜谒长者,不敢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
)①缓慢②懈怠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7.余岂好货贾哉(钱财。
)①货物②货品③钱财④奇货8.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赠给。
)①遗留②丢失③赠给④剩下9.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勉励。
)①规劝②劝解③劝导④勉励 一、画出下列句子中表示人称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作简明译释。
1.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公,您,敬称;仆,谦称,我。
)2.卿言甚副吾意(卿,爱称,你。
吾,我。
)3.愚无所用其技矣(愚,谦词,我。
)4.女鬼邪,抑人邪(女,通汝,你。
)5.大王在,胡不跪(大王,敬称,古时称诸侯,后来也称占山为王的首领。
乌有先生历险记重点字词翻译【最新版】目录一、乌有先生历险记概述二、重点字词翻译1.乌有先生2.历险记3.重点字词解释a.乌有b.历险c.记正文【乌有先生历险记概述】《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篇关于一位名叫乌有先生的人物,经历一系列奇幻冒险的故事。
乌有先生在故事中,经历了种种险境,凭借着智慧与勇气,最终化险为夷。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乌有先生的历险过程,向读者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道理。
【重点字词翻译】1.乌有先生乌有,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不存在的”或“虚构的”。
在这里,乌有先生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作者通过想象塑造的一个虚构角色。
这个名字表达了作者希望传达的观念:人们应该敢于面对虚构的困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2.历险记历险记,是指记录人物经历各种冒险过程的故事。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中,历险记描述了乌有先生在虚构的世界里,经历了许多充满挑战和惊奇的冒险。
这些冒险故事,旨在告诉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挑战,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
3.重点字词解释a.乌有如前所述,乌有这个词语表示“不存在的”或“虚构的”。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中,乌有先生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所经历的一切冒险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然而,正是这个虚构的角色,传递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梦想的观念。
b.历险历险,意为经历冒险。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中,乌有先生经历了许多险境。
这些险境,有的是自然的挑战,如暴风雨、山崩等;有的是人为的困境,如迷宫、陷阱等。
乌有先生在历险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些历险故事,旨在激励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
c.记“记”在这里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指的是记录事情的文字。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中,“记”这个词语表示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乌有先生的冒险历程。
乌有先生历险记实词整理一、通假字。
1. 亡:通“无”,如“亡是公者,乌有先生之族弟也”。
2. 已:通“矣”,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 说:通“悦”,“秦王不说”。
4. 被: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
二、古今异义。
1. 走。
- 古义:跑。
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
- 今义:行走。
2. 妻子。
- 古义:妻子和儿女。
“先生与其二弟哭之,哀动路人。
僮仆归家,告其妻子”。
- 今义:男子的配偶。
3. 无论。
- 古义:更不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 之。
- 助词“的”。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
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代词,代事物或人。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 其。
- 代词,他的/它的。
“先生其舍之”。
- 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代词,那。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舍:安排住宿。
“主人必屏息潜听,俟其声寂,乃敢出问。
于时,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
遂括囊口,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果然,望见赵人来,乃逾隐垣而去。
主人见之,惊问其故,先生具以告之。
主人曰:‘嘻,异哉!君之为人也。
然君亦太鲁莽矣,君幸有仁人之心,不然者,几为狼所食矣。
君舍狼而救之,君之仁固已甚矣。
虽然,狼固可憎者也,君乃独爱之,何也?’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
今反欲咥我,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
今既为汝所逐,然汝亦太不仁矣。
汝之居此,亦积德事,奈何一旦欲杀此狼,以逞汝之快也?且狼固非可杀之物也,其为物也,虽猛而有恩。
君若杀之,则不仁之名,君实当之。
吾不忍其死,故舍之。
’主人闻之,哑然失笑曰:‘君之言,虽有理,然吾终不敢信狼之有恩也。
高考文言文复习:《乌有先生历险记》文言文知识点解析高考文言文复习:《乌有先生历险记》文言文知识点解析【《乌有先生历险记》是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根据河北正定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撰写的一篇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它囊括了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全篇计包括:人称词23个;时间词36个;古今字、假借字66个;常用文言虚词46个;应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200多个;固定结构、特殊句式30个;词性活用现象近30例;初、高中文言教材中的语句多处。
】【原文】乌有先生历险记张孝纯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
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悦。
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
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
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
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
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
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
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
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
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
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
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
乌有先生传【第一段】乌有先生(虚拟人名,乌有,即“没有”。
本文中的“乌有先生”、“亡是公”和“子虚长者”都是虚拟人名,取其虚构之义)者,中山布衣(平民,普通百姓)也(“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者”表示提示性停顿,“也”表示判断,二者均为助词)。
年且(副词,将近,将要)七十,艺(种植)桑麻五谷以(“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为生(谋求生计),不欲与俗人(庸俗的人)齿(动词,并列),毁誉(毁谤和称赞)不存(放,在)乎(介词,相当于“于”)心,人以达士(通达事理的人)目(名词作动词,看待)之。
海阳(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这里“海”是水,所以是“北面”的意思)亡是公(虚拟人名,“亡”通“无”),高士(品德高尚的人)也,年七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可不译)三矣(助词,表已然,可译为“了”),惟读书是务(用“惟……是……”将宾语前置以强调宾语,相当于“惟务读书”;务,动词,致力于)。
朝廷数(副词,表频率,音shuò,译为“屡次”“多次”)授以官(介宾短语后置和省略宾语句,相当于“以官授之”),不拜(“拜”,官职任免升迁常用实词,通常指“授予〔官职〕”,这里是“上任”),曰:“边鄙(边远小邑镇,彭端叔《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与此同义)野人(与“朝”字相对。
“在朝”指在朝廷为官;“野人”,乡间平民,这里是谦称自己),不足以(够不上,没能力)充(担任)小吏。
”公素(副词,一向,向来)善(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先生,而相违(互相分别)期年(满一年,整整一年,“期”读“jī”)未之见已(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未之见”即“未见之”;已,通“矣”,表已然的助词,可译为“了”),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亲赴(前往,赶到)中山访焉(“焉”在这里作代词,代乌有先生)。
【第二段】二叟(老头子,这是对老年人的称呼)相见大说(通“悦”,高兴)。
高考文言文复习:《乌有先生历险记》文言文知识点解析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篇高考文言文复资料,作者是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XXX先生。
这篇文章包括了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其中人称词、时间词、古今字、假借字、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固定结构、特殊句式、词性活用现象等都有涉及。
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XXX先生的中山布衣,他年七十,生活艰苦,不与俗人交往,但是却备受达士的推崇。
有一天,他的好友海阳亡是XXX前来拜访,两人相谈甚欢,喝酒聊天,直到深夜。
第二天,XXX先生再次邀请海阳亡是XXX喝酒,两人继续畅谈古今治乱之事,乌有先生喝得有些醉意,而海阳亡是XXX却因酒醉而昏迷不醒。
XXX先生十分担心,决定前往百里外的山中找到XXX长者,希望他能救治海阳亡是XXX有先生的老妻也表示愿意一同前往,最终两人一起踏上了救友之路。
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篇高考文言文复资料,作者XXX先生根据河北正定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撰写而成。
文章涵盖了中学课本中几乎全部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包括人称词、时间词、古今字、假借字、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固定结构、特殊句式、词性活用现象等。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XXX先生的中山布衣,他年七十,靠桑麻五谷为生,不与俗人交往,备受达士推崇。
有一天,他的好友海阳亡是XXX前来拜访,两人喝酒聊天,直到深夜。
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海阳亡是XXX喝酒,两人继续畅谈古今治乱之事,乌有先生喝得有些醉意,而海阳亡是XXX却因酒醉而昏迷不醒。
XXX先生为好友担忧,决定前往百里外的山中寻找XXX长者,希望他能治愈海阳亡是XXX有先生的老妻也表示愿意一同前往,最终两人一起踏上了救友之路。
XXX先生听到了一声虎惨叫,突然被一箭射中喉咙,惊恐地看着箭矢。
他发现一位长者站在崖上,手持弓箭,衣着简朴,面容如仙人。
先生向长者行礼,长者自称为“XXX”,并邀请先生到他的家中用餐。
先生告诉长者自己的困境,请求他帮忙。
长者询问病情,表示明天会和先生一起前往。
乌有先生历险记重点字词翻译
摘要:
一、乌有先生的背景介绍
二、乌有先生与亡是公的友谊
三、亡是公拜访乌有先生并喝醉的经历
四、乌有先生帮助亡是公逃脱险境
五、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一、乌有先生的背景介绍
乌有先生是中山地区的一位平民百姓,年近七十,以种植桑麻五谷为生。
他与世俗之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屑与庸俗之辈为伍,因此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他皆不放在心上,人们把他视为一位通情达理的人。
二、乌有先生与亡是公的友谊
亡是公,海阳的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年近七十三岁,只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重要事务。
朝廷多次授给他官职,他都拒绝接受,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不配担任官职。
亡是公和乌有先生交情甚好,两人分别已有一年之久。
三、亡是公拜访乌有先生并喝醉的经历
有一天,亡是公亲自前往中山拜访乌有先生。
乌有先生非常高兴,拿出山中的佳酿款待亡是公。
结果,亡是公喝醉了,而且醉得气息奄奄。
乌有先生以为亡是公快要不行了,非常着急。
四、乌有先生帮助亡是公逃脱险境
就在乌有先生焦虑不已时,他突然想到一个办法。
他让亡是公躺在一个尸体上,然后自己穿上亡是公的衣服,伪装成他,躲过了一劫。
等到追杀的人离开后,乌有先生才把亡是公背到安全的地方,让他慢慢恢复过来。
五、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乌有先生历险记》是张孝纯先生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故事,不仅是一篇生动引人的故事,还是一套富有创造性的文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题。
乌有先生历险记重点字词翻译
摘要:
一、乌有先生历险记概述
二、重点字词翻译
1.乌有
2.历险记
3.关键词翻译
正文:
一、乌有先生历险记概述
《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部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虚构人物乌有先生经历的一系列奇幻冒险。
在这个故事中,乌有先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
这部作品通过乌有先生的历险,向读者传达了勇敢、智慧以及善良等价值观。
二、重点字词翻译
1.乌有
乌有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意指不存在的事物。
在现代汉语中,乌有常常用来形容毫无根据、空穴来风的事物。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这部作品中,乌有先生这个名字就表现了故事的虚构性,强调了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2.历险记
历险记是一种文学体裁,指的是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冒险过程中所经历的种
种困难与挑战,来展现其勇敢、智慧和毅力。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这部作品中,历险记这一体裁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乌有先生的奇幻旅程。
3.关键词翻译
在《乌有先生历险记》这部作品中,有许多关键词需要翻译。
例如,故事中的地名、人物关系、以及各种寓意丰富的道具等。
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还能使作品中的寓言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乌有先生的奇幻冒险,向读者传达了勇敢、智慧以及善良等价值观。
乌有先生(虚拟人名,乌有,即“没有”。
本文中的“乌有先生”、“亡是公”和“子虚长者”都是虚拟人名,取其虚构之义)者,中山布衣(百姓:黔首、黎民)也(“者…也”,判断句的标志)生,不欲与俗人且:①将近,将要②尚且③再说,那么④表并列,又齿:①并列②年龄: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毁誉(诋毁和称赞)不存,看待)之。
海阳(“北面”,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海”是水)亡是公(虚拟人名,“是”,代词,这个),高士(品德高尚的人)也,年七)三矣,唯读书是务(用“唯…是…”宾语前置,相当于“唯务读书”状)授以官(介宾短语后置,相当于“以官授之”),不拜(①授予官职②就职)“蜀之鄙有二僧”②轻视)向,向来)“未见之”),因(于是)相:xiang①互指②偏指xiang①面相②观察③辅助因:①于是②趁机③通过④根据⑤机会⑥接着⑦沿袭:因遗策亲赴中山访焉(作代词,代乌有先生。
焉:①代词②哪里③怎么④…的样子)无以为敬(没有用来……的;v表达敬意),“寒舍”薄酿,每朔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辄(①就②总是)自酌,今者故人来,盍(为什么不)共饮诸(兼词,之乎)?”于是相与(一起)酣(畅快)饮,夜阑(天快亮了,,将尽)而(转折连词)兴“翌年”指第二年,相当于文言中“明年”),先生复要(通,邀请)公饮,把酒论(评说)古今治乱(安定与动乱)事,意快甚,不觉已(通,晚上),先生酒释,而(转折连词),呼之不省,大惊,(为动,为…把脉)。
危险!殆:①危险②大概③疑惑④几乎)微(如果没有)司命(古人[莫非]…吧,如果②的确可肉矣(n作v,怎么办)”有用来…的[办法];使…活)。
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通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也。
夫(句首语气词)败义(损害道义)以担),君子之所耻(感到耻辱)…比,哪一个更……是对的②这样③但是④…的样子⑤通“燃”)老妻护公,而作v,用鞭打)驴夜(n竹杖→拄杖询问)门而人皆弗之内(宾语前置,相当于“弗内之”(寺庙),遂借电光觅(找到)得之。
乌有先生历险记(涵盖高中大部分文言文知识点)精编版《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部富有讽刺和虚构的小说,其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该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文言文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重点。
一、常用文言文词汇1.克己奉公:克制私欲,尽力为公。
克:克制。
己:自己。
奉公:为公家办事。
2.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
举:全。
闻:知道。
3.寡不敌众: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寡:少。
敌:抵挡。
众:多。
4.积劳成疾:因长期劳累而生病。
积:长期积累。
疾:疾病。
5.不耻下问:不以下问为耻。
耻:以为耻。
下:向下。
问:询问。
6.车载斗量:形容数量极多,无法计量。
车:车辆。
载:装载。
斗:量器。
量:衡量。
7.千钧一发:形容情况万分危急。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一发:一根头发。
8.自相矛盾:比喻言行自相抵触,前后矛盾。
自:自己。
相:互相。
矛盾:抵触,对立。
9.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杯:杯子。
水:水杯中的水。
车:车辆。
薪:柴草。
10.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目光短浅的人。
井底:井中的底部。
蛙:青蛙。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11.主语后置句(1)的正常语序应为“先生乌有”。
这种主谓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突出强调主语,加强语气,使表现更加生动有力。
(2)举世闻名者,皆非此类也。
(应为“此类举世闻名”)这种主语后置句通常用于强调说明某个现象或事物的重要性或特殊性,突出强调此类事物的普遍性或代表性。
12.宾语前置句(1)何罪之有?(应为有何罪)这种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它的意思是有什么罪过呢?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强调说明宾语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语气,突出说明某个问题的重要性或关键点。
(2)举先王之成事以资参考。
(应为以资参考举先王之成事)这种宾语前置句强调了“参考”的重要性,即借先王的经验作为成功实施的依据以参考之用)。
这种宾语前置的句式常用来强调某个宾语的重要性和作用,突出强调其意义和价值。
13.介词结构后置句(1)当以先生之言而行之。
乌有先生历险记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作者为张孝纯,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短篇小说。
2. 体裁特点。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亡”通“无”,如“亡是公者,中山布衣也”,这里的“亡”解释为“没有”。
- “已”通“以”,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中的“不”通“否”,这种通假字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需要准确识别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2. 古今异义。
- “走”:古义为“跑”,如“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
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
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
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
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
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
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
’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
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
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
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
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善,然事不宜迟,便索舆来。
’既驾,妻送至门,戒曰:‘寒暖宜调,饥饱宜节,趋中宜慎,勿以迟暮为念。
’先生曰:‘谨受教!’遂行。
”中的“走”字如果按照今义理解就会出错。
- “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男子的配偶”。
在文中理解相关句子时要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
3. 一词多义。
- “以”- 用作介词,可表示“用、拿”,如“以刀劈狼首”;也可表示“凭借、依靠”,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还可表示“按照、依照”,如“余船以次俱进”。
这篇《乌有先⽣历险记》⼀⽂囊括中学语⽂全部⽂⾔词法、句法、知识点!《乌有先⽣历险记》是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根据河北正定⼀带流传的民间故事撰写的⼀篇⾼考⽂⾔⽂复习资料。
它囊括了中学课本中⼏乎全部的⽂⾔词法、句法知识。
全篇包括:⼈称词23个;时间词36个;古今字、假借字66个;常⽤⽂⾔虚词46个;应重点掌握的⽂⾔实词200多个;固定结构、特殊句式30个;词性活⽤现象近30例;初、⾼中⽂⾔教材中的语句多处。
第⼀部分原⽂乌有先⽣者,中⼭布⾐也。
年且七⼗,艺桑⿇五⾕以为⽣,不欲与俗⼈齿,毁誉不存乎⼼,⼈以达⼠⽬之。
海阳亡是公,⾼⼠也,年七⼗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朝廷数授以官,不拜,⽈:“边鄙野⼈,不⾜以充⼩吏。
”公素善先⽣,⽽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因亲赴中⼭访焉。
勾连教材实例1.布⾐:(平民,普通百姓)⾂以为布⾐之交尚不相欺,况⼤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本布⾐,躬耕与南阳。
《出师表》布⾐之怒,以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唐雎不辱使命》2.且:(副词,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北⼭愚公者,年且九⼗。
《愚公移⼭》吾攻赵旦暮且下。
《信陵君窃符救赵》3.齿:(并列,同列)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
《师说》4.誉:(称赞,赞誉)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逍遥游》5.乎:(相当于“于”,在)相与枕藉乎⾈中。
《⾚壁赋》6.⽬:(看待)军中不敢以说书⽬敬亭。
《柳敬亭传》7.有(yòu):(通“⼜”,⽤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密今年四⼗有四,祖母今年九⼗有六。
《陈情表》尔来⼆⼗有⼀年矣!《出师表》8.惟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惟务读书”)惟兄嫂是依。
《祭⼗⼆郎⽂》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9.数(shuò):(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10.拜:(授予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以相如功⼤,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诏书特下,拜⾂郎中。
双壁之《乌有先生历险记》(详注版)——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知识《乌有先生历险记》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1926.2.18-1992.10.25)先生为高考复习仿古自编。
这篇两千来字的文言文,不仅是一篇生动引人的故事,而且是一套富有创造性的文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题。
它囊括了中学阶段几乎全部的文言知识及能力训练之要点(文中隐含逾半)。
1:人称词23个;2:时间词36个;3:古今字,假借字66个;4:常用文言虚词46个;5:应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200多个;6:固定结构,特殊句式30个;7:词性活用现象近30例;8:初、高中文言教材中的语句多处。
第一段乌有先生(虚拟人名,乌有,即“没有”。
本文中的“乌有先生”、“亡是公”和“子虚长者”都是虚拟人名,取其虚构之义)者,中山布衣(平民,普通百姓)(《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唐雎不辱使命》布衣之怒,以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也(“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者”表示提示性停顿,“也”表示判断,二者均为助词。
)。
年且(副词,将近,将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
)七十,艺(种植)桑麻五谷以(“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为(谋求)生(生计),不欲与俗人(庸俗的人)齿(动词,并列)(《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毁誉(毁谤和称赞)(《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不存(放)乎(介词,相当于“于”,在)(《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
)心,人以达士(通达事理的人)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柳敬亭传》军中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之。
海(全,皆,都)阳(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山水俱阳,故称咸阳。
)亡是公(虚拟人名,“亡”通“无”;“是”,代词,这个),高士(品德高尚的人)也,年七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可不译)(《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乌有先生历险记重点字词翻译
摘要:
1.乌有先生历险记简介
2.重点字词翻译概述
3.具体字词翻译详解
1) 乌有先生
2) 历险记
3) 重点字词翻译示例
正文:
《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部经典的中文小说,讲述了一位名为乌有先生的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具有特色的重点字词需要进行翻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乌有先生这个人物。
乌有先生是一个寓言式的人物,代表着一种虚无的存在。
他的名字“乌有”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足轻重。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人物,却能够经历各种离奇、惊险的冒险。
其次,“历险记”是指乌有先生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乌有先生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勇敢、机智地应对,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这些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乌有先生历险记》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1) 乌有先生:在翻译时,可以将其译为“Mr.Nonexistent”,以体现其
虚无的特质。
2) 历险记:可以将其译为“Adventures of Mr.Nonexistent”,强调这是一部关于乌有先生的冒险故事。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原文的寓意和特色,同时使译文通顺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总之,《乌有先生历险记》是一部寓意深刻的中文小说,其重点字词翻译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特点。
乌有先生历险记(高中文言总复习趣味训练)编者按:《乌有先生历险记》系由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仿古自编。
故事中信息量极大,大家在中学阶段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及能力训练之要点,文中隐含逾半(见文后的“说明”)。
认真读此文并按“说明”的要求进行训练,会有颇佳的效果。
【原文】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
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
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
”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悦。
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盍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
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省,大惊,延邻医脉之。
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计矣。
”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
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
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
”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蔽空,雷电交加。
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
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
遂借电光见得之,入其门,观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
倏忽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
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
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
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诉者,先生冯驴状,屏息不敢少动。
6.延邻医脉之;以延友人之命[邀请;延续、延长。
]7.先生自为必死;若何为者也;得无缢妇为之与[认为,以为;作:变为。
]8.惟读书是务;惟大王哀之[只,仅;句首语助词,表希望。
]9.先生欲投村落辟焉;俄见寺门大辟[躲避;开。
]10.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拜谒长者,不敢慢[这里是敬受(官职)的意思;行礼。
]11.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速诣之,以救乃友;乃引驴奔寺外;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竟然;你的;就,于是;竟是。
]12.愚无所用其技矣;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释之,以成其志;其欲血孤刀乎[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的”;其中的;他的;同“岂”,用在句首强化反问语气。
]13.若习饮之,故无异;惟大王哀之;苟能活之,何爱此身;何所之[指酒;活用为第一人称,表示“我”;他;动词,往、到……去。
]八、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有几种不同解释,请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毁誉不存乎心(诽谤。
)①毁灭②破坏③烧毁④诽谤2.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北面(水之北曰阳)。
]①南面②北面③太阳④日光3.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北面(山之北曰阴)。
]①南面②北面③不见日光的地方④偏僻冷落处4.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边远地方。
)①卑鄙②粗俗③对自己的谦称④边远地方5.脱有祸,固当不辞也(倘若。
)①倘若②脱离③摆脱④脱逃6.拜谒长者,不敢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
)①缓慢②懈怠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④慢条斯理,不慌不忙7.余岂好货贾哉(钱财。
)①货物②货品③钱财④奇货8.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赠给。
)①遗留②丢失③赠给④剩下9.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勉励。
)①规劝②劝解③劝导④勉励 一、画出下列句子中表示人称的词语,并在后面的括号里作简明译释。
1.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公,您,敬称;仆,谦称,我。
)2.卿言甚副吾意(卿,爱称,你。
吾,我。
)3.愚无所用其技矣(愚,谦词,我。
)4.女鬼邪,抑人邪(女,通汝,你。
)5.大王在,胡不跪(大王,敬称,古时称诸侯,后来也称占山为王的首领。
)6.官军不敢犯孤境(孤,古代君王专用的谦称,这里是山大王的自称。
)7.尔何物狂夫(尔,你。
)8.小人中山布衣也(小人,谦称,我,多用于平民对官吏、下属对上司的自称。
)9.君义士也(君,您,敬称。
)10.吾辈亦鲜遇之(吾辈,我等,我们。
之,他,指子虚长者。
)11.予当死之矣(予,我。
)12.子所见女鬼者(子,您,对男子的敬称。
)13.若习饮之,故无异(若,你。
)14.老朽何功之有(老朽,老人自己的谦称。
)15.余岂好货贾哉(余,我。
)二、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写出和它相通的字。
1.海阳亡是公,高士也(亡,通无。
)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已,通矣。
)3.二叟相见大说(说,通悦。
)4.然敝庐颇畜薄酿(畜,通蓄。
)5.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盖,通盍。
)6.翼日,先生复要公饮(翼,通翌;要,通邀。
)7.不觉以酩酊醉矣(以,通已。
)8.薄莫,先生酒解(莫,通暮。
)9.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倍,通背;尔,通耳。
)10.遂属老妻护公(属,通嘱。
)11.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信,通伸;窥,通跬。
)12.先生欲投村落辟焉,而人皆弗之内(辟,通避;内,通纳。
)13.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县,通悬;被,通披;诎,通屈。
)14.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卒,通猝;还,通旋。
)15.得无缢妇为之与(与,通欤。
)16.于电光下孰视之(孰,通熟。
)17.若有奇冤而无所者(所,通诉。
)18.先生冯驴伏(冯,通凭。
)19.质明始霁,罢甚(罢,通疲。
)20.欲蚤至山中,不敢息(蚤,通早。
)21.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阙,通缺。
)22.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陈,通阵。
)23.案剑目,声如乳虎(案,通按。
)24.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颠,通巅。
)25.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裁,通才;见,通现。
)26.先生趣而前(趣,通趋。
)27.不者,时不逮矣(不,通否。
)28.涂经乡所入兰若(涂,通途;乡,通向。
)29.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景,通影;受,通授。
)30.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知,通智。
)31.辍耕坐陇上(陇,通垄。
)32.及反,亡是公犹未醒(反,通返。
)33.又然艾灸之(然,通燃。
)34.不索直而去(直,通值。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作简要解释。
1.不欲与俗人齿(齿,名词用如动词,并列。
)2.人以达士目之(目,名词用如动词,看待。
)3.公素善先生(善,形容词用如动词,交好,与交好。
)4.延邻医脉之(脉,名词用如动词,诊脉,摸脉。
)5.微司命,孰能生之(生,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使……生,救活。
)6.则庶几白骨可肉矣(肉,名词用如动词,长上肉。
)7.先生然之(然,形容词用如意动词,认为对。
)8.苟能活之,何爱此身(活,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词。
)9.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策,名词用如动词,鞭打。
)10.洞烛殿堂(烛,名词用如动词,照。
)11.其欲血孤刀乎(血,名词用如动词,血染。
)12.履流石,涉溪涧(履,名词用如动词,踩。
)13.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衣、冠、袜,均为名词用如动词,衣,穿;冠,戴帽子;袜,穿袜子。
)14.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白,形容词用如动词,禀告,陈说。
)15.杀鸡为黍以食之(食,读sì,供给……吃,使……吃。
)16.予当死之矣(死,为动用法,为(之而)死。
)17.吾家世业医(世,名词作状语;业,名词用如动词。
)四、用现代汉语译释下列句子里的凝固结构。
1.虽然,终当有以活之(虽然:即使这样,尽管如此。
)2.孰若冒死以救之(孰若:哪里比得上,哪如。
)3.从者无虑数十骑(无虑:二字连用表示估计、约略,意思是“大约”、“大概”。
)4.然则,君义士也(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表承上启下的意思。
)5.病者孰与君少长(孰与:等于“与……比,哪一个更……”。
)6.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所以:这里表示“(导致)……的原因”。
)五、用曲线画出下列句中的文言特殊句法结构,并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
[七十有三:文言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有”字,“有”通“又”。
惟读书是务:就是只务读书。
这是“惟……是”式的宾语前置,这种形式不仅强调了宾语,而且表示了它的单一性、排他性。
]2.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
[未之见:是“未见之”的倒装。
有“未”“不”“莫”“弗”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动词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面。
]3.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何惧为:“何……为”是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式,“为”在句末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吗”“呢”,已成为语气词。
]4.先生不亦惑乎?[不亦惑乎:“不亦……乎”,文言惯用句式,表示反问,但语气较委婉,相当于“不是……吗?”]5.此寺,吾之所遇鬼也。
[吾之所遇鬼也:意即“吾遇鬼之所也”。
“所遇鬼”,名词性“所字结构”前面加定语“吾”。
]6.老朽何功之有?[何功之有:即“有何功”。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宾语“何”借助词“之”提到动词“有”之前,表反问。
]7.何以金帛为?[“何以……为”,也是表反问的文言惯用句式。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语气词。
“何以……为”是“要……干什么呢?”]8.若何为者也?奚自?[“何为”、“奚自”:“何”、“奚”分别作介词“为”、“自”的宾语,前置,表示询问。
]9.得无缢妇为之与?[“得无……与”,文言特殊句式之一,“得无”与句末的疑问语气词“与”相呼应,表示对一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莫不是(只怕是,该不会)……吧?”]10.无乃不可乎![无乃不可乎:“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表示一种委婉的商榷语气,或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不是……了吗”。
]11.家无可遣者,奈之何![奈之何:“奈……何”,是“对……怎么办”的意思。
]12.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
[为寺鬼所伤:“为……所+动词”,这是文言被动句式的一种重要结构。
]13.朝廷数授以官,不拜。
[授以官:用“以”组成的介宾结构有时放在谓语中心词之后作补语。
]14.是非疾也,困于酒耳。
[困于酒: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这是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之一。
]六、下列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时间词语,请注明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词语。
1.期年(一周年。
)2.朔(阴历每月初一。
)3.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4.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5.今者(现在。
)6.中夜(半夜。
)7.夜阑(夜将尽。
)8.翼日(明天,次日。
)9.薄莫(傍晚。
)10.未几(没多久。
)11.曩昔(从前。
)12.旋(随即,不久。
)13.俄(一小会儿。
)14.已而(随后,接着,不久。
)15.质明(天亮时。
)16.逾午(过午。
)17.斯须(一会儿。
)18.尔来(从那时以来。
)19.少顷(一会儿。
)20.寻(随即,不久。
)21.旦日(明日。
)22.侵晨(凌晨,天蒙蒙亮。
)23.无何(没有多久。
)24.须臾(一会儿,片刻。
)25.兼旬(二十天。
)七、简释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
1.年且七十;且顾且号;且劝好义者[将要;一面……,一面……;并且。
]2.朝廷数授以官;者无虑数十骑[屡次;几,表不确定数目。
]3.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互相;表偏指一方,有指代宾语作用,这里指代乌有先生。
]4.疾驰而去;公本无疾[快,速;小病。
]5.屏息不敢少动;欲蚤至山中,不敢息[呼吸;停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