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知识梳理】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两面旗帜(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5、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李大钊7、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地宣传:“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8、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9、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重点、难点讲解】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知识链接: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第一次是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提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3)第三次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以宣传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分几个阶段?性质是什么?口号是什么?什么特点?
(2)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
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强、求富。
)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戊戌变法(变法图强)、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为代表。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教育领域内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的讲述,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一、促进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愚昧、迷信,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危害和民主科学的价值。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封建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推动文化进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进步运动,它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新艺术,反对旧文学、旧道德、旧思想,这些新文化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进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吸收现代文化的新元素。
三、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他们的教育思想,如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等,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都是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爱国知识分子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初中历史
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政治上进行反动统治,镇压革命,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因此,在这时一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掀起了。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识图),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
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
6、作用: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