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34.02 KB
- 文档页数:1
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梳理】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2)提倡民主和科学(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2、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材料旨在说明( )A.《新青年》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B.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C.李大钊希冀新青年勇担重任D.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2.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
“这一时期”是(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3.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是一位同学的列举结果,其中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挑选出来(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4.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新青年》)。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笔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背景。
-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北洋军阀独裁统治,政治黑暗。
例如,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 思想文化方面。
-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相悖的。
2. 兴起标志。
3. 代表人物。
- 陈独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之一,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倡导民主与科学。
- 李大钊: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后来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4. 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统治。
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 鼓励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事物,破除封建迷信。
例如,反对封建的风水学说等愚昧观念。
3.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文学革命的内容。
- 白话文逐渐普及。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 积极性。
- 思想方面。
-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许多青年学生开始接受新思想,追求自由和平等。
- 文化方面。
- 它提倡白话文,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白话文逐渐普及,各种白话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 政治方面。
-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冲击。
2. 局限性。
-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