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古诗鉴赏7首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过故人庄:选自《孟浩然集》。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饭。
⑶邀:邀请。
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
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第二声的xia⑹开:打开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面:面对。
场圃(pǔ):菜园和打谷场。
⑺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着,拿起。
话:闲聊,谈论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靠近、赴.来。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1]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各朝各代的古诗词鉴赏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我在此整理了各朝各代的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各朝各代的古诗词11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代〕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2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宋代〕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衰草一作:芳草)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各朝各代的古诗词2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词鉴赏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下是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背诵和鉴赏的古诗词,以及对它们的简要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强烈的情感。
2.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赏析:李白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清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赏析: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眺黄河,表达了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5.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赏析:杜甫通过对比黄鹂和白鹭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6.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江边垂钓图,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
7.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赏析: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8.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提醒人们珍惜粮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背诵经典,还能够培养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美学追求。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篇古诗词鉴赏的大全,从唐诗宋词到元曲等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为您展示古代诗词的瑰丽魅力。
1. 唐代诗歌鉴赏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佳作。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壮美的景色描绘、豪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
另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作品也都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文采和才情。
2. 宋代词作鉴赏宋代是中国词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和优美的词作。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水调歌头》以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和对爱情的独特刻画而广受赞誉。
另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也是宋代词作的经典之作,充满了深情与思索。
3. 元曲鉴赏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文学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是郑光祖的《牡丹亭》,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以华丽的歌舞表演、悲壮的音乐和深刻的台词塑造了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关汉卿的《汉宫秋》、白朴的《宝剑记》等作品也是元曲的经典之作。
4. 明清小说鉴赏明清时期,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
《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小说也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引人深思。
通过以上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卓越之处。
古诗词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的文化与审美追求。
无论是唐代的壮美,宋代的细腻,元曲的戏剧性,还是明清小说的生动,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诗词鉴赏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哲学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诗词的鉴赏价值。
一、历史价值中国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桥梁。
通过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氛围、风俗习惯以及当时人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月色下感叹自己的寂寞,反映了唐代士人的闲适生活和内心的孤独之感。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则展现了宋代官笔诗的独特风貌,以及当时士人对江南风景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古诗词的鉴赏,我们能够获得对历史的深入理解。
二、文学价值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古诗词以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激发了人们的美感和情感。
古诗词通过高度压缩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在极少的字数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充分发挥了汉字表达的优势,让读者在有限的语境中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苏东坡的《江神子·九日风雨作》将江南山水融入了情感表达,在短短的几句中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深邃。
三、情感价值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也是读者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通过鉴赏古诗词,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和体验。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情感元素,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例如,杜甫的《登高》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沦陷的忧愤和对理想未实现的痛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展现了对大明宣布的向上追求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词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四、审美价值中国古诗词被称为“意境”的艺术。
古诗词通过唯美的意象和和谐的韵律,构造出美丽、优雅的审美场景。
它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对音韵、对仗、对照和意象等方面的追求。
古诗词运用甚至创造了许多美学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意褒贬、意境深远等,呈现出细腻、流畅而有力的艺术效果。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转的曲调,传递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中国古诗词鉴赏一、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为丛藓科扭口藓等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喻云亮,焜徐华胡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允文允武不不懈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强劲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寒冷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掉”。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将再往回上涌呢?允文允武年华不不懈努力有所作为,等待至年纪旧时,就是羞愧哀伤也没用。
【赏析】乐府诗就是最能够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使用诗赋、比、启、互文、反反复复歌咏的润色手法及描摹、对照、衬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于汉乐府《二者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合抒发深邃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存有叙述,存有抒情,存有孤寂,也存有教诲,并使整张诗含蕴柔和,余意无穷。
既承继了“讷西县咏志”的传统,又极具形式上的美感,易于反反复复吟唱。
二、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就是同根生,相煎何太着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沃苏什卡】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古诗词鉴赏:《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竹里馆》唐代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
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
赏析: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别董大》二首①唐代诗人高适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⑷,一离京洛十余年⑸。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其一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其二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又掏不出酒钱。
《秋浦歌》唐代诗人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赏析: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诗人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1.经典的古诗词赏析大全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古诗词鉴赏篇一《菊花》作者:元稹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绝更无花。
《菊花》注释: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菊花》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望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竹篱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由于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由于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望到更好的花了。
中华古诗词精选赏析篇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经典中国国学古诗词鉴赏汇编“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经典中国国学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道士姓名,不得而知。
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一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
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
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
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
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
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
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
以上四句。
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
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
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
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
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
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
“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
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大全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按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我在此整理了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11小石潭记柳宗元〔唐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孤独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精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势。
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清澈透亮,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布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采纳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会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中国经典古诗词鉴赏大全中国古代文化璀璨灿烂,其中古诗词更是一大瑰宝。
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流畅的词句打动人心,成为世代传颂的经典。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中国经典古诗词,带您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第一篇】《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静夜的月光为背景,表达了思乡之情。
简洁明了的首句,巧妙地将月光比作霜,形象地勾勒出静谧的夜晚;最后一句以“思故乡”贯穿全诗,让人不禁联想起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二篇】《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以雄浑的山河景色为背景,抒发了壮志豪情。
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以明喻暗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的坚持与不屈。
末句“更上一层楼”成为鞭策自己的内心独白,也深深激励后人。
【第三篇】《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活力和美好。
诗中的反问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将人们对温暖的期待与春天的醒来形象地融合在一起,颇具写实力和感染力。
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以短暂美丽的花朵象征人生的无常,让人对生命的脆弱产生深深的思考。
【第四篇】《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白居易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生死轮回的哲理。
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诗人以“离离原上草”寄托了对逝去岁月的缅怀;接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抒发了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
每个字句都凝聚着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被誉为感慨人生的金句。
【第五篇】《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冬天的江雪为背景,表达了孤独与超然的情怀。
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古代文人通过吟唱、创作和鉴赏经典诗词,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同时,优秀经典古诗词也成为后人学习、借鉴和欣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作品,并进行鉴赏解读。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
作者登上高楼,远眺山河,感叹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诗中所用寓意深远的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和突破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床前明月为背景,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独特的形式和简洁的语言使这首诗易于理解,读者不难产生共鸣。
它凝练地表达了人们游子离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首诗是初唐时期的文学巨匠王勃创作的。
他以宏大的历史背景,描绘了离别时人们的迷思和无奈。
通过对文人宦游生活的描绘,诗人充分表达了离别的心情和对友谊、亲情的深情告别。
这首诗以简练、清新的语言风格,全面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心灵之作。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表达了生命的循环和不灭的精神。
草木的生长与凋零与人类的生命经历有着深刻的共鸣,使读者更能体会到离别的苦涩和生命的脆弱。
5.《登岳阳楼》——杜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
他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壮丽时光的追忆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杜甫以坚实的写实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壮丽的诗境,表现了人们面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诗意四溢中国诗词意境鉴赏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每当我们阅读中国古诗词时,都会被它们所蕴含的深奥意境所吸引。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场诗意四溢的中国诗词意境鉴赏,带您领略其中的美妙与魅力。
一、山水田园之境中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境莫过于山水田园之景。
这种景象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宏伟和壮丽之美,以及对人文精神追求的赞美。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了抒怀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个画面仿佛将读者带到了秋夜的花园,明亮的月光和月下的思乡之情使人陶醉其中。
二、春风秋雨之思诗词中常常描绘人在春风和秋雨中抒发的情感。
春风代表着生机与希望,秋雨则流露出人们的忧思与无奈。
宋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写道:“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春色和爱情的独特感受,通过描绘婉约而动人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
三、人生哲理的凝练中国古诗词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生活智慧而闻名。
在不经意间,抒发人生哲理和对命运的思考成为了诗词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戍鼓声和孤雁的叫声,表达了对兄弟离散和沉重命运的无奈和伤感,给读者留下深思。
四、意境幽远的诗句中国古代诗词中,隐藏着许多富有意境的幽远诗句,让人读后陶醉其中。
比如宋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生追求的进取和超越,同时给人带来了浩渺山河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穷的美妙和深刻。
通过描绘山水田园之境、春风秋雨之思、人生哲理的凝练以及意境幽远的诗句,诗人们用简练而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独特的意境画卷。
中国古诗词鉴赏
自古逢秋悲寂寥
——浅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憟兮若在远“
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最早见于宋玉的《九辩》。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
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仿佛在中国的古文人们眼中“秋”就是“悲”的代名词,虽说都是悲秋,但“悲”的各有各的不同。
大诗人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咏怀古迹》)因为这首诗,“宋玉悲”竟也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了。
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绵延不绝。
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就有一首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诗吸取楚辞的特点,以秋风起兴,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音节流美,情意曲折,富有哲理意味,是帝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无独有偶,同是帝王而又堪称文豪的魏文帝曹丕,在其名篇《燕歌行》里写思妇怀远,也用了这样的句子开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
,“摇落”,不都是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你看,“萧瑟”
宋玉悲秋的隔代回声吗,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
“诗圣”杜甫善为“沉郁顿挫”之辞,在他的名篇《登高》里,诗人对着苍茫宇宙和滚滚江水悲情咏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阳诗人在夔州登高感怀所作,四联八句,联联精工,句句深情,将羁旅、衰老、愁病悉数纳入秋江秋景之中,回环往复,大气磅礴,既是杜甫七律的压卷之作,也使“悲秋”主题平添一道荡气回肠的绝佳风景。
杜甫还有一首题为《悲秋》的五律: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中,“悲秋”与“忧国”互为表里,感人至深。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李益,在《上汝州郡楼》中写道: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好一个“伤心不独为悲秋”,真把古今“悲秋”诗的机关密钥一语道破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如果说春天是丰满的,夏天是健壮的,那么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则是枯硬寒瘦的,不为别的,只为“高树多悲风”,只为“零落从此始”。
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等名句,给人以“寒流来袭”之感。
宋元的诗人词家下笔更“辣”,苏轼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让人感叹秋菊枯萎,蝴蝶倦飞之“愁”。
而辛弃疾“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咏叹,更泄露了秋天严重的“营养不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话又说回来,敢于在“悲秋”的主旋律中唱唱“反调”的也不是没有,最著名的莫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七绝清新欢快,富有动感,唱出了日渐低沉的“悲秋”交响乐中一个嘹亮的高音。
而在南宋田园诗人杨万里的笔下,秋天不仅不可“悲”,反而荡漾着一层撩人的春意: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
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秋凉晚步》)
不过,在古今“悲秋”的大合唱中,这样的调子只是昙花一现。
大自然生生不息,而又亘古不易。
《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
”南宋词人史达祖《恋绣衾》说得更明白:“愁便是秋心也。
”吴文英《唐多令》也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就大有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
只要人类还在,“伤春”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