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礼起于何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及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7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必为己叹为观止为富不仁碌碌无为B.幼有所长拔苗助长茁壮成长草长莺飞C.讲信修睦信以为真信口开河通风报信D.废疾者大声疾呼疾风劲草讳疾忌医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的人都是替大家着想的。
理解: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此为纲,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具体表现。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翻译: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
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社会。
理解:这两句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大同”社会中,现实社会的黑暗现象不复存在,从而形成“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局面。
14.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找出材料所展现场景与上文相对应的句子,判断其形成原因是否与上文相近,并阐明理由。
(3分)【链接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链接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大道之行也阅读附答案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ugrave;):告诉。
②王(wagrave;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阅读提示】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上述短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称霸天下。
当然,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需要我们好好体会。
【练习】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9、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参考答案:1、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此⑤发生⑥从5、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3篇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选贤与.能与: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子:____________(3)女有归.归:____________ (4)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初中课内阅读】《大道之行也》一课一练及答案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大道之行也这条伟大的道路之旅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人支持,男人就有分(),女有归().如果货物是邪恶的,它们应该被遗弃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必要把它们藏起来;武力并非来自邪恶()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寻求关闭但不繁荣(),盗窃乱贼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文中加点词。
((分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1)老朋友不只是亲吻他们的亲戚,也不亲吻他们唯一的孩子。
(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四)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分钟)①________通过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选自,它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家思想。
((分钟)5试着简要总结“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两个与这篇文章有相同意思的成语。
(分)、1是的。
皆:都。
要点:工作要点和职责。
归:出嫁、归宿。
俞:从。
是故:这样所以。
邢:发生了。
作:兴起。
7.(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或者:所以人们不仅仅支持他们的父母,也不仅仅支持他们的孩子。
(2)选拔和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管理社会),注重诚信,培养和谐(氛围)。
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6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深水。
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
四面高山,回环深映。
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鸽,飞行似鹤。
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乍见外人,亦甚惊异。
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
具以实告。
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
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
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
②伏:同"服",信服。
1.(2021海淀一模)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天下为.公不以为.然为.众所伏B.讲信.修睦小信.未孚背信.弃义C.女有归.云归.而岩穴瞑殊途同归.D.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作.奸犯科2.(2021海淀一模)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指出每个人除了敬爱亲人、疼爱子女外,还应该按照社会要求承担起照顾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B. 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翻译: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过的村落)了。
《大道之行》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大道之行》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3分)(1) 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3) 故()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屋舍俨然()(6)悉如外人()【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小题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2分)大道:大同:【小题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答案【小题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小题1】(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意思符合即给分)(2)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小题1】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理想中的社会【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语句分析也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如与这里是通假字,通举选拔;俨然然是形容词词尾,这里是整齐的样子;属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这里是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4篇(一)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____________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亲:____________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⑷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译文:3.【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4分)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内容简介:《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告诉。
②王(w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阅读提示】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上述短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称霸天下。
当然,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需要我们好好体会。
【练习】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9、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参考答案:1、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此⑤发生⑥从5、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大道之行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深刻道理】(18分)《大道之行也》与《唐太宗论止盗》【甲】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中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②,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戴圣《大道之行也》)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升平:太平。
③野宿:在郊外过夜。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出两处)(2分)故不暇顾廉耻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3)上与群臣论.止盗( )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安.用重法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答:(2)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答:4.【甲】文中“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3分)答:5.【甲】【乙】两文都谈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它们各自提出的方法是什么?(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美好品质】(18分)《大道之行也》与《商鞅立信》【甲】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时太子犯法。
专题28:《大道之行也》(解析版)最新模拟一、(2023•北京市顺义区•二模)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各题。
大道之行也ㅤ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还能这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子女,这是人类能够世代繁衍的需求。
B.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还能这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子女,这是人类的本能。
C.大同社会,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D.因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赡养别人的父母,抚养别人的子女。
(3)根据《大道之行也》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ㅤ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诗》)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其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在材料一中表现为①(用自己的话回答);在材料二中表现为②“,”(用原文回答)。
【答案】(1)C(2)C(3)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诚信/相信/随意。
B.不同,同“举”,选举,推举/和,跟/和,跟。
《大道之行也》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_____(3)故外户.而不闭户:_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2、《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__________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后文则是__________。
(3分)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与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3分)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5分)1、(4分)(1)好像(2)憎恶(3)门(4)类2、(3分)理想社会具体的想象理论纲领3、(3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4、(5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答案《大道之行也》阅读理解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同学们提供发布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9、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参考答案:1、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此⑤发生⑥从5、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8、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9、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女有归.②以养人之.欲13.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2分)是故谋闭而不兴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15.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2分)16.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2分)12、①女子出嫁。
②助词,的。
(2分)13、是故/谋闭/而不兴(2分)14、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2分)15、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2分)16、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每点0.5分,共2分)【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大道之行也阅读附答案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和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注:①语(yugrave;):告知。
②王(wagrave;ng):统一天下。
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阅读提醒】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上述短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才能称霸天下。
固然,这一观点带有显明的阶级、时期的局限性。
孟子善于应用比喻说理的写法,需要咱们好好体会。
【练习】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善于以事作喻,来讲明深入的道理。
文中应用甚么事例,说明了甚么道理?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这一主意的真正目的是甚么?9、翻译以下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和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参考答案:1、就是说,政权(或包含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遭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此⑤产生⑥从5、①在大道实施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辑穆。
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女有归.②以养人之.欲
13.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2分)
是故谋闭而不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5.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2分)
16.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2分)
12、①女子出嫁。
②助词,的。
(2分)
13、是故/谋闭/而不兴(2分)
14、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2分)
15、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2分)
16、避免天下混乱;确定人们的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每点0.5分,共2分)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