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跌倒 坠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6
2019年上半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总结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
按照我院制定的跌倒、坠床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确保跌倒、坠床事件及时上报。
现对2019年上半年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事件进行分析总结。
要求全院护理人员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做到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2019年我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共7例。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伤害率为6÷7×100%=85.71%;高风险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7÷14528×100%=0.05%;跌倒/坠床发生率7÷74085×1000‰=0.09‰;(一)2016-2019年上半年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分级分析(二)2016-2019年上半年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各班分析(三)2016-2019年上半年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当班护士岗位层级分析(四)2016-2019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发生每月例数对比二、发生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一)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不到位,未让家属及患者深刻意识到讲解问题的重要性;(二)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疾病的知识不够了解,未意识到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性;(三)部分护理人员对高危病人评估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到位;(四)个别护理人员未及时巡视病房查看病人;(五)农村地区留守老人较多,无陪伴家属照顾;(六)护理长及高年资护士对护理人员的督查不到位,部分护理人员对高危病人护理不到位,沟通有效性不强;(七)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三、防止发生跌倒、坠床的防范措施(一)病人活动区域光线充足,通道宽敞,物品定点放置,地面保持干燥,病区地面湿滑时使用警示牌,加强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二)加强对护理人员防跌倒、坠床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护理人员对存在高危患者进行准确评估;(三)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护理荣誉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四)对护理人员安全职业教育,出现问题及时上报;(五)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变化,加强重点病人交接班,规范住院患者的就医行为,避免外出现象,对高危患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六)对新进人员、低年资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力度,提高责任感、责任心;(七)护理管理者应了解和掌握事情经过,查找问题环节,积极改善工作流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不良后果;(八)弹性排班,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作息时间,减轻工作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全院跌倒半年总结引言跌倒是在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安全事件之一,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跌倒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我院在过去的半年中进行了跌倒事件的总结与分析。
本文将对全院跌倒半年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率。
数据统计在过去的半年中,我院共记录到跌倒事件100起,其中60%发生在病房,20%发生在门诊,10%发生在手术室,还有10%发生在其他的医疗区域。
从统计数据来看,病房是最容易发生跌倒事件的区域。
跌倒原因分析通过对跌倒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常见的原因:1. 环境因素•地面湿滑:在病房中,地面往往容易湿滑,尤其是当清洁人员清洁地面后没有及时干燥,容易导致患者跌倒。
•杂物堆放:院区内杂物堆放不规范,容易让患者绊倒。
•照明不足:照明不足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晚上或者昏暗的地方。
2. 患者个体因素•年龄:我们发现跌倒事件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行走不稳定:一些患者由于身体状况或者药物的原因,导致行走不稳定,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身体状况:患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比如中风、帕金森等,身体状况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改进措施在总结和分析了跌倒事件的原因之后,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来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率:1. 环境改善•清洁地面:加强地面的清洁工作,确保地面干燥,减少湿滑的可能性。
•杂物整理:定期检查医疗区域的杂物堆放情况,确保不会绊倒患者。
•加强照明:提高医疗区域的照明强度,特别是在夜间或者昏暗的地方。
2. 患者管理•警示标识:在高风险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患者注意安全行走。
•定期评估:对于年龄较大或行走不稳定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防跌倒计划。
•营养补充:对于患有营养不良或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加强营养补充,提高骨骼健康。
3. 员工培训•跌倒防护知识培训:加强员工的跌倒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跌倒坠床季年总结概述跌倒坠床是指老年人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慎跌倒或者从床上摔下的现象。
这是一个在医院或养老院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对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跌倒坠床季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跌倒坠床季的情况总结根据对医院和养老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于跌倒坠床季的情况总结:1.高发季节:跌倒坠床季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冬季。
秋季天气干燥,气温较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有所下降,身体活动相对减少,容易导致跌倒。
冬季天气寒冷,地面易于滑倒,加上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跌倒坠床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2.跌倒坠床场所:跌倒坠床主要发生在以下场所:卧室、卫生间、走廊和楼梯。
这些地方通常有滑倒、摔倒和失衡的风险,尤其是楼梯和卫生间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跌倒事故。
3.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是跌倒坠床的高风险人群。
他们的平衡能力较差,骨密度较低,感知能力下降,同时常常患有慢性病等,这些都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4.潜在危险因素:导致跌倒坠床的潜在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不稳定的步态和平衡、视力和听力下降、脚部问题、药物副作用、家居不安全,以及缺乏足够的运动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老年人的跌倒坠床风险。
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跌倒坠床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1.改善生活环境:定期检查家居安全,确保走廊和楼梯没有杂物,地面不滑,床边和卫生间有扶手等。
这可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2.提升老年人的平衡和力量:通过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和力量,减少跌倒的可能。
例如,进行简单的步行、太极拳、瑜伽等运动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平衡能力。
3.药物管理:对于长期使用药物的老年人,需要定期检查药物是否有副作用,是否会降低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和平衡能力。
必要时,需与医生商讨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药物。
4.视力和听力保健: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也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精心整理2014年1—6月跌倒/坠床事件统计分析与持续改进一、2014年上半年全院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人数及发生率统计:上可2014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呈上升趋势。
2014年7月初,护理部专门召开护士长会议,针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了深精心整理.精心整理度分析、总结。
三、2014年1—6月,我院病区共发生5例跌倒/坠床,其中内科4例,外科1例。
具体发生情况统计如下:1、脑梗塞后遗症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例,股骨颈骨折并脑梗塞1例;2、年龄60~69岁1例,70~79岁2例,80~89岁1例,90岁以上1例;3、男性2例,女性3例;例发生在夜点之间、时间段例均发生夜间例发生在凌例发生在早7:023:0例均因取下护栏例例,如厕后在厕所跌、发生地点:如厕前跌坠床例有陪护,家属均陪同例无陪护、陪护情况.例、所致伤害严重程度例:201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因素统计如下因此四、原因分析而且岁以上均发生6月发生跌坠床年龄来看年龄因,因此年龄因素是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显着因素。
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科80、认例例、骨质疏松、体力衰退增长而退化,如心肺功能不良例5功能减退例)以及感觉反应能力不佳等,均易导致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
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疾病因素2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
某些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可导致各种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节运动受限、平衡功能受损、肌痉挛肌张力障碍、姿势步态异常等,使患者移动速度及控制能力下降而引起跌倒及坠床;心血管疾病往往通过引起心脑缺血,诱发心绞痛头晕、黑朦、晕厥而导致跌倒的发生,如窦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血管迷走性晕厥等这些常见疾病是发生跌倒坠床的高危内在因素。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从5例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占60%,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入院后需严加强看护,提高警惕。
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资料跌倒坠床是指人体突然失去平衡,不受控制地摔倒或从床上坠落。
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跌倒坠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骨折、脑外伤等。
因此,了解跌倒坠床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有关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资料。
一、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1.身体状况差:对于老年人来说,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各个方面的功能下降,如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摔倒或坠床。
同时,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可能因为身体状况差而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的情况。
2.视觉问题:视力下降是跌倒坠床的常见原因之一、视觉问题包括近视、远视、老花眼以及其他眼部疾病等。
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3.家居环境不安全:家中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比如滑倒的地面、不固定的家具、堆积的杂物或乱放的电线等。
这些不安全的环境会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4.生活习惯:个人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跌倒坠床的发生。
比如在床上酣睡过程中突然转身、腿部无力或突然起身等动作,容易造成失去平衡而导致跌倒或坠床。
5.心理因素:情绪波动、焦虑、运动恐惧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到跌倒坠床的发生。
这些心理状态使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分散,容易导致失去平衡或判断错误而发生跌倒或坠床。
二、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1.锻炼身体: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可以减少跌倒坠床的风险。
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2.营造安全的家居环境:检查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滑倒的地面、不固定的家具等。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家居环境的安全性:-在地面上铺设防滑地垫或防滑胶带,减少滑倒的风险。
-确保家具稳固,避免家具移动时倒下。
-清理房间内的杂物,保持空间整洁。
3.定期就医和药物管理:老年人如果患有慢性疾病或正在使用药物,应定期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医生可以评估身体状况,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种类以减少副作用。
跌倒坠床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跌倒和坠床是在医疗机构和养老院中常见的意外事件,对于老年人和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来说,跌倒和坠床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甚至生命危(wei)险。
因此,制定和实施跌倒坠床整改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和居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问题分析1. 跌倒和坠床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身体不稳定、意识含糊、环境障碍等。
2.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无法及时发现跌倒和坠床的风险。
3.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员工对于跌倒坠床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不够熟悉。
三、整改措施1. 环境改善:a. 安装防滑地板和扶手,提供稳定的行走环境。
b. 清除走廊和房间中的障碍物,保持通道畅通。
c. 安装床头护栏和窗户防护网,防止坠床事故的发生。
d. 提供充足的照明设施,确保患者和居民能够清晰地看到周围环境。
2. 监测和预警:a. 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对患者和居民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测。
b. 引入智能床垫和床头警报器,能够监测患者的体动和离床情况。
c. 建立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系统,根据个体特点和环境情况,评估患者和居民的跌倒坠床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培训和指导:a. 培训员工掌握跌倒坠床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包括正确使用辅助设备、匡助患者行走和转移的技巧等。
b. 提供定期的培训和演练,让员工熟悉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应对跌倒坠床事件的能力。
c. 建立跌倒坠床事件的报告和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
四、预期效果1. 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保障患者和居民的安全。
2. 员工的跌倒坠床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有效应对紧急情况。
3. 跌倒坠床事件的处理和整改工作得到及时、准确的记录和跟踪,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参考。
五、实施计划1. 制定跌倒坠床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
2. 完善环境改善方案,采购和安装相关设备。
3. 开展员工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员工的意识和技能。
4. 建立跌倒坠床事件的报告和反馈机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跌倒坠床年度评估报告一、背景介绍跌倒和坠床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事件之一,其发生率极高,不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老年人跌倒和坠床的情况,我公司特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评估报告。
二、评估内容本次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跌倒和坠床发生原因分析通过对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后整理和统计,我们分析了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安全隐患、日常生活细节不注意和疾病等。
分析结果将为我们提供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2. 跌倒和坠床人群特征分析我们针对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对象进行了有关特征的分析,如年龄、性别等。
对发生高发人群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以便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管理。
3. 跌倒和坠床预防措施总结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预防跌倒和坠床事件的生活常识和预防方案,如家庭环境改善、物品放置规范、睡床高度适宜、运动锻炼等。
这些方案已被我们广泛推广和应用。
三、评估结果本次跌倒坠床评估报告共纳入了1600余人,包括长者、家庭成员和照顾者等人员。
经过统计,发现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发生率略有下降,较上年下降1%。
同时,我们发现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发生风险和关联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方案。
四、总结本次挫跌坠床评估报告,充分利用了数据分析、信息学技术等手段,对跌倒和坠床事件进行了全面评估和分析。
评估结果为我们制定预防跌倒和坠床事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跌倒坠床事件发生的机制和解决方案,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福利。
(篇幅714字,略超)。
跌倒坠床年度总结跌倒坠床年度总结篇一: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分析年1—6月跌倒/坠床事件统计分析与持续改进一、年上半年全院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人数及发生率统计:二、年上半年与—年跌倒/坠床发生率统计(注:发生率统计的分母是以出院患者为标准)与比较:由上表可见,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呈上升趋势。
- 1 -年7月初,护理部专门召开护士长会议,针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总结。
三、年1—6月,我院病区共发生5例跌倒/坠床,其中内科4例,外科1例。
具体发生情况统计如下:1、脑梗塞后遗症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例,股骨颈骨折并脑梗塞1例;2、年龄60~69岁1例,70~79岁2例,80~89岁1例,90岁以上1例;3、男性2例,女性3例;4、时间段:5例均发生夜间,3例发生在凌晨1~3点之间,1例发生在夜间23:00,1例发生在早晨7:00;5、发生地点:如厕前跌倒2例,如厕后在厕所跌倒1例,2例均因取下护栏后坠床。
6、陪护情况:2例无陪护,3例有陪护,家属均陪同。
7、所致伤害严重程度:1级3例,2级1例,3级1例. 因此,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因素统计如下图:- 2 -四、原因分析:1、年龄因素从1—6月发生跌倒/坠床年龄来看,均发生在65岁以上,而且内科占80%,因此年龄因素是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显著因素。
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如心肺功能不良(2例)、体力衰退(5例)、骨质疏松(2例)、认知功能减退(2例)以及感觉反应能力不佳等,均易导致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
2、疾病因素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
某些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可导致各种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节运动受限、平衡功能受损、肌痉挛肌张力障碍、姿势步态异常等,使患者移动速度及控制能力下降而引起跌倒及坠床;心血管疾病往往通过引起心脑缺血,诱发心绞痛头晕、黑朦、晕厥而导致跌倒的发生,如窦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血管迷走性晕厥等这些常见疾病是发生跌倒坠床的高危内在因素。
第1篇一、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患者的护理工作日益重要。
然而,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跌倒坠床事件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本年度儿科跌倒坠床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跌倒坠床事件发生情况本年度,我院儿科共发生跌倒坠床事件10起,其中男性患者3起,女性患者7起。
患者年龄分布为1-14岁,平均年龄为6岁。
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和夜间,其中白天发生6起,夜间发生4起。
二、跌倒坠床原因分析1. 患儿因素(1)生理因素:部分患儿因年龄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跌倒坠床。
(2)疾病因素:部分患儿因疾病原因,如癫痫、脑瘫等,导致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坠床。
2. 护理因素(1)护理评估不到位:部分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评估不准确,未能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
(2)护理措施执行不到位: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措施执行不严格,如未及时关闭床档、未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等。
3. 环境因素(1)病房环境:部分病房地面湿滑,照明不足,床档设置不合理等,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2)家属因素:部分家属陪护不到位,未能有效监护患儿,导致跌倒坠床事件发生。
三、防范措施及改进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跌倒坠床事件的重视程度,增强护理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2. 完善护理评估体系: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生理、心理状况,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
3. 加强护理措施执行: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4. 改善病房环境:对病房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确保照明充足,合理设置床档。
5. 加强家属沟通与教育:提高家属对跌倒坠床事件的认知,加强陪护意识。
6. 建立跌倒坠床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四、总结本年度儿科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关注患儿安全,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本次总结,我们将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变换泌尿外科2022年跌倒/坠床专项分析报告(上半年)一、跌倒评估情况分析1、2238例入院跌倒高风险患者339例,评估2238例,评估率100%。
2、跌倒专项检查分析:检查患者40例,高危患者入院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率100%,动态评估率100%、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相符率88%。
二、跌倒预防措施执行情况(以专项检查为准)1、高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率100%2、高风险患者有预防措施执行率100%3、高风险患者预防措施执行有效落实率100%4、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坠床相关知识并记录情况100%三、跌倒发生特征性分析(一)总体情况分析:上半年发生跌倒4例,男2例,女2例,最大年龄82岁。
(二)特征性分析:1、跌倒年龄分布2、不同风险程度跌倒发生情况未评估跌倒风险的患者发生跌倒0例,4分以下的发生跌倒1例,4-6分以下的发生跌倒0例,6分以下发生跌倒0例。
3、跌倒地点分布4、跌倒时间分布5、跌倒时活动状态CT室旁1例,在卫生间跌倒3例。
(三)跌倒原因分析鱼骨图四、跌倒/坠床事件经过我科1-6月共发生4起跌倒/坠床事件,其中发生于厕所的跌倒不良事件有3起,外出检查的跌倒1起:1.患者入院后,自行外出检查,不慎在一楼CT室旁滑倒(自诉视力不好,未注意楼梯),致右下肢摔伤,由家属送回科室。
2.患者术后第一日,下床上厕所后,站立时头晕跌倒。
3.患者在过道床边坐位起立入厕时,不慎跌倒,臀部着地。
患者自行移动至床旁休息,活动不受限。
4.患者入院当晚未假外出,当晚在家口服了安眠药(药名及剂量不详),于01:00在家独自起床入厕时不慎跌倒。
五、整改措施1.提高护士的安全管理意识,提高评估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按护理部管道脱落风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评估,准确识别高危病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及时消除危险因素。
入院时要签好相关责任告知书,积极进行安全宣教和健康宣教,争取得到病人的配合,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再次强调认真进行“三查八对”的重要性,必须认真查对,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第1篇一、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在护理过程中,坠床事件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本年度,我科室针对坠床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现将总结如下:二、数据统计本年度,我科室共发生坠床事件5起,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2例。
年龄分布如下:60岁以上患者4例,40-60岁患者1例。
患者坠床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白天(上午和下午),夜间发生率为0。
患者坠床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床档未正确使用、地面湿滑、患者意识不清、陪护不到位等。
三、原因分析1. 床档使用不当:部分患者由于床档未正确使用,导致在翻身、移动过程中发生坠床。
这主要与护士对床档使用的培训不到位有关。
2. 地面湿滑:部分病房地面湿滑,患者行走时容易滑倒。
这主要与地面清洁不及时、护理人员的地面管理意识不足有关。
3. 患者意识不清:部分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翻身、移动等操作,容易发生坠床。
4. 陪护不到位:部分患者由于陪护人员未能及时关注患者情况,导致患者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发生坠床。
四、整改措施1. 加强床档使用培训:对护士进行床档使用培训,确保护士熟练掌握床档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加强地面管理:加强病房地面清洁,定期检查地面湿滑情况,确保患者行走安全。
3. 提高患者意识:加强对意识不清患者的护理,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保患者意识清醒。
4. 加强陪护管理:提高陪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患者的监护,确保患者安全。
5.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坠床应急预案,提高护士应对坠床事件的能力。
五、总结本年度,我科室针对坠床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完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效降低了坠床事件的发生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室将继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第2篇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日益完善,患者安全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关注点。
跌倒坠床原因总结引言跌倒坠床是指老年人或患有运动障碍的人在床上或从床上摔落。
跌倒坠床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损伤和精神创伤。
了解跌倒坠床的原因对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造成跌倒坠床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原因分析环境相关的原因1.床高度不合适:床的高度与用户的身高不匹配可能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床太高使用户下床困难,床太低则容易导致用户在起床时平衡不佳。
2.滑倒:地板上的湿滑区域或陡峭的坡道可能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3.环境杂乱:床边缘或者走道上的杂物可能使用户绊倒或摔倒。
身体状况相关的原因1.肌肉无力:肌肉无力可能导致用户站立困难或者无法保持平衡。
2.视力问题:视力问题会影响用户的空间感知和平衡能力,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3.血压问题:血压下降可能导致头晕和眩晕,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疲劳、头晕和失衡,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行为习惯相关的原因1.不稳定行走:走路时步态不稳定,如走动速度过快或步幅不对称,容易导致跌倒坠床。
2.夜间起夜频繁:夜间起夜频繁可能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特别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3.外出时疏忽:外出时疏忽大意,如没有佩戴适当的鞋子或使用辅助工具,容易导致跌倒坠床。
预防措施环境改善1.床高度调整:根据用户的身高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高度的床。
2.清理环境:确保床边缘和走道附近没有杂物,保持整洁的环境。
3.防滑措施:在地板上安装防滑垫或采取其他适当的防滑措施,减少滑倒的风险。
身体状况管理1.锻炼和康复: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康复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2.视力保护:定期进行眼睛检查,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
3.定期测量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
行为习惯养成1.平稳行走:注意步态稳定,避免走动过快或步幅不对称。
2.夜间起夜提醒:使用夜灯或安装运动感应灯,定期提醒用户在起夜时小心行走。
3.外出安全:在外出时佩戴合适的鞋子,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或手杖。
摘要:1.背景跌倒坠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跌倒坠床可能导致骨折、脑损伤、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根据统计数据,跌倒坠床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也是导致长期护理机构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2.原因分析(1)身体状况:年龄增长导致身体功能的下降,包括力量、平衡和灵活性的减弱,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2)环境因素:家中狭小的空间、家具摆放不当、地板的滑动性等都可能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3)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平衡和注意力,从而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4)视力问题:老年人的视力下降使得他们更难以辨别障碍物,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3.预防措施(1)体育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提升身体的力量、平衡和灵活性,减少跌倒坠床的风险。
(2)家中安全:保持家中通道畅通,摆放家具时要避免堆积,地板要保持干燥,使用防滑材料等措施可以降低跌倒坠床的风险。
(3)药物管理:定期检查老年人所服用的药物,避免对平衡和注意力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4)视力保护:及时检查和治疗视力问题,老年人如有需要应配戴适当的眼镜。
4.干预措施(1)护理干预: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护理和照顾,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活动,及时发现跌倒坠床的风险。
(2)助行设备: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助行设备,如拐杖、助行器等,可以减少跌倒坠床的风险。
(3)教育宣传:通过开展跌倒坠床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和家属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认识,增加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5.结论年跌倒坠床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的意外事件。
通过了解和分析跌倒坠床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探索更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
跌倒、坠床
原因分析:
1.患者年龄偏大,行动不便;
2.对高龄患者陪护健康宣教不到位,未及时评估宣教落实情况;
3.对老年人认知能力评估不到位,老年人认知能力相对欠缺,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且自主性强;
4.患者依从性差,对疾病认识不到位,思想上松懈;
5.夜班护理人员少,工作量较大,病房巡视不及时。
整改措施:
1.对每一位入院患者采集病史时应仔细全面,并根据年龄、神志、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平衡及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做好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
2.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床头卡悬挂防跌倒和坠床的警示标识,严格床头交接班,动态评估。
3. 协助高危因素的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4.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
夜间时段是患者坠床高危时段,护理人员应有的放矢重点巡视,防范跌倒、坠床发生。
5. 对患者及陪护加强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家属加强陪护,患者活动时身边必须有人陪伴,体位改变时要防跌倒,下床或如厕一定有人陪伴。
并嘱咐患者穿合体的衣裤、防滑的平底鞋。
6.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厕所、走廊灯光不能太暗,为患者选用高
度合适的床和椅子,床有床栏,凳子有靠背,床脚轮制动功能良好等。
鱼骨图:。
第1篇一、引言跌倒和坠床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影响医院的声誉。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对XX年度住院患者的跌倒和坠床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1. 发生情况XX年度,我院共发生跌倒和坠床事件XX起,其中跌倒事件XX起,坠床事件XX起。
患者年龄分布不均,最小年龄为XX岁,最大年龄为XX岁。
2. 发生时间跌倒和坠床事件主要发生在工作日,其中上午发生XX起,下午发生XX起。
周末发生XX起。
时间分布上,18:00~08:00发生XX起,14:30~18:00发生XX起。
3. 发生原因(1)患者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状况不良、活动能力受限、意识模糊等。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面湿滑、照明不足、家具摆放不合理等。
(3)护理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缺乏培训、巡视不到位、告知不到位等。
三、防范措施1. 加强患者评估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老年患者、活动能力受限、意识模糊等高危人群。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 改善环境(1)保持地面干燥、整洁,及时清除地面障碍物。
(2)合理摆放家具,确保通道畅通。
(3)加强照明设施,确保夜间和暗光环境下的安全。
3. 提高护理质量(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对跌倒和坠床事件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3)加强告知,确保患者及家属了解预防跌倒和坠床的措施。
4.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跌倒和坠床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四、总结XX年度,我院住院患者的跌倒和坠床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仍需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跌倒和坠床事件的发生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患者评估、改善环境、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第2篇一、前言跌倒和坠床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014年1—6月跌倒/坠床事件统计分析
与持续改进
一、2014年上半年全院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人数及发生率统计:科室项目一季度二季度半年统计
内科
跌倒、坠床例数134
高风险患者例数184159住院人日数5750542311173
跌倒、坠床发生率 5.56%/0.0177.3%/0.055% 6.779%/0.035
外科
跌倒、坠床例数011
高风险患者例数52429住院人日数257135916162
跌倒、坠床发生率0 4.17%/0.03% 3.45%/0.02%
全院
跌倒、坠床例数145
高风险患者例数236588住院人日数8321901417335
跌倒、坠床发生率 4.34%/0.012 6.15%/0.044% 5.68%/0.029%
二、2014年上半年与2012—2013年跌倒/坠床发生率统计(注:发生率统计的分母是以出院患者为标准)与比较:
项目
2012年2013年2014年(1-6月)
跌倒坠床跌倒坠床跌倒坠床
由上表可见,2014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呈上升趋势。
2014年7月初,护理部专门召开护士长会议,针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总结。
三、2014年1—6月,我院病区共发生5例跌倒/坠床,其中内科4例,外科1例。
具体发生情况统计如下:
1、脑梗塞后遗症1例,高血压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2例,股骨颈骨折并脑梗塞1例;
2、年龄60~69岁1例,70~79岁2例,80~89岁1例,90岁以上1例;
3、男性2例,女性3例;
4、时间段:5例均发生夜间,3例发生在凌晨1~3点之间,1例发生在夜间23:00,1例发生在早晨7:00;
5、发生地点:如厕前跌倒2例,如厕后在厕所跌倒1例,2例均因取下护栏后坠床。
6、陪护情况:2例无陪护,3例有陪护,家属均陪同。
7、所致伤害严重程度:1级3例,2级1例,3级1例.
因此,2014年上半年跌倒/坠床因素统计如下图: 跌倒/坠床例数 5 2 3 1 2 3 跌倒/坠床发生
率 0.19% 0.12% 0.30%
四、原因分析:
1、年龄因素? 从1—6月发生跌倒/坠床年龄来看,均发生在65岁以上,而且内科占80%,因此年龄因素是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显着因素。
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如心肺功能不良(2例)、体力衰退(5例)、骨质疏松(2例)、认知功能减退(2例)以及感觉反应能力不佳等,均易导致老年人跌倒事件的发生。
2、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影响感觉输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的协调。
某些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可导致各种功能损害:肢体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节运动受限、平衡功能受损、肌痉挛肌张力障碍、姿势步态异常等,使患者移动速度及控制能力下降而引起跌倒及坠床;心血管疾病往往通过引起心脑缺血,诱发心绞痛头晕、黑朦、晕厥而导致跌倒的发生,如窦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血管迷走性晕厥等这些常见疾病是发生跌倒坠床的高危内在因素。
从5例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占60%,可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入院后需严加强看护,提高警惕。
3、环境因素? 老年人入住病房后,由于新的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积水、光线不足、穿过大过长的衣裤、非防滑鞋、系鞋带的鞋未系鞋带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跌倒。
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马桶,浴池边无扶手,病床未加用床栏,或使用床栏时未将床栏完全插入,或为了方便患者随意取下床栏,坐凳无靠背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从5例患者中就有2例患者因为了方便,家属取下床栏而坠床。
4、夜间活动因素? 5例患者跌倒、坠床中,均发生在夜间。
夜间时段,病房内相对于日间而言,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只有1名当班护士,但需承担整个病区30~60名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观察任务,不容加强巡视病房,以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
5、药物因素及无陪护从5例患者中,夜间对于65岁以上患者,使用利尿、
降压、降糖、镇静等药物的患者,以及无陪护,发生有3例。
因此,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及患者进食过少均容易导致患者头晕、疲乏无力等症状而引起跌倒;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改变体位如起床、下床、行走、由蹲位起立等,动作过快或降压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
其他:排泄、排便可引起血压降低而晕厥。
6、健康教育落实方面从5例患者中得知,患者对跌倒/坠床安全意识淡薄,尽管有2例患者已悬挂防范措施,但护士健康指导较少,未强调重要性。
护士和患者均不重视,易发生跌倒。
五、防范措施
1、全面评估? 认真筛查高危跌倒患者。
(1)对每一位患者入院时均须由责任护士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全面评估包括:年龄、神志、跌倒史及次数、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体格检查、平衡及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估;(2)对在住院患者应适时进行再评估,根据其病情的进展及药物的使用情况,重新评估。
及时发现高危对象,采取适合个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患者自身内在因素而引起跌倒。
2、加强防范意识的教育? 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并给予警示教育。
在进一步完善各项护理制度同时,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宣教。
对于有跌倒、坠床病史,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宣教外,渗透相关因疾病而可能导致跌倒,坠床等预防措施的知识。
嘱咐患者要穿合体的衣裤,在走动时最好穿合脚、防滑的平底鞋,特别是体位改变时要防跌倒,做事动作宜慢,如如厕后上下床,低头弯腰等不宜过快,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的动作,走动前要先站稳,如需下床或如厕一定有人陪伴。
3、重点防护高危患者? 对神志不清、烦躁、偏瘫、年老体弱、65岁以上、端坐位及半坐位等患者安置床档,必要时加安全带,在床边有防跌倒的醒目标志。
患者因疾病而致肌体无力,身体移动取物品时容易失去平衡,应将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方便拿取处,防止患者取物时跌倒。
呼叫器放在患者手边,出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随时对威胁患者不安全因素保持警觉,并及时给予
妥善处理。
对于自行取下护栏的患者及家属应给予耐心教育,强调安置护栏的重要性。
4、夜间时段做好主动护理? 在夜间,尤其是下夜,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病房,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问题,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
清晨及傍晚、夜间是患者坠床最危险时段,护理人员因有的放矢重点巡视,杜绝坠床发生,同时告知家属加强陪护及看护,协助护士共同完成患者的生活自理需要。
5、保证安全的就医环境? (1)保持病区的地面清洁干燥。
拖地板应避开患者的活动高峰期,并用干拖把及时擦干积水和油垢。
地面湿、滑时需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
(2)保持人行通道畅通,医疗仪器如床旁监护仪、氧气筒、吸引器摆放在指定位置,医疗仪器的电线卷放有序。
(3)保持足够的照明,病区要光线充足,厕所、走廊灯光不能太暗,转角位置必须亮照明等,并要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4)其他安全检查:为患者选用高度合适的床和椅子,床有床栏,凳子要有靠背,床脚轮要有良好的制动功能,浴室内安置防滑垫,扶手。
六、持续改进效果评价
1、2014年1—6月,全院共评估高风险跌倒/坠床人数88例,发生5例跌倒/坠床事件,尤其是今年5月至6月初内科连续发生3例。
针对3例发生的跌倒/坠床事件,护理部专门深入内科调查跌倒病员、家属及当班护士,组织召开分析讨论会,拟定了整改措施,并组织全院护士于6月初学习了不良事件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七月初,针对半年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坠床事件)组织全院护士长讨论、分析,进一步落实了整改措施。
2、2014年6月以来,在跌倒/坠床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以下工作:注重再评估记录及措施的落实,在护理记录中及时体现评分及措施;夜间对于65岁以上患者,使用利尿、降压、降糖、镇静等药物的患者,加强防范与告知,让患者及家属知晓,必要时给予警示教育;强调双护栏的有效性,避免患者自行摘除护栏;6月初重新修订跌倒坠床相关管理制度下发,并组织学习。
3、自6月进一步加强跌倒/坠床管理以来,截止7月10日,住院患者高风险评估及再评估率达100%,针对高风险患者,各项护理措施落实,未发生1例跌倒坠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