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80 KB
- 文档页数:6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
官至参知政事。
其诗尊崇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自成一家。
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之作,家国之痛、漂泊之苦,令他的诗风由清新明净趋向悲壮苍凉。
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清新婉丽,时而豪放。
有《简斋集》、《无住词》传世。
这是一首描写雨中海棠的咏物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
建炎二年,诗人因躲避战乱辗转到了岳州,第二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诗人就借住在郡守的“小园”,自号为“园公”。
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巴陵的早春二月,日日寒风,细雨飘零,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花蕾的命运。
面对风雨飘摇的山河,心怀家国之痛的诗人此时的心境可用一个“怯”字来形容,“怯”的是风雨侵袭的阴冷天气,春寒砭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怕也是萎靡萧索了吧,就像是人在乱世,流离飘零,备受磨难,心忧未来。
然而,一枝雨中坦然怒放的海棠花却给寂寞伤感的诗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意思是:庭院中、短篱旁,一枝铁梗海棠毫不吝惜娇艳的花朵,在寒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笑靥绽放。
诗人用“不惜”、“独立”展示了雨中海棠风姿卓然、品格孤傲的神韵,没有“长条无风亦自动,柔艳着雨更相宜”(韩持国)、“艳丽最宜新着雨,妖娆全在欲开时”(郑谷)的娇艳,此种风骨、此种情操,与诗人的精神、人格相契合,令这首咏物诗不落俗套,别出新意。
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春寒③陈与义陈与义海棠脉脉要诗催,二月巴陵日日风,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欲识此花奇绝处,海棠不惜胭脂色,明朝有雨试重来。
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
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著有。
下面是X 给大家整理的陈与义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陈与义简介陈与义 (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 ( 今陕西西安 ) ,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 ( 今河南洛阳 ) 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 年 ) ,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8 年 ) 。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 (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8 年 ) 。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 19 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中称杜甫江西派的 " 一祖 " ,黄庭、道、与 " 三宗" 。
与不是江西人,作重,固然有与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不列入江西派。
文与作最逼近杜的是七律。
像之一、、、等,雄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 2 首、等以清迥峭刻。
五言古写景造意,接近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中写景:"游水底凉,宿林静。
余日亭午,影一正。
⋯微波喜人,小立待其定。
" 察密,造工致。
七言句重在意趣,格清婉,如、、等,或工于寄,或活用典,屡新意,耐人味。
与亦擅作。
中的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中的"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 等名句都人称,胡仔、黄□等人他也有高的价。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陈与义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 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年)。
北宋末,宋朝词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2 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 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言绝句》、《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临江仙〕中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虞美人〕中的" 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 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 卷(附《无住词》1 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1982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代表作品:《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名称:登岳阳楼年代:宋代作者:陈与义体裁:七言律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登岳阳楼①(其一)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其二)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①选自《陈与义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
②〔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⑤〔徙倚〕徘徊。
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⑦〔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8.(岳阳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
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译文】(其一)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其二)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其一:(一)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中,“ 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
【导语】陈与义(1090-1138),字去⾮,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现在属河南)。
他⽣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宗绍兴⼋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同时也⼯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余⾸,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横空,疏朗明快,⾃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陈与义《咏牡丹》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胡尘⼊汉关,⼗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东风看牡丹。
译⽂ ⾃从⾦⼈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使我变得衰⽼不堪,今天,我独⾃⼀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从。
胡尘:指⾦兵。
⼊汉关:指⼊侵中原。
⼗年:从靖康⼆年(1126)⾦兵攻陷汴京到诗⼈作此诗时整整⼗年。
伊洛:河南的伊⽔和洛⽔。
《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复之。
”因此,“伊洛”既指诗⼈的故乡洛阳,⼜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所居处。
龙钟:年⽼体衰,⾏动不便的样⼦,诗⼈⾃指。
时诗⼈四⼗七岁,却有⽼态之感。
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诗⼈。
这⾸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相望)时所作,距靖康⼆年(1127年)⾦兵攻陷汴京正好⼗年。
“⼗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的家乡洛阳(伊⽔、洛⽔)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年)。
在这⾸诗⾥,作者表⾯说的是⾯对春⽇盛开的青墩牡丹,⾃⼰独⾃⼀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
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情地流逝,⾃⼰已变得⽼态龙钟,然⽽家国破碎故⼟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创作背景 这⾸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
宋名家诗导读——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为官。
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
宣和四年(1122),以《墨梅》诗为皇帝所赏识,擢为太学博士。
后来历任省关考官、符宝郎。
后权相王黼慕他的文名,去拉拢他。
王黼因罪罢相,陈与义亦受牵连而累遭贬谪。
自此他沉湎于饮酒赋诗、游山玩水的生活。
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下,陈与义南奔襄汉,流离湖湘。
建炎四年(1130)被召,由湖南武冈启行,辗转于广东、福建,次年夏,抵达绍兴,任兵部员外郎。
这五年间,他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人民奋勇抗敌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不少忠愤激越的爱国主义诗篇,他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绍兴二年(1132),他奔赴南宋小朝廷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绍兴七年,累官知参知政事。
他曾建议抚慰将士,选拔人才,但时局的动荡,小朝廷的苟且偷安、排斥忠良,都使他的建议难以实现。
做了一年多的参知政事,陈与义就辞官回到湖州。
绍兴八年(1138)十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四十九。
陈与义的作品大致以靖康元年(1126)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一时期是北宋时期,大多数诗抒写承平时的闲情逸致,以及个人的哀怨和牢骚;后一时期是南宋时期,作品主要集中在靖康元年(1126)到绍兴元年(1131)这漂泊流亡的五年,诗人抚时感事,在诗中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无论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前一时期,所以刘克庄说: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后村诗话》前集卷三)。
陈与义由北宋进入南宋,亲身经历两京沦陷,二帝被掳,他以孤臣之身,自陈留而辗转湘鄂之间。
乡国之痛,漂泊之苦,都使他的作品在实践中加强了感染的力量。
他和杜甫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遭遇相似的社会大变动,所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篇,才有了比较深的体会。
诗人在诗中说: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他后来的一些登临或节令之作,亦苍凉激越,寄托深远,达到了骨肉相称、晚律工细的境界。
陈与义简介_陈与义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
陈与义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宋朝词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言绝句》、《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
陈与义代表作品:《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浅论陈与义诗歌特点摘要陈与义是两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主要以他独具特色的诗名世。
从“知人论世”的传统来看,陈与义的诗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皆因他生平经历、性格、爱好及特定的社会背景有关。
了解这些能使我们更好探究、理解诗人具体的诗作,反之,也能够从他的诗作中反映出他特定的风格。
陈与义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出入陶谢韦柳之间,还习承了杜少陵雄浑悲壮的诗风。
诗作内容不仅有反应自己的生平喜怒哀怨,还有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表现,艺术特色分明可见,韵律多样,结构密疏有序,清新淡雅和雄浑悲壮两种鲜明的诗风。
陈诗对后世影响也比较深远,尤其在宋代和清代。
【关键词】陈与义生平;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原因;影响目录摘要 (1)一、陈与义生 (3)二、陈与义诗作内容分析 (3)(一)个人愤懑不平之鸣之作 (3)(二)以己度物的诗作 (6)(三)伤乱怀民、心系天下之作 (7)(四)谈佛释道诗 (8)三、艺术特色分析 (8)(一)典故多,韵律多样 (8)(二)结构形疏质密 (9)(三)清淡平远、雄浑悲壮 (10)四、特色原因及后世影响 (10)五、结语 (11)六、注释 (12)七、参考文献 (13)一、陈与义生平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往往和行为、思想联系的紧密,而性格特点也是在经历中慢慢形成,所以要了解陈与义的诗作,就要先了解其生平。
陈与义(公元一0九0——一一三八),字去非,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后迁至洛阳,故为洛阳人。
①陈与义生平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及读书求学期,入仕及丁忧时期,避乱南奔时期,达官时期。
②具体如下: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他二十四岁):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③,政和三年(1113)年毕业于太学上舍甲科,释褐授开德府教授,此间生活安逸,诗作多个人生活感怀。
第二个时期(从二十四岁到三十七岁):从政和三年到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陈南奔避难,生活不稳定,仕途不顺,有感慨时政,忧国之想,但更多依旧是个人得失。
【导语】诗⼈通过牡丹⽽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这⾸诗题为“牡丹”,看似咏物,实际是借牡丹抒发家国之思。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牡丹》 宋•陈与义 ⼀⾃胡尘⼊汉关,⼗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东风看牡丹。
【赏析】 “⼀⾃胡尘⼊汉关,⼗年伊洛路漫漫”,这两句写的是回忆。
⾃⾦兵⼊汴,已经⼗年,诗⼈漂泊⽆依,家路漫漫,前途渺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东风看牡丹”,两句由国事、家事转为对⾃⾝处境的描写。
此时作者四⼗七岁,虽还不到天命之年,却⼰⽼态龙钟,可见作者幽思繁重。
他是洛阳之⼈,如今年迈体衰,⼼⾥最渴望的就是回到洛阳故乡,可是偏偏独⾃在桐乡青墩溪边回望家乡,只能默默地对着牡丹,何等的孤独寥落。
末句有⾔近旨远之意,⾮常含蓄。
作者独⽴在花前,久久地凝视牡丹,显然不只是单独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因作者的家乡是牡丹最为繁盛之地,此时的牡丹就是洛阳的代称,作者凝视牡丹,其实是对故乡的深沉之思。
如此收尾,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
葛胜仲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确⾮虚语。
除这⾸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春寒》,末⼆句⽈:“海棠不惜胭脂⾊,独⽴蒙蒙细⾬中。
”两⾸诗所咏之花虽异,⽽情怀、笔法⼀致,表现的都是⼀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扩展阅读: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诗⼈,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俊”富直柔同列洛中⼋俊。
他⽣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宗绍兴⼋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府学教授、太学博⼠,在南宋是朝廷重⾂,⼜是⼀位爱国诗⼈,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认为他于杜甫。
陈与义简介资料陈与义诗歌赏析
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著有。
下面是X给大家整理的陈与义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
陈与义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师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并未列陈与义之名。
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
元代方回在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苏文编绘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
像之一、、、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
五言律如诗 2首、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
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
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
"观察细密,造语工致。
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
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30卷(附1卷)刊刻问世,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即以胡本为底本。
胡注过于简略,今人白敦仁有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陈与义生平简历
祖籍京兆,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
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
3年后辞职回家。
又两年,被重新任命为雍录。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陈与义母亲逝世,回汝州服丧。
结识汝州知州葛胜仲。
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任太学博士。
后来又升任符宝郎,但不久被贬为陈留酒监。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
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
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
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
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知湖州,又召为给事中。
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观提举。
后来,有的宰相不喜欢陈与义。
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授参知政事。
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
后来因病,重新以资政殿学士身份知湖州。
宋高宗十分关心他的身体,于是回临安改任洞霄宫提举。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
享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个人经历
陈与义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
不过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乱,后来才把家搬到了洛阳。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
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
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
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
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
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
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
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
年)抵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
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
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
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
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
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
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
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
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
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高宗曰:“然。
”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
陈与
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