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155.81 KB
- 文档页数:5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1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及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勇于奉献、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及应用主要开展控制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系统仿真、过程控制、网络控制技术等。
应用领域包括:机电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过程装备控制、木材加工、精准农林业装备控制、农产品深加工装备控制等。
2.机器人控制主要开展工业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农林机器人以及减灾救援领域等机器人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控制、物流分拣和仓储码垛机器人控制、农林业耕作和管理机器人控制、森林灾害防控等特种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
3.机电系统控制主要开展各种机电系统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工业生产中的机电系统、农林业生产、加工与管理中的机电系统、森林作业与环境、森林灾害防控等机电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4、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开展电力系统的检测、控制技术的研究,包括:发电系统、供电系统、远动控制、微机继电保护、电力变换、电力拖动及新能源发电等方面电气系统的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
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机械电子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具备较扎实的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2.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实验设计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3. 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工程实践工作。
三、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教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通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包括:工程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其中,部分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 科研实践为了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设置科研实践课程。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习科研方法和实验设计技能。
此外,学生还将完成一定的科研论文写作,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3. 专业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将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机械电子工程实践项目。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工程设计、制造和测试工作,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5. 综合考核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位论文及课程学习方面的学术水平与整体素质,培养方案将设置综合考核环节,包括学位论文答辩、学业考核等。
四、学位授予符合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业考核,最终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的,授予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
2.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过程1.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需要修读一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此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法。
2.科研实践阶段: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需要进入科研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科研导师,并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和实践工作。
学生需要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团队的学术研讨和项目交流,撰写科研论文和发表学术论文。
3.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
学生还需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合作、科研项目合作等。
4.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撰写一篇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三、培养方式1.导师制:每名学生都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展,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2.课程设置:学校将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需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术交流:学校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55一、招生对象及培养目标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对象为机械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及具有相关背景的其他学科本科毕业生。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科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2.学位论文及答辩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
论文选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能够展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完成学位论文后,学生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以展示对所选题目的深入研究和扎实掌握。
三、培养环境为了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学校将为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室设备、科研资助、学术活动等支持。
学生可以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等活动,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
四、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三个方面。
学生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并积极参与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学术表现、科研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五、学位授予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答辩后,经过学校学位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可以授予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
六、其他事项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需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以上就是机械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代码0855的相关内容。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学术活动的培养,学校旨在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
同时,学校将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机械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工程硕士基本理论和系统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旨在培养能在机械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技术管理及教学工作等方面,具备发展前景和较强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其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1. 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2. 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力;3. 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和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社会管理能力;5. 具备全面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质。
二、培养要求1. 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 具备较强的机械工程设计、控制、制造、测试、评价、管理等能力;3.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能够撰写学术论文或发表科研成果;4. 具备较强的学术、科研积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5. 具备较强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的能力;6. 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三、学习课程1. 必修课程:(1)机械基础理论(2)材料力学(3)机械设计(4)数值计算方法(5)工程热力学(6)现代控制理论(7)现代制造技术(8)机械传动理论(9)机械制造工艺(10)机械振动与噪声控制(11)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12)机械工程实验(13)科学研究方法2. 选修课程:(1)复合材料与结构(2)摩擦学与润滑学(3)机器人技术(4)智能制造系统(5)先进材料应用技术(6)装备维修与管理(7)环境保护工程(8)航空航天工程导论(9)汽车工程四、科研实践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教师或研究院所的科研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实验和论文撰写工作。
五、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在企业或机构进行一定时期的实习,了解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毕业论文学生需要在确立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和科研实践结果,完成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毕业论文,撰写并发表。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设置
四、必修环节
五、学位论文。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担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力学、工程热力学、材料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电系统控制与自动化、机械工程热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上有所深入和扩展。
3.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1.培养时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两年,其中第一学年为学习课程,第二学年为论文或实践项目研究。
2.学分要求:学生需修满所要求的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
其中,基础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实践课程学分不低于5学分。
另外,学生还需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并通过宣讲报告和论文发表等方式积累学术学分。
四、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培养过程以教学为主,辅以实践和科研活动。
学生需要进行理论学习、实验室实践、课程设计、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导师制度:每个学生在入学时将被分配一名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个人成长。
学生要与导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科研项目讨论和指导,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
五、培养评价1.成绩评价:根据学生参加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成绩,由教师进行评定。
2.学术学分评价:学生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等方式,积累学术学分。
3.毕业论文评价:学生需撰写一篇毕业论文,由导师进行评审,并进行答辩。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能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学生需具备机械工程学科相关领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控制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制造、设备维护等方面的能力。
3.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开展前沿的科研项目。
三、培养体系1.课程学习:学生需修习一定的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控制等;选修课程包括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生产制造等。
课程设置旨在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研训练:学生需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成果。
指导教师将为学生提供科研方向和项目,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将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
3.实践锻炼:学生需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包括工程实习和企业调研等。
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将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并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四、培养方法1.阶段性考核:学生需参加各学期的课程考核,包括笔试、实验和报告等形式。
通过阶段性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2.专业实践:学校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包括工程实习、企业调研、实验室实践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增强实践能力。
3.科研训练:学校将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指导教师将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五、培养评价1.学期成绩:学校将进行学期成绩评定,包括课程考核成绩以及科研和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生成绩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位评定和毕业要求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