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

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后,

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对于

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习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

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

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

习的氛围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

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

习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4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

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

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

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

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

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

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5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

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

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

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这值得我去学习.因此,在

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

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

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

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

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6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

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

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

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

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7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

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

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8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0《端午粽》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一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本文纯粹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讲述了一到端午节,外婆总是煮好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品尝,然后总要我们带回一篮粽子与邻居分享的事情。简短的四段文字,却清晰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间爱你穿插对粽子外形、配料的描写。课文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的学习。 现就所上《端午粽》一课进行如下的反思: 1、基于本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家人”,并且回顾了《静夜思》《夜色》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这样以内容为主体的导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2、注重低年级课堂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结合课题重点学习了本课的两个新的偏旁立字旁、米字旁,在讲解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字源识字的方法。在讲解其他生字时,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追根溯源明白汉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教学“豆”字时,结合其甲骨文,让学生去推测豆与什么有关?通过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本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其指导,通过讲解明确“豆”最早指的是“一种盛肉的容器”。同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识记“肉、带、米”等字。通过这四个象形字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汉字文化的兴趣。

3、在指导写字环节,抓住了“真、分"两个生字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观察如何写好这两个字,尤其是“真”里面是三横而不是两橫;“分” 下面是“刀”不是“力”通过口诀的总结,让学生再次夯实巩固生字的写法。但是在此环节评价反馈时,教师的点评并不是很到位,仍有待于提高指导学生写字的水平。 4、关于品读课文的环节,因为前面的识字写字环节用时过多,品读环节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打磨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端午粽》教案 文本解读: 一到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外婆总会煮好一锅(量词)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颜色叠词,词语搭配)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颜色叠词,词语搭配),中间有一颗(量词)红红的枣(颜色叠词,词语搭配)。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又..又..词语积累)。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练习写句子,也突出了外婆的粽子好吃)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粽子好吃,积累ABB词语)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让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拓展关于屈原的故事,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出示今年5月日历,谁能找到端午节这一天 聊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端”,学习新偏旁“立字旁” 师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再看日历。五月还有哪些节日? 3.板书课题,《端午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聊一聊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一、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还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课堂新授 1、把书翻到46页,听录音:①标出自然段。②认清字词。回答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4个)(2)老师想考考你们有没有认清字词,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愿意。出示生字,读生字组词;读词语,选一个词语造句。教师点评:你们太棒了,掌声送给你们。 2.学课文。 下来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会做什么?生:煮好一锅棕子等“我们”回去。想像一下,外婆当时的心情怎样?(高兴、期待)课文中有两个“一”,读音相同吗?读课文时要把字音读正确。你能用高兴、期待的心情来读第一自然段吗?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答案吧!指明读, 想一想:1.制作粽子需要什么材料?板书:材料。2.粽子的香气是什么?板书:香气。3.粽子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板书:味道。回答1:箬竹叶,糯米,红枣。板书:箬竹叶、糯米、枣。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圈出表示颜色的 词语(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图片出示,并组成短语说一说。像这样 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什么?黑黑的、红红的、绿绿的、黄黄的……,组成短 语说一说:黑黑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绿绿的草地,黄黄的香蕉。……回答2:清香(清淡的香味),香甜(又香又甜,形容睡得很安慰),浓香四溢(非常浓郁的香味溢出来)。板书:清香。回答3:又黏又甜,板书:又黏又甜。相似词语: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高又瘦,又白又胖……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原来粽子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那你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还有什么花样吗?自读课文,回答。原来有这么多花样啊!那你还知道哪些花样的粽子?看 图片。“我们”在外婆家吃完粽子后,外婆还做了什么?说明了外婆是个怎 样的人?我们也要向外婆学习,做一个热情、善良、关心他人的人。齐读课文。板书:外婆热心善良 (4)学校第四自然段。 对作者来说,粽子不只是粽子,它还是外婆对我的爱。那为什么端午节 要吃粽子呢?齐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屈原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教师简介屈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 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 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端午粽》优秀教案9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对韵歌》人教(部编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对韵歌》 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七个字。 2.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 音韵节奏美。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配合背诵《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回忆这篇韵文中相对应的事物。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相对的事物。 二、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单字对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的朋友 一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事物,学生说的过程中在图片上标出相应汉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字义 2.引导学生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进行归类,归类后会发现

“云、雨、雪、风”都是自然现象,“花、树、鸟、虫”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神奇,为下面体会只有同类事物可以对对子做准备。 3.对一对,他们的朋友是谁 引导学生把带有汉字的图片一一对应,找对子 出示正确对子: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引导学生观察字数特点,如果是一个字对一个字,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字对 4.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用手打拍子, 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三、学习第三句,感悟多字对 1.出示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山对水柳对 桃红对绿清对秀) 2.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绿对红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 事物对事物 3.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 4.图片出示整首对韵歌,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 用手打拍子,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5.小结:相似或相近的同一类事物才可以对对子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图片中事物,再把图片与相应的汉字相连 2.听录音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两篇) (一)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

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周巧琴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课文不仅非常切合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庆祝活动,而且条理清晰,语言极具感染力。课文第一小节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第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部分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的第五节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自然地引出第六小节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考虑到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各种识字的教学环节,以期提高学生课堂识字、记字的效率。 在课前,我准备了若干田字格词贴贴于黑板左侧,对于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如教学“粽”时要求学生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好课题:粽子,适时引导学生牢记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它又是个形声字,右边是宗字。另外,这个词语的读音也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粽”的平舌音和“子”的轻声。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拼音是上半学期学的,可能有所淡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复习,让学生牢固掌握。 在理解课文中比较难的词语意思时,我引导孩子用已学的,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记忆新词。如用近义词替换:“惹人喜爱”的意思就是——逗人喜爱;又如用拆字法来理解:“崇敬”就是——推崇尊敬的意思。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如何采用更多丰富多样、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字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识字效率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和努力挖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粽

10.端午粽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粽子粽》是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习俗的由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粽》教学反思篇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 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端午粽》教学反思篇2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 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 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 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 教案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通过看视频,我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都做什么? 学生齐回答:端午节 学生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学生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学生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同学们,看了视频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爱国诗人 接着老师介绍屈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并让学生组词。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端午粽》课后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我班孩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许多家长在厂里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没有时间监督督促孩子的学习。而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惰性的怂恿下,又缺乏家长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就出现了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工作忽略不做的情况,二课文篇幅较长,因此在课堂上我花大量时间让孩子们朗读。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

【部编版小学语文】《端午粽》教学设计

10端午粽(第一课时)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识字、写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由《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四篇课文组成。《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课文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还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通过讲述这些传统的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从识字角度看,有如下的特点: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识字积极性。 2.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 3. 适合学生运用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对于记住一般生字的生字并不难,但是,如何将这个上中下结构的字写规范、写漂亮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特点。另外,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精力集中地进行学习,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教学目标】 1.运用象形字、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七个字。 2.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真”字。 2. 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传统食品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月饼元宵粽子(图片) 读准“粽子” 二、多种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一)学习“米、粽、糯”;米字旁、立字旁,进入课文情境。 1.你们吃过粽子吗?吃粽子什么感觉呀?就是因为里面裹着一种神奇的米,叫“糯米”。读准“糯米” 【这种米叫什么,谁带大家读,】 2.学生自由说自己方法和组词—教师强调“米”字的笔顺—书空 3.学习米字旁:认识了“米”字,我们再来看看“粽和糯”这两个字,你发现什么了? 跟吃的粮食有关的字,一般都是米字旁。(贴米字旁)看来米字旁在这里表示字的意思。 过渡语:老师考考你们啊,知道在什么节日吃粽子吗?(端午节) 4.学习立字旁:一起读一遍谁知道端字的偏旁叫什么?(立字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偏旁(贴图) (二)书写课题: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就是第十课《端午粽》,伸出小手试着跟老师一起写写课题。 齐读课题 (三)请大家打开书46页,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四)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识字 学习二类字:端午节总是中间分给红豆粽 鲜肉粽知道据说纪念带回去 1.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打乱顺序 2.这些都是用来包粽子的,都有什么呀?(箬竹叶糯米枣) 你们猜猜箬竹叶,糯米和枣都是什么颜色的?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出图片一起读) 过渡语: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课文了。那就让我们赶快一起走进课文吧。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2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

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研读】 《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第二组 粽糯红红鲜 参加游戏的学生要说:我爱吃:(看谁吃的多,说的多) 3.“我会辨”识字 第一组:总、念 第二组:间、问 第三组:分、会 ?有什么发现? ?辨字组词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玩中学。本环节的集中识字设计了“吃粽子”游戏,比赛谁吃的粽子多,认识的生字多,孩子们自主地参与到识字环节,在说“我爱吃——”的同时认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认识表示食物的字。“我会辨”识字则是选取形近字,增强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激发识字积极性。 学习活动三:尝粽子,品色、香、味。 1.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学生一边读,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可见播放粽子图片 认识箬竹叶,识字“叶” ?读好词组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有什么发现?(颜色的词语、叠字)板书:色 我还会说:_______的__________ ?选择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端午粽的? A从外往里 B从里往外 请生来从外到里说一说; 根据粽子介绍顺序,指导读好长句子。 课中拍手操 遇到长句不要慌。

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