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docx
- 大小:20.96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选自《诗经•邶风》【原文及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1)式:语气助词(2)微:昏暗(3)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4)胡:何,为什么(5)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6)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7)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赏析】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原文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注释】(1)子衿:你的衣领(2)悠悠:深思的样子(3)宁(nìng):岂,难道(4)嗣sì:接续、继续(5)佩:指佩玉的带子(6)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楼台(7)挑ti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8)“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群诗教学——秋是一种诗意的精神相遇XXX读出秋色诵出秋魂XXX在诵读中走近即景抒情诗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学一首和多首古诗词的方法,能够做到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诗句。
2.指导学生结合作者XXX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意思,体悟诗歌情感。
3.启发学生认识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法与学法六读”学诗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节奏,三读读出诗意,四读读见诗境,五读读出主旨,六读读见自我。
课前预单:1.能准确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
2.查资料,搜集XXX、XXX、XXX和XXX四位诗人的相关信1息。
3.查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诗句大意。
5.查资料,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主旨。
6.试着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古诗词你是我国的艺术珍宝,读你如沐曼妙的乐河,诵你如饮久香的名茶,艳丽的典范,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词,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设计思路: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1分钟)二)举动一:预展示三读——遇见诗人,遇见秋诗一读读准字音——齐读.举起书,站直,大声地朗读。
(结合解释和工具书排除字音障碍,了解作者及背景。
)(5分钟)二读读对节奏——齐读。
强调七言诗的朗读规律。
(基于研究经验发现总结朗读节奏规律。
)(2分钟)三读读出诗意——自己读自己的(结合解释和工具书了解诗句意义。
)(8分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答:1.(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2、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4分)答:2、(1)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
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
闻:听;听见。
2、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考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译文: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及答案: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边塞诗。
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答: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6.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
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7、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4】(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5分)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分。
意思符合即可)11、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