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平面控制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9
平面控制测量实施方案引言:平面控制测量是现代工程测量中的重要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
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准确、稳定的坐标系,用于后续的测量工作。
本文将介绍平面控制测量的实施方案,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方法和仪器的选择、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一、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测量目标: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和要求。
例如,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坐标系还是对现有的坐标系进行修正和更新。
2. 确定控制点的位置:根据测量目标,确定需要建立的控制点的位置。
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其在测区内的分布均匀性、可观测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3. 制定测量方案:根据控制点的位置和测量目标,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
包括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选择、测量顺序等。
二、测量方法和仪器的选择1.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全站仪测量法、经纬仪测量法和水准测量法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GPS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位置测量。
3. 地理信息系统(GIS)测量:GIS技术可以将平面控制测量的结果与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规划提供支持。
三、测量实施与数据处理1. 测量实施:按照制定的测量方案,进行测量实施工作。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校准和操作规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平差处理、误差分析、精度评定等。
3. 建立平面控制网络:根据测量结果,建立平面控制网络。
平面控制网络应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并能够满足后续测量工作的需要。
四、质量控制与验证1. 质量控制: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包括对仪器的定期校准和维护、对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估等。
2. 验证:对建立的平面控制网络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其他测量手段对控制点进行重测,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的差异。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重要知识点总结、图示图根平面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所谓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布设少数点,称为控制点,将控制点连成网状,称为控制网,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方法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测量,合称为控制测量。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计算二、直线定向1、概念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北夹角关系的工作叫直线定向。
B2、方位角从标准方向线的北端起,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水平角叫方位角,角值0°~360°。
通常用α表示。
3、标准方向1)真北方向即真子午线北端方向,可认为是北极星方向。
2)磁北方向即磁子午线北端方向,是罗盘指北针所指方向。
3)坐标北方向坐标纵轴北端方向,即央子午线方向。
4)三种方位角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
4、三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1)真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真北与磁北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用δ表示,以真北为准,磁北偏向真北以东,称为东偏,δ取+号,反之取-号。
α真=α磁+δ B2)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之间的关系真北方向与坐标北(x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用γ表示,以真北为准, x轴方向偏向真北以东,γ为正,以西γ为负。
北半球,γ与y真北 Bɑ=ɑ+ϒ真A3)坐标方位角与磁方位角之间的关系α真=α+γα=α真-γ =α磁+δ-γ = α磁+(δ-γ)= α磁+ΔΔ叫磁坐偏角。
5、坐标方位角的特性 X同一直线上各点的坐标方位角相等。
NW NE 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180°。
Y αBA =αAB ± 180° (大于180˚—;小于180˚+) SW SE 6、象限角从标准方向线的北端或南端起,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到某直线的锐角叫象限角,用R 表示,应注明象限名称。
三、坐标正算、反算 1、坐标正算公式坐标增量: 坐标: 2、坐标反算计算公式四、方位角推算⎭⎬⎫=∆=∆AB AB AB AB AB AB D y D x ααsin cos ⎭⎬⎫∆+=∆+=AB A B AB A B y y y x x x ()()⎪⎪⎭⎪⎪⎬⎫-=-=-+-=--=AB A B AB A B A B A B AB AB AB ABy y x x y y x x D x x y y αααsin cos arctan21、左观测角与右观测角2、左观测角推算公式αBC =αAB +β左-180° αBC =αAB +β左±180°3、右观测角推算公式αBC =αAB - β右± 1804、总结:五、三角形边长计算公式︒±-+=180右左后前ββαα1、正弦公式编号:推算边a ,已知边b ,间隔边c ,角A 、B 、C 。
平面控制测量步骤介绍平面控制测量是地质调查和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某个点在给定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位置。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面控制测量的步骤,并提供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骤一:确定控制测点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前,首先需要确定控制测点。
控制测点是已知坐标的点,用于建立平面坐标系。
通常选择基准点作为控制测点,基准点坐标可以通过全站仪、GPS等测量设备获取。
步骤二:建立平面坐标系根据确定的控制测点,在测区内建立平面坐标系。
平面坐标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投影方式,常见的有高斯投影、UTM投影等。
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步骤三:设置测量仪器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前,需要设置测量仪器。
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设备,并进行仪器校准和参数设置。
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步骤四:测量控制点根据控制点坐标和仪器参数设置,在测区内进行控制点的测量。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仪器稳定、准星对准和读数准确。
记录每个控制点的测量数据,包括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信息。
测量控制点的具体操作方法1.将测量设备安放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准星对准和调整。
2.通过仪器的观测功能,获取每个控制点的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数据。
3.确保每次测量的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进行多次观测并取平均值。
步骤五:计算测量结果根据测量数据和控制点坐标,计算出其他待测点在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位置。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三角测量法、坐标转换法等。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坐标计算的具体步骤1.根据控制点的坐标和测量数据,建立测量方程组。
2.对测量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其他待测点的坐标结果。
3.对计算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判断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六:检查和验证在完成测量计算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
可以选择测量点的回测方法,即重新测量已知控制点,比较测量结果和已知坐标的差异。
如果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检查和调整测量数据。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是对二维平面上的点、线、面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土木工程等领域,对于确保产品和建筑物的准确度和质量至关重要。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并可根据测得的角度和斜距计算出点的坐标。
全站仪通常具有自动测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提高测量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2.电子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是一种测量方位角和斜距的仪器,它可以通过测量目标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角度和斜距来计算目标点的坐标。
电子经纬仪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特点,在测量平面控制点时非常有效。
3.测距仪测距仪是一种利用光学、电磁波或声波等原理测量距离的仪器。
在平面控制测量中,常用的测距仪有激光测距仪和电磁波测距仪。
测距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和控制。
4.全息测量法全息测量法是一种基于全息干涉原理的测量方法,它利用激光的相干特性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
全息测量法具有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平面控制测量领域。
5.相位测量法相位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光或电磁波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或坐标的方法。
在平面控制测量中,常用的相位测量法有干涉测量法和调制成像测量法。
相位测量法具有高精度和快速的特点,适用于高精度的平面控制测量任务。
6.全息成像法全息成像法是一种通过全息技术实现对平面控制点的测量和控制的方法。
全息成像法可以记录和还原目标点的光场信息,从而实现对其位置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
全息成像法具有非接触、高精度的特点,在一些特殊的平面控制测量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测距仪、全息测量法、相位测量法和全息成像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在测量平面上的点、线、面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和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平面角度控制和平面线性控制。
1. 平面角度控制:通过测量和控制平面上的角度来实现平面控制。
常用的平面角度控制方法包括:
- 平面角度测量:通过使用角度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平面上的角度值。
- 平面角度控制点的设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平面上的角度
控制点位置,并用地面标志物或测量仪器进行标记。
- 平面角度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在角度控制点之间测量角
度值,以检查平面的角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平面线性控制:通过测量和控制平面上的线性距离来实现平面控制。
常用的平面线性控制方法包括:
- 平面线性测量:通过使用距离测量仪器如测距仪、激光测距
仪等,测量平面上的线性距离值。
- 平面线性控制点的设置: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平面上的线性
控制点位置,并用地面标志物或测量仪器进行标记。
- 平面线性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在线性控制点之间测量距
离值,以检查平面的线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这两种基本形式的平面控制测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组合使用,以实现对平面上角度和线性的全面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及实施步骤1. 前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这可是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测量行业摸爬滚打的朋友们来说,听起来可能有些专业,但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一起来捋一捋,保准让你听得明明白白,心里也能有个数。
2.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确定某个区域内的点位,以确保我们在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不会偏离轨道。
想象一下,咱们要盖房子,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跟着一大堆问题了,对吧?平面控制测量就是帮助我们找准那个“点”,把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2.2 为啥要做平面控制测量?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其实,不做这一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哪里飞哪里。
平面控制测量能让我们在一开始就设定好基准点,确保后面的工作都能顺顺利利。
比如,公路建设、桥梁修建、甚至是小区的绿化,都是离不开这个过程的。
3. 实施步骤3.1 步骤一: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咱们不能盲目上阵。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检查、人员的培训和现场的勘察。
这就像是出门远行之前,先看看天气,带上伞和防晒霜,免得到时候遭遇暴风雨或者晒得跟红烧肉似的。
设备方面,一定要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全站仪、GPS设备等,都是咱们的好帮手。
检查完这些,接下来就要对测量区域进行勘察,标记出基准点和控制点,确保后面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2 步骤二:测量实施接下来,进入到实际的测量环节。
这时候,可得认真了。
我们会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把选定的控制点进行记录。
这就像是写日记,把每一个重要的点都标记下来,方便后续的查阅。
每测量一个点,心里都得盘算一下,确保没有出错。
毕竟,点错了,就相当于盖房子的时候打歪了地基,后果可不堪设想!此外,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校核。
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在现场可以和同事们互相确认一下,确保大家的测量结果一致。
这就像是一群朋友一起去旅行,谁都不想在景点前面迷路,对吧?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整理测量完毕后,我们要把所有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整理。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平面控制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测区内的点位和地物进行准确定位和测量,以便为工程施工、设计和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的一种测量方法。
平面控制测量在各个行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土木工程、矿山工程、建筑工程等。
其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地面三角测量法地面三角测量法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角度关系以及勾股定理,测量被测点的坐标。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测量三边:首先在被测点附近选择一个已知点,通过量角器等工具测量出被测点、已知点和标志点之间的夹角,再用测距仪等测量工具测得被测点和已知点之间的距离,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出被测点和标志点之间的距离、标志点和已知点之间的距离。
2. 求解坐标:利用三角函数等算法,通过已知点、被测点和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等信息来计算出被测点的坐标。
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定位被测点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量、规划等工作。
二、导线测量法导线测量法是指通过导线、测距仪等测量工具,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用于定位和测量的导线,并据此测量被测点的位置。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建立基线:通过测距仪等工具,在被测区域内选定一条较长的基线,平整其表面,为后续测量工作打基础。
2. 建立导线:从基线的两端引出两条辅助线,将其平行并相交于被测点附近,形成一个测量网。
3. 测量角度:在每个交点处使用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角度,并记录下来。
三、电子全站仪测量法电子全站仪测量法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精确地进行定位和测量。
它仅需要一个测量员,且测量结果可以直接输出为数字文件,方便数据分析和处理。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架设全站仪:将全站仪依托在三角架上,并将其平整设置。
2. 朝向被测点:将全站仪射线对准被测点,利用水平仪调整激光线的高度和角度,以确保被测点在全站仪的视线范围内。
综上所述,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面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和电子全站仪测量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平面控制测量步骤1. 概述平面控制测量是建筑、土木工程和其他相关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建筑物或土地上各个点的平面位置。
本文将介绍平面控制测量的步骤,并详细说明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步骤2.1 确定测量目标在进行平面控制测量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和需求。
确定需要测量的建筑物外轮廓、道路线路或土地边界等。
2.2 设计控制网根据测量目标,设计合适的控制网。
控制网是由一系列基准点和临时点组成的网络,用于提供准确的坐标参考。
在设计控制网时,需要考虑基准点的选择、布设密度以及临时点的数量和位置等因素。
2.3 布设基准点根据设计好的控制网,在实地进行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通常采用金属桩、混凝土桩或其他固定结构物来确保其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在布设基准点时,需要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技术,以确保其位置的准确性。
2.4 观测基准点在布设好基准点后,使用全站仪或其他合适的测量设备观测这些基准点的坐标。
观测时需要注意仪器的校准和操作方法,并进行多次观测以提高结果的精度。
2.5 计算控制点坐标根据观测到的基准点数据,进行计算以确定控制点的坐标。
计算可以采用传统的平差法或现代的数学模型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2.6 布设临时点在控制网中布设一定数量和位置的临时点,用于后续具体测量任务的执行。
布设临时点时需要考虑控制网的覆盖范围和密度,以及具体测量任务的需求。
2.7 进行具体测量根据实际需求,在临时点上进行具体测量任务。
可以使用全站仪对建筑物外轮廓进行测量,或使用经纬仪对道路线路进行测量。
在具体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仪器的校准和操作方法,并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结果的精度。
2.8 数据处理和分析完成具体测量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坐标转换、平差计算和误差分析等步骤,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可以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或编程语言进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9 绘制成果图根据测量结果,使用CAD软件或其他绘图工具将测量成果绘制成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