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思想精华解析三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鬼谷子》核心思想“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中国鬼谷子研究院2017-03-11阅读原文《鬼谷子》博大精深,充满着权谋策略的智慧,包含着言谈辩论的技巧,是中国古代划时代思想的荟萃。
从古至今,《鬼谷子》一直是中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的必读之书,更是当代众多商家的必备书。
在欧洲、东南亚、北美洲,《鬼谷子》被广泛学习和应用,受《鬼谷子》影响最大的日本,还特别设立了“鬼谷子纵横研究院”,深入研究鬼谷子治统之道。
《鬼谷子》被誉为从政经商、为人处世的处事宝典,是谋略权术、神机妙算的百变圣经。
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商战频仍的时代,它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对从政、经商、外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依然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比如,“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要想知道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能够了解别人。
比如,“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要有无穷的智慧和谋略,必须具有圣人博大的胸怀。
比如,“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一件小事才出现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的苗头,但后来可能变成泰山当中的那个参天大树,要见微知著。
比如,“胜于不争不费”,如何不动一刀一枪、不动一兵一卒、没有什么花费就能取得卓越的成功。
《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是“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注重的是辩证、实际、实战的方法,方法论是鬼谷子的特长。
因此《鬼谷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它甚至不推崇忠君思想,和谁在一起做事是一种缘分。
如果信念一致、价值观一致、方向一致,大家都认同这个事业,那就可以合作。
合则来,不合则去。
如果人不对,事情不对,那就不必对对方愚忠。
比如,伊尹五就桀,姜子牙三就商。
伊尹五次去夏桀那里做官,做一段时间发现道不同,于是做商汤的臣子,跟着商汤做一段又跟了夏桀。
五就汤,五去汤,最后判定商汤这个人能成大业,有雄才伟略,有使命感,于是死心塌地跟着商汤干。
姜子牙同样,在商朝干一段时间到周朝,到周朝干一段时间到商朝,最终决定跟着周文王干。
鬼谷子人生哲学的精髓古代中国哲学中,鬼谷子(约公元前300年)被誉为“阴阳家”和“纵横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人生哲学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本文将深入探讨鬼谷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以期为现代人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一、无为而治鬼谷子的人生哲学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过于干预或追求过度的掌控。
这一思想反映在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中,强调顺势而为,不要逆自然而动。
这一理念在现代被广泛理解为“顺势而为”,即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应当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过于强求,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应对。
二、变通应变鬼谷子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变通应变。
他认为,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应当学会灵活适应各种情况。
这一思想在他的“因势利导”的概念中有所体现,即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这一理念在现代强调了适应性和变通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能够灵活面对挑战和变化将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
三、知行合一鬼谷子的哲学中,知行合一是一项关键概念。
他认为,人们应当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追求理论的深刻理解,还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一思想在他的“知行合一”的原则中得到了表达,即不要让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将其付诸实践。
这一理念在现代被广泛接受,强调了实际行动和学习的相互支持关系。
四、以柔克刚鬼谷子的人生哲学中,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柔弱和灵活的品质在面对强大和刚硬的力量时,往往更具优势。
这一思想反映在他的“以柔克刚”的原则中,强调在冲突和竞争中采取灵活和非对抗性的策略,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这一理念在现代商业和人际关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强调了合作和妥协的价值。
五、精神修养鬼谷子的哲学也注重精神修养。
他认为,人们应当培养内在的品质和道德,以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一思想在他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中有所反映,即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要高尚,才能在外部担任领导角色。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的内在成长和自我提升的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
鬼谷子:三个高深实用的驭人术,教你驾驭人心,值得借鉴收藏!鬼谷子:三个实用高深的驭人术,教你驾驭人心,值得借鉴收藏!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他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都是凭借谋略和三寸不烂之舌建功立业。
鬼谷子认为想要驾驭别人是有章可循的,这三条实用的谋略驭人术,可谓是精髓,记住领悟后,相信对你有比较大的帮助。
一、和光同尘,方圆并用一般情况下,人的内心想法往往决定他的言行举止。
因此,留心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其意图,理解其心思,才能投其所好。
人的内心千变万化,但是也有迹可循。
只要用心揣摩,就能掌握其变化,进而掌握其心,控制其人,使其自愿跟随。
这是灵活反应、驾驭他人的手段。
鬼谷子认为,若是尚未掌握全局,就以“圆略”诱惑对手,掌握全局后则以“方略”战胜对方。
老子倡导“和其光、同其尘”,其实也是一种圆融处世之道。
“能容物者,物乃能容”,有涵养的人不念旧恶,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
矛盾往往因时因事而转移,总把思路放到过去的恩怨,是不明智的表现。
一个人若是自命清高,或拒人于千里之外,就会四面楚歌处处树敌。
二、欲张反敛,欲取反与“欲擒故纵”是三十六计中的重要计谋,这在鬼谷子《反应》篇中也有体现。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意思是说,倾听对方的讲话,自己先保持沉默;想要对方敞开心扉,自己先闭声收敛;想要高调,想要获取,先要付出。
三、胸怀韬略,预定计谋观往以验来,知古以论今,是战国时许多哲人的主张。
《反应》篇曰“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意思是说如果不事先先确定谋略,就不能正确管理别人,做事也就没有合适的技巧,这叫“忘情失道”。
只有知己知彼,借鉴古今,才能预定良谋,达到最高的境界,使人无从把握自己的策略,做到天衣无缝。
鬼谷子认为,论辩谋略要完善细节,虽然也有急中生智,但不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成功,就要努力控制谈话中的细节。
《鬼谷子》的文化内涵与思想精髓《鬼谷子》是一本古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一部道家的典籍,它融合了许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和思想,体现了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想精髓。
本文将以《鬼谷子》为主线,探索其文化内涵与思想精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鬼谷子》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心灵相互融合,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书中提到:“自然者,天地万物之始,无穷无尽之境也,亦不像于形辅色相之貌,无所共之,所以一也。
”意思是自然是万物的起源,是一切事物共同的根源,我们要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内外统一的境界。
二、运筹帷幄的艺术《鬼谷子》中,运筹帷幄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运筹帷幄是指领导、控制和决策的智慧和技巧。
书中强调:“持错千里之国,援皇天之力。
此运筹帷幄之术也。
”意思是运筹帷幄是一种可以掌握整个局势、引导大势向自己有利方向发展的智慧和技巧。
通过细致入微的计划和谋略,可以转危为安,扭转乾坤。
三、变化无穷的智慧变化无穷是《鬼谷子》中另一个重要思想。
书中提到:“人事无常,时势不济,非常之所至也。
”意思是人类生活中变化无常,时势艰难,但正是这种变化催生了智慧。
变化是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善于变幻周身,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鬼谷子》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兼具道德、政治和社会道德的理念。
书中指出:“修身者,身修而天下归己;齐家者,家齐而国安无敌;治国者,国治而天下宁和;平天下者,天下平而四海一家。
”意思是个人修身养性,才能治家齐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个人的提升,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五、精神解放的意义《鬼谷子》中重视个体的精神解放,提出“鬼谷者,不事禄位而贤者也”、“人能无为而天下治”,意味着个体不必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要追求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精神解放的意义在于拒绝功利主义,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鬼谷子九大读心术的解释及解析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哲学家、冶铁家,也是战争策略的权威之一。
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其中包括他创立的九大读心术。
这些读心术的目的是理解人心,洞悉对手的意图,以取得优势并制定战略。
下面将解释并解析鬼谷子的九大读心术。
1. 了解本性:这一读心术强调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欲望。
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2. 辨明善恶:这一读心术告诉我们要学会辨别人们的善恶本质。
通过观察和与人交往,我们可以看出其行为和念头的动机。
3. 观察仪态:仪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通过观察他人的姿态、神情和动作,我们可以洞悉他们的情绪、意图和态度。
4. 窥视变化:人的内心常常充满了变化。
通过观察和体察对方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洞悉其内心的变化和计划。
5. 窥视心情:人的心情可以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中。
通过发现细微之处,我们可以洞悉他人的情感状态。
6. 辨别矛盾:人们常常存在内心和外表的矛盾。
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行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不一致之处,以了解其真实意图。
7. 明辨虚实:人们的言行有时是虚假的,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辨别出真实和虚假之间的差别。
8. 推算思维:通过观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意图和计划。
9. 洞悉交情: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我们可以洞悉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和感情。
鬼谷子的九大读心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意图。
通过掌握这些读心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洞悉人心,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战略安排。
它们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
通过运用这些读心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并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鬼谷子谋略三境界:愚谋(阳谋)、阴谋和鬼谋,最高境界是众谋鬼谷子说: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谋略或说计谋,在鬼谷子看来有阴谋和阳谋之别。
鬼谷子认为,谋略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公开的谋,叫愚谋,也可称之为阳谋;第二种境界叫私下的谋,叫阴谋;第三种境界叫结比而谋,叫鬼谋。
愚谋不如鬼谋,正谋不如奇谋,阳谋不如阴谋,奇之所向而莫能之止。
鬼谷子著作鬼谷子还说有一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未发之中境界的人,就可以托付真实情况,这就是鬼谷子所认为的谋略的最高境界即众谋。
众谋是众人合谋,一起谋划、讨论、商议,古书有询谋佥同。
鬼谷子“道破天机”鬼谷子认为,内谋谋圣,外谋谋智,深谋远虑所以不穷,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
鬼谷子所谓的“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隐者的“终南山”阴谋是采用欺诈,蒙骗等手段,实际意图和真实意图是不统一的。
比如三国演义的黄盖诈降。
表面看来是黄盖和主将周瑜产生了矛盾,黄盖要带兵投降,其实黄盖是要接近曹军水师放火。
隐居者也是旁观者阳谋是实际意图与真实意图统一的一种谋划。
所有行动与计划都让对手看见、知道。
阳谋与阴谋不同,阳谋带有一定震慑力,有可能使对手不战而屈,这是阴谋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商鞅立木树信,司马穰苴斩监军立威。
鬼谷子《鬼谷子》智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曾仕强鬼谷子总结引言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鬼谷子》被誉为兵法圣典。
曾仕强是现代学者对鬼谷子学说的研究者之一,他对鬼谷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总结。
本文旨在对曾仕强的鬼谷子总结进行介绍。
曾仕强的研究背景与方法曾仕强是中国军事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他对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兵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研究鬼谷子的思想时,他采用了深入的文献研究和思想分析的方法,结合现代军事理论对鬼谷子的观点进行了解读。
鬼谷子的核心观点在曾仕强的研究中,他总结了鬼谷子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鬼谷子强调在军事决策中要注重计划和谋略方面的策划,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从而实现战斗的胜利。
2.兵者,国之大事:鬼谷子认为军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鬼谷子着重强调军队的纪律和组织建设,强化军队的作战能力。
3.用兵者,诡道也:鬼谷子主张在战争中运用巧妙的策略和伎俩,以迅猛的攻势和出其不意的行动击败敌人。
他主张善于运用间谍、伪装和奇袭等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曾仕强对鬼谷子思想的评价基于对鬼谷子思想的深入研究,曾仕强对鬼谷子的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鬼谷子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拥有深邃智慧的思想家。
鬼谷子在兵法思想方面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体系,可以为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曾仕强还指出,鬼谷子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和组织管理等。
他认为鬼谷子提出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战略规划。
结论通过对曾仕强的鬼谷子总结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鬼谷子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关注战略规划、组织建设和战术应用等方面,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们应该重视对鬼谷子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
鬼谷子鬼谷子的兵法智慧鬼谷子的兵法智慧鬼谷子,古代中国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兵法智慧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学的瑰宝。
鬼谷子的兵法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厚的智慧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鬼谷子兵法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一、兵法智慧的核心理念鬼谷子的兵法智慧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和战略思想,它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变化”和“不拘一格”。
鬼谷子认为,战争是一场变幻莫测的游戏,胜利者必须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
他主张将兵法看作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一套固定的规则。
只有忘记成规、打破常规,才能找到战争的胜利之道。
二、兵法智慧的应用实例1. 择地而战:鬼谷子强调战场地形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选择战场时应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以保护自己,攻击敌人。
这一理念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
比如,在城市战斗中,熟悉城市的地形和道路网络,可以使作战部队更加灵活和高效。
2. 谋定而后动:鬼谷子强调充分的计划和准备。
他认为,只有在充分了解敌情和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能制定最佳的行动计划。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的获取和数据的分析至关重要。
只有在充分掌握情报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3. 打击敌人的心理:鬼谷子认为,战争是一场心理战。
他强调消除敌人的士气和士气,制造混乱和恐惧。
在现代战争中,心理战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
通过传媒宣传、网络攻击等手段,可以有效地瓦解敌人的战斗力。
三、鬼谷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鬼谷子的兵法智慧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鬼谷子提出的“变化”和“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鼓励了创新和灵活性。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战争形势时,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鬼谷子主张择地而战,这与现代战争的优势地形原则相吻合。
战场的地形、气候和环境等因素,对军事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此外,鬼谷子充分认识到战争中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现代战争中,心理战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攻击敌人的士气、瓦解人们的信念,可以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优势。
鬼谷子第三篇读后感
《鬼谷子》第三篇《尽言》中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智慧,读后给我留下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首先,鬼谷子在第三篇中再次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辞不仅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还可以改变命运。
这个观点提醒我要慎重选择用词,善用言辞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同时也要明白言辞对于影响他人和塑造自己形象的重要性。
其次,鬼谷子讨论了“合道”和“变通”的原则。
他认为,世界充满了变化和多样性,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坚持某种固定的方式或观念。
相反,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采取灵活的策略,合乎道义又变通适应,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同样适用,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适应变化,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最后,鬼谷子讲述了“知时”的原则,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抓住合适的时机,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个思想提醒我要善于把握时机,不要过早行动,也不要拖延,要在恰当的时刻采取行动。
总的来说,读完《鬼谷子》第三篇,我对言辞的力量、灵活变通、
抓住时机等方面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当代人的生活和职业有着启发作用。
我期待继续深入研究这部经典,继续探索其中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观阴阳之捭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
这两句话是顺着“命物”来的。
1.“知存亡之门户”,在鬼谷子看来,是圣人“为众生之先”,也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所必须的素养。
领导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哪怕是一个小单位,都要首先有这个“存亡之门户”的概念。
(生存之根本)2.“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达人心之理”,就是一个领导者谋事决策,要研究人心。
要研究,就不只是简单的了解。
人心是表面的、变化的,而且经常是非理性的。
人心之理是关于人心的道理,是理性的。
研究人心,就是要研究人心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要放在一个理性的高度去认识。
人心和人心之理,有时相合,有时不相合,这是一个社会心理现象。
谋事决策,只有和那个“人心之理”相通达才能恰当。
这个道理很平常,一般人都可以理解,难就难在实践运用上。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必先有一些现象作为征兆。
但并不是的所有的现象都是预示变化趋向的征兆,有的甚至是假象、是陷阱。
关于决策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件事的判断,进而决策,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要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研究他的历史情况,借鉴历史的经验;二是要搞清楚当前事件发生的现状和条件,对未来走向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三是要参考平时的常态。
做到这些,我们就可以做出基本的决策了。
鬼谷子完全是因为封面做的跟个古董是的雕花从书店买了这么一本书,好歹不怎么感兴趣的看完了,感叹鬼谷权谋,仅此。
后来逐渐看《明朝》看清史,看中国历代皇后传记,还看了点史记,不是很全,曾国藩传,后来也是感叹权谋,又想起来鬼谷,决定重新再看。
那时还在上大学,突然就觉得,原来万般事态都能归在鬼谷一书中,这书简直就是世事百态的精华。
其实,他最想教我们的就是,冷眼旁观,探究基底,以静制动,以动制静。
我现在工作了一年,还是喜欢遇上不顺心的事随手翻几页鬼谷,静心。
个人谬见,见谅。
鬼谷子思想精华解析三冷雨与人交往或辩论时, 先听听对方说什么,然后再做取舍,不要轻易亮出底牌。
给自己留足思考的空间,才不会被抓住疏漏之处。
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则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对方节节退让,最终为我所用。
通过言谈来控制对方,把握对方,这便是鬼谷子的钓言之道。
《反应》篇阐释了一种思考方法,这可以说关于获取有用信息的专论。
鬼谷子认为,在辩论或游说时,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运用“象比之辟"或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或引用相关事件启发他人。
这种道理其实就是,对游说对象进行回环往复的考察和观察,由此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目的。
假如游说不能奏效,就要"为之变",才能,把攘对方的真实意图。
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经验,可以度权量能,通过对比从而立势制事。
运用反应的前提是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否则就不能游说他人。
古时圣人,以大道教化万物,与道同生共长。
因此,他们回首以往,便能验证将来;考察历史,就会了解现在;观察对方,返照自身真实。
对于动静虚实的真相,如果和当今的情况不符,就要回到过去探求前人的经验。
对事情的考察,经历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的反复探求,才能得到答案,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不可不仔细考察。
对方说话,表现为动;自己沉默,表现为静。
从动静的哲学看待交往双方的言谈。
根据对方的话语揣测他的真实意思。
如果对方言语有不合情理处,随即加以责问,对方一定会作出回应。
话语可以表现在外,称之为象;事物之间可以类比,称之为比。
对方说话有象,所说之事也有则例,就要观察其后要说的话。
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
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
运用象比手法可以在无形中获得对方回应。
用象比之词引诱对方说话,如果和现实相符,可以获知对方实情。
就像张网捕兽一样,在野兽出没处多设一些网,等待野兽落网。
如果把这个方法用到人事上,对方就会自动说出实情,这就是钓人实情的网。
如果常用一种钓人之网去诱使对方,对方就会有所觉察,而拒绝回应或者说一些话,不合类比的规范,这时就要改变方法。
用形象化的手法触动对方,使言辞暗合对方内心的想法,以此获知对方实情,进而将其控制。
返过去考察对方,对方就会作出回应,所说的话有了轮廓,事理就可以比较类推了,进而能够确定其根本。
一来二去,反反复复,再三详审,不容谬错,灵活使用这种方法,就能辩说得当。
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获皆为实情,不会有疑惑。
古代善于反复窥察对方的人,可以像鬼神一样变化莫测,进而得知实情。
应交之术恰当,就能详尽考察对方。
如果考察不详尽。
就不能获知实情;不能获知实情,就不能确定根本。
不断交化使用象比之词,对方必定说出反应之词,认真聆听对方言辞以获知实情。
想要对方开口说话,自己先沉默不语;想要对方张开,就先自己收敛;想要提高自己,就先低调处世;想要获取利益,就先学会付出。
想使对方敞开心扉,就要运用形象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控制其言辞。
言辞像同声一样产生共鸣,双方看法一就就会心理契合,进而获知对方实情。
与人对话或论辩,可以用在这个地方,也可以用在那个地方;可以侍奉上级,也可以管理下属。
通过辩论,分清真假,知道异同,考察对方是真诚还是狡诈。
对方的外在手势、言辞话语或沉默不言,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论辩之中得以展现。
所有这些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用反复探求的方法得到对方的反应,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
所以,听言之道的要旨,在于先使自己保持平静。
自己平静了,然后才能通过对方言辞,考察对方情况,进而评论万物分别雄雌。
虽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其类别、特征和趋势。
考察对方就要深入人心,估量其能力,猜测其意图。
像对应的兵符一样没有差错,像腾蛇占卜祸福一样准确,像后羿张弓一样射之必中。
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了解自己,也无从了解对方。
人们之间的相知,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获得对方的言辞,像声音和回声一样呼应;弄清对方的实情,像光生而影见。
圣人侦察对方的言辞,绝无失误,像磁石吸引钢针,像舌头吮食肉骨。
圣人与人相处,言行幽深、精妙。
窥察实情,迅疾有道。
既像阴阳变化,又像圆方转化,相互依存。
在对方形迹未显前,用圆滑的方法诱导其说出实情;在对方形迹已显后,对其已有充分了解,不妨用已定的原则对待他。
作为君主而言,无论提升还是罢黜属下,也要贯穿这一原则。
假如事先没有原则,不能确定方法,就无法驾驭对方。
做事不先预备,就是忽略了真情而没有方法。
先确定原则和方法,再去管理对方,所用策略就不会被发现,对方看不到有关策略的蛛丝马迹,这样的统治者或管理者可称之为“天神”。
鬼谷子认为,与人交谈的最终目的,就是旁敲侧击,诱使对方多说话,通过察言观色,从而窥测对方实情。
就像张网捕猎,若能沉心静气严阵以待,就能捕获猎物。
理性对待鬼谷子这种“钓语术”,不必冠以道德的恶谥,无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丰富自己待人处事的本领。
《反应》篇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问;投饵则鱼来,发问则语应,故为“钓语”。
鬼谷子认为,犹如设饵钓鱼、张网捕兽,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就要使用手段或动之以情,或投之以利,诱其暴露真实想法和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钓语”的关健在干巧妙隐秘,手段要多种多样。
鬼谷子的“钓人之网”。
尽管有人认为是在行奸使诈,但可以理解为一种沟通方法,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
同样,有人认为"用间”是卑劣、阴险的行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也得到改变。
“用间”并不是单一破坏敌手,而是谋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察看敌情,知己知彼。
可以分化对手,在对抗中获取胜利。
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
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能把握时机抢占市场。
寻找对方弱点,发挥己方优势,进而击败对手。
参与市场竞争必须耳目灵通,作为经营决策者而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情报。
企业获取情报及时,就能提高竞争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策略。
高明的企业家,深悉“用间”是“张网得实”的重要手段,在“用间”与“用人”的结合上深谋远虑,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实践。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这个“音”不是指口音,指的是弦外之音,意思是说听别人说话,要明白其言外之意。
当然,对于那些空话、大话,即使天花乱坠,也要保持理智,绝不可轻信。
在谈话时抓住机会提问,通过有效诘难,就可以深入了解对方实情。
轮到自己说话,则要简洁有力。
战国时,齐国田婴为了发展家族势力,准备在他的封地薛大建城池,这样做就远离了齐国朝廷,不利于国家利益,也不利于个人发展。
因此,他手下的门客纷纷劝阻。
田婴于是下令:“凡来劝阻者,一律不要通报。
”这时,有一个人冒险前来,让下人通报:“我只有三个字,多一个字,愿受烹煮之刑。
”这引发起了田婴的好奇心,于是接见了他。
拜见完毕,那人说:“海大鱼!”然后掉头就走。
田婴忙说:“且留下,把话说完!”那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请讲。
”那人说:“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一旦离开了大海,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
以此相比,齐国就像殿下的“水',如果永远拥有齐国,要薛地有什么用呢?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地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没什么用。
”田婴听了,称赞说:“对。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工程。
那个齐人为了勾起田婴的好奇心,让他倾听自己的言论,用充满悬念的言语诱惑他,用“海大鱼”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龙游浅水遭虾戏”的意思,使田婴意识到自己思虑不周,犯了错误。
现实生活中,有人说话很直接,有人说话很委婉。
虽然无所谓对错,但有时太直接的话,会让人觉得不便,或抹不开面子。
为了起到好的效果,就要使用一些隐语。
不过,使用这种方式,一定要确保对方能够听明白,否则就是白费心思。
看一个人是善是恶,要看眼神;看一个人是智是愚,要观言行。
在与人的交谈中,适当运用比喻,或加上一段长长的议论,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
出色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人内心感动;善于说话的人,会获得更多机会。
当对方形迹未显,或不太了解时,不妨采取圆通的方式,使其渐渐失去戒心,脱去外壳。
有了充分了解,再用既定的原则来对待。
这是鬼谷子在《反应》篇中所讲的谋略思想。
说话要声情并茂,善于借助谈话技巧,引起对方的共鸣,由此了解对方的实情,以决定下一步行动。
这是游说的最高境界。
达到这种境界,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东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专权,长达二十多年,政治黑暗民生艰难。
梁冀是历史上十大奸臣(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效忠贤。
和珅)之一。
因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他毒杀,另立桓帝即位。
他独揽东汉王朝大权,结党营私,大封梁氏一门为保为官。
这时,广陵人张婴不堪暴政,在当地聚众起义,抗击官府,纵横徐扬一带几十年。
朝廷屡剿无功,深感头疼。
朝中有一位御史,名叫张纲,廉洁刚正,得罪不少权贵。
于是梁冀上奏汉顺帝,任张纲为广陵太守,让他平息暴动,企图借刀杀人。
张纲来到广陵,独自一人去了张婴大营。
张婴十分惊讶,便问:“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张纲站起身,施礼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以至陷民于水火之中。
俗话说“官逼民反, 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
”听到这番话,张婴银意外,连忙起来赔罪,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何至干此?我是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无法结交朝廷,我也自知是釜底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能活得长久?今天大人到此,请为我指点迷津!”于是,张纲通过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暴乱。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张纲采取攻心之法说服张婴,不靠威压和利诱。
首先承认朝廷的失职,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后称赞张婴为民赴险,打动了张婴,攻破了其心理防线。
这正是“攻心为上”的原则。
张纲在任期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张纲死后,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扶枢至四川武阳,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规谏失足之人要采用适当的话语,使之产生共鸣,进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对于那些看似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尽力去感化。
若能将心比心,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纠纷和矛盾。
心灵感化的力量比刑罚更大。
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世间的纷争就会少一点,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反应》篇所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有“知己知彼”的意思。
鬼谷子所强调的是,通过对自身的深刻反省,进而了解别人,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这可以说是很有见地的。
战国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截断了上党郡和韩国都城的联系。
上党形势危急,韩国不愿投降,派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接收了上党。
两年后,秦国再次进攻上党。
赵国派廉颇率军前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