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第2版-黎民
- 格式:doc
- 大小:435.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运行第五童公共管理的运行1 •什么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与公共爸理的关系如何?公共决策时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审务过用中所作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苗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能理过程的始终.关系:-)公共决策是公共竹理的存要环节:O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乞项职能的堆础:三〉公共决策贯穿『整个公共能理过程的始终•2•何谓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定什么?公共政策是公共组织管理国京和社会公共車务的亜耍准则・是公共管理实践的灵魂・9[策足公共行为匸体(I咚是公共权威当尺〉•在职能范国内为了某一待定的H的.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能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公共政笫的堆木性质:①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即公共政策是在满足八有统治地位利益集团翌求的询提卜递求社会利益最人化的•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性.②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公共政策卜:要体现了优势利益集团价值取向. ③公共政集的合法性与强制性.④公共政笫的稳定性与时效性.⑤公共政策的姜样性9多效性•3.公共问题与社会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公共问题星怎样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圧指由社会的现实状态与社仝公众的期昭之何的淤距引起的才焉与冲突•具有广泛性与持续性的转征.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河题都会转化为公共问題.只有那些有广泛形気且E响用度较I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呃 t 町能成为公共问邈.社会树題既包括私人问題.也包括公共何題.公共问題尼包含丁•社会何JSZ 中•与私人网題相对应的特殊范踌•公共问題是折社会成负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到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勺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朴会树題.公共性是公共问題与补会问題相区别的址本质.国为内在的特性.公共问題只冇当通过个体或团体的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而且该公共问题乂風亍该部门的背理权限范出内.政府乂兰试采取F预的手段去解决时. 才有可能列入政府议程.这个被列入政府议程的公共闷趣就成为了公共政笫树4.权力与领导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权力的来源或基础可将其划分为哪几类?权力与领导这两个槪念密切相关.权力是描述人与人之何影响能力的概念. 领导足领导者在冬种环境中系统地影响组织成员行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也就於说.倾导足纭组织成员之间相互觀晌关系的确立过程.为了达到组织冃标,领导音将权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领导过程中影响他人的基础尼权力.即权力是领丫彩响力的來源.权力与镇导的於别体现在三个方面:(D日标的相容性弟异.在权力相互影响的双方中.并不要求双方的H标一致•而只需要依赖性:领导则要求领导者与被颂了者双方的目标有相出的一致性.②作用的方向性差异.领导的影响过程侧敢于向卜届施加彩响•而较少有横向和向上的影响・③ 侧匝点的差丹•领导的研究歆点在F领导方式,而权力的研究龟点在丁权力的获取方式.根据权力的來源或丛础可分为强制权.奖贰权.合法权■参勺权.专家权.5•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是什么?公共政笫执fj•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就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政策执行見实现政策H标的根木途径.政策执行可检鲨和修iE政策.政策执行楚政策过稈不可缺少的中何环廿.研究途径:一)自上而卜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的制定者为出发点. 认为制定政策的政治领导人所形成的政策偏好会具体化为卜•层行政官城执行政笫的行为•所以这种途径关注的儼点是政笫制定者.着■研究政策制定者的僞好对人体政策执行者以及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二)ii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执行者为出发点.认为八休执行政策的毎一个下层公共佇理者•对政策的理解和他们所采取的执行政策的抬施,是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关注的焦点是政策执行乩并着暇研究他们执行政策的耳体举描对政策效果的影响.6•公共管理控制过程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理解“衡量绩效就是对公共管理过程的控制•・?術撼绩效是对中间结果还是对最后结果的衡量?公共管理的控制过程上翌有三个环节:① 确定标准.包括时间标准.公共产品或眼务的品质标准.行为标准.绩效标准・② 衡駅绩效・③ 采取管理行动・一般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有修订评价标准、纠正行动、维持原状・衡量公共组织的绩效冇两类工作嬰做.敢先足收集有关公共组织绩效的侑息,并对公共组织的效果与评价标准作比较.较准确地描述公共组织的工作状况•其次她对公共组织的工作状况进疔分析.比较并作出评价结论•尽锌絨效是对结果的评价,但这里所指的是对公共组织的阶段性结果的衡駅,而不仅是对址终结果的衡戢・衡就绩效的行为应当足对公共管理过程的控。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一、关键词1.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答:战略管理应该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许多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对于战略管理概念的理解与阐释也各不相同,目前关于战略管理的概念主要有五种不同的阐述:(1)战略管理就是指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制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
(2)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决策,以及实施这些决策。
(3)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地进行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诠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
(4)战略管理来源于组织决策,这些决策包括:确定或反映组织目标、意图等的决策;规定组织从事的业务或服务范围的决策;确定组织将要成为何种经济或人力组织的决策;关于组织将要为其顾客和社会所要作的经济或非经济贡献的决策。
(5)战略管理包括四个指导原则:一是关注长期趋势;二是目标与组织内的等级制整合在一起;三是认识到策略管理与规划不会自行贯彻;四是强调外部观点,不仅要适应环境,而且要预期与影响环境。
2.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答: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在设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可以说,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3.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答: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是指对组织目标的管理。
组织目标是指组织通过组织活动所希望达到的后果,这种状态和结果通常可用一系列数量来表示。
一旦目标确定,它就成为引导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和方向。
目标管理是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一、关键词1.公共组织(Public Organization)答: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
政府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公共组织。
此外,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也构成了现代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组织是各类社会组织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组织形态,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辖范围最广的一类组织。
2.政府(Government)答: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
其中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运用法律审判案件。
(2)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本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狭义的政府。
3.非政府公共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答:非政府公共组织,或直接称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简称NGO),是指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组织。
根据目前阶段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可以将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分为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自治组织这几种类型。
4.科层制(Bureaucracy)答:科层制是一种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公共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
在公共组织的管理中,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1)组织标准化为了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科层制管理在组织中推行标准化方法,以此提高工作绩效。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概念题1.新公共管理(华南师范2013年研)答:“新公共管理”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主要是来自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关于行政改革的理论设想,以及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做法的理论概括。
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2.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中南财大2008年研)答:(1)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典型的政府失灵的类型及其原因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成本和收益的分离:过剩和成本提高;②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③内部性问题,指公共组织为了进行其内部的管理,需要发展它们的标准或规则,这些标准或规则即内部性,用来评估机构的运行和机关人员的行为;④政府组织的低效率;⑤另一种分配的不公平,指政府运用权力进行收入分配时,不仅使财富从富人手中转移到穷人手中,而且也可能使财富又从穷人手中转到政治力量强的阶层手中;⑥寻租,指在某种政府保护的制度环境中个人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或者追求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⑦政策执行的无效率;⑧所有制残缺,可以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权利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
(2)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状况。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有:①垄断与低效率,垄断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生成者的边际成本,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②信息不对称与逆选择,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诸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隐藏行为)问题,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效率;③外部效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收益和成本不对称,人们过多地从事成本外溢的活动而过少地从事收益外溢的活动,从而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④公共物品与免费搭车,指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只能由政府或国家财政来解决。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关键词1.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答:公共选择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公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具有三个规定性:(1)集体性。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集体决策,因而就有公共选择,私人决策则不在公共选择的研究范围之内。
(2)规则性。
集体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规则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公众偏好的规则。
(3)非市场性。
公共选择理论所指称的“集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国际、教育、福利、环保等政治问题,在这些领域,市场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只有通过非市场的集体决策来达到目的。
2.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答:政府失灵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公共决策失效,政府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寻租活动等。
二、复习思考题1.试析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答:公共选择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下篇公共管理学专题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一、概念题1.政府再造(华南师范2013年研)答:“政府再造”就是通过“政府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再造不只是注意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意的是质方面的改变。
它涉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
2.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武大2010年研)答:(1)政府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即国家的行政机构,为维护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
具体而言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同时,政府也可以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机构。
(2)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资源提供者向组织提供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3)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非盈利性、公益性和组织约束性。
二、简答题1.简述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武大2010年研)答: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在宪政体制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里,其性质、内容、规范和作用方式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里,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规范和特点,即关于行政职能的规定性,在客观上会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而发生变化,在主观上则会随着人们对国家或政府的再认识而发生变化。
由于政府自身也存在着以下问题,所以政府职能是有限的。
(1)政府职能有限性的内容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又称政府职能的限度,具体包括:①能力限度,即政府是否具备承担某些社会或市场管理的能力,如果超出能力范围,就最好不要干预;②效率限度,即在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政府行政具有相同调节能力的条件下,应当有一个成本一收益的比较问题,行政干预应当以效率最高为限度;③合法限度,即如果现存的政府行政、社会组织或市场机制在技术上都有能力,在经济上都能以低成本来满足特定的需求,那么谁能更符合法律与公正的原则,就应由谁来承担。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作者:黎民书号:978-7-04-031462-5定价:35.00元出版时间:2011年8月分级:本科、研究生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类配套资源:教学课件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配套资源:教学课件、精品课程配套网站作者简介黎民,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在保留原书的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充实和更新。
在教材内容上,主要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等章节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使其符合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同时,为了紧密贴合公共管理的新趋势,编写团队经过讨论还增加了公共管理的运行、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等章节。
随着当前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每一个公共管理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员都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全书最后的“当前公共管理的若干热点”一章,既为读者了解实际管理提供了样本,又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编写风格上,本次修订力求将公共管理类的基础与前沿贯串全书,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展开论述,使该版教材进一步增强其理论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可用作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阅及有关专业在职干部培训参考教材。
【简明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者/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第八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十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十一章公共管理的前沿热点。
第1章一、关键词1.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答: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该含义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2.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答: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是一个多维度的宽泛的概念。
其理论假设是:“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就是管理……用于组织和激励雇员的机制,在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都同样适用”。
其政策主张大体可归纳为:(1)改造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正在变得无法接受,因此必须进行改造。
(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政府首先有必要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文化,进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应对或应变能力的政府。
(3)建立顾客驱动(customer driven)制度。
在公共部门建立顾客导向制度的意义在于,公共目的即实现公民和公众利益,才是关于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焦点。
(4)引入竞争机制。
为了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唯一可靠的选择。
(5)重视行政结果。
主张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转向“结果”而非“过程”。
(6)推行社会合作。
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诸如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
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职能。
(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答:职能,是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职能则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简言之,公共管理职能,主要涉及一国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环境中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准确地理解公共管理职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公共管理系统。
②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实施的依据。
对于各种类型的政府机构而言,国家往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赋予它们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就当代政府而言主要是行政权力。
③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涉及公共管理系统对一国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全部事务,诸如国防、公安与内政、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福利保障等。
④公共管理职能是公共管理组织特定功能作用的一种反映。
⑤公共管理职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2.政府职能与政府职权(武大2007年研)答:政府职能与政府职权的区别: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政府职权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所拥有的行政权力。
政府职能与政府职权的联系:政府职能的实现即经济、政治、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是通过政府职权的行使来实现的,政府职能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政府机构的变动与政府职权的调整及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探索体现出来。
3.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武大2007年研)答:(1)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主要是指政府承担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确保经济基础巩固的发展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职能。
(2)公共部门的政治职能,主要是指公共部门防御外来的入侵与渗透,镇压敌对阶层的反抗,制止和打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系列政治职能活动。
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1.公共管理学及其基本内涵。
(武大2005年研)答: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在研究公共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规律。
对于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共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的界定,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在于:(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目前来看,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公共管理在“做什么”(What)与“为何做”(Why)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做”(How)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公共管理主张在维持“公共”性格的基础上,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或管理精神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民众的需求。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在管理公共事务方面必须解决两类问题,即内部的技术问题和与外部的整合问题。
当代公共管理高度重视与外部的整合问题,这就有利于拓宽研究范围,获得更多研究资源,更完整地把握现实,从而使本学科更具竞争力。
同时,兼顾内外环境关系,特别是重视外部环境,从而强调战略管理,也将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学区分开来。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公共行政学强调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完全是政府,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等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强调治理(Governance),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以及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章绪论一、关键词1.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答: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该含义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2.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答: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是一个多维度的宽泛的概念。
其理论假设是:“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就是管理……用于组织和激励雇员的机制,在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都同样适用”。
其政策主张大体可归纳为:(1)改造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正在变得无法接受,因此必须进行改造。
(2)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政府首先有必要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文化,进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应对或应变能力的政府。
(3)建立顾客驱动(customer driven)制度。
在公共部门建立顾客导向制度的意义在于,公共目的即实现公民和公众利益,才是关于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最终价值判断标准,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焦点。
(4)引入竞争机制。
为了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唯一可靠的选择。
(5)重视行政结果。
主张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转向“结果”而非“过程”。
(6)推行社会合作。
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诸如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
第八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一、关键词1.公共权力(Public Power)答: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它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强制力。
公共权力的内涵具体地表现为四点:(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
(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
不同层级的公共组织或同一公共组织内部的不同层级的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上向下逐级授权的权力分配方式形成的权力体系。
(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
公共权力的作用关系非常复杂,它包括公共组织间(上级对下级或同级间)的相互作用,公共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相互作用,公共组织对私营部门组织或个人的影响。
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权力作用,最终都指向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
2.公共责任(Public Responsibility)答: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
公共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涉及的领域以及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私营部门组织,因此,公共责任除了具有一般责任的性质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由于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是对应的关系,所以在承担公共责任的同时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公共权力。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整体上应对全体国民负责任。
3.监控(Monitoring)答:监控是指监督和控制。
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
这个定义强调了如下内容:(1)对公共权力监控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它包括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之间的相互监控,专门设立的公共权力监控机构,如立法、司法、审计等机构的监督,公共组织内部上级对下级或下级对上级的监控,社会公众对权力机关的监督等。
(2)监控对象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所有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
《公共管理学》黎民篇一:公共管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公共管理(黎民版)第一章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3)制衡性与自主性(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2、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a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b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c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2)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a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b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3)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a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b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3、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什么”与“为何”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做的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效率、效能,公平。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特点:(1)鲜明的实践导向性(2)理论上的包容性(3)学科的年轻性4、怎样理解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格,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第二章1、你认为公共管理在总体上划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阶段合理与否,为什么?根据历史分期的方法,公共管理总体上可以分为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两大时期。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一、关键词1.公共决策(Decision-making of Public Management)答: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①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②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③公共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2.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答: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标(如解决和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公共政策的性质有:①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②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③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④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⑤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
3.执行(Execution)答:执行是指贯彻施行,实际履行。
公共管理执行是指履行公共决策,实现公共目标,完成计划任务,使之达到公共事务间协调发展,实现最大效率的过程。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4.控制(Control)答:控制是指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
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一、关键词1.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答:公共物品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公共物品的特性有:(1)受益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在消费过程中,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这种排除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
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共物品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2)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新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2.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答:公共服务是指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范围广泛的、非营利性的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1)公共服务是面向大众的服务。
公共服务一般以一个地区(如一个城市)为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向这个地区的公民提供普遍的服务。
(2)公共服务是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
服务项目和内容一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例如水、电、气、安全、教育、文化、交通等。
公共服务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需求。
(3)公共服务的内容十分广泛。
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例如,水、电、气、道路、交通、通讯等,也更多地表现为非物质产品,例如,公共安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
同时,公共服务的项目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4)公共服务是非营利性的。
公共服务是一种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以保证人们能够不受支付能力的限制而不能消费这种服务。
3.政府供给(Government Supply)答: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由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政府是必要的,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黎民主编第二版《公共管理学》笔记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一)概念:以公共部门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以增进公共利益的一种活动。
(二)1、主体:公共组织
2、客体:公共事务
3、手段:法律、行政、技术、经济
目标:公共利益
二、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与私有部门管理的区别
1、目标不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2、运行机制不同: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
3、价值取向不同:经济理性与多元理性
4、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与制衡性
5、管理方式:竞争性与强制性
(二)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主体范围不同
2、运行方式不同
3、英文表达不同
三、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内在依据
(一)与私有部门的区别
(二)科技革命的推断
(三)全球化经济
(四)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五)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1、信任危机
2、财政危机
3、资源危机
(六)西方民主制度与现有的公众诉求间的矛盾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文献分析法。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关键词1.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答:公共选择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公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具有三个规定性:(1)集体性。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集体决策,因而就有公共选择,私人决策则不在公共选择的研究范围之内。
(2)规则性。
集体决策就是制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规则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公众偏好的规则。
(3)非市场性。
公共选择理论所指称的“集体”包括政府、社会团体、国际、教育、福利、环保等政治问题,在这些领域,市场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只有通过非市场的集体决策来达到目的。
2.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答:政府失灵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公共决策失效,政府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政府的寻租活动等。
二、复习思考题1.试析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意义。
答:公共选择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作者:黎民
书号:978-7-04-031462-5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分级:本科、研究生
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类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
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精品课程配套网站
作者简介
黎民,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在保留原书的
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做了
较大的修改、充实和更新。
在教材内容上,主
要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等章节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使其符合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同时,为了紧密贴合公共管理的新趋势,编写团队经过讨论还增加了公共管理的运行、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等章节。
随着当前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每一个公共管理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员都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全书最后的“当前公共管理的若干热点”一章,既为读者了解实际管理提供了样本,又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编写风格上,本次修订力求将公共管理类的基础与前沿贯串全书,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展开论述,使该版教材进一步增强其理论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可用作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阅及有关专业在职干部培训参考教材。
【简明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者/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第八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十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十一章公共管理的前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