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14.50 KB
- 文档页数:28
东荣煤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荣煤矿的基本知识,包括煤矿的地质结构、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等。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识别煤矿的主要地质特征,了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流程和安全规范。
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能够使用相关设备进行煤矿勘探和开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煤矿行业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煤矿工人工作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东荣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首先,介绍煤矿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原理和煤矿的形成。
接着,详细讲解煤矿的开采技术,包括钻探、爆破和运输等环节。
然后,重点阐述煤矿的安全措施,包括瓦斯防治、火灾预防和应急救援等。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煤矿事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煤矿知识。
其次,利用讨论法,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
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煤矿的开采和安全管理。
最后,开展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相关设备,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多种教学资源。
首先,使用教材和相关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框架。
其次,利用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和模拟软件,增强学生对煤矿开采过程的理解。
再次,准备实验设备,如模型矿井和检测仪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数据库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相关的煤矿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交报告。
考试则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内容将涵盖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准确反映。
大饭铺煤矿开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饭铺煤矿的地理环境、煤层结构和开采原理;2. 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技术;3. 学生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包括通风、排水、防尘和防瓦斯爆炸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饭铺煤矿的开采条件,提出合理化的开采建议;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煤矿开采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煤矿安全生产知识,评估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矿开采行业的尊重和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2. 增进学生对我国煤炭资源的认识,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 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对地质学、采矿工程等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研究的志向。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水平,为我国煤炭事业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煤矿概述:介绍煤矿的定义、分类及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煤矿的基本概念。
2. 大饭铺煤矿地理环境与煤层结构:分析大饭铺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煤层分布特点,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煤矿开采的地理背景。
3. 煤矿开采原理与方法:讲解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课本第二章第三节为主要参考,使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知识。
4. 煤矿开采流程:详细介绍煤矿开采的准备工作、采煤工艺、煤炭运输和提升等环节,以课本第二章第四节为依据,让学生了解煤矿开采的整个流程。
5. 煤矿安全生产:讲解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分析煤矿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课本第二章第五节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6. 煤矿环境保护:探讨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介绍煤矿环境保护的措施,结合课本第二章第六节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其开采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
煤矿开采学课程是矿业工程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致力于深入研究煤矿开采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为矿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矿工安全、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煤矿开采学作为一门专攻矿山煤炭开采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应以煤炭采矿及地下工程为主要研究内容,包含煤炭开采理论、采场布置、矿山机电设备及自动化控制与维护、煤矿安全等方面内容。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课程:1.煤炭开采基础2.煤炭采场性质及布局3.煤炭开采机械及设备4.煤炭开采地面设备与管理5.煤炭开采安全二、课程目标煤矿开采学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开采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煤炭开采的基本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深入了解煤炭开采中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了解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熟练掌握煤炭运输、提升、下沉及储量的评估与计算等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开采领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具备煤炭企业的经营策略、规划和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煤炭产业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煤矿开采学的课程教学应以理论基础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授煤矿开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煤炭矿井的类型、矿井的结构、煤层压力的分析及控制,煤层岩质分析和地质条件分析,煤矿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法实践教学主要基于场地实践和模拟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及模拟练习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采掘机的操作、采煤面运作的设备配置、运输与提升体系的运行等。
3.案例法讲解一些以往的煤矿事故案例,通过教授案例和实际经历的处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4.课堂互动通过问答、辩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陈四楼煤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陈四楼煤矿的基本情况、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陈四楼煤矿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矿区规模、资源储量等。
2.了解矿井建设的全过程,包括井筒建设、巷道布置、通风系统等。
3.学习煤矿开采的基本方法,如钻孔爆破法、切割法等,并了解其适用条件。
4.掌握煤矿安全的基本知识,如瓦斯防治、火灾预防、事故应急预案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陈四楼煤矿的矿井建设、开采和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2.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矿井图纸等。
3.学会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煤矿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煤矿安全的重视。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安全和技术革新。
具体安排如下:1.矿井建设:介绍陈四楼煤矿的地理位置、矿区规模、资源储量等基本情况,以及矿井建设的全过程,包括井筒建设、巷道布置、通风系统等。
2.煤矿开采:讲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方法,如钻孔爆破法、切割法等,并分析其适用条件。
同时,介绍陈四楼煤矿的开采技术和管理模式。
3.煤矿安全:阐述煤矿安全的基本知识,如瓦斯防治、火灾预防、事故应急预案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4.技术革新:介绍煤矿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如智能化采矿、绿色矿山建设等,以及陈四楼煤矿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煤矿开采、矿井建设、煤矿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煤矿行业的发展、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耿村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耿村煤矿的相关地理知识,了解其地理位置、煤炭储量和开采历史。
2. 学生能够理解煤炭的形成过程,掌握煤炭的分类及不同类型煤炭的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及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耿村煤矿的地理特征和煤炭资源分布。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就煤炭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进行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2. 增进学生对我国能源事业的了解,培养其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3. 通过对煤炭资源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战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耿村煤矿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煤炭资源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煤炭的形成与分类- 煤炭的形成过程- 煤炭的分类及特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煤炭的形成与分类”2. 耿村煤矿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煤炭储量- 开采历史与现状-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我国主要煤矿地理概况”3. 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4. 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我国能源结构及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 煤炭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 实践活动:煤炭资源调查-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耿村煤矿地理特征和煤炭资源分布- 教材章节:第三章实践活动“煤炭资源调查”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东荣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东荣煤矿的相关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煤矿类型及开采历史。
2. 使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及煤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 帮助学生了解煤炭的形成过程、煤炭的分类及用途。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煤矿地理信息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整理和分析煤矿相关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矿产业工人的尊重和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安全的认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结合东荣煤矿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求知欲旺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地理知识:- 东荣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及煤炭储量。
- 煤炭的形成过程、分类及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煤矿产业概况:- 我国煤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煤矿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及措施。
3. 煤矿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防范措施。
-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煤矿工人的权益保障。
4. 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 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东荣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及煤炭储量。
第二课时:煤炭的形成过程、分类及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我国煤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雁煤矿西采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雁煤矿西采区的地理环境、煤层结构和开采历史,掌握相关的地质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了解煤矿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煤矿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认识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雁煤矿西采区的地质特点和开采情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养成遵守安全生产规程的好习惯。
2. 学生能够关注资源保护,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之心,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以大雁煤矿西采区为背景,结合课本知识,关注煤矿安全生产、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但可能对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案例、图表、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地质知识:介绍大雁煤矿西采区的地理环境、煤层结构、煤质特性等,关联课本第二章“煤的形成与分布”内容。
2. 煤矿安全生产:讲解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安全措施、事故预防及处理方法,结合课本第五章“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相关内容。
3. 煤矿资源利用与保护:探讨煤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引入课本第六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煤矿地质知识1. 大雁煤矿西采区的地理环境2. 煤层结构与煤质特性3. 地质灾害与煤矿安全第二课时:煤矿安全生产1.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原则2. 常见安全事故类型及预防措施3. 事故处理方法及应急预案第三课时:煤矿资源利用与保护1. 煤矿资源的合理开发2.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3. 煤矿可持续发展策略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章节共计3课时,每课时40分钟。
采矿课程设计隆德煤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掌握煤矿的形成、分布及开采原理。
2. 学生能掌握隆德煤矿的地质结构、煤层特征及矿藏种类。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煤矿产业的政策法规及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煤矿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采条件。
2. 学生能运用实际操作,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评估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环保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树立绿色开采观念。
2. 学生增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隆德煤矿为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煤矿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矿产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基本概念:煤矿的形成、分布及开采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煤炭的形成与分布- 内容列举: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分类及分布规律、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
2. 隆德煤矿地质结构及煤层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质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煤矿地质- 内容列举:隆德煤矿地质构造、煤层分布、煤质分析。
3. 煤矿开采技术与方法: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井通风与排水。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煤矿开采技术- 内容列举: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矿井通风与排水原理、开采设备与工艺。
4. 煤矿安全生产与环保:煤矿安全生产措施、环保政策与措施。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煤矿安全生产与环保- 内容列举: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措施、环保政策及实施。
5.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绿色开采与可持续发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内容列举: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与措施、绿色开采技术、可持续发展战略。
安全工程煤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煤矿安全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安全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与矿井构造、煤矿安全检测与监控、煤矿灾害防治、矿山救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相关检测设备和救护器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煤矿地质与矿井构造:介绍煤矿地质基本知识、矿井构造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2.煤矿安全检测与监控:阐述煤矿安全检测方法、监控系统及故障分析与处理。
3.煤矿灾害防治:讲解煤矿火灾、水灾、瓦斯爆炸等灾害的成因、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
4.矿山救护:介绍矿山救护的基本原理、架构、装备设施及救援操作技术。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故案例,使学生了解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4.实验法:安排实地参观和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安全设备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吉新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种类及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2. 学生能掌握吉新煤矿的形成、结构和开采原理。
3. 学生能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吉新煤矿地理位置和资源特点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煤矿安全生产的合理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煤矿安全生产,尊重劳动者权益。
3. 学生激发对地质、矿产资源等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结合吉新煤矿实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煤矿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安全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可能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基本概念与资源分布- 煤矿的定义、种类及形成过程- 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特点及主要煤矿区2. 吉新煤矿概述- 吉新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 吉新煤矿的开采原理及工艺流程3. 煤矿安全生产知识- 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 煤矿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4. 实践活动- 观察和分析吉新煤矿的地理、地质特点- 探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学大纲:第一课时:煤矿基本概念与资源分布第二课时:吉新煤矿概述第三课时: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第四课时: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完成第一、二课时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分享第二周:完成第三课时内容,学习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第三周:进行实践活动,总结与反思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 地理与地质第三节 煤矿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第二章 矿产资源第四节 吉新煤矿的开采与利用第三章 安全生产第五节 煤矿安全生产知识与实践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煤矿基本概念、资源分布、开采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
东滩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东滩煤矿是中国最大的煤矿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
为了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设计一门针对东滩煤矿的培训课程是必要的。
本课程旨在培养矿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技能,以确保他们在矿山工作中的安全。
二、课程内容1. 矿山安全法律法规:介绍中国的矿山安全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使矿工了解法律法规对矿山安全的要求。
2. 矿山安全管理体系:介绍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使矿工了解矿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3. 矿山安全事故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矿山安全事故案例,让矿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预防事故的能力。
4. 安全技能培训:针对东滩煤矿的特点,进行一些特定的安全技能培训,如矿井通风、矿山火灾扑救、矿山救援等,提高矿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5. 安全设备使用和维护:介绍矿山常用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如安全帽、防尘口罩、防护眼镜等,确保矿工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设备。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矿工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矿山安全事故案例,让矿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3. 模拟演练:组织矿工进行一些模拟演练,如矿井通风演习、矿山火灾扑救演习等,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矿工参观一些先进的矿山安全设施和管理模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学习。
四、评估方法1. 理论考试:对矿工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以检验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实操考核:对矿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的考核,如矿井通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矿山火灾扑救等,以检验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矿工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份矿山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以检验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大学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2. 学生能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3. 学生能了解煤矿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煤矿事故进行初步判断和应急处理。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表达煤矿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矿行业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生产的观念。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关注和践行绿色开采。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大学煤矿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煤矿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大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对煤矿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要从基本概念和实际案例入手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结合煤矿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煤矿的定义、煤矿的形成、煤矿的分类及我国煤矿分布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煤矿概述2. 煤矿开采原理与技术:涵盖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地下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及煤矿开采新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煤矿开采原理与技术3. 煤矿安全与环境保护:介绍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煤矿事故案例分析、煤矿环境保护措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 煤矿安全与环境保护4. 煤矿事故应急处理:包括煤矿事故的类型、事故应急处理原则、应急处理方法及事故预防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 煤矿事故应急处理5. 现代信息技术在煤矿领域的应用:介绍信息技术在煤矿开采、安全监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大平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煤矿安全知识与环保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煤矿的结构及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煤矿开采原理,进行简单的开采方案设计。
3. 学生能够运用煤矿安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矿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 培养学生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提高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针对大平煤矿实际情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基础知识:煤矿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分布特点;煤矿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 煤矿开采原理:煤矿开采方法、工艺流程、矿井通风与排水。
3. 煤矿安全与环保:煤矿安全生产措施、事故预防与处理、环保要求及措施。
4. 实践操作:煤矿开采方案设计、模拟矿井逃生演练。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煤矿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煤矿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煤矿开采原理学习,使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方法及工艺流程。
第三课时:煤矿安全与环保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观念。
第四课时:实践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煤矿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对煤矿基础知识、开采原理及安全环保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煤炭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煤矿开采作为煤炭能源生产的基础,其安全稳定进行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煤矿开采学是煤矿工程的基础学科,也是煤矿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知识,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煤炭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与实践任务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方法、采矿设备、安全生产等内容,为学生未来从事煤炭工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内容1. 煤矿开采的基础知识包括煤炭产地分布、煤质特点、煤的成矿作用、煤炭开采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
2. 采矿工艺和方法介绍地下煤矿采煤工艺、采面布置、工作面推进方法、采煤机组和配套设备、长壁工作面开采技术和综放工作面开采技术。
3. 采煤设备和安全生产介绍采煤机、掘进机、牵引机、运输设备等采煤车间的设备和安全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安全操作、事故应急等。
4. 实践任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分析,设计采矿方案,开展矿区安全评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煤炭工程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四、评分标准1. 日常表现(20%)包括课堂听讲、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等。
2. 期末考试(60%)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
•理论考试(4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分析题等。
•实践考试(2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实验室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3. 课程设计(20%)课程设计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设计采矿方案,评估矿区安全等方式,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参考教材1.《煤矿地质学》朱建荣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
2.《煤矿开采技术》江锐著,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年11月。
3.《煤炭采选工艺》石宁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
采煤学课程设计土城煤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土城煤矿的地理位置、煤层结构及开采历史;2. 掌握采煤的基本原理,包括煤矿的形成、煤层的分类及采煤方法;3. 学习煤矿安全知识,了解矿井通风、排水、支护等基本设施及其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土城煤矿的煤层特点,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2. 学会运用矿井安全知识,判断并处理矿井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煤矿开采过程进行初步设计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炭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开采观念;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 激发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培养其投身于煤矿事业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及未来从事煤矿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煤矿概述- 煤的形成、分类及性质-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及土城煤矿概况2. 煤矿开采基本原理- 采煤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系统3. 矿井安全知识- 矿井通风原理及通风设备- 矿井排水、支护设施及其作用- 矿井安全隐患识别与处理4. 矿井环境保护与绿色开采-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开采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煤矿概述及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第二周:煤的形成、分类及性质,土城煤矿概况第三周:采煤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第四周: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系统第五周:矿井通风原理及通风设备第六周:矿井排水、支护设施及其作用第七周:矿井安全隐患识别与处理第八周: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绿色开采技术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煤矿概述第二章:煤炭开采基本原理第三章:矿井安全知识第四章:矿井环境保护与绿色开采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系统讲解煤矿概述、煤炭开采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课程名称:煤矿安全知识培训二、授课对象:煤矿企业职工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员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规范。
2. 技能目标:提高学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培养学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煤矿安全生产概述2.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规范3.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第二课时:1.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2. 安全生产机构及人员配备3. 人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第三课时:1. 煤矿安全培训与特种作业人员2. 群众监督与违章作业制止3. 险情应急处置与逃生技能第四课时:1.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2. 安全生产管理创新与实践3. 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煤矿安全生产知识,使学员对安全生产有全面了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故案例,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 实操演练法:组织学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4. 竞赛法:举办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引起学员兴趣。
2. 讲解:按照教学内容,系统讲解煤矿安全生产知识。
3. 案例分析:组织学员分析典型事故案例,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
4. 实操演练:组织学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5. 竞赛:举办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估学员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考试等方式,评估学员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实操演练,评估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4. 安全意识:通过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活动,评估学员的安全意识。
河南永城城郊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河南永城城郊煤矿的基本地理、地质知识,理解煤矿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及煤矿产业在其中的地位,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了解煤矿安全隐患的类型及防范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河南永城城郊煤矿的地理、地质特点,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搜集等途径,自主探究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2. 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尊重劳动者、关爱生命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安全意识较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注重实践性、互动性,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煤矿地理知识:- 煤炭的形成过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河南永城城郊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特点- 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2. 煤矿安全生产知识:- 煤矿安全隐患的类型与成因- 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煤矿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3. 实践活动:- 实地考察河南永城城郊煤矿,了解煤矿的生产过程- 采访煤矿工人,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培养尊重劳动的情感- 搜集资料,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煤炭的形成过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介绍河南永城城郊煤矿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特点第二课时: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三课时:煤矿安全隐患的类型与成因,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与措施第四课时:煤矿事故案例分析与防范,实践活动策划与准备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实施,成果展示与总结交流教材章节关联:《地理》教材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二节“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生产教育》教材第二章“煤矿安全生产”:第一节“煤矿安全生产概述”、第二节“煤矿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煤矿开采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工程案例及现场操作演练,提高学生对煤矿开采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以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计内容1. 煤矿开采技术理论知识课程将对矿床地质、煤矿开采工艺、通风、水文地质、矿山机械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煤矿开采理论体系。
2. 煤矿开采现场操作演练课程将以煤矿开采现场为背景,通过真实操作演练,使学生了解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项。
涉及到的操作技能包括矿井开掘、矿井分段、煤层采掘、矿山垃圾处理等。
3. 煤矿开采工程案例通过煤矿开采工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煤矿开采工作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程设计方案1.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以理论讲授、实践演练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2. 教学资源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均需要齐备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煤矿开采实验室、教学设备、实物模型、煤矿开采现场等。
3.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包括课堂考试、实践演练、作业考核等方面,以整体成绩评估为主,采用定期考试形式进行,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终期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践操作和作业考核占30%。
四、课程设计计划时间内容授课方式教师第1周-第2周理论知识讲授理论授课xxx教授第3周-第5周煤矿开采实践演练现场实践xxx教授第6周-第8周工程案例分析理论授课xxx教授第9周-第10周复习和总结理论授课/互动问答xxx教授五、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也为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丹朱岭煤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丹朱岭煤矿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煤矿形成的地质过程;2. 学生能够掌握丹朱岭煤矿的煤炭类型、品质特点及其在我国能源领域的地位;3. 学生能够了解丹朱岭煤矿的开采技术、安全生产措施及环境保护要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地质知识分析丹朱岭煤矿的形成原因;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评估丹朱岭煤矿的煤炭资源价值;3.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丹朱岭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及环境保护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煤炭资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意识;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关注矿山安全,尊重矿山工人;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绿色开采。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地质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以丹朱岭煤矿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地理、地质知识基础,具备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丹朱岭煤矿地理地质背景- 矿井地理位置、区域地质概况;- 煤炭形成过程、地质时期及煤层分布特征。
2. 煤炭资源特点与价值评估- 煤炭品种、质量特性;- 资源储量、开采利用现状;- 煤炭市场分析及经济效益。
3. 矿井开采技术及安全生产- 矿井开采方法、工艺流程;- 矿井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监控系统;- 矿井通风、排水及防灭火技术。
4. 煤矿环境保护与治理-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5. 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 实地考察丹朱岭煤矿,了解开采现场;- 案例分析:丹朱岭煤矿安全生产事故;- 讨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采矿学》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第1章采(带)区巷道布置 (2)第一节采(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2)第二节采(带)区内的再划分 (3)第三节采(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或带区下部平车场线路设计10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8)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2)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1)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12)附表与说明参考文献 (25)结束语 (25)前言1、目的(1)《采矿学》是研究矿床开采的综合性技术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该课程以煤矿地下开采为重点,主要讲授矿山开采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矿井的采矿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全面和系统了解矿井生产系统、生产环节和开采技术,并掌握采矿原理、现代化采矿技术,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进行采煤工艺设计、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初步锻炼学生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并为今后研究开采问题或进矿井开采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注释:此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设计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采煤工艺等。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杜计平、孟宪锐主编,《采矿学》王青、史维祥主编《采矿学》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综合分析评价各种可行方案,并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m1、m2、m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向长度900m,采(带)区内煤层赋存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m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m2和m3煤层属中硬煤层。
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m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它开拓巷道可根据不同的采煤方法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2条:(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一:煤层平均倾角为12°(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二:煤层平均倾角为28°3、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年产量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一、煤层埋藏条件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m1=3.9m, m2=2.8m,煤层倾角α=17°,层间距H=10m,表土层厚30m;风化带深度10m;m1煤层顶板为砂质页岩,底板为砂岩;m2煤层顶板为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地面标高+220m,煤层埋藏稳定。
二、井田内主要地质构造:井田无较大构造。
三、煤层技术指标煤层容重γ1=γ2=1.35t/m3。
煤质中硬,坚固性系数f=2~3。
四、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正=200 m3/h;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300 m3/h;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q=7.5m3/d·t; 煤尘有爆炸性,煤有自燃性,煤层自然发火期11个月。
五,煤层顶、底板岩性详见表1-1表1-1 煤层顶、底板岩性表序号煤层名称倾角(°)煤层厚度(m)层间距(m)容重(t/m3)硬度(f)煤层生产率(t/m2)围岩性质备注顶板底板1 m117 3.9 10 1.35 2~3 5.27 砂质页岩砂岩2 m217 2.8 10 1.35 2~3 3.78 砂岩粉砂岩第二节井田范围及储量一、井田煤炭赋存情况(井田范围)井田范围内,沿走向长8000m,倾向长2600m,井田内煤层面积为20.8km2,井田面积为19.89km2。
二、矿井储量1、矿井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堪探煤层厚度和质量均合乎开采要求,地质构造比较清楚,目前即可供利用的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地质资源量中探明的资源量331和控制的资源量332,经分类得出的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和11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和2M22,连同地质资源量中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大部分,归类为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计算方式如下:Z C=hAγ式中h —煤层厚度,m;A —煤层面积,m2;γ—煤层容重,t/m3(1) m1煤层矿井工业储量为Z CM1= h1Aγ1=3.9×2. 08×107×1.35=10951(万吨)(2) m2煤层的矿井工业储量为Z CM2= h2Aγ2= 2.8×2. 08×107×1.35=7862(万吨)总工业储量为Z C = Z CM1+ Z CM2=10951+78602=18813(万吨)2、矿井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储量是指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建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其中,井田境界煤柱损失,可按设计矿井一侧,按20m留设。
煤层露头一侧风化带深度10m,所以应再留设煤柱20-10=10m。
矿井设计储量Z S= Z C-P式中Z S —矿井设计储量,万吨Z C—工业储量P —永久煤柱损失量(1)对m1煤层: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1=8000×(20+10)×3.9×1.35+(2600-30) ×20×2×3.9×1.35=180.5(万吨)Z S1=Z CM1-P1=10951-180.5=10770.5(万吨)(2)对m2煤层: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2=8000×(20+10)×2.8×1.35+(2600-30) ×20×2×2.8×1.35=129.5(万吨)Z S2=Z CM2-P2=7862-129.5=7732.5(万吨)井田境界煤柱损失P = P1 +P2=180.5+129.5=310 (万吨)矿井设计储量Z S=Z S1+Z S2=10770.5+7732.5=18503(万吨)3、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计算表1-2 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井型与设计能力(万吨/年)占有面积指标(公顷/10万吨)240~300 0.7~0.8120~180 0.9~145~90 1.2~1.39~30 1.5备注:占地面积指标中、小型井取大值,大型井取小值工地场地占地面积=设计生产能力×占地指标面积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则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S=18×0.9=16.2(公顷)=0.162km2假设工业场地为长方形,长为500m,宽为324m,按照《建筑物、水体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用垂直断面法计算工业场地煤柱损失如下:通过上图可算得工业场地煤柱损失P3=331(万吨) P4=238(万吨)设计可采储量Z k =(M-P)CZ k—设计可采储量,万吨M —工业储量,万吨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吨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取85%,本设计可取Cm1=80%,Cm2=75%。
由于工业场地、矿井井下主要巷道等煤柱损失与井田开拓方式、采煤方法有关,其煤柱损失量在开拓方式、采煤方法确定后才能确定,为便于利用矿井可采储量初步确定矿井井型,上述永久煤柱损失与工业场地、井下主要巷道煤柱损失等,可暂时按工业储量的5%~7%记入,初算矿井可采储量。
本井田风化带的厚度为10m,可以做防水煤柱,故无需留设防水煤柱。
可采储量的详细计算结果如表1-3表1-3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表煤层工业煤柱损失(万吨) 矿井设矿井设名称储量(万吨)断层井田境界工业场地合计计储量(万吨)计可采储量(万吨)m110951 0 180.5 331 511.5 10770.5 8351.6m27862 0 129.5 238 367.5 7732.5 5621合计18813 0 310 569 879 18503 13972.6第三节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一、矿井工作制度矿井工作日为330天,采用三八制作业,边采煤边准备,每天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二、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全矿井可采储量为,考虑采用1.4的备用系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T = Z K/A·K式中Z K—可采储量,万吨A —年产量,万吨K —备用系数,取K=1.4T —服务年限,年按上式算得服务年限T=13972.6/180×1.4=55.4年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是根据可采储量,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以及国家需煤情况而定。
井田可采储量是基础,煤层赋存条件是关键。
本煤田煤层埋藏稳定,无大的地质构造,储量大,建设一个年产180万吨的矿井,完全满足国家要求的服务年限,因此,根据本井田的条件,设计180万吨/年的矿井是可行的。
计算结果与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表对照知T>50,故本设计满足要求表1-4 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表井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新矿井服务年限(a) 改扩建后矿井(Mt/a) 服务年限(a)大型6.0Mt/a及以上70 60 3.00~5.00Mt/a 60 50 1.20~2.40Mt/a 50 40中型0.45~0.90Mt/a 40 30小型0.30Mt/a及以下由各省煤炭厅(局)自定由各省煤炭厅(局)自定备注:改扩建矿井的服务年限不应低于同类型新建矿井的50%第二章井田开拓第一节井田内划分一、保证年产量的同采采区数和工作面数及区段斜长及数目1、保证年常量的同采工作面数和采区数采区的生产能力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生产能力、机械化程度和采区内工作面阶梯关系等因素确定,当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6~1.0Mt/a;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为0.4~0.8 Mt/a,爆破落煤时,采区生产能力一般为0.2~0.6Mt/a.各类矿井正常生产的采区个数一般按表2-1规定表2-1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a)采区个数(个)2.4、3.0 2~31.5、1.82~31.2及以下1~22、矿井达到设计产量时采煤工作面个数(1)达到设计产量时工作面总数长B= AX / ∑m·γ·L·k3式中 B —采煤工作面总线长,m;A —矿井设计年产量,t/a ;X —回采出煤率,可取0.9;∑m —同采煤层总厚度,mγ—煤层容重,t/m3k3 —工作面采出率,97%,95%或93%L —年推进度,L=330·n·I·Φ式中n—日循环数,个330—矿井年工作日,天I—循环进度,mΦ—正规循环系数,0.8~1按上述计算 B = 180×104×0.9 / (3.9+2.8)×1.35×1188×0.95= 159m其中,L=330×5×0.8×0.9×=1188m 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日循环取5个,循环进度为0.8m, 正规循环系数取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