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10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36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1、概述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
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而言,采矿活动的范围仍多数被限定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层内部。
在矿脉开采之前,矿区地质环境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而采矿过程,是从地壳内部的土壤、岩石圈层挖出大量的土石方,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巨大的破坏,使其处于非稳定状态。
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钻井开采、掘坑开采、注液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这种不平衡性的出现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进而容易引发灾难性地质改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很多,若单从灾害发生的速率加以区别,可分为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另一种就是缓发型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等。
然而,在我们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 才能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宜的防治措施。
人为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改变地质环境,进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涵盖了除火山喷发之外的所有地质灾害类型,本文将就其特点简要分类阐述2.1岩土圈层形变灾害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 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1.1诱发性地震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
1. 矿山建设阶段地质工作的特点有哪些?**答:(1)针对性: 本阶段的的地质工作,大多是针对矿产勘查工作中遗留的、而矿山建设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展工作。
(2)继承性:矿山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是在矿产勘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不可能脱离已有的前期事实。
(3)生产性:此阶段地质工作的程度和深度要求,以能否满足矿山建设和生产要求为准则;并有条件使探矿工程与矿山基建、生产井巷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已确定的各类矿山巷道开展矿体地质特征研究;另一方面,所设计的各类探勘工程又要尽量为矿山生产所利用,从总体上形成统一系统。
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性能评述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答:(1)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评述;(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评述;(3)矿石选矿试验情况评述3.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和勘探程度评述包括哪些内容?*答:着重说明勘探范围、深度,确定的勘探类型,采用的勘探方式、勘探手段、工程网度和工程间距,以及完成的其他有关地质的和勘探的工作项目及其数量,地质工作和勘探工程的质量评述,阐明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情况。
各种勘探工程原始地质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是否达到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各种综合地质图件编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有关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最后对矿床达到的勘探程度进行结论性评述。
按矿山设计对矿床勘探程度的要求,对勘探工作提出意见。
如果勘探工作存在严重问题,达不到或不符合矿山设计要求,应从满足设计要求出发,提出补充勘探工作或修改意见。
4. 对地质勘探报告的审查包括哪些内容?**答:(1)文字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审查;(2)地质研究程度的审查;(3)勘探工作和勘探程度的审查;(4)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审查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的内容有哪些?*答:(1)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地质章节,提供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地质资料;(2)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需要,依据地质报告中地质图件,编制相关地质图件;(3)提供矿区地质储量估算成果(审查核对后的);(4)提供其他有关的地质资料6. 矿山设计工作中,设计书中地质部分必须包含的内容有哪些?根据设计的要求,对下列内容进行必要的阐述和说明:绪言、矿区及矿床地质、矿区勘探工作和质量评述、地质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编录、资源∕储量估算、矿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基建地质及设计、生产勘探、地质储量及生产矿量平衡情况、首采地段的生产探矿和采准、备采的布置等。
0、什么是摩氏硬度计?摩氏硬度计如下所示: 1.滑石 2.石膏指甲(与矿物同样硬的东西)3.方解石铜币 4.萤石铁钉 5.磷灰石玻璃 6.长石铅笔刀片7.石英钢制小刀8.黄玉砂纸9.刚玉10.金刚石1、矿物与岩石的定义? a. 天然产出,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b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特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2、按照含水介质性质地下水可以分为哪几种 ?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岩石分为哪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4、根据SiO2含量,岩浆岩分为哪几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盐。
5、沉积岩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1砾岩与角砾岩2砂岩3粉砂岩4泥质岩5石灰岩6白云岩7硅质岩8可燃有机岩6、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玄武岩2闪长岩3安山岩4正常岩5橄榄岩6辉长岩7花岗岩8流纹岩7、节理的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节理:由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作用力形成的节理。
非构造节理:由非构造运动形成的节理按力学性质分类:张节理:岩石受张应力产生的节理。
剪节理:岩层受剪力产生的裂隙。
8、褶曲分类褶曲形态分类包括四种:横剖面的、纵剖面的、平面的及其组合形式。
9、断层的分类?(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方向分:①正断层②逆断层③平推断层(2)根据断层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关系分:①走向断层②倾向断层③斜交断层(3)断层的组合形式①地堑和地垒②叠瓦状构造③阶梯状构造10、煤的分类按煤化程度和工艺性能,将煤炭分为14类,常用的有8种,即无烟煤、贫煤、瘦煤、焦煤、肥煤、气煤、长焰煤、褐煤。
11、中国的主要聚煤期和聚煤区。
我国地质历史上,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有7个,它们分别是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三纪。
聚煤作用较强的三个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
其中最强的有2个,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中侏罗世。
1、地质特征1)、主要地层:井田上石炭统太原组(C2t)、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为含煤地层,总厚785m。
含煤41层,煤层总厚36.30m,含煤系数4.62%,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可采与局部可采煤层八层。
共划分为九个煤段,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一煤段;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二煤段;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划分为三、四、五、六共4个煤段;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划分为七、八、九共三个煤段。
2)、构造、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总体为一倾向北北东的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沿倾向发育的十矿向斜和郭庄背斜组成了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断层以郭庄背斜轴与十矿向斜轴之间的原十一矿逆断层、牛庄逆断层为主,它们共同构成了井田的主干构造,褶皱轴向、断层走向基本平行,呈北西向展布,规律性明显,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两向一背两断层”,主要构造形迹描述如下;3)、褶皱(1)李口向斜:位于北部扩大区边界,为平顶山矿区主干构造,是一宽缓的复式向斜,向斜轴部走向300°~310°,轴面近直立,向北西倾伏,两翼基本对称。
向斜轴部地层倾角较为平缓,向两翼倾角逐渐变大,两翼倾角4°~14°。
二1煤层-650m底板等高线以深的地质构造主要受李口向斜控制,该块段处于李口向斜轴东部收敛仰起端的过渡区,属于应力集中带。
(2)郭庄背斜:位于井田中部,沿老沟村、北翼进风井、郭庄一线展布,向西消失于一矿28勘探线附近,东延纵贯十二矿,延伸长度6km以上,该背斜轴北距李口向斜轴约3.5km。
走向300~310°,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5~8°,北东翼稍陡,倾角5~27°,在-320m标高附近倾角最大,轴部转折端处平缓。
背斜南东端仰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4~6°。
背斜轴部五、四煤段煤层产状变化不大,并且基本平行协调一致,二1、二2煤层产状则波状起伏,在轴部常产生次生小褶皱。
一、什么是矿山地质工作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或者说,矿山建井开始至矿井报废关闭期间的一切地质工作,就叫做矿山地质工作。
;其性质有二:一是直接服务于矿山生产建设;二是贯穿于矿山开发的全过程。
二、矿山地质工作的目的:是研究和解决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1.保证矿山生产顺利、安全;2.充分利用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三、矿山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1.研究矿区、井田的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和建设的地质因素。
2.研究煤层的赋存状况、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掌握煤层、煤质的变化规律。
3.分析矿井充水条件、预测矿井涌水量,预防和处理水文地质问题。
4.提供矿井生产、基本建设及新井移交生产所需要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时提交地质说明书、参加采掘设计的审查和生产计划的编制。
5.根据地质情况,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指导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合理进行,监督煤炭资源的充分开采。
6.掌握地质储量变化,进行矿井储量管理,组织补充勘探,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7.研究和调查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四、矿井地质工作阶段的划分建井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前的地质工作;生产地质工作:新井移交以后的地质工作。
五、矿井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要求1.要密切联系实际2.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3.要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4.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井巷地质编录地质编录: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
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种。
原始地质编录: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部分。
综合地质编录: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
包括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各类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
地质总结和地质预报等。
矿井原始地质编录: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描绘矿井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
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包括:井筒、巷道、回采工作面及井下钻孔编录等。
1.1井巷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一、井巷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和实物等三方面资料。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
以指北针为准,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东边为东偏角,符号为正;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西边为西偏角,符号为负。
2.地球外圈层: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4.活动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5.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窄)、大陆坡(窄)、海沟岛弧6.莫霍面:1909,莫霍罗维契,克罗地亚,深度33km ,Vp(纵波)7km/s→8.1km/s7.古登堡:1914,古登堡,美国,深度2885km, Vp(纵波): 13.54km/s→7.98km/s,Vs(横波)7.23→08.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G)—恒温带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表示内热层中温度的变化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的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壳表层、能源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
13.喷出作用: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14.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围岩中而未到达地表的过程。
15.变质作用:使岩石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华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
矿山地质相关资料-----------------------作者:-----------------------日期:矿山地质所要求的地质资料:1.区域性图件(1).矿区交通位置图;(2).区域矿产分布图;(3).区域地质图(附综合地层柱状图);(4).区域构造地质图(附地质构造综合剖面图);(5).区域水文地质图;(6).其他图件(如物化探)2.矿区性图件:(1).原始地质图件(比例尺1/100——1/200,专用素描图为1/20——1/50):a槽探素描图;b浅井素描图;c钻孔柱状图;d坑道素描图;e其他(如各种专用素描图)。
(2)地质基础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a地表、露天采场台阶、井下采矿阶段或分段取样位置平面图;b阶段(或台阶)地质平面图;c勘探线剖面图;d储量计算平面图、剖面图。
(3)生产性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a生产勘探、地质勘探设计平面图、剖面图;b供编制采掘(剥)技术计划用的有关图件;d供开拓、采准、切割、落矿设计用的图件。
3.地质综合性图件(比例尺1/1000——1/2000):(1).地下开采矿山:矿区综合地质图,矿区(床)地质地形图,矿区水文工程地质图,矿区地表(阶段)取样分布图;矿区勘探程度或勘探工程分布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地质构造剖面图,阶段地质平面图,矿体纵横(或水平)投影图,矿层顶底板等高线图,勘探线剖面图,储量计算图等。
(2).露天开采矿山:矿区综合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台阶地质平面图,矿层顶(底)板等高线图,矿体剥采比等值线图,边坡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基岩等高线图,钻孔取样分布图,储量计算图及其他专用图。
4.综合研究性图件:(1).矿石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研究方面的图件;(2).矿体形态、产状研究方面的图件;(3).岩相、蚀变带研究方面的图件;(4).矿床地质构造研究方面的图件;(5).物化探研究方面的图件;(6).矿床成因、成矿预测研究方面的图件;(7).探采对比研究方面的图件;(8).其他:如矿床经济效益图、最低工业品位计算图、有害元素分布图等。
矿山地质基础知识PPT课件CONTENTS •矿山地质概述•矿体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山地质构造•矿山水文地质•矿山环境地质•矿山地质工作方法与技术矿山地质概述01矿山地质定义与特点定义矿山地质是研究矿床开采过程中地质条件变化规律及其与采矿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特点矿山地质以地质学为基础,结合采矿工程实践,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为矿山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指导矿山建设。
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矿山安全生产。
研究矿体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特征,为采矿方法选择和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指导矿山设计与建设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矿山地质研究意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矿床地质研究包括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类型、品位变化等特征的研究。
矿山工程地质研究分析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岩体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水等。
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研究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如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
矿产资源经济研究评估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为矿山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矿体地质特征02矿体形态与产状矿体形态矿体形态是指矿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形式。
常见的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囊状、柱状等。
不同形态的矿体具有不同的成因和赋存条件。
矿体产状矿体产状是指矿体在空间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产状是矿体地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矿山开采和选矿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矿石类型与品位矿石类型矿石类型是指矿石中矿物的组合、结构和构造特征。
不同类型的矿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于选矿工艺和冶炼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矿石品位矿石品位是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品位是衡量矿石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确定矿山开采的经济价值和选矿工艺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矿体围岩与夹石矿体围岩矿体围岩是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围岩的性质和稳定性对于矿山开采的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1区别解理、层理与节理?答:解理是矿物的物理性质,指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沿固定方向裂开成平面的性质;层理是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在垂向上由于成分、结构或颜色变化形成的层状构造;节理是一种构造现象,指岩石发生破裂变形但无明显相对位移的地质构造2论述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生产的影响。
(一)原生变化整个含煤岩系最终形成之前,由某些地质因素(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主要有:1地壳不均衡沉降,地壳不均衡沉降形成煤层分叉的形式:2泥炭沼泽古地理,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层厚度变化。
3同生冲蚀,在煤层形成过程中,即未形成煤层顶板以前,因地壳上升,河流在含煤地段发育,泥炭被冲蚀(二)次生变化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冲刷等引起煤层厚度发生变化。
主要包括:河流后生冲蚀、地质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活动和喀斯特陷落破坏。
三、煤厚变化对生产的影响1.影响采掘布置2.影响计划生产3.掘进率增高4.回采率降低3 地层接触关系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两套地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有哪3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石演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示沉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角度不整合: 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风化壳残余,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
(3分)4什么是内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什么是外力地质作用,其具体包括哪几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
矿山地质学一、矿山地质的概念与任务1、矿山地质: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在矿山基建地质和矿山生产过程中,在已建或拟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矿山基建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对矿床所进行的一系列地质工作的总和或总称。
2、矿山地质的任务:矿山地质作为一项保证矿山生产和建设正常进行的基础工作,其基本任务是进行矿床的开发勘探和研究工作,提高储量级别,扩大矿山资源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监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其主要任务是:(1)进行开发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进一步查明矿床开采地段的地质构造特征,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矿石质量、数量、赋存规律及其开采加工技术条件等,提高储量级别,为制订矿山生产计划和进行开采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2)随着探采工程的进展,做好地质编录、取样等日常基础地质工作,不断补充和修改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3)根据矿业法规、矿山采掘(剥)技术业务政策,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
(4)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开展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分析;进行矿山采掘(剥)工作的地质技术管理。
(5)开展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为矿山防治水,控制露采边坡和井下地压活动及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6)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隐伏矿体找寻及矿区的矿产预测。
(7)加强矿山地质科技情报交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
二、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1、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19世纪30年代形成完整的地质学理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矿山地质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发展方向(1)生产矿区及其外围成矿规律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伴随着生产发展与矿区生产能力逐步消失矛盾的突出,加强矿区及其外围的找矿勘探工作将更加引起注意和重视。
(2)矿产资源保护及其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人均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浪费大、保护差(3)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矿山环境地质的研究已成为矿山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程及说明的问题1平行不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后,地壳再抬升,使已形成的地层遭受风化剥蚀,出现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称为平行整合接触或假体整合接触。
特点:○1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岩性、古生物突变,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2上下地层之间存在广泛的沉积间断面;○3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下伏地层形成后,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已形成的地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或伴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并遭风化剥蚀、造成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使新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并不一致,称为角度整合接触。
3整合接触指某个地区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连续,形成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和古生物演化基本一致,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特点:○1上下两套底层为连续沉积;○2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岩性、古生物基本一致;○3上下两套地层之间15.○1岩层的出露情况地形切割越面也越简单;反之,地形切割越深、越剧烈,地面出露的地层就越老、越多,地形地质图也就越复杂。
○2水平岩层的层面因层面为水平面,故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一致○3水平岩层区新老岩层新岩层位于老岩层之上,故最老的岩层一定出露在地形最低的地方——河谷或冲沟中;最新的岩层出露在地形最高的地方——分水岭及山顶上。
从河谷到山顶,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分布○4地质界线和地形等高线在河谷中,均呈现“V”字形弯曲,尖端指向上游;在山顶上,则呈封闭曲线○5岩层的厚度同一岩层顶、底界线的高程差,等于该岩层的真厚度○6水平岩层的露出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及地形坡度。
当地性坡度一定时,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成正比,即岩层厚度大,露头宽度也大,岩层厚度小,露头宽度也小。
当岩层厚度一定时,露头宽度与地形的坡角大小成反比,即坡度越大,露头宽度越小;坡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