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概述
- 格式:wps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覆盖了从清朝末年到现今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革,如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等。
本文将对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
这个时期覆盖了1911年至1949年之间。
这个时期一开始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宣布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但是,1912年开始的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一系列政治腐败、经济滞涨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不稳定、武装叛乱和民间抗议。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发动了北伐,试图推翻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持续了数年,最终在1949年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并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二个主要阶段是抗日战争。
从1931年日本侵华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军事压迫和人民灾难。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国际力量的帮助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中国近代史的第三个主要阶段是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武装斗争。
从1946年开始,解放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通过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采用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游击战争和较少量的正规战争的战术,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战期间所受损失达到了最小化。
解放战争持续了四年,从1949年春季持续到10月。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第四个主要阶段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由邓小平发起的,目的是解决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
改革开放走向的方向是开放中国经济和深化中国社会改革。
1978年的改革开放早期,中国改革者推进了封闭的经济体系,同时,中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2.重要历史事件三、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2.历史事件分析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描绘了中国从1840 年到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著作,它详细记录了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结合这部著作,编写一篇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中国近代史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40 年到1911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1911 年到1945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第三个时期是从1945 年到1949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阶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
2.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阅读《中国近代史》,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艰辛,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历史事件分析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全民族抗战。
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近代史简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历经了战争、内乱、殖民压迫和革命斗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对封闭状态,开启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与冲突。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被侵蚀,经济遭受剥削,社会动荡不安。
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如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1905年,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主派人士在海外创办的《新民报》发表了《革命军》一文,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起点。
这篇文章提出了中国需要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和实行革命的思想,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然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依然面临政治动荡、经济落后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此时,中国共产党兴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早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如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
然而,这些改革和运动也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历史时期,中国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从殖民压迫到独立解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段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当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61中国近代史考研试卷中国近代史是研究我国从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它涵盖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在考研历史科目中,中国近代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是每位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中国近代史概述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2.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抗争精神。
3.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速了清朝的衰亡。
4.洋务运动:清朝末期的一次自强运动,虽未使国家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科技和教育。
5.戊戌变法: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与保守派的较量。
6.辛亥革命:标志着清朝灭亡,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建立了中华民国。
7.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激发了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8.抗日战争:全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一次伟大斗争,彰显了民族气节。
9.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考研试卷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史考研试卷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掌握好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考研历史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了解中国近代史,也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历史素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解题技巧与策略1.扎实掌握基本史实:通过对教材、参考书等的深入学习,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内容了如指掌。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年代、地点、事件等方面分析历史问题,挖掘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关注历史真题:通过刷历史真题,了解考试重点和出题规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4.答题技巧:明确答题思路,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四、备考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中国近代史各个阶段的学习均衡。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近代史总结中国近代史总结⼀、何谓中国近代史?1.基本概念⼀部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中国倍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民抗争不息、探索不⽌,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历史。
关键词:侵略、抗争、探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命2.主要⽭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则是多种⽭盾中最主要的⽭盾。
“封建主义”:地主阶级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反动势⼒“⼈民⼤众”:农民阶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步的青年学⽣和知识分⼦3.近代中国⼈民的基本任务彻底反侵略(后可以表述为反帝)反封和实现国家近代化4.基本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基本线索——三条线(脉络)(1)屈辱史——列强侵略(英、法、美、俄、⽇、德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化侵略侵略侵略(2)抗争史——彻底的反侵略反封,重获民族独⽴。
(3)探索史——向西⽅学习,寻求富国强兵的近代化之路。
向西⽅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学习政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思想:(1)资产阶级⼈⽂主义思想(2)马克思主义(3)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九世纪六⼗年代⾄甲午中⽇⼯⼈阶级(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命时期(1919-1949)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亥⾰命、新⽂化运动近代社会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三、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分期):四、近代中国政权的沿⾰晚清政权(1840-1911年)北洋军阀政权(1912-1928年)南京国民党政权(1927-1949年)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五、基本概念:▲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半殖民地”是政治的,“半封建”是经济的。
两者都具有经济、政治、⽂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不是全部的独⽴⾃主权;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在晚清时期,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僵化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动荡。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事件相继发生,揭示了清朝政权已经日益腐朽。
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思想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和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开辟了新的时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权,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孙中山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并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理念。
三、国共内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长时间的内战。
最终,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宣告成立。
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首任主席,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
四、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引进。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中国的发展与挑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不公和民主自由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也不断增强,面对着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双重压力。
六、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展望中国近代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动各项改革和进步,不断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政治动荡、革命斗争、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近代史的概述与影响一、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同时也经历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不平等条约等方式,夺取了中国大量的领土、资源和主权,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这种侵略和压迫导致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民族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这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才能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他们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和工厂,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五、民主革命的兴起与演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进行反抗和斗争。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实践,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这些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还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六、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冲突在近代史上,中国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与冲突。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总结归纳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巨大变革的阶段,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政治改革、社会动荡和国共内战等一系列事件。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1. 外国列强侵略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陷入了不平等条约签订和领土割让的境地。
先后有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侵略,瓜分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政治改革为了应对外敌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国的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康梁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都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代表。
这些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持续的成功,中国的政治局势仍然动荡不安。
3. 社会动荡中国的社会动荡主要体现在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等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社会动荡的重要事件。
这些运动追求着不同的目标,但都是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
4. 国共内战中国国共两党在中国近代史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爆发了国共内战。
内战以共产党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共两党的分裂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一环。
5. 总结归纳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历程。
中国在这段时间内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剥削,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革,社会上动荡不安,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中国近代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借鉴价值。
总结归纳中国近代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命运和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贡献力量。
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前夕一.概况:1.中国近代史 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4.知识线索:西方列强侵华中国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和近代化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一.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开端1.背景:①国际局势:中:封建制度衰落外: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英成为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根本原因)②鸦片输入危害: 白银外流, 加剧中国贫弱.③禁烟运动代表:林则徐(道光年间)——民族英雄(直接原因)措施: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胜利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勒索赔款恶例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门户洞开(闭关政策被打破)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此款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3.影响: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中国历史转折点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侵略反封建(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变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②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2、沙俄获益最多:150多万km2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4、影响: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收复新疆1.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略加剧,造成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建伪政权,英俄支持沙俄侵占伊犁地区2.经过: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塞防、海防并重)19世纪70年代中期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又收复伊犁3.结果:收复新疆,粉碎英俄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附:新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西汉: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1、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3、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
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②俄国割占领土最多,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赔款2亿两白银3、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4.5亿两白银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1)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大致上从1840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外来侵略、内部动乱、民族解放斗争和革命斗争,在此期间出现了多个民主革命运动和共和政体。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德四强对华实行“一刀切”的开放政策。
随后的几十年里: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北京、义和团运动、五·一三学生运动……都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重要历史标志。
20世纪前半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启动中华民国革命;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宣布《宪法大纲》;1921年7月1日在上海成立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总会;1927-37 平衡军权之问, 三大教皇之诞生, 抗日战役之开始……都是当代历史上不胜枚举的重要标志性历史大事件。
20世纪30-40 年代: 三大教皇之诞生, 抗日战役之开始, 1945 平壤会议, 1949 八一勃勃胜利……都是当代历史上不胜枚举的重要标志性历史大事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正式宣布成立. 这样就宣告近代中囬土此前所遭遇考骄傲耻愤情感所雕琢出杂乱耸端体裁所包裹几度风雨奔波浩劫造就几度光明前途盛况.。
中国近代史详情介绍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历经了战乱、民众疾苦和民族危亡的重重困境,但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列强纷纷侵略瓜分中国。
为了振兴中华,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尝试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困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民主制度开始在中国萌芽。
然而,民国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战乱不断,民生凋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浴血奋战的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奋斗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史概述
授课人————时间————
一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形成原因:(1)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三主要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
2、人民大众与本国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四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性质相同、任务相同
2、异: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者(最主要):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
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失败成功
主力:人民群众更广泛
五、分期(两个时期七个阶段):以1919年为界,按革命性质分为两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近代前期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2)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3)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五四运动前)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近代后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2)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六、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概括来说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这是中国近代史的三个基本线索。
1、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的反动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史(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2、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及其走狗的抗争史和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探索救国救民
道路的探索史: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屈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各个阶级都在为中国的光明道路进行不屈的探索
3、抗争史从农民阶级的起义开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资产阶级又开始了他们的抗争,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中华民国的成立,他们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可他们也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最后,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五四运动揭开了序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他们的成长,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3分,共60分)
题号1 ——5 6 ——10 11——15 16——20 答案
1.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原始人遗址是()。
A.云南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
D.陕西蓝田人遗址
3.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4.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5.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这说明()。
A.山顶洞人生活在海边B.山顶洞人与海边渔民交换
C.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海洋D.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掌握了捕捉水生动物的本领
6.在我国古代,较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
A.元谋人
B.长阳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8.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B.米饭C.小米D.玉米
9.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10.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
其主要判断依据是()。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
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随葬品的多少
11.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12.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3.我国下列古文化遗址中,其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文化遗址C.半坡文化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14.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15.形成后来华夏族主体的部落是()。
A.黄帝、蚩尤部落
B.炎帝、蚩尤部落
C.黄帝、炎帝部落
D. 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
16.传说时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著名治水英雄()。
A. 尧
B. 舜
C. 鲧
D.禹
17.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8. “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他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替代()。
A.父子
B.母女
C.叔侄
D.有才有德的人
19.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2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形彩陶壶。
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
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
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二、材料分析题(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
阅读材料回答:
(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
(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三、简答题(10分)
22.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A B D D D D D C D D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B D B C C D D D B D
21.(1)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
(2)火可以烧烤、照明、御寒、保护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五、问答题
22.相同点:(1)都从事农业生产。
(2)都过着定居的生活。
(3)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房屋的结构不同。
(2)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3)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