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浣花溪公园规划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34 KB
- 文档页数:6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及生态旅游特点1.1湿地与湿地公园“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
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
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
在国内,湿地公园的概念被众多的中国湿地学者和与之有关的行业对给予了界定。
在通过阅览了全国各地种类湿地公园的相关定义,我总结了界定的概念的要符合如下三个要求:1.1.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无论湿地是否是通过人工造就形成的或者是天然而成,湿地特征都是认定是否为湿地公园最根本的特征所在。
说到湿地公园必须要说的是,它是象征着大自然的公园。
所以公园中必许具备的是,湿地面积应有一定面积比例,要有典型特征、较高的美学价值、丰富生物种类、良好的生态系统。
1.1.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政府花费资金去建设和维护湿地公园,目的就是想保护地球上有限的湿地资源。
自然界中有些物种只能生存于湿地中,我们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就是在保护着这些物种的,而保护它们的同时也在保护地球的生态体统,因为大自然间的食物链缺少任何一环节,生态系统都将难以平衡。
1.1.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原生态的特色是湿地公园想相较于普通公园的最大区别。
湿地公园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人们见识到湿地的美丽之后,会对湿地产生的喜好,自然而然的也就会想去永远的留住这一美好。
其次,湿地公园对于科研人员也是研究、探索的重要场所。
1.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1.2.1保护性以保护为建立的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之基本,自然共享与文化传播是建设湿地公园之内容。
生态旅游显而易见以自然环境为主体,但是有关于湿地的自然环境可能并非100%自然环境。
据调查世界上仅有很少一部分的湿地完全未被侵扰,大部分的名为自然环境的湿地多少有些人工的加入,遗憾同时,各地独特的湿地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成都浣花溪公园调研报告浣花溪公园调研报告一、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上讲,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
是成都最大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形象演绎了杜甫的诗意韵味。
二、基地概况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是浣花溪和干河的交汇处,是最佳观赏点。
建设总投资 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水源干涸,河床淤塞,加上城市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浣花溪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于10月2日,占地近553.8亩的浣花溪公园破土动工,青山、湖水、小桥、园林……逐渐填满了整块平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显露雏形。
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戴。
三、功能定位浣花溪公园是开放性城市森林,因此功能多样。
一是观赏性游憩活动,这里是风景秀美、独具特色的山水佳地,植物形式多种多样,季相变化明显,游走在苍凉湖边微风轻抚,毫不美妙;二是娱乐性游憩活动,如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林间诗会、曲水流觞等等。
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传统的承续是活动的主要目的;另外还有社交聚会、疗养保健、商务会议、体育健身、科普教育、追求时尚。
四、三、布局与结构从浣花溪公园的总平面图上能够看出,该公园由万树山、沧浪亭和白鹭洲三大景区组成,主要包括一座假山一个人工湖一处湿地两幢景观建筑三座地下车库四个大型休闲广场,贯通全园的小溪河道和路网以及遍布整个园区的园林绿化景观等。
从内容上分为诗歌大道、诗之韵诗歌意境、诗之韵诗歌典故和应急系统。
该公园所处地是以东北风为主,坐落在东北方向的四川博物馆恰好能够挡住一部分风,减小季风对该公园的影响。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浅谈浣花溪公园生态恢复胡 淼1 石 鑫2(1.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72;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 成都 610072)摘要:结合浣花溪公园环境现状,遵循历代诗人特别是杜甫、陆游描绘浣花溪自然景观的诗意记叙,制定浣花溪公园生态恢复原则、理念、目标和方法,力争恢复浣花溪公园的独特个性和历史文化传统。
关键词:浣花溪公园;生态恢复;湿地公园一、浣花溪公园概况(一)地理位置。
浣花溪公园地处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方向的一环和二环之间,公园占地面积约34hm2,北面是杜甫草堂,东面链接四川省博物馆,属于浣花溪这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重要的核心区域,是迄今成都市最大的开放性城市湿地公园。
(二)功能区域。
浣花溪公园被分为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区,南门湿地湖—白鹭湖,园内人工湖—沧浪湖和四个休闲广场以及丰富多样性的植物构成它的全部。
湿地主题— —白鹭洲是由人工打造的湿地景观。
尽管不具备天然的环境,但是它在景观构景上却都模仿了天然湿地形态。
人文主题— —沧浪湖,用大范围视线的湖泊完成心理和视线的对比,形成了开阔的空间,并符合中国历史中的儒家思想,以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从杜甫草堂前开始有一条通向南边的轴线,这就是传说中的诗歌大道。
如何在传承历史、维系现状和繁荣未来这三者之间保持平衡,人们并渐渐地从中感受到四川地区的蜀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学习杜甫等诗人的环境小品和营造诗歌意境的方法。
山水主题— —万树山,人工挖出来许多湖,这些湖刚好堆积形成了一座山,这是典型的填湖造山。
在南大门的旁边,建设了各种娱乐区域,包括老年和儿童活动区,网球场等(三)水体概况。
浣花溪公园发展的优势条件包括大面积的水体。
为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以及水资源生态系统,将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中部的沧浪湖湖水自然地渗入浣花溪,两条河流像纽带一样将沧浪湖、白鹭洲、万树山融为一个整体。
湿地公园的设计研究——成都市浣花溪湿地公园作者:冷晨曦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33期冷晨曦(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摘要】成都浣花溪公园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所设计建造的半人工湿地公园。
通过该公园的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景观空间、小品导向牌、植物的设计研究与分析取得经验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1 湿地公园的概念界定及生态旅游特点1.1湿地与湿地公园“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
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
在国内,湿地公园的概念被众多的中国湿地学者和与之有关的行业对给予了界定。
在通过阅览了全国各地种类湿地公园的相关定义,我总结了界定的概念的要符合如下三个要求:1.1.1 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无论湿地是否是通过人工造就形成的或者是天然而成,湿地特征都是认定是否为湿地公园最根本的特征所在。
说到湿地公园必须要说的是,它是象征着大自然的公园。
所以公园中必许具备的是,湿地面积应有一定面积比例,要有典型特征、较高的美学价值、丰富生物种类、良好的生态系统。
1.1.2 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政府花费资金去建设和维护湿地公园,目的就是想保护地球上有限的湿地资源。
自然界中有些物种只能生存于湿地中,我们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就是在保护着这些物种的,而保护它们的同时也在保护地球的生态体统,因为大自然间的食物链缺少任何一环节,生态系统都将难以平衡。
1.1.3 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原生态的特色是湿地公园想相较于普通公园的最大区别。
湿地公园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人们见识到湿地的美丽之后,会对湿地产生的喜好,自然而然的也就会想去永远的留住这一美好。
其次,湿地公园对于科研人员也是研究、探索的重要场所。
成都浣花溪公园园林艺术原理分析园林史景观分析要求:园林艺术原理分析包括:景观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点立意、景观设计、文化内涵、造园手法要搞好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继承与创新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成都浣花溪公园属于公共园林中的森林公园,也是一座文化公园,而且作为被评为成都市唯一的五星级公园,在设计上是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
从文化内涵上讲,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
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为中心,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结合,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有四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
浣花溪公园以一座人造万树山,一个人工湖——沧浪湖、一处湿地——白鹭湖、两幢景观建筑、四个大型休闲广场,表现公园特色,是完全符合园林四要素的,而且皆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从总体上看,浣花溪公园由万树园、梅园、白鹭园三园组成。
万树山、沧浪湖、阳光草坪、白鹭洲、川西文化观演广场等景区星罗棋布于三园之中。
所谓绿化,泛指除天然植被以外的,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广义绿化园林范畴。
浣花溪公园的绿化以乡土树种,大规格苗木配置,形成公园景观,园内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百年古桂、香樟、银杏、芙蓉竹枝繁叶茂,还有各种五彩缤纷的鲜花,绿茵茵的草坪带着泥土的清香,具有乡土气息,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疲乏的人们有缓解压力的作用。
公园对环境的改善效果颇为明显,可谓复古了杜甫诗歌之意境,当你身处其中,自然有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而诗情画意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由此可见,浣花溪公园被称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佳作也不是无的放矢。
浣花溪公园规划设计
千年更迭,城市以文明的姿态演进,而在不经觉间,历史的渊源却在文明的喧嚣中悄然湮没。
历史的传承、现状的维系、未来的发展,如何在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得解,这个时代定会留下城市历史上最蓬勃的景象。
浣花风景区包括成都西区二环路以内,南河上游段,东起琴台路,西至二环路,北以青华路为界,南抵大石西路,面积253hm2。
区域内拥有杜甫草堂、青羊宫、浣花祠、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等文化古迹及公园,有浣花溪、干河、南河等河流。
依托城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底蕴,区域内现建有春天花园、浣花溪山庄等众多高品质房地产项目。
由于历史原因,浣花溪风景区内“脏、乱、差”现象突出。
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了该区原有的历史文化氛围。
2002年9月3日,浣花溪公园设计开标,选标工作正式启动。
参加竞标的7种方案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保留现有东西、南北穿越改用地的城市支路。
整个用地被城市支路和河道氛围独立的三块,浣花溪流经其间。
在草堂寺将恢复重建玩佛楼,并作为整个景区的标志,其中的优秀方面有评标专家组遴选后向政府部门推荐。
一、前期分析
(一)区位
浣花溪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位于成都市西一环
路与二环路之间浣花溪风景区内,占地
36.92hm^2.公园是浣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联系了杜甫草堂与四川博物馆,它的建设似的
这风景区得到彻底治理。
( 二) 地域特征
公园北侧为杜甫草堂,整个用地文化特征明确,
规划要求以蜀文化为主体风格,并将自然景观、
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时代范围
有机结合起来
( 三) 基地特征
用地呈不规则S型,东北侧与青华路相接,南
侧直达河干,西南侧延伸至二环路清水河大桥,
地势平坦,但基地有大量弃土及建筑垃圾,在基
地有大量弃土及建筑垃圾。
在基地北侧杜甫草堂
入口处有大量香樟林,其他无重要植被,浣花溪
呈S形穿过用地,干河在用地南侧穿过。
( 四) 视线走廊
根据规划要求设四条视线走廊,万佛楼为视觉制高点。
东北:送仙桥至万佛楼
东:浣花南路西侧20m道路至万佛楼
南:干河风雨廊桥至万佛楼
西南: 二环路彩虹桥至万佛楼
(五)交通
现状用地北中部草堂路为机动车道,穿过用地,今后改为园内道路以步行为主。
二、规划理念
(一)自然生态的设计追求
在公园设计中始终围绕着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力图建成以山林为主体,开敞水面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
统,以此改善小气候,为城市增加氧气以及地下水补充.并且
力图招引鹭鸟,形成良性生态
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公园主体自身的生态平
衡.也有利于公园的维护保养.同时提供一个生态教
育的场所。
(二)恢复簟堂周边自然环境
众所周知.”诗圣”杜甫写有大量诗词描绘草堂
周边自然环境.设计中以杜诗中描绘的意境为蓝本,恢复一个以蜀文化为基础的自然环境。
(三)人性化设计
1.提供市民休憩场所:为市民提供最佳的活动
场所.从总体到细节景点设计均能关怀人本身.处处
以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导向。
使得整体环境体现人
性化的色彩.满足现代人的各项需求,人性化的设
计.也为日常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服务:该景区成为成都市
的重点核心景区(目前60万人次/年).考虑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硬件及环境。
(四)文化的追求
因其独特的位置.设计中着重刻画雅文化,使其
能得到延续与发展.并且把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园有
机融合,使整个风景区浑然一体。
三、构思
(一)自然生态的追求
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园林为追求目标.以水体贯穿
全园.以山体环抱水体。
山水相互交融。
水体从河源.
草旬.小溪、急流.瀑布、花滩.湖面、湿地这一演
进过程的展现来组织名景区。
山体为主峰.峭壁.陡
坡.缓坡、平地等形态来展现自然的风貌.种植以乡
土植物为主.高大乔木.湿木,草木、水生植物相辅
相成,水中放养鱼虾,并有计划地招引各种鸟类,使
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文态追求
结合各景区山水动植物的设计.重视旧日自然
风貌.并创造各个诗意景点,使自然山水具有人文
灵气。
四、功能分区
根据浣花风景区的规划.以及用地情况和使用情
况分析,浣花溪公园分为三个区:万树园、沧浪园.白鹭洲.加上杜甫草堂及四,111博物馆.共同形成浣花2柏l风景园林师l公园花园
风景区。
利用公园的设计.使各个园中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园路及交通组织依据《公园设计规范》要求.公
园内部一般情况下不通行机动车.主要园林道路4m 宽.各个弯道的转弯半径能满足内部货物运输及管
理行车的要求,次要的园路2~3m宽.林中小径为1.2~1.8m宽.公园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四周道路都设有行人出入13。
根据目前管理现状.设通透式围墙.主出入口设在最南侧.设一大型机动车停车场.库及自行车库;在用地东侧.北侧设次要出入口.设地下停车场,自行车库;在用地西北侧,与杜甫草堂合用出入口.合用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
五、园区维护及安全保障
(一)维护
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设计,使后期植被更新演替
费用减少。
对园内设施作耐粗暴使用设计.减少维修费用。
(二)安全保障
在人员密集场所均能安全疏散人群.水体沿岸
3m内均不超过0.5m深,儿童游戏场设计安全措施.密林步行道设电子监控并结合设计来提供安全保障,消除治安死角.让游人互相监督,提高心理安全值。
(三)方便残疾人设计
根据国家规范.各景点及通道均进行无障碍设计。
浣花溪公园规划设计
引用本文格式:浣花溪公园规划设计[会议论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