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动词,_接__近__。③副词,_表__反__问__,_难__道__、__怎__么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铭志之著于世。(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世”后置于“著” 后) 译文:_碑__铭__之__所__以__在__世__上__有__显__著__地__位__。__ (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这__大__概__是__它__和__史__书__不__同__的__原__因__吧__。__
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孰不欲宠. 荣.其父祖
而世之学者
..
古今异义
1.第二段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交代了写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铭后的总的感受, 接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 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先言其异,次言其同。本段 借助铭、史对比展开文章,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
后者强调作者的人选问题,而前者则是对欧阳修有关论述 的补充和发挥。碑志和史传有相通之处,好的碑志往往具有较 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千百年来,在一些作者手中,碑志 成了一种应酬文字,有的甚至颠倒是非,美化恶人,牟取重金。 欧阳修写碑志力求不虚美,不溢恶,这与作者提倡“公与是”的 写作态度和他对“立言者”徇私滥作“不实”之铭的批评是一 致的。由此可见欧阳修的文学观点对曾巩的影响之深。总之, 全文不是浅直地申说谢意,而是借讨论墓志铭写作的得失,辗转 表示得到欧阳修所撰写的铭文是幸运的。
(10)有名侈.于实(动词,_过__分__,_超__出__) (11)非畜道德者恶.①能辨之不惑,议.②之不徇.③(①副词,_用__在__
_动__词__前__作__状__语__,_表__示__疑__问__,_怎__么__、__哪__。②_评__议__。③_徇__私__情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