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戏曲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8
课题:高中音乐鉴赏课《戏曲艺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戏曲的基本知识。
2. 戏曲的表演形式。
教学难点:1. 戏曲表演中的行当、脸谱、唱腔等艺术特点。
2. 如何欣赏戏曲艺术。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戏曲录音带、戏曲表演视频。
2.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戏曲剧种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戏曲?戏曲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 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表演形式等。
2. 重点讲解戏曲的行当、脸谱、唱腔等艺术特点。
3. 结合具体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分析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三、分组研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戏曲剧种进行研究。
2. 各组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所选题目的戏曲剧种的历史、特点、代表剧目等。
3. 各组准备汇报材料,如PPT、剧本节选、表演视频等。
四、小组汇报1. 各组依次进行汇报,介绍所选戏曲剧种的基本情况。
2. 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共同探讨戏曲艺术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研究戏曲剧种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二、欣赏戏曲艺术1. 播放京剧、越剧、豫剧等不同剧种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演视频中的行当、脸谱、唱腔等艺术特点。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欣赏戏曲艺术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
2.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分工协作和成果展示。
高二历史戏曲艺术试题1.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A项正确;BCD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2.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下列各项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B.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C项;京剧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它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故A项的表述正确;同光年间,京剧进入繁盛期,故B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京剧……被世人称为……国粹”相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形成与发展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名声鹊起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答案】A【解析】B项错在“戏剧之祖”;C项错在“元末初创”;D项错在“康乾京化”。
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A项。
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详细阐述:一、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初期,纸作为书写材料已初现雏形,但质地粗糙,难以普及。
东汉时期,蔡伦凭借其智慧,对造纸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创制出质地优良、价格低廉的“蔡侯纸”,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被誉为书写材料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全球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刷术: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书籍复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至北宋,毕昇更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创举不仅大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普及,对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火药:唐代,中国炼丹家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这一发现最初被用于娱乐和庆典,但很快便应用于军事领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唐末至宋,火药武器逐渐成熟,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传播至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助力了欧洲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
指南针: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原型。
至北宋时期,指南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
2.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记录闻名于世。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深刻理解和精准观测。
唐代僧一行主持的子午线实测,以及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和编定的《授时历》,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历法编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以其独特的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著称于世。
第10课梨园春秋一、戏曲的起源1.原始时代: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春秋战国以后: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3.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
4.宋代:出现了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1)兴起:元朝时在北方兴起。
(2)特点: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融入一炉,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代表: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2.昆曲(1)由来:因兴起于江南昆山而得名.(2)鼎盛:明中叶到清中期。
(3)特点: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
(4)影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百戏之祖”.三、“国粹"京剧1.背景(1)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中心,各地艺人荟萃一堂。
(2)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进京推动了京剧的形成。
2.形成:徽班吸取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在京城文化的影响下,经过不断融合和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3.特点(1)角色: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2)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多种乐器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文学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
4.影响: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轻巧识记]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易错提醒]元曲并不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名师点拨]经济与戏曲的关系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高中音乐鉴赏课《古典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古典戏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基本概念:戏曲的定义、特点和形式。
2. 戏曲的历史发展:古代戏曲、近现代戏曲和当代戏曲。
3. 主要戏曲流派: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
4. 戏曲表演艺术:唱、做、念、打四大基本功。
5. 戏曲音乐:曲调、唱腔、伴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2.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艺术和戏曲音乐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2. 示范法:播放经典戏曲唱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音乐和表演特点。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戏曲的认知和感受。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戏曲演唱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经典戏曲唱段,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 示范:播放不同流派的戏曲唱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音乐和表演特点。
4.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戏曲的认知和感受。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戏曲演唱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戏曲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的掌握程度。
b. 学生对戏曲表演艺术和戏曲音乐的欣赏能力。
c.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讨论参与度。
c. 实践环节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古典戏曲》章节。
2. 音频、视频资源:经典戏曲唱段、戏曲表演片段。
3. 网络资源:相关戏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图书资源:关于戏曲的书籍、杂志、论文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这两种地方戏曲是A. 徽调、秦腔B. 昆曲、徽调C. 昆曲、汉调D. 徽调、汉调2.在2021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
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B.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C.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D.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3.江苏地方戏曲中最具全国性影响的是昆曲。
下列不属于昆曲的别称是()A. 昆腔B. 昆山腔C. 水磨腔D. 花野4.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演员分工,称“脚色”,脚色各有名目,在戏曲中扮演男主人公的称为()A. 生B. 旦C. 净D. 丑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A. 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B. 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C. 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D. 昆曲脱离广大民众6.在昆曲的一大批流芳百世的不朽作品中,“临川四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们是①《牡丹亭》②《长生殿》③《南柯记》④《紫钗记》⑤《桃花扇》⑥《邯郸记》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③④⑥D. ①②⑤⑥7.在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有“百戏之祖”的戏曲品种是A. 元杂剧B. 昆曲C. 明传奇D. 京剧8.在2021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
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 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B. 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C. 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D. “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9.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
高中生元曲的文学常识介绍写作技巧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秀品。
元曲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元曲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从元曲的起源、发展历史、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帮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元曲。
元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曲是元代(公元1279年-1368年)的一种新兴戏曲形式。
元代时期,由于歌舞和杂耍融合发展,加之戏曲发展的历程,使得元曲在表演形式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
元曲被视为由南曲演变而来。
南曲源于唐代的一种娱乐形式,主要是由文人士大夫演唱,内容多为爱情、家庭、悲欢离合等。
南曲具有高雅的文学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影响了后来的元曲发展。
元曲在表现形式上也继承了南曲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如歌词多为平仄押韵,剧情情节更丰富多彩。
同时,元曲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和曲艺的元素,创新发展了文章戏和杂剧等新形式、新模式,不断丰富着戏曲库。
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下是一些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的特点元曲具有自身独特的文艺特征:它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景描写生动,艺术语言优美,有极高的音乐性和舞台效果。
元曲对于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高中生应该多阅读、多欣赏、多体验,以便于领会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的精华。
元曲的种类元曲包括杂剧、散曲、弹词等不同种类。
其中,袖剧是元曲的代表之一,它主要以情节和舞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达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爱情、亲情等人性情感。
弹词则是一种基于音乐和语言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可谓音乐和戏曲的完美结合。
高中生可以在阅读和欣赏元曲时,对不同种类的元曲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体会其艺术风格之处。
元曲的代表作在元曲中,很多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有《牡丹亭》、《汉宫秋》、《西厢记》等。
高中历史戏曲艺术(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明清之际戏曲艺术出现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唱段。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抗争,《六月雪》中窦娥对封建制度的黑暗作出“血染白绫,六月大雪”的愤恨誓愿,《打渔杀家》颂扬渔民萧恩反抗与官府勾结的恶霸。
材料直接反映了A.批判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B.商业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C.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黑暗现实中大众的愿望2、(4分)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有关南戏的说法,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的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C.南戏的体制比较自由D.南戏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3、(4分)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上说:“俳优侏儒、固技之最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曚诵工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也。
这说明杂剧A.成为中国戏曲的完备形式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通过虚拟的动作来表现时空D.具有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4、(4分)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根源是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5、(4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
”这说明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6、(4分)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断“这样一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A.南戏B.京剧C.元散曲D.元杂剧7、(4分)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社会的形成B.民间教育的发达C.宋代理学的兴起D.频繁的对外交流8、(4分)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C.以演员虚拟动作表现时空更替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9、(4分)戏剧表演十分讲究“功法”。
甩发功戏曲表演中经常使用。
多为男性角色甩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表现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以及仓皇逃命、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的一种表演特技。
这说明中国戏剧的什么特征A.虚拟性B.程式化C.舞蹈性D.声情并茂10、(4分)戏曲的源头—“傩”的产生最初与哪种因素有直接关系A.政治因素B.宗教巫术C.经济因素D.文化艺人创作11、(4分)京剧里有“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把包公画成黑脸谱的原因是A.表示刚正不阿、正义凛然的艺术形象B.表示武艺高强、身强力壮的人物C.表示刚正威严和忠义厚道的人物D.表示忠勇正直的人物12、(4分)京剧险谐繁多,蔚为大观。
《说唱险谐》中的这段歌词写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喷…”,“红脸”表达的应是A.忠勇正义B.好诈狡猾C.刚直果政D.凶猛骁勇13、(4分)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14、(4分)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的是:A.诸宫调B.散曲C.京剧D.元杂剧15、(4分)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16、(4分)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
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A.徽剧B.南戏C.越剧D.黄梅戏1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18、(4分)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微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B.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19、(4分)京剧走向成熟是在:A.乾隆时期B.道光时期C.嘉庆时期D.同治、光绪时期20、(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陆王心学广泛传播21、(4分)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
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
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22、(4分)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京剧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如何传承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
《中国京剧百科全书》就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京剧产生、发展、成熟及现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专业百科全书。
下列各项不可能出现在书中的是A.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提倡密不可分B.它是以北京地方戏为母体而形成的,故名京剧C.“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大多是现代京剧D.可以用“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概括23、(4分)《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
至晚,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
”其中处最可能是A.傩戏B.南戏C.杂剧D.昆曲24、(4分)美国著名剧作家桑顿·怀尔德(1897—1975)创作《小城之光》时,采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手法。
这表明A.京剧艺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B.京剧艺术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C.京剧艺术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D.京剧艺术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25、(4分)元朝人周德清评价说:“乐府(杂剧)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
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
”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不包括A.杂剧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B.杂剧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体制C.杂剧内容具有一定教育意义D.关汉卿成为成就最高的杂剧家26、(4分)清代,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而形成的新剧种是A.傩戏B.杂剧C.京剧D.南戏27、(4分)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
这主要说明了京剧是在融合多个剧种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的支持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28、(4分)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不可能欣赏到A.小说《封神演义》B.版画《感天动地窦娥冤》C.一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插图D.京剧《空城计》29、(4分)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戒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
”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30、(4分)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A.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B.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C.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D.反映了戏曲艺术的批判性31、(4分)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B.京剧脸谱中的白色象征着奸诈,如曹操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戏曲形式32、(4分)电影《梅兰芳》上映后,再次引发了世人对国粹京剧的关注。
以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B.这部电影,可以作为研究京剧艺术的可靠史料C.通过该电影,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京剧“旦角”的知识D.明朝中后期,徽剧与汉剧合流,京剧出现33、(4分)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B.民间艺人的努力C.瓦舍的出现D.民间歌舞云集地34、(4分)在2018年春节戏曲晚会上,如果你想听京剧谭派唱腔,最有可能是A.《渔光曲》B.《牡丹亭》C.《感天动地窦娥冤》D.《定军山》35、(4分)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36、(4分)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37、(4分)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列关于昆曲和京剧说法正确的是A.昆曲,原称昆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B.片面追求音乐性、文学性成为昆曲致命弱点C.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第一部自制有声电影D.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38、(4分)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