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设计方法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试验标准(依此文件),试验流程:责任部门、责任人常用的田间实验设计一、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一)、对比法设计这种设计常用于少数品种的比较试验及示范试验,其排列特点是每一供试品种均匀直接排列于对照区旁边,使每一小区可与其相邻旁的对照区直接比较。
如图1为8个品种3次重复的对比法排列。
这类设计由于相邻小区特别是狭长相邻小区之间土壤肥力的相似性,亦可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并有利于实施与观察。
但对照区过多,要占试验田面积的1/3,土地利用率不高。
一般重复次数可为3~6次,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
每一重复内的各小区都是顺序排列。
重复排列成多排时,不同重复内小区可排列成阶梯式,以避免同一处理的各小区排在一直线上。
(二)、间比法设计在育种试验前期阶段如鉴定圃试验供试的品系(种)数多,要求不太高,而用随机区组排列有困难,可用此法。
间比法设计的特点是,在一条地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末尾的小区一定是对照(CK)区,每二对照区之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区,通常是4或9个,重复2~4次。
各重复可排成一排或多排式。
排成多排时,则可采用逆向式(图2)。
如果一条土地上不能安排整个重复的小区,则可在第二条土地上接下去,但是开始时仍要种一对照区,称为额外对照(Ex.CK),如图3。
顺序排列设计的优点是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按品种成熟期、株高等排列,能减少边际效应和生长竞争。
但缺点是这类设计虽通过增设对照,并安排重复区以控制误差,但各处理在小区内的安排不随机,所以估计的试验误差有偏性,理论上不能应用统计分析进行显著性测验,尤其是有明显土壤梯度时,品种间比较将会发生系统误差。
二、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一)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将各处理随机分配到各个试验单元(或小区)中,每一处理的重复数可以相等或者不相等,这种设计对试验单元的安排灵活机动,单因素或多因素试验皆可应用。
例如要检验三种不同的生长素,各一个剂量,测定对小麦苗高的效应,包括对照(用水)在内,共4个处理,若用盆栽试验每盆小麦为一个单元,每处理用4盆,共16盆。
葡萄田间试验计划方案1. 引言葡萄是一种重要的果树,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提高葡萄品质和产量,我们计划在田间进行一系列试验,通过对比不同的处理措施,评估对葡萄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葡萄种植提供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制度。
2. 试验目标- 确定不同施肥方案对葡萄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评估不同灌溉水量对葡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比较不同植株密度对葡萄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确定最佳的葡萄栽培管理措施。
3. 试验设计3.1 实验区域选择选择面积相对较大、生长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葡萄种植区域作为实验区。
确保实验条件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3.2 试验方案设计3.2.1 施肥方案选取4个不同的施肥方案进行比较:A组为常规施肥方案(作为对照组),B组为有机肥施用方案,C组为无机肥施用方案,D组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施用方案。
3.2.2 灌溉水量选取3个不同的灌溉水量进行比较:A组为常规灌溉方案(作为对照组),B组为减少灌溉水量方案,C组为增加灌溉水量方案。
3.2.3 植株密度选取3个不同的植株密度进行比较:A组为常规植株密度(作为对照组),B组为增加植株密度方案,C组为减少植株密度方案。
3.3 实验组织将试验区域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为不同的处理组别,每个组别设置五个重复区块,每个区块大小均为100平方米,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在每个重复区块内设置若干株葡萄植株,进行相应处理。
4. 试验实施4.1 基础准备- 对试验区域进行清理,确保无杂草和根系交叉;- 对试验区域进行土壤检测,确保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指标均匀;- 对试验区域进行施肥前处理,确定基础肥施用方案。
4.2 施肥处理在不同处理组别的葡萄生长季节,按照试验方案要求进行施肥处理。
记录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并确保每个处理组别均匀施肥。
4.3 灌溉处理按照试验方案要求,对各个处理组别进行相应的灌溉处理。
记录灌溉量、灌溉时间和灌溉方式,并确保每个处理组别在同一时间进行灌溉。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5篇第1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种植方法,我对玉米同田对比进行了试验。
一、试验设计1.1 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比较同一块田地内不同的玉米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找出最适合该地区的种植方式。
选取了同一块田地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两种方式的对比试验,其中传统种植采用传统的施肥、浇水、除草等方式,现代种植采用新型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管理。
在同一块田地上划分为两份,分别进行传统种植和现代种植的处理。
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对两组样品进行相同的管理,如施肥、浇水、除草等。
1.4 数据收集在玉米成熟后,对两组样品进行收割,并测量玉米的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试验结果2.1 产量对比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种植方式,平均比传统种植方式多出20%。
在品质方面,现代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饱满、颗粒大小均匀,而传统种植方式下的玉米颗粒大小不一,品质参差不齐。
2.3 经济效益对比以产量、品质和成本等因素为依据,经济效益方面现代种植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方式。
虽然现代种植方式的成本略高于传统种植方式,但由于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更高。
三、结论通过玉米同田对比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3.1 玉米的现代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在选择玉米种植方式时,农民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
3.3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现代种植方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为我国玉米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示例: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一、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和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各种试验研究。
一、顺序排列设计法(一)对比设计每隔2个供试处理设一个对照区,使每一个小区与其相邻的对照直接比较。
(二)间比设计在一条地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最末尾的小区一定时对照区,每两个对照区之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区。
二、随机排列设计法(一)完全随机设计适用:实验空间中的各种非实验因素者相当均匀一致,否则误差大。
广泛应用于环境变异较小的盆载实验、温室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而在田间实验中很少应用。
实施步骤:将全部实验小区统一编号,按随机的方法安排每个处理。
优点:易设计,对处理和重复数没严格限制,可充分利用全部材料;有无缺区也可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简单。
缺点:同处理小区分布比较零乱,不便于观察。
没实行局部控制,在实验材料或小区土壤差异较大时,不能采用。
(二)随机区组设计适用:存在单方向系统误差的实验实施步骤:(1)确定重复数(2) 划分区组原则:重复内具同质性,重复间允许最大异质性;区组数=重复数;区组走向与土壤肥力梯度相垂直;区组内差异尽可能小,区组间差异尽可能大。
(3) 小区的划分小区的长边与土壤肥力梯度平行;(4) 处理的设置将各处理随机安排区组的小区中,每处理仅占一小区。
(5) 区组的设置不同的区组可以设置在不同地段上,而同一区组内各个小区必须设置在同一地段上。
特点:随机区组设计按照局部控制的原则,将整个实验地分成与重复数相等的区组,然后把每一个区组划分成与处理数相等的小区,将各处理随机安排在区组内的小区中。
优点:①易设计和分析,能保证实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贯彻了三原则)。
②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灵活性大,适用广。
③单因素、多因素实验都可应用。
缺点:①不允许处理数太多,一般少于20。
②实验精确度没有拉丁方设计高。
③处理数为2的随机区组设计,叫配对法。
(三)拉丁方设计适用:存在两个方向系统误差来源的实验实施方法:从行和列两个方向上排列成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列都只占有一个小区,处理在各区组的排列是随机的。
特点:①处理数=重复数=行区组数=列区组数;②拉丁方设计实行双重局部控制,精确度最高,是随机区组设计特殊情况;③实验结果分析简便。
第三篇常用田间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第十章顺序排列试验知识目标:●掌握常用的顺序排列田间试验设计方法;●掌握顺序排列田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技能目标:●学会常用的顺序排列田间试验设计;●能够绘制对比法、间比法设计田间布置图;●学会顺序排列田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主要有对比法和间比法两种。
由于各处理顺序排列,不能无偏估计处理效应和试验误差。
因此,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顺序排列也有一定的优点,如设计简单,播种、观察、收获等工作不易发生差错,可按品种的成熟期、株高等排列,以减少处理间的生长竞争。
对此类试验,主要采用百分比法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节对比法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一、对比法设计对比法(contrast design)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验设计方法,常用于处理数较少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验。
在田间试验中,对比法的排列特点是:每隔两个小区设置一个对照区,这样,每一个小区均可排列于对照区旁,从而使得每个小区都能与相邻对照区直接进行比较。
这种排列使得试验区与对照区相连接,降低了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差异。
因此,对比法不仅有利于观察还可以提高试验种与对照种比较的精确度。
在运用对比法设计田间试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对照区过多,其面积占试验田面积的1/3,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因此不宜设置过多处理,重复数在3~6次即可;(2)在同一重复内,各小区按顺序排列。
但多排式重复时,采用阶梯式或逆向式排列,以避免不同重复内的相同小区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图10-1)。
二、对比法试验结果统计方法对比法设计试验的产量分析,处理的结果一般都与邻近对照比较,处理间不直接进行比较。
结果分析的方法用百分比法,以对照的产量为100,用处理产量与相邻对照产量相比较,计算出各处理对相邻对照产量的百分比(即相对生产力),用以评定处理的优劣(位次)。
[例10.1]设有A 、B 、C 、D 、E 、F 6个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设标准品种为CK ,采用对比法设计,小区面积35m 2,3次重复,田间小区排列和产量(kg/35 m 2)(图10-2),试进行统计分析。
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报告8篇篇1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探讨玉米同田对比试验的效果,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评估不同品种玉米在同一块田地中的生长表现。
试验旨在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优化玉米种植方案,提高农田生产力。
二、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本试验选用当地常见的两种玉米品种,分别为A品种和B品种。
两种玉米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2.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同田对比的方法,即在同一块田地中种植两种不同品种的玉米。
试验田地位于本地区的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试验时间为2024年5月至2024年9月,共计4个月。
在试验期间,对两种玉米的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产量等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从试验开始到结束,我们记录了两种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生长周期等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A品种在生长周期、株高和叶面积等方面均优于B品种。
A品种的生长周期较短,从播种到成熟只需120天,而B品种则需要130天。
在株高和叶面积方面,A品种也表现出更强的生长势头。
2. 病虫害情况在试验期间,我们定期对两种玉米进行病虫害调查,并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A品种在病虫害方面表现更优。
A品种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率较低,且防治措施较为简单有效。
而B品种则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需要采取更为复杂的防治措施。
3. 产量情况在试验结束后,我们对两种玉米的产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A品种在产量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优势。
A品种的平均亩产量为800公斤,而B品种的平均亩产量为700公斤。
A品种的高产稳产特性在同田对比试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玉米同田对比试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品种在生长周期、株高、叶面积、病虫害发生率和产量等方面均优于B品种。
因此,建议在当地推广种植A品种,以提高农田生产力。
同时,对于B 品种,也需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和优化种植管理措施,以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一、顺序排列设计法
(一)对比设计
每隔2个供试处理设一个对照区,使每一个小区与其相邻的对照直接比较。
(二)间比设计
在一条地上,排列的第一个小区和最末尾的小区一定时对照区,每两个对照区之间排列相同数目的处理小区。
二、随机排列设计法
(一)完全随机设计
适用:
试验空间中的各种非试验因素者相当均匀一致,否则误差大。
广泛应用于环境变异较小的盆载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试验,而在田间试验中很少应用。
实施步骤:
将全部试验小区统一编号,按随机的方法安排每个处理。
优点:
易设计,对处理和重复数没严格限制,可充分利用全部材料;有无缺区也可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简单。
缺点:
同处理小区分布比较零乱,不便于观察。
没实行局部控制,在试验材料或小区土壤差异较大时,不能采用。
(二)随机区组设计
适用:存在单方向系统误差的试验
实施步骤:
(1)确定重复数
(2) 划分区组
原则:重复内具同质性,重复间允许最大异质性;
区组数=重复数;
区组走向与土壤肥力梯度相垂直;区组内差异尽可能小,区组间差异尽可能大。
(3) 小区的划分
小区的长边与土壤肥力梯度平行;
(4) 处理的设置
将各处理随机安排区组的小区中,每处理仅占一小区。
(5) 区组的设置
不同的区组可以设置在不同地段上,而同一区组内各个小区必须设置在同一地段上。
特点:
随机区组设计按照局部控制的原则,将整个试验地分成与重复数相等的区组,然后把每一个区组划分成与处理数相等的小区,将各处理随机安排在区组内的小区中。
优点:
①易设计和分析,能保证试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贯彻了三原则)。
②对试验条件要求不高,灵活性大,适用广。
③单因素、多因素试验都可应用。
缺点:
①不允许处理数太多,一般少于20。
②试验精确度没有拉丁方设计高。
③处理数为2的随机区组设计,叫配对法。
(三)拉丁方设计
适用:存在两个方向系统误差来源的试验
实施方法:
从行和列两个方向上排列成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列都只占有一个小区,处理在各区组的排列是随机的。
特点:
①处理数=重复数=行区组数=列区组数;
②拉丁方设计实行双重局部控制,精确度最高,是随机区组设计特殊情况;
③试验结果分析简便。
优点:精确度最高,适用试验存在两种系统误差的试验。
缺点:
①缺乏伸缩性:处理数=重复数=行数=列数。
这种试验设计,不能将一行或一列分开设置;观察记载和田间管理都不方便。
②处理数限于5-8。
(四)改良对比法
适用:
当参试处理数众多,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如丘陵地带)时,就难于实现局部控制,改良对比法用增加对照区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提高试验的精确度。
实施方法:
1、每个重复区的第一个小区安排处理,第二个小区安排对照,以后每隔两个处理区安排一个对照区,一直至排完为止。
2、一般重复3-6次,重复内可不具同质性。
3、在各重复中,每个处理(不包括对照),必须随机排列。
4、若一条长形的试验地排不完一个重复,可另起一行,用两行来排完一个重复区。
特点:任意一个处理区的左侧或右侧必有一个对照区。
优点:
1、适用于丘陵地等环境条件变异较大的地方。
2、不受处理数的限制,两个以上均可。
3、田间操作比较方便。
缺点:
1、对照区占地三分之一,比较浪费土地。
2、未贯彻设计三大原则,精确度较低。
3、因两个处理共用一个对照,不能认为这两个处理互不相关,所以不宜采用方差分析。
(五)裂区设计
应用范围:
(1)只用于复因子试验,且因子有主、次之分;
(2)各因子的水平要求的面积不一;
(3)重点研究某项交互作用;
(4)临时加某些新的因子。
实施方法:
1.分清主、次因子,先把次要因子各水平(主处理)作随机区组排列,这时的
每个小区称主区(整区)。
2. 再将各主区按主要因子的水平数分小小区(副区),然后随机安排主因子的
各水平(副处理)于副区。
3.从统计学上看,重复最好符合下面要求:
裂区设计的原则:主要因子的各个水平安排在裂区,次要因子各水平安排在整区。
课堂练习: 有一幼年绿肥和修剪的试验,绿肥(小区面积小些)有三种(A 1-A 3),修剪方式(小区面积要求大些)有4种(B 1-B 4),重复4次,试绘田间排列图。
1112+整处数)(裂处数-⨯≥n。